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的兩種合理性估值方法可以用來輔助確定何時買入、何時賣出。
1、用等比數列求和:Sn=a1x(1-R^n)/(1-R),a1是第一年淨利潤,R是n年的年化淨利潤同比增長率,n是投資持有年限,Sn是設想的利潤累計。當Sn>購買成本P時考慮買入,持有n年。
2、計算n年後可能的股價:Pn=EPSxR^(n-1)xPE(合理),在計劃持股周期n年後,如果Pn/P1能達到一個心理預期的合理倍數(如2倍),則考慮買入,持有n年。
採用1的方法進行投資評價,是一種投資回收期估算方法。而2則考慮到了n年後資本市場對投資對象的合理估值(PE合理)放大效應。相比之下,1保守安全,2則是對n年後資本市場有所預期。
如當前股價為1元,PE=10,R=1.3,希望Sn>=1則:
1=0.1x(1-1.3^n)/(1-1.3)
n=5.3
假定PE(合理)=10,Pn>=2,則:
2=0.1x1.3^(n-1)×10
n=3.7
在這裡按2的方法計算,持股周期短,比1樂觀。
但這不是一成不變的,2的方式在1的方式基礎上增加了估值的不確定性。如果未來市場較當前市場悲觀,如PE(合理)=5,則:
2=0.1x1.3^(n-1)×5
n=6.3
持股年限上升。
結合1、2來確定我們是否買入股票,要求是投資者做好持股6年的思想準備。
在持股過程中,如果行業、經營有變,導致R大幅低於預期,甚至為負增長、利潤虧損,則說明當初買入時對未來估計有偏差或錯誤,此時調整心理持股周期,或是乾脆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