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迄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初名《太史公書》,東漢桓帝時定名《史記》。此前「史記」為一切史書的通稱,此後便成為對司馬遷《史記》的專指。
司馬遷
《史記》撰成後,「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後世聖人君子」。魏晉時期以傳抄形式廣為流傳,但文字各本之間多不相同。南朝宋裴駰著《史記集解》,對《史記》的不同版本有所記載。至唐代,《史記》得到了積極的推崇,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張守節作《史記正義》,加之裴駰的集解,構成《史記》三家注。
宋代,《史記》告別寫本時代,產生刻本,此宋乾道七年(1171)蔡夢弼東塾刻本,為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的兩家注本。
《史記集解》
裴駰,生卒年不詳,字龍駒,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裴松之之子,著《集解》八十卷,與《史記》卷數不相合,曾單行,後散附於《史記》正文之下,為《史記集解》本。《史記》有《集解》本後,白文無注本《史記》漸不傳。裴駰《集解》廣徵博採,引先儒舊說,糾正錯訛,訂定文字。唐代的《索隱》、《正義》對《史記》原文的校訂均據《集解》本文字。
司馬貞,生卒年不詳,字子正,自號小司馬,唐開元間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以《史記》舊注音義年代久遠散失,於是採徐廣《史記音義》、裴駰《史記集解》等諸家注文,參以韋昭、杜預等人論著,間述己見,撰成《史記索隱》。《索隱》首注裴駰序全文,以下標註司馬遷書,音義並重。末二卷為《補史記述贊》一百三十卷、《補史記條例》一篇,《補三皇本紀》並注一篇。《索隱》探幽發微,訂正史實,說解詳密。現存《索隱》單刻僅有明崇禎汲古閣本。南宋始將《索隱》與《史記集解》同散附正文之下,稱為二家注本,開正文、注本合刻之先例,為以後加入《史記正義》之「三家注」合刻本奠定了基礎。
二家注本《史記》 宋,蔡夢弼東塾刻本
學界普遍認為二家注本現存最早的是乾道七年建安蔡夢弼東塾刻本。蔡夢弼,字傅卿,號三峰樵隱,南宋建陽著名刻書家。
二家注本《史記》 宋,蔡夢弼東塾刻本序
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其目錄及卷二十三後有「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校正」一行;卷一上末有 「建豀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於東塾時歲幹道七月春王正上日書」二行;卷一、四後有「建豀三峰蔡夢弼傅卿親校謹刻梓於望道亭」二行;卷三後有「建豀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於東塾」二行;卷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及補史記序後有「建安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寘梓於東塾」二行。可證為蔡夢弼東塾所刻。此本字體勁秀,傅增湘先生稱之「南宋初建本之精者」 。
二家注本《史記》 宋,蔡夢弼東塾刻本
二家注本《史記》 宋,蔡夢弼東塾刻本
此書鈐有「朱印子儋」、「錢印興祖」、「季振宜藏書」、「汪士鍾藏」、「楊氏以增」、「四經四史之齋」、「宋存書室」、「郇齋」諸印。表明曾經明清以來著名藏家朱承爵、錢興祖、季振宜、汪士鍾、楊以增、陳清華等遞藏。《楹書隅錄》著錄,為海源閣四經四史之第一部。此書上世紀50年代,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由香港陳清華處購回,撥交國家圖書館。(曉晨)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