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凝聚決勝全面小康正能量,共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2013年11月,貴州出臺《關於實施貴州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的意見》,實施貴州省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
截至目前,六項任務基本完成。農民住了新房,喝上了自來水,實現了「組組通公路」,開通了寬帶,甚至當上了直播帶貨人……即日起,本報開設《走向小康生活·做一個幸福的農民系列》專欄,將連續刊發記者分赴全省各地,實地採訪農民各項基本保障的實現成果,描繪基層人民最真實生動的幸福笑臉。
【新聞背景】
2008年貴州省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試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約330萬戶。自2017年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全面聚焦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等4類重點對象,累計實施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28.91萬戶。國家住建部和財政部組織的全國農村危房改造年度績效考核中,貴州省2017年、2018年、2019年度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第一。
農村危房改造後的新建廚房。
張培堂家換房了。這位70多歲的老人走進剛裝修完的新房,拿著掃帚這兒掃掃,那兒停停,仔細打理著房子的每個角落,心中滿是歡喜。
「爸,地上要用拖把拖,你別弄了,我來。」二女兒張敏友看著父親站在這個貼著瓷地板的屋子裡,佝僂著身子顯得有些笨拙,便催促著父親出去走走。
張培堂有點無所適從,他從未想到,有生之年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裡。三室兩廳,120平米的大平房,儘管外牆還沒有粉刷,屋子裡卻儼然是城市商品房的模樣。
新房剛建好,屋內除了安裝好的廚衛用具和幾張嶄新的床,再無其他物件。陽光照進來,顯得整個房子愈加明亮寬敞。
而幾個月前,老張家還守著旁邊一座上百年的老舊磚木房,遇雨漏雨,遇風灌風,天氣惡劣時,屋頂的房板都被掀起來。
張培堂家的老房子。
「打雷下雨,到處漏,鋪蓋都打溼了,孫孫些抱著我,不敢睡覺。」宋德英是這戶人家的老母親,25歲嫁到安順平壩平元村,在老房子裡住了快50年。
宋德英是個苦命人,年輕時候在田裡種莊稼,被稻子刺瞎了眼睛,雙目失明已多年。她在老舊促狹的房子裡將4個兒女拉扯大,現在又和老伴養育著大兒子的4個孩子,大半輩子都沒閒過。
「現在政策好,給我們修了新房子,小孫孫睡覺不用怕了。」宋德英說,她住哪裡都不要緊,就是擔心老房子塌了會砸到孫子和孫女。好在有了新房子,儘管雙眼看不見,心裡卻踏實了。
二女兒張敏友看著母親費勁說家常的樣子,欲言又止。原來,二老的大兒子因故離家多年,所以四個孫輩孩子的撫養任務才落到老人們的肩上。這一家八口經濟拮据,一直沒有建房的能力。
危房改造與廚衛整治結合,圖為張家新建房的衛生間。
直到年初時,平元村村幹部和白雲鎮村鎮建設的工作人員相繼來到老張家,轉機才得以出現。
「他們家的老房子屬於危房,可以爭取到農危房改造的補貼。」平壩區住建局的工作人員吳松亮告訴記者,按照相關規定,張家能夠拿到5萬餘元的住房保障資金,用於改善居住條件。
知道這個消息後,張家開始考慮新建住房,並在二女兒家的資金支持下,3月份啟動了建房計劃。
實際上,張家的老房子早就住不得了。貴州冬季溼冷,夏季多雨,木房子年久失修,並不是在下雨天拿一塊塑料膜遮蓋床鋪,或者用桶接漏水就能暫時解決的問題,而是承重結構嚴重損壞,隨時有坍塌的可能。
也因此,張家二老和孫子孫女們一年前搬了出來。老人暫住親戚的舊房子裡,幾個孩子周末回家就住在臨近的二姑姑家。
待粉刷的臥室。
得益於農村危房改造的機會,張家才燃起了換房的希望。張敏友告訴記者,哥哥家最大的孩子現在上大學了,新房子修好了,不僅父母和哥哥一家有了安穩住處,以後孩子們談婚論嫁也容易得多。雖然自己貸款好幾萬貼補給哥哥家,但看見一家人住的地方有了著落,心裡喜悅無比。
7月8日,記者在離新房兩三百米遠處,見張家的老房子還剩下殘餘的部分在風雨中飄搖。曾經,這裡的閣樓雜物間住夫妻,樓下四個孩子擠著睡,廚房住老人,偏殿餵養牲畜,夜裡上廁所都要跑幾百米。而現在大家都有了乾淨安全的住所。
這幾天,張家新買了電飯鍋,籌劃著要在新家開火,吃一頓特別的晚餐。
張培堂老人一家的小康生活觸手可及!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劉蘇頡
編輯 尚宇傑
編審 靖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