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齡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21讀書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每周一本書

讓閱讀,豐滿人生

在日本,一邊是鼓勵生育和支援育兒的層層政策,一邊是遲遲得不到改善的低生育率;一邊是日益短缺的勞動力資源,一邊是不斷呈現全新成果的AI技術;一邊是岌岌可危的社會保障制度,一邊是仍有望繼續延長的人均壽命。

當人口負增長已成定局,每個人的心中都難免充滿困惑:數量龐大的老齡人口真的只能成為社會的包袱嗎?AI技術到底是會奪走我們的飯碗還是會為我們帶來新的轉機?等待少子老齡化社會的是不是只有經濟衰退這一條路?

面對老齡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21讀書

來源丨林頤.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人口問題」是21世紀日本面臨的最大問題。

——宏觀經濟學家吉川洋

題記

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如何處理人口與經濟問題,但沒有哪個國家像日本這麼緊迫和嚴峻。

當代日本的經濟發展得益於「二戰」後人口的快速增長。從1947年至1949年,日本出現人口暴增現象,被稱為「團塊世代」,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經濟騰飛。可是,從1975年以後,日本人口增長率急劇下降,在2004年迎來1.28億的人口峰值之後,日本不可避免地步入了人口減少的時期。

宏觀經濟學家吉川洋認為,「人口問題」是21世紀日本面臨的最大問題。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及人口問題研究所在2012年1月公布的未來人口預測數據,日本在2110年的人口估計為4286萬,相比2015年的1.27億,在今後100年期間,日本人口數量將減少至現有數量的三分之一。

如此大規模的人口變化,無疑將給日本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

吉川洋撰寫《人口與日本經濟》一書的目的,就是探討這種變化及其影響與出路。

01 複雜的人口問題

在簡要回顧日本、中國與世界人口發展史之後,吉川洋沒有立刻進入正題,而是極力闡述經典的人口理論,包括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凱恩斯的人口論,還有以克努特·維克塞爾為代表的瑞典經濟學家的人口理論。

《人口原理》初版發行於1798年。馬爾薩斯指出,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源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不過,馬爾薩斯理論也有很多缺陷。比如,馬爾薩斯強調的糧食生產趕不上人口增加的問題,到了20世紀基本上被迅速發展的科技解決了,而且產生「饑荒」的大多數原因不是糧食生產問題,而是分配出了問題。

依次為:馬爾薩斯、凱恩斯、克努特·維克塞爾

凱恩斯認為,19世紀下半葉,德國由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人口的增加催生了德國的擴張主義,然後把全世界都拖入世界大戰之中。差不多同時期,英、法迎來了由人口增長走向人口減少的大轉變時期,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開始走向沒落。

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理論》一書中,首先研究的就是人口變化對投資的影響。凱恩斯把投資看成資本主義的引擎,一旦投資不足,經濟就會陷入蕭條。

維克塞爾的核心議題是「最優人口」。最優人口指的是能使人均福利水平最大的人口,一旦超過這個標準,人均福利水平就不再上升,反而會轉為下降。維克塞爾強調,減少超出最優人口的過剩人口才是應該追求的目標。這是瑞典成為福利大國的理論依據。

這些理論各有長短,正說明了人口問題的複雜性。吉川洋對此總結道,圍繞人口問題的討論一直有進有退。現在從整個地球來看,人口仍是過剩的。而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人口減少趨勢日益嚴重,少子老齡化催生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日本在這方面尤其緊迫。

02 不得不面對的「少子老齡化」

除了人口規模與出生率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之外,人口年齡結構也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的影響。在人口年齡結構中,較為重要的是人口紅利和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

人口紅利主要是指勞動力人口相對於被撫養人口更加充裕。

而人口老齡化則與人口紅利相反,即勞動力人口小於被撫養人口。

在經濟學裡,勞動力人口主要是指大於15歲低於65歲的人口,被撫養人口是指16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人口,人口老齡化的指標是指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顯然,人口紅利和人口老齡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

如果人口持續減少,據模型推測,日本將在3776年8月14日剩下最後一個兒童。

目前,日本的老齡化程度正在加速。2007年,日本老齡化超過21%,成為世界上首個「超老齡社會」。2015年的「國勢調查」顯示,日本的老齡化率已經達到26.7%。少子化導致的人口減少和急速老齡化,讓日本變得暮氣沉沉。

出生率為何難以回升,除了晚婚和不婚之外,吉川洋在書中談到自泡沫經濟崩潰之後,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起出現了年輕人就業環境惡化的問題。

由於非正式僱傭的增加和薪酬的降低,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經濟困難而不能結婚。這就像是回到了馬爾薩斯的時代。

2015年10月,安倍政府明確將「人口」列為重要的政策目標,提出「遏制少子老齡化,維持50年後仍有1億人口」。然而,人口數量下降的軌跡一旦形成,是很難逆轉的,人類不得不審時度勢,極力扭轉不利局面。

如果日本的人口數量減少,對住宅和生活用品的要求也隨之減少,會產生什麼結果?

當社會規模逐漸變小,消費者數量不斷減少,為老年人提供福利的勞動力數量也在下降,那麼將會發生什麼?

如果我們確實已經達到了人口最優數量,同地球的供給能力之間也形成了平衡,又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

如果沒有人口的增長,我們是否依然能夠擁有繁榮……

一個問題帶出另一個問題。日本別無選擇,只得成為第一個面對這些問題的現代國家。

03 創造經濟增長點必須依靠科技

吉川洋認為,人口減少問題雖然嚴重,但就日本的經濟發展而言,「人口減少悲觀論」有點言過其實。

有很多人認為在人口減少的前提下,日本經濟沒有未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基本上並不依賴勞動力人口,而是由創新來驅動的。

比如,引起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很大原因就是城市工業。現代工業部門層出不窮的技術革新和設備投資能夠降低商品的價格。在工業發展的背景下,城市上班族的工資迅速提高,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由此產生家庭數量的增加。

吉川洋強調,這些現象都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經濟社會絕無僅有的「歷史性條件」,而且只出現過這麼一次。經濟高速發展正是在這種歷史性條件之下產生的。經濟增長並不是單純依靠人口增加而產生的機械性現象。經濟以遠超人口增長率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經濟增長趨勢的決定因素與其說是勞動力人口,不如說是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吉川洋援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工業4.0等重要觀點,說明經濟發展不一定依賴人口增長,而是更多取決於科技進步。吉川洋還以當前日本社會熱議的一個話題,即「人工智慧考上東大」的實驗為例。

該實驗結果表明,人工智慧有能力與希望考上大學,然後與白領年輕人短兵相接。在未來的10年至20年,有許多工作會消失。

比如:電話營銷、不動產的審核和調查、手工裁縫被服店、稅務申報代理人、數據錄入人員等等。這些工作的共同特徵都是容易通過工作手冊進行管理,即勞動者只要按照給定的規則操作即可,因此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

但是,我們不要過於恐慌。吉川洋強調,要區分AI替代的是某種特定工作,還是所有的人類工作。機械化的發展導致人們失去某些工作,與完全不需要人類的勞動力有本質上的不同。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通常在整個經濟對勞動力的旺盛需求導致人手不足和薪酬提升時,人們才會為了某些工作更「省力」而引進機器。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經濟,以及經濟增長究竟有何意義。」在吉川洋看來,GDP是一個「不完善但有用的指標」,人均GDP水平與平均壽命之間存在清晰的正相關關係。

恩格爾定律證明,人們對於食物的需求終會達到飽和。對於大量產品和服務都已普及的「成熟經濟」而言,其一直都面臨著增長率下降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推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唯有「產品創新」,也就是能夠帶來更多需求增長的新興產品和服務。

在人口數量下行的壓力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依靠科技。

04 還須釐清經濟增長與幸福的關係

經濟增長為我們帶來了恩惠,然而,經濟增長是否就意味著人類生活的幸福呢?

站在宏觀經濟的立場,吉川洋分析了當代日本「少子老齡化」人口狀況與經濟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他主要考慮的是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日本人口問題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經濟增長,「人口」在其中是作為抽象的社會變量指標,並沒有仔細考慮個體生活狀況的改善。

作者一味強調經濟增長,忽略經濟增長的目的,這是日本官僚群體長期養成的態度在這個問題上的無意識體現,也是日本當前問題的一個肇因。

解決人口老齡化這個問題的途徑不應僅局限在經濟層面,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涉及社會公平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經濟」只是影響生育率的原因之一。

生育率還牽涉兩性權益、兒童教育、階層變動、城鄉差別等問題。

假設女性在家庭、職場依然處於弱勢地位,甚至遭遇家暴也無法尋求幫助;

假設教育公平沒有真正落實,學齡兒童的身心健康經常遭受侵害;

假設普通人的階層上升渠道被堵塞,無法依靠個人奮鬥實現社會認可的成功,城鄉差別、階層差別凝固乃至進一步擴大;

假設「996」成為職業日常,年輕人疲於加班……

那麼,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就必然成為年輕人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人口數量要與環境的承受力相適應,太多的人口與過少的人口,都不利於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不利於人類整體的利益,而經濟增長歸根到底應當是為人類謀福利的,人口與經濟之間,要達成平衡,達成正相關。

贈書福利

日本的成年人紙尿褲銷量超過嬰兒紙尿褲,面對這一事實,是束手無策地陷入悲觀絕望,還是從中尋找新的生機?本書提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觀點和啟發。

深入討論這些事關重大的問題,往往容易使人心情沉重,但本書作者卻憑藉多年以來的深入思考和博聞強識,通過輕快、灑脫又充滿睿智的文字,指出經濟衰退並不是必然,人們完全可以從更廣闊、更樂觀的視角找到未來的希望。

《人口與日本經濟》

作者:[日] 吉川洋

相關焦點

  • 《人口經濟學》|如何應對低生育、老齡化?
    從倫理的角度來看,人天然不是經濟要素,不是經濟增長的工具,不應該將人口視為「紅利」,作為經濟增長的手段。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人的生育選擇是一種市場行為。生育多少個孩子,什麼時候生育,如何養育,父母都會根據預期收入、生活壓力、育兒效用、年齡等作為成本與收益的考量。
  • 全面二孩五年|如何應對低生育率和老齡化難題?
    人口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的人口形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全面二孩政策已經不足以應對目前的低生育率和老齡化問題。但關於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效果、對總和生育率(每個婦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數,這是人口學衡量生育強度的重要指標,以下簡稱「生育率」)現狀的評價、以及對老齡化的應對之策等問題,有些專家也表達了不同看法。
  • 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 老齡化挑戰如何應對?
    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 老齡化挑戰如何應對?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經濟觀察)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或近5億 老齡化挑戰如何應對
  • 李紀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一、充分認識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大意義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對「十四五」和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
  •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躋身國家戰略,有何深意?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躋身國家戰略,有何深意?新華社記者田曉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面對人口老齡化嚴峻形勢,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 問策上海2025|卓越全球城市視野下的老齡化應對
    積極應對老齡化,是指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化,促進經濟生產方式、社會生活形態和社會經濟制度體系的相應調整,從而在人口結構變動的過程中創造一個富裕、繁榮和充滿活力的未來社會。對上海這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現代城市來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更具前瞻性和引領性的探索。
  • 科學家:人類文明或將在2050年全面崩盤,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前言眾所周知,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在還沒有找到宜居星球之前,人類可能會一直生活在地球上,所以需要時刻保護地球,以免地球受到傷害。但事實卻是,人類為了發展不斷地消耗地球,破壞地球,地球已經變得千瘡百孔,人類文明可能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終結。根據《與氣候有關的生存安全風險》報告顯示,人類文明可能會因為全球變暖而遭受到嚴重的危險,或許將在2050年全面崩盤。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閻青春:重視...
    公報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民政部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3億人。圖片來源:新華社加強對失能高齡老人的護理NBD:您如何看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性?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黨的文獻首次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將對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
  • 蔡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需實施國家戰略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由於人口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路徑和成效具有重要影響,人口均衡發展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要保障。
  • 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積極應對老齡化需形成六個共識
    目前國家層面沒有專門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行政法規,這與我國人口老齡化嚴峻形勢、億萬老年人美好養老生活新期待、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要求不適應。要從我國人口老齡化基本國情出發,建立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法律法規體系,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也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首要戰略任務。
  • 歐洲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核心閱讀:  人口老齡化是歐洲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面對日益增大的養老金支付壓力,歐洲多國著手推動延遲退休等計劃,積極探索居家養老、定製公寓養老等多元化養老方式,同時努力挖掘「銀髮經濟」蘊含的不少商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 面對職場邊緣化,應該如何應對?不妨試試這3招
    面對職場邊緣化,應該如何應對?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就還是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畢竟交際能力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公司裡最看重的還是你這個人的實力到底如何。當然,職場上除了這些事情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事情也是需要自己多去注意的,那就是職場邊緣化,這是一種讓你慢慢脫離大部隊的感覺,讓你所接觸到的工作任務慢慢脫離原本的情況。
  • 當「人口減少」遇上「人口老齡化」,我們人類的未來令人堪憂!
    日本的人口在這一段時間也產生了迅猛的增長,但是人口的增長需要更多的糧食物資來養活這麼多人類,如果沒有這麼多糧食和物資,那麼這些人應該怎麼辦呢?所以日本曾出現過一些「棄老」傳說,也就是說,為了減少人口,有一些很極端的措施。「九一八」事變的主謀者之一板垣徵四郎曾經在他的演講中提到過,他們侵略中國的原因之一就是,本國的物資無法養活龐大的人口,他們急需擴張土地。
  • 應對老齡化 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在路上
    應對老齡化 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在路上 發布時間:2019-04-18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馮蕾 字體: 大 中 小
  • 城鎮化、老齡化交織,城市規劃的適老化價值
    1.2 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基本國情人口老齡化是在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雙下降以及老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的綜合作用下,人口年齡結構變遷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在世界範圍內,發達國家率先完成了人口轉變,進入「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階段,「領跑」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
  • 學者: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舉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南財快評: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舉措 楊志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財經智庫》副主編)中國人口在快速老齡化, 65歲以上人口佔比2002年為7.08%,超過一般認為的7%
  • 任澤平:放開生育,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挑戰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熊柴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是中國最大的灰犀牛之一。我們近年建議全面放開生育,2020年提出先放開三胎,加快構建生育支撐體系。2020年10月,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1962-1976年的嬰兒潮人口即將退出勞動力市場,步入老齡化,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 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養老服務業
    放眼世界比較發現,發達國家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更早、老齡化程度更嚴重。根據聯合國預測,2035年日本、義大利、馬提尼克(法)老年人口比重將超過30%,德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老齡化程度位於世界前20名,我國大陸地區排第65位。發達國家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逐步進入老年社會,而我國則是「未富先老」。
  • 超老齡化社會的社區規劃研究——對日本千葉縣柏市豐四季臺社區試點實踐的分析(一)
    圖2 豐四季臺社區現狀(以谷歌地圖為底圖由筆者製作,2017)»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老齡化問題老齡化問題在今天備受關注研究社區在規劃建設層面上如何應對老齡化問題,是實現城市可持續化發展的關鍵點之一。目前政府已充分認識到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了一些行動。推動新型城鎮化戰略即有相關考慮[4]——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作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規劃綱要內容[5]。住宅建設關乎民生大計,歷來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其中社區規劃又是住宅建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