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
「嫦娥」「玉兔」奔赴廣寒,「天問一號」造訪火星,京張高鐵風馳電掣,港珠澳大橋四通八達,「中國天眼」注目宇宙,「蛟龍」「海鬥」深潛入海……伴隨著「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夢想成真,每個人的生活也於細微處發生著悄然改變。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的力量噴湧迸發,創新創業的浪潮席捲全國,帶動著社會經濟生活向著未來加速奔跑。
挑戰0.02毫米
作為當今世界頂級技術產品,厚度0.02毫米的軟態不鏽鋼精密箔材的「手撕鋼」,堪稱鋼鐵行業「皇冠上的明珠」,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第五代移動通信(5G)、石油化工等領域。由於工藝控制難度大,曾長期被日本、德國等少數國家壟斷,我國只能長期依賴進口。每年進口總額超百億元,而且被限制只能進口厚度在0.03毫米以上的材料。
「這個目標太高了,我們經不起折騰啊!」「之前就請德國專家進行過研發,試驗了許多次都不成功。」……2016年2月,剛剛走馬上任的太鋼精帶公司黨總支書記、經理王天翔一提出想做「手撕鋼」,就令公司上下一片譁然,反對聲不絕於耳。
「跟在別人身後奔跑,即使再好,也是老二。要幹就幹最好的。」王天翔的篤定和真誠打動了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願景,他們決定拼一把。之後兩年中,他們攻克175個設備難題、452個工藝難題,歷經710多次失敗,終於突破了鋼質純淨度、產線工藝、控制水平、高等級表面精度、產品性能五大核心工藝技術,最終在2018年實現「手撕鋼」量產。
相比日本、德國等國家生產的窄幅「手撕鋼」,太鋼精帶研發的600毫米寬幅「手撕鋼」是高於行業標準的前沿產品,受到市場熱捧。「以前都是銷售人員背著產品找市場。」太鋼精帶銷售部長曲戰友說,「但是今年主動找上門合作的訂單量成倍增長,有些應用領域是我們都想不到的。」
太鋼精密帶鋼公司員工展示「手撕鋼」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受到衝擊,但掌握核心科技的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公司卻憑藉「手撕鋼」實現「逆勢飛揚」,不僅穩定住了產能,還在海外市場拓展取得新突破。今年前三個月,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68%。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再到構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創新不斷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成為進入前25名的唯一中等收入國家。隨著中國在創新領域由「追趕」逐漸變為「並跑」甚至「領跑」,中國帶給世界的驚喜會更多。
見證百年鐵路變遷
王帥,人稱「小王」,是京張高鐵張家口客運值班站長。王富強,人稱「大王」,是京張高鐵東花園北站消防綜控室綜控員。因為父子倆同在張家口車務段工作,大家親暱地稱呼他們「大王小王」。
如果算上王帥的爺爺,他們一家人可以說是祖孫三代都是鐵路人。生在張家口、長在鐵路旁,一家人的工作生活與新老京張鐵路線密不可分。
王帥爺爺那個時候還是蒸汽機車時代,從張家口至北京不到200公裡的距離,一個單程就要7個多小時。
王帥父親趕上了內燃機時代,列車到北京的時間從7個多小時縮短至4個小時。
王帥最早在北京客運段石景山站工作,三班倒。如果第二天上班當天晚上就得走,而下班即使在北京坐最早一班列車,到家也得下午14:00點。那時候王帥就想:縮短通勤時間就是最幸福的事兒。現在高鐵只需1個小時左右,「從爺爺那個時候到現在,鐵路發生了質的變化,普客到高鐵,年輕化素質化;綠皮車到高鐵,配套越來越完善。」王帥說。
京張高鐵首趟復興號智能動車組G8811次列車
京張高鐵全長174公裡,是我國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一條高鐵線。在這條百年鐵路線上,以350公裡時速飛馳的高鐵應用了北鬥導航、5G、刷臉進站等一批「黑科技」。在12公裡長的京張高鐵八達嶺隧道,原本需要78分鐘才能翻越的「人字坡」,「復興號」只需一眨眼的功夫。
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橋、中國港、中國樓……科技的發展讓一個個奇蹟般的工程「夢想照進現實」,也編織起人民邁向美好生活的希望版圖。
設計最美「飛天弧線」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四川西昌。搭載著嫦娥四號探測器的長徵三號乙遙三十火箭點火升空,開啟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之旅。
兩千多公裡之外的北京,在第一時間收到捷報後,餘夢倫院士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就在發射前一天,前方打來電話和他討論有關火箭發射的技術問題,最終得到順利解決。
餘夢倫所在的班組是航天科技一院一部11室1組,承擔運載火箭從離開地面到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彈道設計,是中國首個以院士姓名命名的高科技創新班組。
彈道設計通俗地講,就是為運載火箭設計飛行軌跡,包括確定火箭起飛的地點、發射方位、飛行姿態,確定飛行的高度、速度、運載能力等等。這是一段大約25分鐘左右的飛行路程。
「好比在天上修鐵路,唯一不同的是,火箭的路線設計需要更智能。」餘夢倫院士說。
多年來,從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到將「嫦娥」探測器送入奔月軌道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我國許多火箭飛天任務的彈道設計都是由「餘夢倫班組」完成的,他們也成為中國探索浩瀚星空的見證者。
「十三五」期間,我國航天舞臺好戲不斷。2016年,以「長徵五號」、「長徵七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火箭實現升級換代;2019年,「長徵十一號」海上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具備海上發射能力的國家;今年起,「長徵五號」系列火箭迎來了高密度發射,從執行空間站首飛、首次火星探測到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大火箭的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不斷攀升的航天發射能力,讓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邁得更遠。
(文/孟利錚 校對/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