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少數派投資
紐約大學當年風華正茂的印裔教授達摩達蘭曾著《投資估價-評估任何資產價值的工具和技術》,被清華大學出版社翻譯出版後吸引了無數理工科背景並對金融市場估值方法有濃厚興趣的本碩生投身這個行業。
轉眼二十年過去,62歲的達摩教授接受巴倫周刊採訪時,卻用一種近乎自我革命的方式評價了自己的萬能公式集著作。
結束語是一句金玉良言:估值方法必須向前看。
達摩教授比大部分人誠實和勇敢。
他向記者坦陳,自己所知道的關於估值的一切,都是在教授這門課的過程中學到的。每一次市場危機對達摩教授都是嚴峻的考驗,考驗他的信仰、檢驗他的哲學。
1987年10月標普500指數一天內暴跌22%,次日他回到教室跟學生們談論市場如何能一下子改變那麼多、估值還能不能相信。
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泡沫期,如今全球首富的公司亞馬遜那時還只是一個收入微薄的網站、一切取決於未來,而金融界當時沒有任何關於如何評估年輕公司的東西,達摩教授不得不即興創作他所知道的估值方法。
沒有看錯,即興創作,由此他才能自我哄騙地走到今天,這是他自己的話。
是不是感覺很崩潰?
原來達摩教授也是市夢率之類新詞的始作俑者之一。每當他遇到一些從未見過的東西,只能回到基礎、然後驚奇地發現有如此多讓步空間,以至於他可以延伸它們來滿足所需的任何要求、任何條件。這其中大概就包括貼現率、增速、持續經營等諸多核心重要假設因素吧。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對後來發明出來的各種詞彙,譬如預期差、淨利潤斷層等等太過當真,說到底它們都是對那些與普遍接受的觀念有所違背的市場現象的解釋。
金融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更像摻雜了大量的政治經濟博弈和人性鬥爭的現代版狩獵競技。任何看似離譜的估值,都可能在資本的背書下找到平衡的配置度和共振的情緒點,進而長時間維持其存在的合理性。
直到清算時刻來臨,嚴重違背經濟社會大勢和市場公平規則的幻象才會瞬間破滅,而在競爭中證明確實成立的商業模式將被全體投資者以天價市值徹底擁抱。
網際網路公司泡沫改變了舊的估值體系市盈率、市淨率、EBITDA等等為成熟公司設計的衡量標準,完全不適用那些曾經必須在私人領域停留更長時間的初創公司,而它們正以極快的速度成為上市公司。當前的全球負利率環境,對重構估值體系的顛覆性影響,也並不亞於網際網路泡沫。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某些負債纍纍的基礎設施企業,其脆弱性和資產永久減記的風險,最終也將深刻教育固步自封的投資者。
立足於客觀紮實的基本面,循著最好的賽道、最優秀的上市公司,是有可能做到長期順勢和超越市場平均回報,與泡沫和波動共存,最終戰勝人性的貪婪恐懼和市場的操縱與不理性的。
成熟的低增長公司,是歷史上偉大的提款機,沒人能否認這個事實。舊式價值投資,即低市盈率股票策略,在均值回歸一再發生的前提下,會一直有效、直到失效。
但市場在傳遞的信息,如果單純忽略、或者認為自己比市場更厲害,恐怕會遭到市場的打擊,最低程度也要承擔極大的機會成本。
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回顧走向前瞻;估值仍然是關於現金流、增長和風險,但它們都來自未來。這是達摩教授認為估值必須持續向前看的邏輯基礎,儘管他也給不出好的方法,也許方法根本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