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步兵防禦陣地的火力部署

2020-12-23 鐵血戰史1927

導語:本文接上一篇《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德軍步兵防禦陣地的部署要求

防禦戰術的部署原則簡而言之就是選擇最有利的陣地部署最佳的防守火力。通常來說防禦陣地都被部署在高地,一是射擊界面比較開闊,二是這些地方比較易守難攻。不僅僅是德軍,其他國家的軍隊在選擇防禦陣地的時候也是如此;除了高地是防禦陣地的首選之外,還要選擇能夠卡住交通要道的地帶,這也是防禦的主要選擇陣地。

當然這主要依賴周邊的地形、當時的氣候、以及就地取材構築工事的材料,如果是山丘地帶那對於防守一方來說就賺大了;如果是地勢平坦的地方,那麼防守一方也會部署在略微高一些的地方。德軍在東線戰場和北非戰場的防禦戰術就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東線的正面戰場非常寬,而且地形起伏不定,有山地有丘陵也有平坦的地方,而且氣候也非常惡劣,步兵師在選擇防禦陣地的時候要綜合考慮的比較多;而北非戰場地勢就比較平坦,高地很少,可供選擇的陣地就比較少。而且最關鍵的是兩者所面臨的對手規模不同,也就是戰鬥經驗和戰鬥規模不同,所以在這兩處防禦的德軍在戰術運用上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能夠影響到防禦陣地的還有己方防禦的準備時間以及武器種類和物資儲備是否充足。比方說,A團被上級命令去防守一個河道,但是當A團到達這個河道的時候,卻發現敵軍已經在渡河了。這個時候時間緊迫,幾乎沒有時間選擇陣地,也沒有時間構築陣地,這個時候步兵團的指揮官要做的就是,留下一部分預備隊構築預備陣地,剩下的部隊全部壓上去,直接在河沿部署臨時陣地,有時間就挖個散兵坑,沒時間只能就地臥倒射擊,先打退了敵人再說。再比如說,如果A團達到河道時,沒有發現敵情,那麼指揮官就會帶人偵查一下周圍的環境,選擇合理部署的地帶,挑選敵人可能渡河的地方重點部署,該挖壕挖壕,該築壘築壘,該部署雷區就部署雷區,該佔據周邊的高地就佔據高地,或者從其他地方運來可供建造陣地的材料,所以準備時間也是影響陣地部署的一個因素。

武器對陣地的部署影響很大,這麼說吧,有無師屬炮兵和炮兵的口徑都能影響到這個步兵師所能防禦的範圍,在兵力相同的情況下,誰的炮兵多、口徑大,那麼誰的防禦範圍就大,你的兵力就可以部署的略微分散一些。比如說我單兵與單兵的間隔是5米,如果我沒有重武器的話,那麼單兵與單兵的間隔可能就是 2米或者1米,用步兵的密度來增加防禦地區的火力。

選擇好陣地之後,如何部署兵力和武器配置這個是有難度的,主要是因為武器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所以要根據周邊的環境來合理地發揮武器的優勢。德軍步兵師在防守的時候能用到的武器,最主要的就是師屬炮兵,所有的陣地在選擇上都要優先考慮是否能發揮炮兵的優勢;步兵手中的防禦武器主要的就是輕重機槍,還有迫擊炮和步兵炮,除此之外就是反坦克武器,這包括反坦克槍和反坦克炮,以及後來研發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等。當然在構築工事的時候,還會部署上反坦克障礙以及地雷,這包括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在設置雷區的時候,這個非常依賴戰地指揮官的經驗。戰地指揮官要把所有的這些武器合理的部署在陣地上,必須要做到讓這些武器形成交叉火力和火力重疊,能夠讓步兵師的火力不間斷的、完整的覆蓋防禦正面。

當然在指揮官部署防禦陣地的時候,還要保證防線具有一定的防禦縱深,同時預留一部分預備隊,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會隱蔽陣地。通常來說德軍都是按照彈性防禦戰術來布置的,但是又不僅僅限於彈性防禦戰術的四個防區,每一個防區內的步兵單位在構築工事的時候都是按照一定的縱深和能否彼此提供火力支援來構築的。

說白了每一個步兵團的防守區域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彈性防禦戰術。而且隨著戰爭的推進,德軍布置在前沿的反坦克火炮越來越多,比如前哨陣地、警戒區內的前哨部隊以及主防線內的主力部隊;而在這之前反坦克火炮更多的部署在戰鬥區,起到反擊的作用。引起變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前哨的步兵很難防禦坦克的進攻,尤其是東線的德軍面對T34的無力,因為最初德軍步兵只有反坦克槍和手雷以及埋設的反坦克地雷,僅憑這些武器很難抵禦成群的T34坦克的進攻,這就使得前哨部隊失去了一定的防禦意義,你不能一見到坦克衝上來就後撤,因此要加強前沿的反坦克火力。1943年以後,德軍步兵反坦克的手段就多了起來,因為這時候「鐵拳」單兵反坦克火箭筒誕生了,除此之外還有「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

德軍步兵防禦陣地的兵力部署

步兵師的指揮官在構築防禦工事的時候,首先要預判敵人的主要攻擊地點,也就是說身為戰地指揮官你得知道自己防禦陣地的薄弱點,在這個地段儘量多的構築防禦工事和部署更多的武器,尤其是要多部署重火力,使之形成扇形射擊界面,火力點與火力點之間形成交叉火力。對於防守一方來說,不論你是步兵團還是步兵師,或者是集團軍,總之所有的防禦都是由步兵班為基礎來組成的;而德軍的步兵班通常不會獨自戰鬥,都是依託步兵排為中心實施防禦或者攻擊的。而由於所要防禦的地形和步兵排指揮官不同,所以幾乎沒有相同防禦部署的步兵排。

在二戰初期的時候,德軍的步兵排通常由4個步兵班組成,一般排長都會指定其中一個步兵班在防線的前沿前一段距離構築一個前哨陣地,這個前哨陣地起到警戒巡邏與打亂敵人進攻隊形的作用;剩下的三個步兵班成「線式」部署,按照防禦縱深的理論,應該是在後面再部署一個預備步兵班,也就是前1中2後1的部署,但是這個部署在實際戰鬥中會削弱步兵排的防禦火力,不能完全的防禦前沿陣地,所以德軍用的就是前1後3的部署;而且在戰鬥時,前哨陣地的那個步兵班在示警之後,會後撤到步兵排的「線式防禦陣地」上,作為一個補充火力,通常會部署在步兵排與步兵排的連接處。

這裡說一個標準的德軍步兵師防禦部署,這只是理想情況下的部署。德軍步兵師由三個團構成,那麼在部署兵力的時候,通常都是前2後1,也就是在前面部署兩個步兵團,後面部署一個步兵團,當做預備隊,而直屬師部的反坦克營會被拆分到步兵團使用;而每一個步兵團,由三個步兵營組成,它的部署跟步兵師一樣,也是前2後1的部署,反坦克火炮同樣會被拆分到步兵營中使用;步兵營由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組成,也用的是同樣的部署前2後1,當然機槍連被會拆分到步兵連中使用;步兵連的三個步兵排也是前2後1的部署。至於步兵排咱上面已經說了,如果全部按照前2後1部署原則的話,那麼就是2團4營8連16個排,共計16個步兵排部署在一線陣地,相當於前哨陣地部署16個步兵班;而一個德軍步兵師由3x3x3x3共計81個步兵排組成,也就是說除了這16個步兵排,其它的都相當於預備部隊;二線陣地則由8個步兵排組成。

當然這只是正常情況下的合理部署,但是在東線德軍轉入戰略防禦後,尤其是越往後德軍的兵力越少、質量越差,也就不能用前2後1的部署了,這不僅僅是兵力少的原因,關鍵你的防禦正面太大了,你跟本防不住啊,所以一個步兵師要把所有的團都壓上去,基本上沒有預備隊。德軍為了解決兵力不足,防守正面太寬的問題,就採用了一個新的戰略防禦戰術,當然這要留到下一篇來講了。

相關焦點

  • 掘壕據守:淺談二戰德軍在義大利戰場上的防禦工事
    而且最關鍵的是上面我說過,這一地帶有很多獨立的山谷,這就意味著德軍要建成很多個獨立的防禦陣地,而且由於地形的複雜,這些陣地很難彼此形成支援,在義大利防禦的德軍守將凱薩琳元帥稱它們為「珍珠串」似的防禦陣地。
  •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導語:本系列講的德軍防禦工事指的是德軍在野外戰場上由士兵親手挖掘、就地取材建造的臨時性防禦陣地,它是一個根據周圍環境,由相互交錯的散兵坑和其它各型武器陣地組成的具有一定縱深的防禦陣地,比如機槍陣地、迫擊炮陣地、反坦克陣地、野戰炮兵陣地等等,是一個由多兵種混合組成的野戰防禦體系;不是指「齊格菲防線」那種規模龐大的永備性防禦工事,
  • 德軍最強裝甲師:「GD」裝甲師的一次經典防禦作戰
    特爾古-弗魯莫斯附近的地形可以說是非常有利於防禦的,城市以北是適於裝甲部隊機動的開闊地帶,以南的地勢則較高,如圖中的德軍K和E防禦陣地都是設置在高地之上,部署在這裡的野戰炮和高射炮擁有極佳的射界。在「大德意志」師的左翼是羅馬尼亞第1裝甲師,這是一支身經百戰的部隊,經歷了殘酷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在「大德意志」師左翼部署了1個步兵旅和裝甲預備隊,那裡地形複雜,森林密布,非常適合防禦。
  • 機槍是核心,手雷是靈魂,二戰德軍步兵班進攻戰術
    比起德軍的裝甲部隊,二戰時德軍的步兵分隊總是被人忽略。但德國人在普法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靠步兵拿下了許多戰術層面的優勢,尤其在進攻方面,德國步兵班的戰術也是可圈可點,狗子這篇簡單和大家聊聊德軍步兵進攻戰術~ 由於主要是講班排一級的戰術,所以先得聊一下德軍步兵排的人員和裝備編制。
  • 攻防互換:解讀二戰德軍東線戰場上的支撐點防禦戰術
    因而無法在整個防禦正面上建立綿長的彈性防禦陣地,而如果把所有兵力都壓到一線,這就會導致德軍沒有預備隊,也缺乏防禦縱深。為了應對兵力不足的情況德軍除了把後勤部隊調到前線充當步兵使用之外,還在東線戰場上開發出了自己的支撐點防禦戰術,就是不建立連續不斷地防禦陣地,而是建立互相有間隔的防禦陣地(德軍叫支撐點),就是兩個陣地有個缺口,相當於兩個陣地之間隔著一塊「無人地帶」。
  • 回顧二戰德軍步兵和突擊炮的協同進攻戰術
    二戰德軍裝甲兵一直都秉承古德裡安的「集中使用」原則,將絕大部分坦克都編入裝甲師中以形成強大的突擊力量,這就造成了大部分德軍步兵師無法得到裝甲車輛的支援,而步兵單位在進攻設防堅固的築壘地域時,是非常需要裝甲車輛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否則步兵將遭受巨大的傷亡。
  • 二戰德軍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班裝備,火力有多強大,能否壓制日軍 就實際情況而言,二戰中美軍實現步兵制式步槍的半自動化,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1加蘭德,蘇軍也部分實現了,就是SVT40,在配合上波波沙,蘇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也非常兇悍,那麼德軍呢?
  • 德意志之盾:回顧二戰東線德軍防禦戰術的演變
    ,一般來不及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當遭遇蘇軍較強的反擊後,德軍是可以自主選擇就地防禦或者後撤反擊的,德軍裝甲部隊經常就採用後撤反擊的防禦戰術,先暫時後撤引誘蘇軍進入德軍步兵預設的防禦陣地,待給予進攻蘇軍嚴重殺傷後,德軍裝甲部隊再發起反擊,從而粉碎蘇軍的進攻。
  • 二戰德軍裝甲偵察營,偵察與戰鬥並重,火力升級版的裝甲擲彈兵營
    )和1個重武器支援連,這樣德軍摩託車營就同時具備了公路和越野戰鬥偵察能力,公路偵察任務由裝甲搜索連執行,2個摩託車步兵連和1個重武器支援連提供步兵和火力掩護 ;野外偵察任務則主要由輕裝摩步連執行,由於Sdkfz 250型輕型裝甲車只能搭乘半個步兵班的兵力,和裝備Sdkfz 251型中型裝甲車的德軍裝甲擲彈兵單位相比,輕裝摩步連的進攻能力是有效的,在進攻敵軍堅固設防的陣地時存在較大的困難,而且輪式車輛牽引的重武器支援連難以對輕裝摩步連提供及時的火力掩護
  • 移動的重機槍陣地:二戰德軍Sdkfz 251/1 重機槍型半履帶裝甲車
    二戰德軍是非常強調多兵種的協同作戰的,德軍很少會單獨派出裝甲兵或裝甲擲彈兵執行作戰任務,而當時搭乘Sdkfz 251型裝甲運兵車的裝甲擲彈兵部隊在和坦克單位協同作戰時,經常需要等待重機槍小組和迫擊炮小組構築發射陣地,沒有這些重武器的掩護,德軍裝甲擲彈兵很難展開有效的作戰行動,這嚴重影響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節奏
  • 德軍的重錘;詳解二戰德軍大口徑火炮陣地
    導語:本文提到的火炮陣地是指德軍步兵師的師屬炮兵陣地和集團軍屬的炮兵陣地。德軍步兵師師屬炮兵陣地德軍步兵師裝備的榴彈炮有兩種一種是105mm口徑的Le.FH18,一種是150mm口徑的sFH18。除此之外,在火炮發射陣地兩側還挖有兩道坦克防護壕,或者狹窄的人員防護壕,畢竟炮兵陣地經常遭到敵方空軍的襲擊,比如說你在開炮的時候,敵方的空軍剛好來攻擊,這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躲到狹窄的防護壕中,這些防護壕通常來說都會挖得比較長,呈之字形遠離火炮陣地,一般寬度在40~60釐米,深1.6米左右。
  • 二戰德軍裝甲擲彈兵的戰術運用,反坦克反步兵,德意志戰車好伴侶
    在德軍步坦協同前進時,如果遇到伴有天然或人工反坦克障礙物的敵陣地,裝甲擲彈兵將在坦克之前進攻和清除道路(工兵則是在開戰前或遇到特殊障礙時行動)。他們的任務是穿入敵人陣地和擊毀敵反坦克武器,儘可能限制其力量和支援武器的火力,而德軍坦克和自行火炮將在他們的後方進行密集火力支援。只有當敵反坦克防禦被完全摧毀後,坦克方可前進。
  • 1940年法國戰役德軍第7步兵旅利刃破壁戰術行動
    ,比利時,荷蘭,英國等,其兵力組成已經接近300萬上下,坦克裝甲車已經接近5000輛,其中法國和英國擁有的坦克數量最為龐大和先進,但當時作為盟軍統帥的法國人由於落後的戰術思想把主要的坦克機動力量部署在了馬奇諾防線,這導致與德軍發起的主攻方向的戰略意圖呈現相反方向,這導致本來該由裝甲部隊機動堅守的地方變成只有幾個輕步兵的防守的薄弱地帶,這導致戰役一開始德軍裝甲部隊可以通過阿登森林,比利時,盧森堡邊境直接突破到法國境內的縱深地帶
  • 戰爭大片《潘菲洛夫28勇士》,蘇軍憑藉哪些武器死磕德軍坦克?
    為了加強首都地區的防禦力量,蘇軍最高統帥部調集增援兵力強化莫斯科周邊接近地的防禦,第316步兵師就是在這時被調到莫斯科前線的。蘇軍第316步兵師的28名勇士在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指揮下,奉命在莫斯科郊外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駐防,抗擊扑向莫斯科的德軍。
  • 二戰德軍東線防禦計劃一座88毫米高射炮就能守住一座橋
    ,兵力達到120萬人左右,但卻要防禦東線整個中央戰區長達1000公裡防禦縱深,其兵力嚴重不足,於是德軍開始以戰鬥群方式進行戰線防禦,在擁有重要的橋梁地段,路口,集中優勢的兵力進行駐守,在偏遠地帶,德軍正常情況下,分配的兵力,為72個人,一輛裝甲運兵車,一輛運兵卡車,外加一門牽引式88毫米56倍徑高射炮,沿著橋頭修建陣地和橋頭堡。
  • 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中,28名蘇軍真能抵擋步坦協同的德軍麼?
    營防禦地域:為應對迫在眉睫的威脅,316師搶在德軍進攻前夕連夜構築防禦陣地。316師主要防禦地帶的基礎是營防禦地域,每個步兵營構成環形防禦,步兵分隊掩體用交通壕連接起來。步兵師防禦縱深為3-5公裡,呈兩個梯隊的師為6公裡。步兵師的基本力量都用於前沿,縱深防禦薄弱。
  • 二戰中德軍的單兵裝備有哪些,在二戰所有參戰國中是最好的嗎?
    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審視一下一個經典的1939年—1943年德軍步兵班組的火力配置。大多數情況是一挺機槍、一支或兩支衝鋒鎗、六支步槍。在整個班組裡面所有人為機槍攜帶的子彈數量就超過了千發。這裡面就要講到整個德軍步兵班的核心戰術。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班都有啥裝備?10個人的火力,堪比咱們一個連
    德軍在當時能夠創下這樣的戰績,自然是因為當時的德軍建設十分完善,不管是軍事素質還是單兵裝備,德軍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為了提升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德軍也沒有放棄提升任何一支小團隊的作戰能力,僅僅一個步兵班的作戰能力就能在戰場上發揮著重大作用。
  • 二戰美軍步兵分隊進攻戰術之組織準備
    步兵是戰場上「遂行主要任務的戰鬥兵種」,是取得決定性戰果的兵種,而這些戰果要採取「攻擊行動」才能獲得。對於倉促轉入防禦的敵軍或是孤立無援的敵軍,單獨使用步兵攻擊可取得勝利,但對於預有準備實施防禦的敵軍,步兵的進攻行動必須在其他兵種協同下,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實施,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 二戰戰術解密:德國閃電戰VS蘇聯大縱深,誰更厲害?
    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法國的坦克設計都是世界先進水平:夏爾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護都優於德國在二戰中的主力III型和IV型坦克;法軍中型坦克索瑪S35也是世界一流。法國人致命的問題是對坦克在陸軍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組織運用坦克嚴重缺乏前瞻性。法國人還相信步兵是「戰爭的皇后」,坦克要分散配置給步兵師,是支援步兵的輔助兵種,為引導步兵進攻充當壓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