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一個幸福的農民」①昔日屋漏布衾寒 今朝...

2020-12-16 天眼新聞

【開欄語】

凝聚決勝全面小康正能量,共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2013年11月,貴州出臺《關於實施貴州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的意見》,實施貴州省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

截至目前,六項任務基本完成。農民住了新房,喝上了自來水,實現了「組組通公路」,開通了寬帶,甚至當上了直播帶貨人……即日起,本報開設《走向小康生活·做一個幸福的農民系列》專欄,將連續刊發記者分赴全省各地,實地採訪農民各項基本保障的實現成果,描繪基層人民最真實生動的幸福笑臉。

【新聞背景】

2008年貴州省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試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約330萬戶。自2017年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全面聚焦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等4類重點對象,累計實施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28.91萬戶。國家住建部和財政部組織的全國農村危房改造年度績效考核中,貴州省2017年、2018年、2019年度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第一。

農村危房改造後的新建廚房。

張培堂家換房了。這位70多歲的老人走進剛裝修完的新房,拿著掃帚這兒掃掃,那兒停停,仔細打理著房子的每個角落,心中滿是歡喜。

「爸,地上要用拖把拖,你別弄了,我來。」二女兒張敏友看著父親站在這個貼著瓷地板的屋子裡,佝僂著身子顯得有些笨拙,便催促著父親出去走走。

張培堂有點無所適從,他從未想到,有生之年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裡。三室兩廳,120平米的大平房,儘管外牆還沒有粉刷,屋子裡卻儼然是城市商品房的模樣。

新房剛建好,屋內除了安裝好的廚衛用具和幾張嶄新的床,再無其他物件。陽光照進來,顯得整個房子愈加明亮寬敞。

而幾個月前,老張家還守著旁邊一座上百年的老舊磚木房,遇雨漏雨,遇風灌風,天氣惡劣時,屋頂的房板都被掀起來。

張培堂家的老房子。

「打雷下雨,到處漏,鋪蓋都打溼了,孫孫些抱著我,不敢睡覺。」宋德英是這戶人家的老母親,25歲嫁到安順平壩平元村,在老房子裡住了快50年。

宋德英是個苦命人,年輕時候在田裡種莊稼,被稻子刺瞎了眼睛,雙目失明已多年。她在老舊促狹的房子裡將4個兒女拉扯大,現在又和老伴養育著大兒子的4個孩子,大半輩子都沒閒過。

「現在政策好,給我們修了新房子,小孫孫睡覺不用怕了。」宋德英說,她住哪裡都不要緊,就是擔心老房子塌了會砸到孫子和孫女。好在有了新房子,儘管雙眼看不見,心裡卻踏實了。

二女兒張敏友看著母親費勁說家常的樣子,欲言又止。原來,二老的大兒子因故離家多年,所以四個孫輩孩子的撫養任務才落到老人們的肩上。這一家八口經濟拮据,一直沒有建房的能力。

危房改造與廚衛整治結合,圖為張家新建房的衛生間。

直到年初時,平元村村幹部和白雲鎮村鎮建設的工作人員相繼來到老張家,轉機才得以出現。

「他們家的老房子屬於危房,可以爭取到農危房改造的補貼。」平壩區住建局的工作人員吳松亮告訴記者,按照相關規定,張家能夠拿到5萬餘元的住房保障資金,用於改善居住條件。

知道這個消息後,張家開始考慮新建住房,並在二女兒家的資金支持下,3月份啟動了建房計劃。

實際上,張家的老房子早就住不得了。貴州冬季溼冷,夏季多雨,木房子年久失修,並不是在下雨天拿一塊塑料膜遮蓋床鋪,或者用桶接漏水就能暫時解決的問題,而是承重結構嚴重損壞,隨時有坍塌的可能。

也因此,張家二老和孫子孫女們一年前搬了出來。老人暫住親戚的舊房子裡,幾個孩子周末回家就住在臨近的二姑姑家。

待粉刷的臥室。

得益於農村危房改造的機會,張家才燃起了換房的希望。張敏友告訴記者,哥哥家最大的孩子現在上大學了,新房子修好了,不僅父母和哥哥一家有了安穩住處,以後孩子們談婚論嫁也容易得多。雖然自己貸款好幾萬貼補給哥哥家,但看見一家人住的地方有了著落,心裡喜悅無比。

7月8日,記者在離新房兩三百米遠處,見張家的老房子還剩下殘餘的部分在風雨中飄搖。曾經,這裡的閣樓雜物間住夫妻,樓下四個孩子擠著睡,廚房住老人,偏殿餵養牲畜,夜裡上廁所都要跑幾百米。而現在大家都有了乾淨安全的住所。

這幾天,張家新買了電飯鍋,籌劃著要在新家開火,吃一頓特別的晚餐。

張培堂老人一家的小康生活觸手可及!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劉蘇頡

編輯 尚宇傑

編審 靖曉燕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酒香中釀出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酒香中釀出幸福生活 2020-10-07 11:4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河社區群眾的幸福新生活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立萍一棟棟兩層「小洋樓」整齊排列,一條條巷道乾淨寬敞,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曬著太陽閒聊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是一個移民搬遷的新農村社區。2014年至今,黃門鎮小河村、後坡村、樊家村、薛堡村共4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的農戶先後搬遷至此。現有住戶284戶,共1425人。8月19日,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感受美麗新農村建設帶給當地村民滿滿的幸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江西萍鄉:幸福村裡話幸福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江西萍鄉:幸福村裡話幸福「村裡都成了4A級景區,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我們跳動的就是小康生活的節拍。」在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麻山鎮「福文化」廣場,幸福村村民陳芝連正帶領著村民跳廣場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半程鎮:戶戶通,鋪就村民幸福小康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半程鎮:戶戶通,鋪就村民幸福小康路 2020-09-30 13: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萬畝山荒地變身「聚寶盆」
    不僅如此,在培育文明富裕新農民方面,黑林鎮重視每一個村民的全面發展,每年大量培育新型農民,利用自身優勢進一步搭建平臺,提供更多免費培訓服務,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從昔日的荒山坡變成了花果山、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彩雲之南:小康路上的最美笑臉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又一個中國奇蹟。  如果說上面這段話更多是抽象的數字,那麼記者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中的所見所聞,特別是那一張張掛在鄉親們臉上的絢爛笑容,深深感染和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這正是脫貧攻堅最靚麗的底色,是小康生活最鮮活的註腳,是奮鬥之路最耀眼的光芒。
  •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老少中青笑意揚,小康路上奔跑忙。」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還發動群眾參與投工投勞,建成了佔地100畝的「山興村農民生態園」,家家戶戶裝上了衛星電視、通自來水,全村實現道路硬化2667.9㎡,安裝路燈85盞,162戶全部實施了改水改廁項目,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則故事講述幸福小康生活
    關於小康,總有諸多過往:你的第一部手機、第一輛汽車、第一份工作、第一套房子……無數個第「一」的片斷,折射出我們普通的生活場景,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雖時代不同,但對小康的憧憬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間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放下鋤頭,卻撥動命運的琴弦
    張婷婷說,這樣的生活,是她小時候做夢都想擁有的。  「老一代做琴,新生代拉琴,這日子可不就是節節高嘛。」王金堂笑著說。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相關連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5分鐘「圈」出美好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水清岸美產業興——江蘇南通小康路上的綠色實踐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在南梁蹲點採訪的幾天裡,記者把關注的「鏡頭」不斷拉近,聚焦到一個個家庭、一張張面孔和一段段往事上。老黨員韓懷清一家三代人,正是南梁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河新村的新變化
    8月19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新村,感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變化。九臺山下的小河新村位於九臺山下的小河新村,緊挨省道,交通便利,是清水縣規劃建設的新農村。2016年,陳玉芳一家從山區的薛堡村搬遷到這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通過復墾盤活農村閒置、廢棄的建設用地,還有效增加了124.5畝耕地,平均每戶可以增加1畝耕地,進一步促進了農民增收。活了大半輩子的呂長榮第一次住進了新房子。現在的他每天都會在新村裡轉幾圈,看著新房子,他就高興:「真是沒想到,我這半截入土的老人也能過上這樣的新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本文轉自【求是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黑土地上的好日子本刊記者 楊紹華 鄂 璠 58歲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村民劉淑梅笑得陽光燦爛,看一看她現在的舒心日子安徽日報記者 李博/攝 大灣村的幸福故事繼續書寫新的篇章。「生態旅遊是大灣村的全新增長點」,「我們決心實踐好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80後」的餘靜告訴記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李峪村:小魔術闖出大天地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我省武鄉縣的李峪村,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長久以來,老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基本以種田為生,靠天吃飯。但是近年來,村裡卻通過魔術這個特色文化產業,逐漸脫貧致富。這些年,村裡的男女老幼自己當演員,使昔日的小山村變成遠近聞名的「魔術村」,開始走上文化興村、增收脫貧的致富路。一場場演出,不僅讓李峪人走上了大舞臺,也吸引了世界各地數萬名遊客來到李峪。現在,魔術已經成為李峪村的支柱產業。演出場次越來越多,「魔術村」的名氣也越來越響,2017年,李峪村成為太行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之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山東青州:幸福生活入畫來
    這是傳統農民畫中最常見的主題,只不過「以前畫五穀豐登是畫念想,如今畫的卻是觸手可及的幸福」。  「現在我們村可是真富起來了,住的是新建的瓦房、樓房和小別墅,很多家庭都買上了小轎車,頓頓吃的是白面饅頭和雞鴨魚肉,百萬元戶都很多了!」說起家鄉的變化,馬老的嘴角堆起笑意,眼裡滿是光彩。  一手拿鋤頭,一手拿畫筆,以馬老為代表的農民畫師不僅收穫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也記錄下一個時代的發展變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09-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靈臺:小車間 大作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靈臺:小車間 大作為 2020-12-18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我們的「幸福加油站」
    居民在社區養老服務站休閒娛樂「沒事的時候到社區養老服務站坐坐,和鄰居們一起下象棋、看書、健身,生活多姿多彩,這裡成了我們的幸福加油站!」作為保障性住房社區,崩土坎社區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讓居民生活過得豐富多彩,讓社區成為群眾的「幸福加油站」。新建便民服務中心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崩土坎社區於2016年1月正式成立,是一個保障性住房社區,住房以安置房、廉住房、公租房為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山區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山區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2020-07-16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京阿婆開糕團店40年:我們正兒八經先奔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京阿婆開糕團店40年:我們正兒八經先奔了小康,幸福的小康!從年輕時挑著扁擔在街頭售賣,到現在擁有一個門口人頭攢動的團糕店,阿婆開店已經40年了,她憑自己的努力,把小生意做的風生水起。芳婆笑著說:我們正兒八經先奔了小康,幸福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