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錯了:人口越多,國家越強盛

2021-02-25 區塊鏈財富圈

文/李光鬥(微信公眾號:lgdbrand)

    以前,我們總是津津樂道中國以不足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仿佛人口是國家的負擔,其實錯了,人口才是一個大國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口紅利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對比一下,歐洲兩個大國德國和法國經濟興衰和人口增長的關係,就很能說明問題。

德國和法國歷來是一對相愛相殺的歐洲冤家。提起歐洲強國,不少人腦子裡閃過兩個字:德國。二戰後,德國經過沉痛反思,擼起袖子搞發展,很快通過在製造業上取得的成就又讓自己回歸強國之列,並成為歐洲經濟發展引擎。相比德國,法國就遜色很多,產業發展多樣性上比不上德國,技術創新上更比不上德國。其實倒推幾百年,歐洲強國根本數不到德國頭上,法國二月革命、啟蒙運動都對世界產生了不小影響,拿破崙、路易十四時代法國更是登上了歐洲霸主地位——一如當今美國——德國幾度成為法國的附庸國。

所謂風水輪流轉,在後來的發展中,德國後來居上,不僅幾次把法國打得落花流水,而且取代法國成為了歐洲霸主。至於這其中的原因,國家發展戰略、戰爭戰術上的失誤等有多種,其中有一個因素最值得關注:人口。

歷史上法國曾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古時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看有多少人口。賦稅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古代,要想讓國家有更多的財政收入,保證大量的人口很重要。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法國都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遠遠超過德國。下面列舉部分時期法國、德國人口對比:

公元200年,法國人口650萬,德國人口350萬

公元1200年,法國人口1050萬,德國人口600萬

公元1400年,法國人口1100萬,德國人口650萬

公元1700年,法國人口2200萬,德國人口1300萬

人口多,提供給社會的人才、勞動力、兵源也就多。依靠人數眾多的士兵,路易十四、拿破崙在用武力成就了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了法國。

依靠軍隊規模路易十四成為太陽王

    路易十四時期,法國擁有一支歐洲人數最多、武器裝備非常強大的軍隊。除了常年保持5萬以上的騎兵外,在陸軍首腦勒泰利埃和魯佛瓦的努力下,路易十四的陸軍數量達到了四十萬,幾乎是當時英國陸軍的六倍。為了保證路易十四對外侵略政策的順利實施,法國斥巨資打造了一支比英國還要強大的海軍。看一組對比數字,17世紀末,法國戰艦數量為276艘,其中主力艦為120艘,同時期英國戰艦數量為143艘,其中主力艦有104艘。

此外,在對外防禦上,當時的軍事工程師佛邦對法國的城市建築進行了一次革命,把法國許多城市的建築都修建成「佛邦式」堡壘,這種堡壘的防禦能力超過法國以往的城防設施。眾多的兵力,配上一級棒的武器裝備,把握住當時歐洲有利的形式,再加上高明的戰爭策略,路易十四所向披靡,贏得了大規模的徵服戰爭。

信奉「人口眾庶主義」,法國人口取得增長

   當時法國人口能保持持續的增長,得益於一直奉行的「人口眾庶主義」,這與當時希臘的「人口靜止有利於政治」人口政策相反。人多好辦事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法國重商主義代表鮑丁曾表示,戰爭會導致人口減少,人口減少,田園會荒廢,各製造業也會停止發展。他在肯定人口對法國的貢獻的同時,也讚美了法國一百多年和平時期內人口取得的增長。另一位重商主義代表梅龍更進一步,他主張鼓勵生育,並覺得「獎勵結婚,救濟支持多子女家庭的父親,收育孤兒棄嬰,其能強盛國家大於徵服他國」。

當時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維拉斯還杜撰了一個類似於《理想國》的故事,在一個名為塞瓦蘭國的國家,生孩子多的婦女會受到尊敬,生孩子少的婦女則會受到譏諷。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由於解除了宗教對生育的束縛,讓法國的人口進一步增長。這些直接助推了拿破崙依靠為數眾多的人口稱霸歐洲。

   拿破崙對人口的重視

   大概是繼承了前人的思想,拿破崙對人口生育極為重視。斯塔埃爾夫人曾問拿破崙他心目中女神是什麼樣子?拿破崙回答道:要特別能生孩子。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拿破崙對生育的重視,多生孩子,對國家來講意味著人力資源的豐富,這是國家偉大和繁榮的象徵,對個人來講,則是事業得以繼承的關鍵(從這裡能理解拿破崙後來為什麼休皇后約瑟芬而娶瑪麗·路易斯,主要原因就是約瑟芬不能生育)。1814年,法國的出生率為3.9%,平均每對已婚夫婦生育5.15個孩子,這樣的生育率在法國歷史上是最高的。拿破崙統治法國期間還有一個規定,如果一個婦女生第七個孩子,政府將直接從國庫裡向其提供補助金。

在拿破崙的人口政策下,法國人口持續得到增長,1800年,法國人口為2900萬,同時期德國境內人口為1800萬。得益於眾多的人口,在拿破崙的普遍義務兵制度下,法國的軍隊規模在長達16年的戰爭中一直穩定保持在50-80萬。1806年10月到1807年7月的第一次普法戰爭中,拿破崙輕鬆打敗普魯士,因為士兵比拿破崙少,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敗得很慘,德國著名作家歌德對此有一句描述:「拿破崙呵一口氣,吹掉了整個普魯士」。這次戰爭失敗後,普魯士國王費裡德裡希-威廉三世被迫籤署了《提爾希特和約》,合約規定,普魯士國王不僅要向法國支付戰爭賠償,還要為佔領普魯士西部的法國軍隊提供所有駐紮費用。這則合約可謂喪權辱國。也難怪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和數學家孔德要感慨一句:人口就是命運。

《人口論》讓法國跌下神壇

如果不是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法國的人口還會繼續增長下去。1798年,馬爾薩斯發表了《人口論》,認為食慾與情慾是人類的剛需,人口大數量、持續的增長需要相應的生活資料匹配,可以用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等「預防措施」調控,否則人口增長會受到饑荒、疾病、戰爭等因素的「積極抑制」。馬爾薩斯提的這番觀點是針對英國當時人口快速增長、糧食短缺、環境汙染、城市治安、就業壓力增加等問題提出的。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出版後,在英國並沒有激起多少反響。

1829年,《人口論》被譯成法文進入法國後,引起法國朝野巨大的震動,為了避免馬爾薩斯書中所描繪的戰爭和饑荒等可怕後果,法國開始積極踐行馬爾薩斯的觀點,控制人口。與此同時,法國遭遇了霍亂、天花、猩紅、傷寒症等疾病的襲擊,奪去了幾十萬人的生命,法國的人口進一步減少。

法國人口減少,給了德國追趕的機會,德國大力發展人口,並且通過軍隊改革,組建了一支規模空前且戰鬥力極高的50萬規模的軍隊。1870年,普魯士用當年拿破崙戰勝自己的方式,靠著既有數量又有質量的軍隊打敗了拿破崙三世,贏得了第二次普法戰爭的勝利。之後法國在後面的歐洲霸主爭奪戰中幾乎沒有獨立打贏過一場戰爭,而且幾次敗給德國,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口。19世紀初,法德兩國人口比率是11:10,到19世紀末,變成了10:15。即使到今天,人口仍然是法德兩國的重要發展策略。

未來,法國會依靠人口逆襲德國嗎?

2012年3月,法國全國人口研究所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詳細分析了自1800年以來法國和德國兩國的人口政策和生育率變化,並將法德兩國歷史上勝負恩怨部分原因歸結於人口數量的對比。報告還預計,2050年,法國人口將超越德國。

可以看出,這份報告關於法德兩國歷史上勝負恩怨的研究結果將受到法國的極大重視,在超過德國方面,法國將人口政策放在了首位。2015年,德國人口為8117.4萬,在歐洲國家中排名第一,法國以6635.2萬人位居第二。目前困擾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生育率低,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生育政策,但收效甚微。法國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育政策,並且收到一定效果,生育率目前位居歐洲第一。

更多的人口會帶來更多的需求,同時也會滿足更多的需求。歷史有時候會重演,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口的增加,法國將會超越德國奪回歐洲霸主的位置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補記:

寫到這裡就知道我們實行了35年之久的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了。本文版權歸李光鬥品牌觀察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李光鬥著作《超級網紅》購買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世界人口日重讀馬爾薩斯《人口論》
    222年前,英國學者託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出版了他的論著《人口論》。著作一經出版便引起贊成與反對兩方的激烈爭論。
  • 南哲思享丨唐正東: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批判與青年恩格斯的思想發展
    人口、土地等要素雖說不是脫離社會過程而存在的孤立要素,但由於其所具有的經驗實證的特性,因而是無法擔負起私有制批判的理論任務的。事實上,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正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前提的。馬爾薩斯不從批判的角度去研究私有制條件下的競爭關係與窮人貧困之間的關聯性,反而只是從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土地的自然產出率之間的差額的角度去談論貧困的根源及解決路徑問題,這在恩格斯看來,是故意繞開了私有制的合理性問題。正因為如此,恩格斯說,在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那裡體現了「經濟學家的不道德已經登峰造極」。
  • 梁建章四評李鐵「中國人口過多論」:從未以勞動力短缺為由鼓勵生育
    對於農業來說,「邊際效應」基本上是適用的,人口越多,人均耕地越少,人均產值越低;然而,對於工業和服務業來說,卻適用另一種效應----規模效應。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的產值最高的產業並不是農業,在很多國家,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比農業的產值高得多。
  • 梁建章: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
    來源:新浪財經李鐵: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面臨的是長期過剩,而不是供給不足梁建章: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梁建章、黃文政前不久,經濟學家李鐵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面臨的是長期過剩,而不是供給不足。人口過多,導致發展面臨的短板難以補齊。」我們認為,上述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 馬爾薩斯的詛咒
    但是如果人口的增長超過了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該怎麼辦?馬爾薩斯用最簡單的公式向世人說明:自然資源的增長是算術增長,而人口的增長則是指數增長,生活資料的增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是自然的、永恆的規律。而後馬爾薩斯也用最直接的語言說明,當人口與資源出現矛盾的時候,解決的方法是:飢餓、繁重的勞動、限制結婚、瘟疫以及戰爭。
  • 【新書節選】從滅霸到馬爾薩斯
    一個怪怪的、非常識的、思路清奇的「理論」不一定沒有邏輯,甚至不一定是錯的;但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它會懷孕生出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政策;最終長大成一個怪怪的、畸形的、不該有的結果。 比如馬爾薩斯和滅霸(Thanos)的人口減半理論。
  • 馬爾薩斯和他人口陷阱:叫醒人類美夢的經濟學家
    馬爾薩斯犯下了什麼卑鄙的罪行以至於讓柯勒律治這樣的浪漫詩人都發出了悲嘆:「看看這個強有力的國家,它的統治者和聰明的人民竟然聽信馬爾薩斯的話!悲哀啊。」1798年,馬爾薩斯把懷著烏託邦信仰期待著19世紀的人從浪漫的美夢中驚醒了。他受到了報紙的「審判」,因為預言人口過剩不會帶來一個歡天喜地的未來,而預言一個社會分裂和衰落的未來會被認定有罪。
  • 當「人口減少」遇上「人口老齡化」,我們人類的未來令人堪憂!
    印度和其他一些東南亞國家,憑藉著「過剩人口」坐上了「人口紅利」的快車,然而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卻面臨著人口匱乏的嚴重問題。人口究竟對我們的社會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呢?我們從吉川洋這本《人口與日本經濟》看一看,人口對我們這個世界到底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 李鐵:人口越多市場不一定越大,為過剩勞動力找到出路才是正道
    另外,梁先生還提醒人們不要忽略人口經濟中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人口多帶來的創新和國力的規模效應,也就是說人口越多,市場越大,人才越多,就能產生更多的科技創新,從而帶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強的國力」。很高興就人口的問題與梁先生再次進行討論。
  • 解讀梁建章和李鐵關於人口論戰
    梁建章老師先開槍《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 李鐵老師回應《人口越多,市場越大?創新越多?》 梁建章再回應《人口是財富還是負擔?》 兩位大佬何許人也 梁建章北大光華教授。
  • 梁建章:人口是負擔還是財富 再評李鐵的中國勞動力長期過剩論
    2020年6月24日,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發表文章《人口越多,市場越大?就能有更多創新?》,回應我們之前的質疑(《梁建章: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我們感謝李鐵的回應,也願意與李鐵繼續探討人口問題,希望這種探討有助於人們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中國人口問題。
  • 近20年全球有1.4億女嬰消失:沒有人是現代社會的「多餘人口」
    今天,阿信就想和大家聊聊人口和經濟的那些事。馬爾薩斯的幽靈人口爆炸已經不是現代社會的新鮮事。1950年代後期,中國發生第一次人口論戰。馬寅初等「新人口論」派學者認為,如果不加控制,50年後中國人口將達26億,人口過多將拖累工業發展。而對立方認為,人不僅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是發展工業的本錢。
  • 16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歐洲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走出去
    法國大概一直都是西歐人口最多的國家,1700年時已達2 100萬,而同時期英格蘭和威爾斯人口加在一起不過600萬左右。但各個地區的數據準確程度不一,加之國家的邊界是不斷變動的,使得我們很難確定不同時期的同一個國家是否可以作為單一的比較單位。17世紀中前期歐洲的一系列天災人禍使得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出現停滯,甚至發生人口數量銳減的情況。
  • 薦書|《人口簡史——人類社會發展的秘密》:人口非皆「紅利」
    內容簡介全書分別探討了人類進入文明歷史以來,人口變遷之面貌、人口起伏規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關係、個體價值和人生幸福、人類未來發展的若干趨勢等話題。本書立意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重新闡述和解讀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改變過去人們對於人口的簡單化、片面化、物質化的錯誤認識。本書對當下熱門的人口紅利、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等話題進行了解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了新的解讀,對人生的幸福追求和教育問題進行了反思,對女性化崛起、個體意識覺醒、人工智慧降臨等新趨勢進行了展望。
  • 梁建章:中國人口很多,但沒有一個是多餘的!
    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我們認為,除了以上錯誤以外,李鐵還忽略了人口經濟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人口多帶來的創新和國力的規模效應,也就是說人口越多,市場越大,人才越多,就能產生更多的科技創新,從而帶來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強的國力。尤其在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時代,得益於美國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人才規模,中國和美國兩國的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產業幾乎碾壓世界其他國家(詳見後文)。中國的發展短板並不是因為人口過多。
  • 梁建章:十評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多論」
    前幾天,我們在《九評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多論」》一文的末尾,請李鐵回答三個問題。8月16日,李鐵發表文章《基於全局,才能對人口問題有更清醒認識》,回答了這三個問題,但他的回答,其實仍然是含糊不清,或答非所問。
  • 逃不開的馬爾薩斯陷阱:全球人口之殤
    此外,到2050年,至少有91個國家和地區的預期壽命將超過80歲,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將佔據全球人口的39%。長壽是一項偉大的人類成就,它足以反映整個生命周期(尤其是嬰兒和兒童)的生存前景得到改善。 不同國家之間預期壽命的差異在逐漸縮小。譬如,1950年的非洲和北美之間的預期壽命差為32年,到了2000年為24年,現如今這一差值僅為16年。
  • 我國勞動力人口面臨過剩?專家的「中國人口過剩論」,依據在哪裡
    在上個世紀,中國憑藉著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增長的局面,吸引了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給我過帶來大量的工作崗位,也大大促進我國製造業的發展。但由於人口過多,如何補齊短板成為一大問題,人口結構也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 從馬爾薩斯陷阱到工業革命:人類的經濟是如何走向大分流的
    受到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的桎梏,技術進步帶來的短暫收入提升最終一定會被人口增加所抵消。因此,公元1800年一般民眾的生活並不比公元前十萬年的一般民眾優渥。更確切地說,1800年全球多數人口甚至比他們遠古的祖先貧窮。
  • 未來100年,中國能否維持數一數二人口大國地位?
    可是,其他國家想要超過中國,就很難很難了。當今世界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只有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排名第三第四的,分別是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美國人口增長率與我國相差不大都是大約0.5%,保持增長率不變的情況下從3億人增加到6億人,大約需要1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