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二家注本《史記》

2021-02-19 善本古籍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迄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初名《太史公書》,東漢桓帝時定名《史記》。此前「史記」為一切史書的通稱,此後便成為對司馬遷《史記》的專指。

司馬遷

《史記》撰成後,「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後世聖人君子」。魏晉時期以傳抄形式廣為流傳,但文字各本之間多不相同。南朝宋裴駰著《史記集解》,對《史記》的不同版本有所記載。至唐代,《史記》得到了積極的推崇,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張守節作《史記正義》,加之裴駰的集解,構成《史記》三家注。

宋代,《史記》告別寫本時代,產生刻本,此宋乾道七年(1171)蔡夢弼東塾刻本,為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的兩家注本。

《史記集解》


裴駰,生卒年不詳,字龍駒,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裴松之之子,著《集解》八十卷,與《史記》卷數不相合,曾單行,後散附於《史記》正文之下,為《史記集解》本。《史記》有《集解》本後,白文無注本《史記》漸不傳。裴駰《集解》廣徵博採,引先儒舊說,糾正錯訛,訂定文字。唐代的《索隱》、《正義》對《史記》原文的校訂均據《集解》本文字。

司馬貞,生卒年不詳,字子正,自號小司馬,唐開元間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以《史記》舊注音義年代久遠散失,於是採徐廣《史記音義》、裴駰《史記集解》等諸家注文,參以韋昭、杜預等人論著,間述己見,撰成《史記索隱》。《索隱》首注裴駰序全文,以下標註司馬遷書,音義並重。末二卷為《補史記述贊》一百三十卷、《補史記條例》一篇,《補三皇本紀》並注一篇。《索隱》探幽發微,訂正史實,說解詳密。現存《索隱》單刻僅有明崇禎汲古閣本。南宋始將《索隱》與《史記集解》同散附正文之下,稱為二家注本,開正文、注本合刻之先例,為以後加入《史記正義》之「三家注」合刻本奠定了基礎。

二家注本《史記》 宋,蔡夢弼東塾刻本

學界普遍認為二家注本現存最早的是乾道七年建安蔡夢弼東塾刻本。蔡夢弼,字傅卿,號三峰樵隱,南宋建陽著名刻書家。

二家注本《史記》 宋,蔡夢弼東塾刻本序


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其目錄及卷二十三後有「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校正」一行;卷一上末有 「建豀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於東塾時歲幹道七月春王正上日書」二行;卷一、四後有「建豀三峰蔡夢弼傅卿親校謹刻梓於望道亭」二行;卷三後有「建豀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於東塾」二行;卷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及補史記序後有「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寘梓於東塾」二行。可證為蔡夢弼東塾所刻。此本字體勁秀,傅增湘先生稱之「南宋初建本之精者」 。

二家注本《史記》 宋,蔡夢弼東塾刻本

二家注本《史記》 宋,蔡夢弼東塾刻本

此書鈐有「朱印子儋」、「錢印興祖」、「季振宜藏書」、「汪士鍾藏」、「楊氏以增」、「四經四史之齋」、「宋存書室」、「郇齋」諸印。表明曾經明清以來著名藏家朱承爵、錢興祖、季振宜、汪士鍾、楊以增、陳清華等遞藏。《楹書隅錄》著錄,為海源閣四經四史之第一部。此書上世紀5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由香港陳清華處購回,撥交國家圖書館。(曉晨)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史記》最早的注本——《史記集解》序
    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採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史記集解》序 《史記集解》是唐斐駰所著,是現在最早的《史記》的注本,與「史記三家注」一起,對後世影響最大。
  • 張麗娟丨​今存宋刻《周易》經注本四種略說——兼論十行本《周易兼義》的經注文本來源
    摘要:本文比勘今存四種宋刻《周易》經注本,結合宋越刊八行本《周易註疏》、元十行本《周易兼義》及元相臺嶽氏本《周易》,梳理諸本具有特徵性的異文,進而考察十行本《周易兼義》經注文本與其他早期《周易》版本之間異文分佈的規律性。期望由此獲得有關宋刻《周易》版本源流的深入認識,並對十行本《周易兼義》經注文本來源及註疏合刻問題做初步探討。
  • 史記版本的大致流傳
    《史記索隱》單刻本《史記索隱》單刻本不錄《史記》全文,而是標字列注,即將注文列在相關的正文之下。《史記索隱》單刻本傳世者僅有明毛晉刻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的汲古閣本,三十卷。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4.《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本
  • 孫利政丨《史記》三家注音注校議
    又陸德明《經典釋文》於《詩·褰裳》「褰裳涉洧」及《溱洧》篇,《左傳·成公十七年》「曲洧」、《襄公元年》「於洧」、《昭公十三年》「蔡洧」、《昭公十九年》「洧淵」等條並註:「洧,於軌反。」此條《集解》下《索隱》:「(洧)音於軌反[②],水名,出南方。」《索隱》音注即本《集解》。今本《集解》作「於鬼反」者當是後人妄改。6.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國圖110周年,宋刻孤本《揚子法言》、司馬光殘稿明起亮相
    《楚辭集注》八卷 辯證二卷 後語八卷 宋端平刻本宋端平刻本《楚辭集注》為傳世孤本,曾為楊氏海源閣、劉少山收藏,毛主席曾將此書的影印本作為禮物送給訪華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西晉陸機 《辨亡論》 唐寫本唐寫本《辨亡論》, 黃紙墨書,工楷寫就,字體俊秀,是敦煌唐人寫本中的翹楚。
  • ...博物館日,國家典籍博物館專家「薦寶」 從敦煌遺書到宋刻韓柳文集
    在陸機生活的時代,正好是紙本文獻代替竹簡的重要時期。林世田介紹,當時出現了一種讀書的方法,叫做「手抄口誦」,一邊讀,一邊抄寫,以便加強記憶。「因為是為了加強記憶,所以抄寫的時候,有時候光抄寫他需要背誦的地方,遇到一些沒有意義的虛詞,就給刪掉了。另外遇到很多古人寫的晦澀難懂的地方,又換成了他自己習慣用的字。
  • 《竹書紀年》若不亡佚,本應與《史記》比肩
    汲冢竹書一經出土便引發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汲冢竹書其中記載的內容十分珍貴且獨特,史載「其中經傳大異」,汲冢竹書所記載的上古史系統與儒家經典中所記載的理想化的上古史系統完全不同,因為汲冢竹書編寫於戰國時期,其史料價值和可信度極高,可以與《史記》、《尚書》等傳世典籍相互補充考訂。
  • 《話說南平107》建本故鄉一麻沙
    所刻之書,「字劃端謹,褚墨精妙,」「字畫流美,紙墨精良,洵宋刻上駟。」歷代藏書家視為珍寶。主要有:《禮記注》《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春秋穀梁經傳》《尚書精義》《周禮注》《尚書註疏》《纂圖互注重音重意周禮》《陸氏易解》等。(《大潭書》)
  • 《史記》在俄羅斯的收藏與翻譯
    兩者均明確著錄為含《史記》三家注並徐、陳《史記測議》本。由是觀之兩者合二為一可成一套完整《史記》百三十卷全本。但兩者間也存在矛盾之處,聖彼得堡國家圖書館藏《史記》明確著錄為「素位堂」刻本,且第一函和第一冊的封面都蓋有「文錦堂藏書」的印章;而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圖書館藏本卻著錄為「同人堂梓行,1806年新鐫」;此外,兩處藏本開本略有差異。此相合與相異之處需待比對原本方能辨析明了。
  • 讀《史記》,該選啥版本,該如何讀?梁文道:竟都不如這位外國人
    俗稱的所謂「三家注」,指的其實就是唐宋以前註解《史記》最成功的三套書:劉宋裴《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臺鼎文書局《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本,楊家駱主編,1981年版其實,時至今日,我也完全不贊成直接讀白話史記之類的作品。
  • 記福井崇蘭館舊藏宋刻孤本《嘉泰普燈錄》卷第二十七
    ▲2020西泠春拍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Lot 383 福井崇蘭館舊藏宋刻孤本《嘉泰普燈錄》存卷第二十七(宋)釋正受 編南宋嘉定四年(1211)杭州淨慈寺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傅增湘本(存卷一至三,二十八至三十)此書宋刻本中土久佚,世無完帙。目前僅中國國家圖書館存日本東福寺舊藏殘本六卷(卷一至三,二十八至三十),乃傅增湘購自東瀛者。《藏園群書題記》卷十子部釋家類著錄,雲該書「逐卷後附音釋,寫刻精整」,「當日行都匠作猶有典型」,「書久流傳日本,……乃中土絕無之本也。」又《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亦著錄,雲「蓋宋時流往日本之書,為吾國所久佚者也。」
  • 柳若梅:《史記》在俄羅斯的收藏與翻譯
    兩者均明確著錄為含《史記》三家注並徐、陳《史記測議》本。由是觀之兩者合二為一可成一套完整《史記》百三十卷全本。但兩者間也存在矛盾之處,聖彼得堡國家圖書館藏《史記》明確著錄為「素位堂」刻本,且第一函和第一冊的封面都蓋有「文錦堂藏書」的印章;而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圖書館藏本卻著錄為「同人堂梓行,1806年新鐫」;此外,兩處藏本開本略有差異。此相合與相異之處需待比對原本方能辨析明了。
  • 大促攻略 | 在二家買過東西的人注意了...這些可以免費拿!
    在二家花過的錢都可以再花一遍
  • 兩千年《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三代《史記》研究學人積十數年之功...
    該書搜集了上自漢代《史記》誕生以來,下至21世紀初,歷代學者關於《史記》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中國歷代和國際漢學界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研究成果,吸收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釋證已有研究,同時精選部分歷史地圖穿插其中。
  • 《史記》與父子相知|閱讀《史記》
    範蠡育有三子,老二因殺人被囚於楚國,他本想派老三攜帶千金前往營救,但老大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且得到了母親支持,所以改由老大前往。範蠡囑咐老大把千金和自己的書信都交給朋友莊生,聽任其設法營救。到楚國後,老大一面把千金和書信交給莊生,一面又自掏腰包到公卿貴族處活動。莊生施展手段,以天象變化遊說楚王大赦。大赦令下,老大以為與莊生無關,就去討還千金。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史記》的字詞皆美,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字詞鑄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一,單字之精妙。《史記》用字,精妙之處不可勝數,僅以三處描寫皇后的文字即可見一斑。《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