諸葛亮真的寫了《後出師表》嗎?

2020-12-22 就是說說

對於《出師表》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第一次北伐前所做,全文六七百個字,雖無一句華麗的辭糙,卻處處彰顯出諸葛亮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時又飽含他的萬千深意,讀來令人墜淚。

據史料記載在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又寫了一篇《出師表》,即建興五年的《前出師表》與建興六年的《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被公認是諸葛亮親筆所寫,從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至今仍然陪著祖國的花朵們。

但是對於《後出師表》學界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是諸葛亮所著而是後人偽作,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第一點,《後出師表》最早見於東吳學者張儼的《默記》,在陳壽的《三國志》本傳於《諸葛亮集》裡都沒有收錄《後出師表》,而是後世為其作注的裴松之加到了《三國志》的註裡面,其史料來源確實有可信度的問題。

第二點,《後出師表》的整體文風與論點和諸葛亮的才華與堅持北伐的精神不符。《後出師表》全文沒有對天下局勢進行分析,沒有對蜀漢未來的路線進行設計,沒有對國內的任何安排,而是論證了數次北伐失敗的原因,而不是僅僅陳述第二次北伐必行的理由,用六大未解原由來解釋北伐失敗的原因,幾乎佔據了《後出師表》的全部,表不符當時的景況。

第三點,《後出師表》中存在明顯的與歷史記載不相符的錯誤。《後出師表》中說道:「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根據《三國志》記載,趙雲去世於建興七年(229年),前文說過 《後出師表》公開的時間是建興六年,時間上出現了無法解釋的情況。

因此有人認為《後出師表》並不是諸葛亮所著而是後人偽作。那麼你認為《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還是後人借用諸葛亮的名氣所著呢?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真的寫過《後出師表》嗎?這幾點告訴您答案!
    消息傳到成都後,諸葛亮認為北伐的大好時機來了,於是在次年親率大軍準備伐魏。臨行前,他給劉禪上了一道奏章,這便是著名的《出師表》。因為數年後,他還上過另外一道出師的表章,為區別,故稱前、後《出師表》。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公元228年(建興六年),曹休在石亭被陸遜所破,東吳派人去到蜀漢,請其發兵伐魏,劉禪派人告知駐軍在漢中的諸葛亮。
  • 《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還是後人模仿?所有史實都更偏向於後者
    《後出師表》中有一句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許多文臣武將常常用它來向君王宣誓:表示自己會像此文作者效忠漢室一樣效忠君王,這句話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口中的作者則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老版《三國演義》劇照但是《後出師表》真是諸葛亮所寫嗎?
  • 既然爭議很大,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
    本鬼在前文《學界大多數人為什麼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中提到:很多學者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武侯諸葛亮所寫,而是他人冒名的。該觀點在如今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雖然在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但「《後出師表》不是武侯諸葛亮所寫」的觀點卻一直沒有成為定論。至今仍有學者認為《後出師表》確實是諸葛武侯親自寫的而非他人冒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學界大多數人為什麼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
    《出師表》是武侯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地位。根據史料,諸葛武侯分別在建興五年(227年)和建興六年(228年)寫了《出師表》,即《前出師表》與《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被公認是諸葛武侯親筆所作,至今仍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然而《後出師表》的作者卻存在巨大的爭議,很多學者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武侯寫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後出師表》最早見於東吳學者張儼的《默記》,後被裴松之放進了《三國志》的注。
  • 古文賞析——諸葛亮《後出師表》
    今天我睡了一個懶覺,快9點才起床,導致整天頭腦都很舒適,下午臥在沙發上看書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古文觀止》的後出師表。很多人上學時都背過前出師表,今天帶大家賞析後出師表,權當為少年生涯的缺失畫上句號。後出師表【諸葛亮】版本:清 · 吳楚材、吳調侯編選,吳兆基編譯;長城出版社出版,1999年3月第一版。PS:在讀文章之前,看到編選、編譯人的筆名,大家有沒有熟悉的感覺?本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 諸葛亮真的聰明?《出師表》是誰寫的?解密真實的「三顧茅廬」
    官宦世家的出身看過三國的讀者都會知道,小說中諸葛亮的對手都會稱其為「諸葛村夫」,說明他出身鄉野身份卑微。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歷史上諸葛亮實則出自官宦世家,年少時父母雙亡他投靠到叔父門下。後來叔爺去世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隴上。由於諸葛亮向來志向高遠,常常自詡比肩古代名相管仲、樂毅,因此在南陽一帶圈子裡小有名氣。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些說法都出自《三國演義》。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史上的諸葛亮其實只北伐了五次,姜維北伐則是有十一次。
  • 《出師表》真的是一個忠臣該說的話嗎?
    「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賓退錄》一直以來,諸葛亮一直被當作忠臣的典範,而諸葛亮的傳世之作《出師表》更是被當作忠臣言論的典範。
  • 知名教授建議將諸葛亮《出師表》移出課本,他的理由有沒有道理?
    公元227年,46歲諸葛亮終於決定北上伐魏,走之前他給年輕的後主劉禪寫下了《出師表》,先生洋洋灑灑寫了700多字,可謂句句發自肺腑。此文一出受到了不少文壇名家的推崇。陸遊在《書憤》一文中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放翁一生心系抗金大業,諸葛亮心中的苦他怎會不知?
  •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明顯錯誤,後漢之傾頹豈是六個字能說清
    劉備在臨死前,上演了一出白帝託孤,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為了興復漢室,完成先帝劉備的事業。公園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伐討伐魏國,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恢復漢王朝的天下。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劉禪。這就是人們一直傳誦的《出師表》。諸葛亮為什麼要寫這篇《出師表》呢?
  • 諸葛亮《出師表》應該從課本刪除?教授:應該,宣傳了愚忠思想
    《出師表》作為諸葛亮的代表作,可謂是家喻戶曉。得益於其行文的言辭懇切,語言精煉以及其中表現出來的諸葛亮對國家的鞠躬盡瘁、盡心竭力,也讓它自問世至今便廣受讚揚。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諸葛亮在處理與劉禪的關係上是小心翼翼,既要達到目的,又不要引發皇上對自己權重的猜忌。語氣與用詞都十分慎重,這點從「出師表」中就能細品出來。為了在自己走後能有人「照看」劉禪,諸葛亮要把自己信任的幾個文臣武將安排到劉禪身邊。諸葛亮特別注意要怎麼寫才能讓劉禪能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些人。「出師表」中有不少地方體現出諸葛亮用心之苦。
  • 大教授建議諸葛亮《出師表》從課本刪除,因古今思想衝突,有理?
    因為他足智多謀,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學家,比如他所創作的《出師表》流傳了千年,至今仍然能夠在教科書中看到它的身影。其實《出師表》是諸葛亮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他雖有滿腹經綸,但由於一心撲在沙場上,所以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 三國風雲:《後出師表》真偽難辨,通過這些點可以看出真相
    我們在中學的時代都學過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學習了,還要求我們背誦,那成為了很多人一段痛苦的記憶。但是長大後,我們又無限感激當年背過它,可以顯得自己有文化。所以《出師表》一直都是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諸葛亮的文筆確實不錯,文章之中包含了他的一片赤膽忠心,但是《出師表》還是他作品的前半部分而已,還有一部叫《後出師表》的作品。《後出師表》為什麼沒有被選入中學語文的教科書呢?因為作者存疑。千百年來很多人都質疑過《後出師表》的真實性,認為這是一部模仿的偽作。其實,理由也很充分。
  • 課本中諸葛亮《出師表》能否刪除?教授:應該刪除,宣傳愚忠思想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出師表》是中學語文經典文章,也是必須背誦的一篇文言文。關於《出師表》這篇文章有多經典,早已被歷史所證明,比如宋朝詩人陸遊就高度評價,「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白居易在讀了《出師表》後也頗為感慨,「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 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奏章《出師表》
    諸葛亮回到成都,讓將士們好好休整一下,準備徵討魏國。過了年魏文帝曹丕病死了,他的兒子曹睿即位,就是明帝。諸葛亮聽說了這件事,覺著北伐的時機到了。公元227年,他給後主劉禪上了一個奏章[《出師表》],大意是說:「先帝[指劉備]創立基業,半道兒上駕了。現在天下三分,咱們蜀國最弱,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 諸葛亮會背誦《出師表》嗎
    諸葛亮會背《出師表》嗎?這個問題,無異於腦積水已經達到百十分之九十九後,指著一隻腎虛的豬問道:呔,你的腰子還補腎嗎?帶過幾輪學生後,新新人類終歸是要刷新你的思維的,而在刷新你思維的過程中,一種傳統文化被淹沒的風塵向著你滾滾而來。你有氣無力,絲毫抵擋不了,只能用一絲絲無力又無奈的笑容,看著滾滾風塵。
  • 有教授建議刪除諸葛亮《出師表》?他一針見血指出:宣揚愚忠思想
    陸遊一首《書憤》,道盡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片丹心,也讓後世之人對蜀相的崇敬緬懷有了共鳴。諸葛亮素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其《出師表》一文千古流傳,還被選入了九年級語文教材。華歆是漢末魏初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他在太和四年寫了這本書《直瞻書》。當時,魏明帝命令曹真和司馬懿進攻蜀國。
  • 細讀《出師表》:諸葛亮忠臣的外衣裡,原來藏著一顆私心
    公元227年,諸葛亮平定南方後,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出徵之前,他給後主劉禪寫了一篇表文,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劉禪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了諸葛亮身先士卒、死而後已的忠君思想。
  • 《後出師表》留下的千古謎題
    05前一份《出師表》讀來激昂熱烈,與之相比,後面這一份奏表看起來更重說理,並且氣勢也不如之前,言語之中多了許多悲壯,按照清代學者的話說甚至有些窘迫。前後詞氣迥異,有人懷疑《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所作。其實,文風的變化折射的是心理的變化,首次北伐遇挫對諸葛亮的心理產生了不小影響,他更清楚地看到敵我之間力量對比上的差距,所以與《出師表》中的樂觀、激昂的情緒相比,《後出師表》強調了困難,強調了完成先帝遺志的艱巨性,但決心未變,理想未變,勝利的信心也未變。仔細品讀《後出師表》,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