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略智庫高級研究經理 馮雷
來源:華略智庫(ID: HUALUETT)
日本自1990年泡沫經濟崩壞以來,經濟發展駛入了慢車道,從「失去的十年」 到「失去的三十年」,一些政經界學者認為「少子老齡化」是影響日本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變量,從根底上撼動著日本長期以來的大國地位。作為一個危機意識很強的民族,日本逐漸形成了應對少子老齡化的舉國體制。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融,日本有哪些成功經驗可以借鑑?有哪些彎路可以避免?對我國在制定政策上又有哪些啟發?中日兩國應共同探尋一條解決少子老齡化問題的「東亞之路」。
日本自然資源匱乏、國土面積狹小,但經濟總量長期位列世界前三,人口總數排名世界第十一。作為經濟大國和人口大國,日本已經步入「老齡社會」50餘年,是少子老齡化問題最突出的發達經濟體。
在少子老齡化這一「全球趨勢」的推動下,當下中國的少子老齡化問題也愈發凸顯,亟需探尋一套符合國情、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從今天起,我們陸續推出華略智庫高級研究經理、留日博士馮雷的系列研究。今天刊發第一篇,著眼於「是什麼」,介紹日本老齡化社會的基本情況。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鄰為鑑,方可未雨綢繆。
日本社會的新常態——少子老齡化和總人口減少
聯合國定義老年人口(65周歲及以上)比例高於7%為「老齡化社會」,高於14%為「老齡社會」,高於21%為「超老齡社會」。日本是最先步入「超老齡社會」的發達國家之一,2019年老齡化率達28.4%,位列世界首位。
日本也是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2019年總和生育率(TFR:是指該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若TFR低於2.08表示靠自然增長無法維持現有的人口水平)為1.36,全年新生兒數量為865,234人,是自1947年以來最低水平。
日本新生兒數量和總和生育率的長期變動(1872-2019) 資料來源: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數據「少子化」和「老齡化」是兩件事情。
少子化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新生兒人口佔總人口比例持續下降,統計學上表現為生育率下降連帶新生兒人口佔比下降。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樣的,如不婚、晚婚、丁克家庭的增加等個體因素導致生育機會的下降,也有如戰爭、饑荒、流行病、自然災害、人口遷移等大環境因素導致新生兒人口絕對數量的減少。
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65歲以上)由於絕對或相對數量的增加,連帶其佔比(老齡化率)的增加。少子化是老齡化的誘因之一,因為新生兒數量減少會相對增加老年人口佔比,從而助推老齡化的進程,因此常常把這一連鎖反應合稱為少子老齡化。
但是,諸如美國、歐洲等局部氣候條件優越的地區(如亞利桑那州的Sunbelt、佛羅裡達、加州、南法、希臘等),因為退休移民的集中增加導致老年人口佔比升高的現象,這與少子老齡化有著本質的不同,則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 日本自197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率達7.1%),1994年步入老齡社會(老齡化率達14.6%),2007年步入超老齡社會(老齡化率達21.5%),是世界上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國家。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發表的數據顯示,2020年5月1日,日本老齡化率為28.7%,較2019年同期增加0.3%,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607.9萬人,淨增加30.4萬人,為史上最高。
相反的,日本總人口在這1年間淨減少28.6萬人,其中青少年人口(15歲未滿)減少18.6萬人,生產年齡人口(15歲—64歲)減少40.4萬人。2020年,日本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48.9歲,意味著有將近一半人口年齡為50歲以上,完全成為一個以「大叔」和「大媽」為主的「成熟國家」。
在少子化進程方面,日本已連續13年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並呈現逐年擴大趨勢。日本的平均總和出生率(TFR)從1990年的1.54下降到2019年的1.36。2019年全年新出生人口數為86.5萬人,較上一年減少5.3萬人,連續四年出現減少,是1899年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
隨著少子化和老齡化的並行推進,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推測,預計2065年日本人口將由2015年最近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億2709萬人減少到8808萬人(按出生中位,死亡中位推測,以下同樣),總人口將減少3901萬人,減少率達30.7%。到2065年,日本老齡化率將達到38.4%,即平均約每2.6個人當中就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口數量將4倍於未成年人口(未滿15歲)數量,每1.3個勞動者需要供養一個老人。
日本各年齡階層人口長期變動和將來人口預測(1950年-2065年) 資料來源:2015年以前的數據來源於日本總務省國勢調查,2019年來自總務省《人口推測》(基於2019年10月1日人口速報統計的確定值),2020年以後的數據依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日本將來推測人口(2017年1月推算)(假定出生中位(死亡中位))》得出。
少子老齡化如同懸在日本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人口結構的變化可能會從根底撼動日本長期以來的大國地位,對日本社會帶來巨大衝擊。部分有識民間團體如日本創成會議和人口減少問題檢討分科會認為,在2040年日本全國將有約一半的城市和鄉村消失。
日本將在2040年消失的城市
這種系統性危機對整個國家的教育、醫療、財政、治安、地方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福利、創新能力,包括民族自信心等都帶來了極大衝擊,前日本首相安培晉三曾把少子老齡化視為國難。
年少人口的逐年減少和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導致日本的人口結構呈現出「倒金字塔」形狀,生產年齡人口的撫養負擔越來越重。日本政府不得不通過再三提高商品消費稅來維持老年人的退休金支出。
日本人口金字塔(1965-2065) 資料來源: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
需要注意的是,少子老齡化不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局部現象,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目前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1%的超老齡國家有7個,到2030年將會達到34個,超老齡國家和地區正在由北半球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向外圍蔓延(UN WPA Report 2017)。
亞洲國家的老齡化進程明顯快於歐美國家。日本從老齡化國家發展到超老齡化國家用了37年,據推測中國經歷這一過程則只需要33年,老齡過程發展速度超過日本(見下方表格)。當今日本社會面對的情況就是10-20年後中國將要面對的情況。
屆時,中國的老齡人口基數將十倍於日本,對於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日本的經驗和教訓給我們哪些啟示?我們應該如何積極面對老齡/超老齡社會帶來的挑戰?國家和地方應當如何系統制定適應老齡社會的發展政策?
主要國家老齡化情況比較 資料來源:國立社會保障 人口問題研究所「人口統計資料集2016」
註:[1]. 1950年以前數據來源於UN.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Population Studies, No.26, 1956) 和Demographic Yearbook. 1950年以後數據來源於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5 Revision(中位推算)。[2]. 日本數據來源於日本總務省統計局《國勢調查報告》和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日本將來推測人口(2012年12月推算)(假定出生中位(死亡中位))》的推算值。1950年以前的數值由已知年次的數據推算得知。[3]. 表中年份為各百分比超過時的初始年,國別配列按照到達老年人口比例從7%14%所需時間長短的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