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門子飛利浦三洋紛紛退出,中國家電企業的未來不在B端而是C端

2021-01-09 家電圈

眾多外資巨頭們相繼退出家電C端消費市場的競爭,轉向B端商業市場,並不意味著中國企業未來也要退出這一領域的發展和競爭。至少在未來10年時間裡,C端消費市場仍是中國家電企業的主場。

寧言||撰稿

是繼續加碼C端消費市場,還是加速轉戰B端商用市場?歲末年初,中國家電廠商面對規模化發展的天花板,以及創新驅動的瓶頸,接下來的新跑道又在哪裡?是在家電消費業務後,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自動化,智能物流、智能製造等商用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還是繼續深耕家電消費市場?

家電圈認為,不管當前中國家電企業,特別是行業巨頭們的多元化擴張力度有多大、跨界轉型的頻率有多高,家電消費市場仍然是未來5年、甚至10年,支撐中國企業發展轉型的基石和支柱。雖然很多企業都想擺脫家電製造商的傳統標籤,貼上網際網路金融、半導體、機器人、智能製造等新標籤。但是,家電消費市場的空間和魅力,仍然是很多企業不可割捨的命脈。

起源:外資企業退出家電消費市場

最近幾年來,在中國家電業,不少行業巨頭的「去家電化」動作和決心都很大。原因則是兩個方面:一是傳統家電消費市場的增長乏力,規模化擴張遇阻;二是大量歐美外資企業巨頭,陸續退出家電消費市場的競爭。

最近十年來,大量來自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老牌消費電子、電器巨頭們,相繼退出消費市場競爭,引發全球性的關注和熱議;有的企業將家電消費業務轉手合作夥伴,比如西門子集團將家電賣給博世集團;有的則或直接清空家電業務不再戀戰,比如三洋;有的則是將其出售給中國企業,比如東芝、夏普、飛利浦;有的還陷入「進還是退」的艱難抉擇中,遲遲沒有給出答案。

可以看到,在這些外資洋巨頭們紛紛退出家電消費市場的背後,除了以海爾、美的、格力,以及海信、TCL等中國本土企業的強勢崛起,以「大規模、低成本」製造和銷售優勢,相繼在中國,以及全球市場,四面出擊、八面引爆。同時,大量外資企業在經歷50年,甚至100年的發展後,傳統組織架構和運營體系遭遇擴張的瓶頸,在人員激增、組織龐大、成本巨大的背景下,必須要尋找「更高利潤、更高門檻、更少對手」的B端市場,來拓展企業的生存空間。

可以說,近年來,大量外資洋企業選擇退出家電消費市場的競爭,既是基於企業內部的發展戰略轉型需要,也是迫於外部的商業和企業競爭壓力所致。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家電企業,未來就一定要退出消費市場競爭,從而在其它領域和行業尋找發展機會。

拐點:中國企業主場還在消費市場

對於正處在發展變革中的中國家電企業,和商家來說,無論是面向商用客戶的B端,還得面向家庭用戶的C端,都是市場發展的機會和方向。即便是在家電行業,除了直接面向消費市場的C端外,也存在B端的商業企業,比如政府採購、企業採購等專業市場。可以說,商業機會面前,家電廠商凡事皆可以幹。

只不過最近一年以來,很多企業對於B端市場和C端市場存在不少誤解。其核心原因,除了大量外資企業紛紛退出C端家電消費市場之外,更重要的是家電消費市場的低迷、乏力,以及競爭白熱化,導致很多家電廠商過去的「低價格、低成本,廣告促銷」三板斧失靈了,所以紛紛在C端家電消費市場之外,尋找新能源、醫療、智能製造、智能物流等B端機會。

與此同時,不少家電行業「老司機」總是直觀地認為:相對C端要搞定一個個小客戶、小用戶,一單賺不了三五鬥,不如B端市場都是大客戶、大採購,一單就是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利潤肥的冒油不說,而且還沒有天花板。顯然,這只是表面現象。

很多家電廠商沒有意識到的是:我們過去30多年應對的都是C端消費市場,都是現金交易,現款現貨。即便是政府採購和企業採購,資金周期短,更多是一錘子買賣,周期短效率高;B端商用客戶,不只是前期的設計規劃,還有方案執行落地,周期長、效率慢,資金回籠考驗多。

雖然家電的消費市場競爭激烈,但通過與用戶面對面的零距離溝通,還是可以產生並帶來更多的商業想像空間;而B端商業市場,更多是單一客戶的多樣化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家電廠商長期以來習慣了「一錘子買賣」,根本沒有應對大型商業企業和工程用戶的設計、施工等服務配套能力。這是一個全新的體系,更是一個全新的賽道,卻不是家電廠商馬上可以突破的領域。

綜合各方因素,中國家電廠商們更應該立足C端消費市場這個大本營,聚合有限資源,夯實根基和基礎、補足短板和軟肋,提升產品力、服務力,再配合營銷力、推廣力和執行力。在未來幾年一定會在C端消費市場上打開新的商業空間!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相關焦點

  • 又一巨頭「撤出」中國?外資紛紛出走,中國家電行業現狀如何?
    有媒體報導,中國的家電企業格力電器、九陽股份再次參與了飛利浦家電業務的競購,海爾、美的也參與了接洽。之後,九陽股份回應公司並沒有這個計劃,海爾集團也回應稱沒有收到公司的對外口徑,所以不清楚實情。而格力、美的沒有作出回應。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還看不出哪家企業可以接下飛利浦,但飛利浦確實已下定決心出售其家電業務。
  • 家居2020觀望:增量大訂單在B端工程業務還是C端零售
    摘要:智能化、技術化、精細化運營是家居企業新的著力點,這說明家居企業過去的增長不依賴這些。2019年,網際網路巨頭,如阿里騰訊,ICT技術先鋒,如華為,以及AI信息科技大公司,如字節跳動,都密集成為過去一年各家居媒體內容的關鍵詞,這反映的最大趨勢就是:一,所有行業在面臨變化;二,經濟周期性規律在所有行業中體現;三,巨頭們都在想辦法突圍增長瓶頸;四,慣性高增長GDP不存在,增量變存量時代,企業及產品必須要有核心競爭力;五,中國經濟下行的原因不在外部,在內部
  • 它是美國碩果僅存的家電企業,為何卻在中國市場淡出視野?
    仍然是同一年,中國的海爾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016億元,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598億元人民幣。但兩家優秀的中國企業並非純粹的家電企業。韓國三星電子是全球公認的最大家電企業,但其營收主要來自半導體、通訊、及彩電產業,白電產業對三星電子的貢獻率並不是很高。但三星卻堅定地認為自己才是全球最大的白電企業。不過,我未找到相關的數據。
  • 日本家電中國潰敗:三洋、東芝是我們的了
    由於業務重合,三洋被併入松下後,面臨的是被分解轉出,其實這也折射出了一個問題,日本家電在國內日子並不好過。現在,長虹給出消息稱,他們全面接手鬆下旗下的三洋電視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業務,包括接收三洋電視研發團隊、營銷團隊、銷售渠道等,及三洋電視品牌中國區使用權。
  • 荷蘭家電巨頭「敗走」中國?外資「撤離潮」出現,到底是為什麼?
    之前有消息表示,飛利浦計劃出售在中國的家電業務,金額達到了272億元,後來格力電器、九陽參與了飛利浦家電的競購,但是後來九陽股份否定了這個消息,海爾集團也表示沒有得到公司的對外口徑,除此之外,格力、美的等都沒有做出回應,但是很多事情並不是「空穴來風」。飛利浦出售家電業務顯然是大概率事件。
  • 長虹吞併三洋中國電視業務
    又一次,日系家電巨頭轉手家電品牌及業務,中國家電企業接盤。二三十年前歐美家電向日系家電交棒的歷史正在重演。  日前,國內家電老牌巨頭長虹集團(以下稱「長虹」)正式牽手三洋電視,獨家獲得其子公司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以下簡稱「三洋」)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牌使用權,並接手電視業務。
  • 飛利浦全面撤離中國,外企相繼交出市場,賭國產家電的人,贏了!
    在過去的100年間,全球的家電市場經歷了多次更新迭代。上世紀80年代,飛利浦、博世等世界品牌佔據家電的主導地位;2000年,變成了索尼、松下、東芝的天下;2015年,三星、LG等品牌成為消費大頭。中國的家電市場在過去的100年間,都籠罩在外企的陰影下,只能一味的學習模仿,試圖超越。如今,這一天終於來了。近日,有消息稱飛利浦計劃以40億美元出售在國內的家電業務,根據媒體報導,國內的家電巨頭都參與了這場競爭,九陽、美的、海爾、格力都勢在必得。
  • 聊聊C端轉型B端產品那些事
    在整個大環境的驅使下,產業網際網路開始崛起,大廠們紛紛開始布局產業網際網路,比方說騰訊的雲與智慧產品事業群,阿里騰訊都布局的雲計算等等,B端行業湧現出來越來越多的機會,有一個數據表明,在網際網路c端行業美國和中國的體量相差無幾,但是在雲和SAAS行業中國的體量只有美國體量的1/20,中國的發展空間巨大,加上B端行業其實更加細分,有很多的機會給我們發揮;當然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基於我們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興趣愛好
  • 柔宇科技衝刺科創板,B端和C端都不是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關於柔宇科技上市的傳聞只增不減。年初,曾有外媒報導稱,柔宇科技已秘密申請在美國IPO,擬籌資約10億美元。隨後有消息稱,柔宇科技擱置赴美上市計劃,考慮在中國進行IPO,中信證券於8月初受聘擔任其在A 股上市的輔導機構。值得一提的是,當其上市傳聞不斷傳出時,隨之而來的還有質疑,而這些質疑的核心,紛紛指向柔宇科技的商業化能力。
  • 從C端到B端,直播的價值愈加凸顯 ——企業直播走出小眾成主流
    它以視頻互動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為依託,在滿足企業商業目的同時,為企業提供數字學習技術和數字營銷解決方案,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發展動能。B端市場不像C端市場那樣「一招鮮吃遍天」,因為企業端的需求是比較龐雜,除了直播帶貨這個營銷點外,B端直播更側重於通過引流、推廣等多種手段來輔助線下銷售,以達到線上線下互動式發展的目的。
  • 【企業故事】扔下爛攤子,日本家電帶著人民幣組團撤退...索尼估計也不遠了
    最近幾年裡,日本企業被曝產品質量造假的少嗎?這幾天又曝出一家製造輪胎材料的企業產品質量造假。 百年老企、名企產品、財務造假,家電巨頭東芝又斷腿求生,這是怎麼了呢? 肯定不能怪中國製造業的崛起。2013年底,東芝在中國停止電視機自主生產,在中國的產銷全交給了TCL(網上有人稱實為貼牌生產)。 除了中國,東芝電視在北美、歐洲、巴西、東南亞、臺灣、非洲、中東等全球7大區域都將品牌授權給了其他公司。 與日立、松下、三洋等其它幾大日本家電企業的做法一樣。
  • 日韓傳統家電企業變賣資產,國內家電行業如何過冬
    售後將繼續持有剩餘份額,預計還會利用阿奇立克的銷售網在歐洲等地共同銷售日立品牌家電。再次之前,三洋電機在中國的液晶電視業務出售給四川長虹電器,三洋在北美的電視業務也悉數賣出。東芝的傳統白電業務,被國內的美的集團所收購,夏普品牌則被鴻海集團所收購。索尼近日迎來部門結構調整,將影像產品事業部、家電影音事業部和移動產品事業部合併為消費電子品和解決方案事業部。
  • 從「運營唯C論」誤區說起:談談B端、C端、G端的運營要點
    去年她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做內容運營,但是不到三個月就離職了,她一直也不知道原因,直到給我們講了如下的情況:新公司和政府合作,以半官方的名義做的一款行業性政府信息管理平臺。該平臺為當地的中小企業提供政府的信息,同時也為政府提供企業的使用數據。由此看來,這是一個G、B共存且以G端為前提及基礎的項目,這和小A之前做的C端運營經驗來看有明顯的差異。
  • 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在工作中所做的產品類型主要是B端項目和C端項目。近些年來,由於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C端用戶增長觸及天花板,流量的紅利逐漸消退,很多企業的業務由C端轉向了B端。從C端設計切換到B端設計,或從B端設計切換到C端設計,都並非易事。今天這篇文章,本文作者就和我們一起聊一聊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 瀋陽三洋空調將退出市場不再生產分體機
    三洋洗衣機、三洋微波爐在中國形成頗高知名度、影響力,並佔據一定市場份額,三洋家用空調卻一直不溫不火:艾肯家電網統計數據顯示,三洋空調在中國年內銷量最高峰曾經達到20多萬套,出口量大於內銷量,出口高峰期超過60萬套。2001年三洋在中國總共生產65萬臺空調,出口50萬臺,幾乎全部出口到日本。
  • 電動汽車銷量曲線的怪異:B端與C端的區別是什麼
    在這些品牌中有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技術水平足夠高的品牌銷量中規中矩,反而是技術水平一般的車輛銷量相當理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B」與「C」的差異。B端共享與網約企業用戶大部分品牌知名度較差,核心三電技術依賴供應商,甚至不具備正常生產能力而依靠代工的電動汽車,這些車輛的生存基礎是B端市場。
  • 外資家電、廚衛品牌排行榜:西門子最具魅力,日系最不受歡迎
    原標題:外資家電、廚衛品牌排行榜:西門子最具魅力,日系最不受歡迎   【環球網綜合報導】近年來,外資品牌已佔領國內市場不小的份額,更多國人因為口碑好、質量安全、優質服務以及潮流跟風等原因購買外資品牌。
  • 多家品牌有意競標 飛利浦家電成「香餑餑」
    作者:HEA.CN 來源:家電網 家電網-HEA.CN報導:作為一家跨國企業,飛利浦與殼牌石油公司、聯合利華公司並稱荷蘭的三大超級企業。
  • 字節跳動組合拳:左手C端,右手B端
    儘管如此,頭條系整個C端產品面臨流量見頂的窘境卻沒辦法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對這一點頭條也是清楚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字節跳動在發力C端的同時,B端業務也相繼推出,比如當下勢頭正熱的企業服務領域。  B端搏殺  字節跳動從來不掩飾自己對於B端生意的嚮往,作為主要面向C端做生意的企業,它並不擅長B端。
  • 騰訊擁抱產業網際網路——從C端向B端「遷徙」
    王填則表示,智慧零售更像是一種算法,可幫助企業實現可複製、可高效執行的發展策略。無論C端B端,核心都是人在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5000多名兒童用上了騰訊少兒編程平臺「扣叮」。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騰訊教育累計服務了1.5萬多所學校、全國300多個地方的教育局以及7萬多家教育機構,服務用戶數超過3億。「以前,大家對騰訊教育的認知比較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