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6月7日電 題:臺灣民歌運動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
中新社記者 鄭巧 黃少華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歌手齊豫的一曲《橄欖樹》,將6日晚在臺北舉辦的「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推向高潮。逾萬名現場觀眾情不自禁跟著哼唱,氣氛溫馨而熱烈。
40年前的6月6日,楊弦與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一場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會上推出的以詩人余光中《鄉愁四韻》為代表的幾首新作品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正式標誌著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啟。此後,臺灣流行音樂逐漸風靡華人世界,影響深遠。
有「民歌之母」之稱的陶曉清曾給「民歌」下過一個寬泛的定義: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童年追憶、校園情懷、鄉愁尋根等主題,在這場運動中贏得很多聽眾。
6日晚,逾萬名觀眾齊聚臺北小巨蛋,參加「十年一次的民歌同學會」。大屏幕上隨機出現的觀眾,以中年人居多,他們跟著《童年》、《外婆澎湖灣》、《龍的傳人》和《蘭花草》等經典旋律一起合唱,興致高昂。
這場集體懷舊活動持續了逾五個小時。包括齊豫、李宗盛、胡德夫、楊弦在內的68位歌手一一登臺。他們大都已不再年輕,聲音卻仍打動人心。為了參與這場聚會,有些人還特意從舊金山、洛杉磯等地飛回臺灣。有歌手在演唱會上說,「很多人聽著民歌長大,現在讓我們一起老去」。
在民歌風潮中,很多年輕人只要有一把吉他在手,就能隨時隨地自彈自唱。「吉他」也成為當晚演唱會的重要元素,除用於演奏外,舞臺即由四把「吉他」造型組合而成。當聽到「有練過吉他的請鼓掌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有觀眾聽完演唱會後在社交網絡上分享道,「用五個多小時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的學校生活充滿歌聲,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迷民歌跑去學吉他,今天(演唱會)的歌曲我不會唱的不超過5首。」
歌手王力宏曾翻唱他表叔李建復演唱的歌曲《龍的傳人》,引起很大反響。王力宏在為「民歌40」演唱會錄製的VCR中說,民歌運動中那種無拘無束的創作風氣,直到現在都深深影響著他。
除6月5日、6日在臺北小巨蛋(體育館)連演兩場外,「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將於7日晚移師南臺灣,在高雄巨蛋上演。除了舉辦民歌相關展覽、出版紀念書籍外,民歌紀錄片也將於今年年底上映,讓民眾完整重溫這些年民歌帶來的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