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壕據守:淺談二戰德軍在義大利戰場上的防禦工事

2020-12-11 鐵血戰史1927

義大利亞平寧山脈對德軍防禦工事的影響

北非戰役結束後,盟軍決定登陸義大利半島進一步擴大在地中海的優勢。但是義大利的地形可跟北非不一樣,北非地形較為平坦,而義大利則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多意味著利於防禦作戰,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天然的防禦工事,要想攻克這麼個地方也意味的戰爭的慘烈。盟軍在義大利登陸的時間要比西線的諾曼第登陸早了快一年,但是當西線的盟軍攻入德國並且距離柏林不遠的時候,義大利都沒被盟軍攻克,最後還是駐防在這裡的德軍投降,盟軍才算拿下義大利,可見義大利戰場上的德軍防禦工事非常的難啃。

義大利半島主要由山脈、丘陵和平原組成,北邊是阿爾卑斯山脈,是屹立在義大利北方的天然屏障,稍微往南點是義大利的平原地帶,再往南點就是幾乎貫穿了整個義大利半島的亞平寧山脈,也是德軍構築野戰防禦工事的天然屏障。看下圖,亞平寧山脈從北往南的貫穿了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幾乎可以看成是義大利半島的脊梁,在這個脊梁邊上是狹窄的沿海平原,只有很窄的一點。

義大利大部分河流的源頭都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每到雨季的時候降下的雨水會隨著亞平寧山脈的地勢往下流,這就導致這一片形成了很多從高山上流下來的河流,這些河流在崎嶇的山間又形成了很多獨立而平坦的山谷,每到雨季這個山谷就會變得非常的泥濘,而且降雨量的增多又會從山上流下來更多的雨水,導致河水泛濫成災。盟軍要想攻克這麼個地方,面對的不僅僅是陡峭而又連綿不絕的高山,還有山上茂密的森林以及泥濘的山谷,在這種地形下道路是很少的。長久生活在此地的義大利人,他們的村莊都建立在地勢稍微平坦而又靠近道路的地方,這在德軍的眼中就是個天然的防禦堡壘,不僅能給防守的德軍提供庇護所,而且由於村落中的房屋都是石頭砌成的非常適合建成防禦陣地,義大利人的村莊除了地面的房屋之外,還挖有地下室,這個簡直就是為了防禦而建立的。除此之外,這裡幾乎擁有一切建立陣地所需要的原材料,因此德軍在此地擁有巨大的防禦優勢。

但是亞平寧山脈總長1400公裡,寬在40~200公裡之間,這麼大的地方就意味著要想防禦這個地方,你得有足夠的兵力,才能守住所有的交通要道,因為你不知道盟軍會在那裡登陸。而且最關鍵的是上面我說過,這一地帶有很多獨立的山谷,這就意味著德軍要建成很多個獨立的防禦陣地,而且由於地形的複雜,這些陣地很難彼此形成支援,在義大利防禦的德軍守將凱薩琳元帥稱它們為「珍珠串」似的防禦陣地。要想完全守住這裡的通道是不可能的,一是你沒有足夠的兵力,二是地形太複雜,進攻的盟軍可以讓步兵在這些複雜的地形中分成若干小隊進行滲透作戰,所以在這裡經常發生短兵相接的戰鬥;當然相同的是盟軍也很難清理掉所有的德軍陣地,光是找到這些陣地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為了應對此種局面德軍大量的部署地雷,德軍在所有的略微平緩的地帶,步兵有可能發起進攻的地方,都儘量部署上了反步兵地雷以及鐵絲網,畢竟這裡是山區很多地方不需要從道路走就能上山;而反坦克地雷只需要部署在能夠通行坦克的狹窄通道上就行,畢竟能通行坦克的地方要相對來說少一些;除此之外,德軍還破壞了所有有價值的橋梁、公路、隧道和鐵路設施等。

實際上盟軍也確實是選擇了多處登陸點,1943年7月盟軍在義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島登陸,這個地方德軍是守不住的,一是西西里島地勢較為平坦,不利於防守,二是畢竟是個海島,很容易被盟軍圍起來攻打,憑藉盟軍的海中優勢,對於防守西西里島的德軍來說就是個死局,還不如收縮兵力依託亞平寧山脈防禦。同年9月份,英軍的第8集團軍從西西里島直接渡過狹窄的墨西拿海峽登上義大利半島的最南邊,隨後盟軍又先後在薩萊諾灣、塔蘭託和安其奧展開登陸。

亞平寧山脈提供給了德軍天然的建築材料,石頭和木材。德軍可以用石頭壘成大量的野戰工事,也可以建成石制碉堡,而且這些工事和碉堡都可以隱藏在森林中,進攻一方很難發現它們;除了需要德軍親自動手之外,德軍還可以利用周邊的地形建立工事掩體,比如天然的石坑和裂縫,只需要在上面蓋上幾層木頭就可以形成隱蔽的掩體工事。除了石頭和木材之外,這裡還有用灰漿調製的水泥,這樣一來德軍就能夠依託亞平寧山脈建造更加牢固的防禦工事,我們常說的冬季防線就是石頭水泥的混合體,而其中的古斯塔夫防線又是最著名的一個,這些防線位於義大利的中部一帶,從義大利的西海岸一直向東穿過亞平寧山脈延伸到義大利的東海岸。

德軍在義大利城鎮中的防禦

具體的德軍野戰工事如何構築這裡就不多說了,因為類似的我在其它文章中說過,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寫的掘壕據守:細看蘇德戰場上的德軍野戰防禦工事。這裡我會講一下德軍在城鎮中的部署,畢竟古斯塔夫防線的卡西諾鎮是如此的有名,非常有必要說一下德軍的城鎮防禦。

德軍幾乎把每一座城鎮都布置成了一個防禦要塞,把盟軍拖進了巷戰之中,而且每一個城鎮德軍都布置成了多條防線。在城鎮之外德軍會根據周圍的地形設立很多環形防禦支撐點,比如丘陵、高地以及樹林等;這些防禦支撐點不僅僅是用來阻擋敵人打亂敵軍隊形的,他們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輔助城鎮的防禦,避免城鎮被盟軍孤立包圍起來。在通往城鎮的路上以及田野上德軍會埋設上大量的地雷,包括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除此之外德軍還會設立很多的鐵絲網以及反坦克障礙,如果有可能的話德軍還會挖掘反坦克壕;德軍的觀察哨會部署在這一地帶,用來觀察盟軍的動向,前哨陣地則一般都設置在城鎮的邊緣位置,除了阻敵之外也能起到迷惑盟軍的作用,讓盟軍誤以為這德軍的主防線,而加以炮擊。

德軍的主防線則設立在靠近城鎮中心的地方,而且是不規則部署的,不是呈一條直線式的,這樣可以避免盟軍發現他們的位置,並且躲避一定的炮火;德軍主防線前面設立了很多的防禦支撐點,有的在建築物內有的則設立在一些交通路口上,這些小支撐點部署了大量的機槍、單兵反坦克火箭筒以及迫擊炮,它們能夠互為依託、互相支援,防止盟軍對他們進行孤立包圍;德軍的狙擊手也被大量的部署在這些建築物中,他們會在各個建築物中進行機動作戰,但是通常不會選擇顯眼的地方,比如教堂的鐘樓,因為這個地方,敵軍也會想到。

城鎮中幾乎所有的道路都被路障給堵塞了,德軍還會炸塌道路周邊的房屋,用倒塌的房屋作為路障,而且還布置上了很多的地雷;當然德軍也會保留一些通暢的道路,這些道路是用來引誘盟軍的坦克的,在道路兩旁的建築物中,不僅僅有狙擊手,還有一些使用鐵拳的反坦克小組以及機槍小組;除此之外德軍還會充分利用地下室,甚至打通臨近的地下室,部署上隱蔽的反坦克炮陣地和機槍陣地;如果德軍有坦克或者突擊炮的話,有些則會隱藏在房屋裡面,等敵人經過時來上一炮;在主防線的後面德軍還會設立上多條後備防線,部署上一些預備隊,當然德軍為了防止城鎮被包圍,還在鎮外預留了一部分預備隊。如果村鎮後面有高山的話,則是很好的炮兵觀測點。

相關焦點

  •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步兵防禦陣地的火力部署
    導語:本文接上一篇《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德軍步兵防禦陣地的部署要求防禦戰術的部署原則簡而言之就是選擇最有利的陣地部署最佳的防守火力。通常來說防禦陣地都被部署在高地,一是射擊界面比較開闊,二是這些地方比較易守難攻。
  •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導語:本系列講的德軍防禦工事指的是德軍在野外戰場上由士兵親手挖掘、就地取材建造的臨時性防禦陣地,它是一個根據周圍環境,由相互交錯的散兵坑和其它各型武器陣地組成的具有一定縱深的防禦陣地,比如機槍陣地、迫擊炮陣地、反坦克陣地、野戰炮兵陣地等等,是一個由多兵種混合組成的野戰防禦體系;不是指「齊格菲防線」那種規模龐大的永備性防禦工事,
  • 二戰歐洲防禦工事與亞洲防禦工事的區別影響二戰進程的要塞計劃
    說到二戰時期的防禦工事,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其修建的方式作用都有極大差別,而防禦工事作為戰爭時期士兵在戰場上打防禦戰役和突發戰役的一道天然屏障,往往是軍團在重大遭遇戰役中保留有生力量有利打擊敵軍一個非常關鍵的手段,一道的堅固的防禦工事或者一個隱秘而又堅固的機槍堡壘火力點基本上往往就可以左右一場突發戰役的成敗和得失
  • 攻防互換:解讀二戰德軍東線戰場上的支撐點防禦戰術
    雖然德軍勢大,但是經過蘇軍的頑強抵擋,到了12月份颱風行動就破產了,在這期間德軍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和坦克,隨後蘇軍投入預備隊展開了反攻。而德軍被迫展開防禦,希特勒下令東線戰場的德軍轉入防禦,隨後又禁止德軍撤退。
  • 德軍最強裝甲師:「GD」裝甲師的一次經典防禦作戰
    二戰期間,裝甲師原本是用於進攻或反擊的機動部隊,一般不用於一線執行靜態的防禦作戰任務,但是由於戰事的激烈和戰線的寬廣,僅靠步兵師已經不能填補戰線的空缺,像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這樣的機動部隊也經常部署到一線,這種情況在東線戰場尤為常見。
  • 二戰時義大利軍隊為何總想著投降?戰鬥力不弱,但卻不想上戰場
    在二戰期間為了取得反法西斯的勝利,各大同盟國,英、美、中、蘇將不少軍事力量投入到了各個戰役當中,通過聯合作戰的方式,陸續取得了各大戰役的勝利。那在二戰的歐洲戰場,誰會是勝利的最大功臣呢?是美國,蘇聯還是英國,難道是德國,都不是,而是被墨索裡尼統治的德國盟友義大利。
  • 透過《八佰》,淺談淞滬會戰國民革命軍野戰防禦工事的得與失
    中國軍隊採取的防禦措施主要有兩種:第一是設置障礙,阻止日軍進攻步伐,尤其是在長江和中國內河中阻止日艦船的進攻速度,從而達到增援陸上戰場的效果;第二是大量構建野戰築城工事,形成有組織的縱深抵抗,以此來增加守軍的戰鬥力。
  • 隱藏與搜索,詳解二戰德軍野戰工事的偽裝技術
    德軍工事的偽裝手段德軍在戰場上構築好野戰工事之後,都會遵循一定的偽裝原則,這些偽裝原則都是基於一戰時期的實戰經驗。他們把所有的工事都會進行一系列的偽裝,力求把野戰工事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儘量減少被敵人發現的可能。但是不論你用哪種方法去偽裝,都以不影響武器發射為前提。
  • 探尋二戰戰場上真實的義大利軍隊,揭秘背後的歷史真相
    想必大多數國人對二戰中義大利軍隊的印象,大多會感覺就像是德國人的偽軍,感覺義大利人戰鬥力非常差勁。其實,這完全是一定程度上誤解了意軍。關於義大利在北非以及蘇聯戰場上一敗塗地的說法在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依據。本文現加以全部更正,希望能讓各位讀者認識二戰中真實的義大利軍隊。
  • 二戰威力最大的火炮,一炮洞穿十米厚混凝土防禦工事
    二戰的古斯塔夫列車炮原本設計之初是為了對付法國人的馬其諾防線,可惜德國人很聰明,沒有在馬其諾防線正面衝突,再加上法國很慫包,沒有讓馬其諾防線排上用場就直接淪陷了,讓古斯塔夫列車炮都沒有排上用場
  • 二戰最牛單兵:繳獲德軍裝甲車,俘虜93名德軍,解放一座城市
    在二戰期間的歐洲戰場上,英、法、美、德博得了大部分人的關注,就連笑料百出的義大利也吸引了不少眼球。然而,為歐戰勝利作出諸多貢獻的加拿大,卻很少能聚焦人們的眼光。不關注,不等於不存在。在雙方激戰的過程中,梅傑殺死了四名德軍,而他也被德軍的手榴彈炸成了重傷,背部骨折,左眼受創,在戰友們的救助下回到了戰地醫院養傷。此時,梅傑本可以帶著戰場上留下的創傷榮歸故裡。但是,他卻堅持認為,自己一隻眼睛仍然能夠參加前線的戰鬥,經過幾個月的修養後再次返回了部隊。自此,在加拿大對的軍隊中出現了一位戴著眼罩的「獨眼英雄」。
  • 二戰中投降的5000美軍,被敵方羞辱為最早入羅馬的美國人!
    二戰中美軍在歐洲戰場至少有三次大規模的繳械投降。1943年2月北非凱塞林山口之戰,3000多名美軍官走進了德軍戰俘營。1943年冬,盟軍在安齊奧登陸戰中陷入困境,約5000名官兵向德軍繳械投降。
  • 德意志之盾:回顧二戰東線德軍防禦戰術的演變
    前言儘管東線德軍在1943年才徹底失去戰場主動權,但是並不意味著德軍此前一直處於進攻中,防禦作戰幾乎在東線戰爭爆發後就貫穿於德軍的作戰行動中。蘇軍非常強調防禦的積極性,即便處於1941年那樣嚴峻的形勢下,蘇軍也沒有放棄戰役、戰術層面的反擊。
  • 民國政府第十一兵工廠鳳凰山防禦工事舊址
    民國政府第十一兵工廠鳳凰山防禦工事舊址 發布時間:2020-04-07 11:39:06  【字體大小:大中小】 級別:省級
  • 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除了打飛機,還能打坦克、工事嗎?
    所以基於這些特點,在二戰中經常將高射炮用來打坦克、摧毀工事,那麼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也能打坦克、工事嗎?眾所周知,高射炮具備初速大,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等特點。所以基於這些特點,在二戰中經常將高射炮用來打坦克、摧毀工事,那麼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也能打坦克、工事嗎?
  • 二戰北非戰役義大利一言難盡的卡爾卡諾M1891式步槍
    說到二戰時期希特勒的第二盟友義大利,可以說把希特勒坑到家了,義大利在二戰其實並非是弱國而是歐洲五大強國之一,義大利當時在歐洲海軍實力可是僅次英國強大海軍的存在,但義大利二戰的利益並不在大西洋而是在地中海地區,所以說到義大利海軍對德國的援助也僅僅在地中海而已,北非戰役期間,德軍海軍和兵力的海上運輸基本依靠的是義大利海軍保護的屏障
  • 淺談德軍二戰單兵武器發展
    說到德軍二戰裝備,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K98步槍,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種標準型毛瑟步槍,在毛瑟步槍早期型Gew.98步槍的基礎上將槍管縮短為600毫米,全槍長度由Gew 98的1.25米縮短為1.11米,該槍可以步騎兵通用。
  • 打仗最弱的4個國家,亞洲佔了3個,最後一個上戰場德軍頭痛
    韓國軍隊:該國軍隊的實力並不是盲目的墊底,而是經歷過實戰考驗的,韓戰以及越南戰爭時期,韓國軍隊拖了美軍很大的後腿,越南戰爭時,因為韓軍總是沒有計劃的進攻,導致損失慘重,還連累了美軍,最後美軍將其從前線調回來守倉庫,徹底落實了韓軍打仗弱的說法。
  • 作為火焰噴射器的始作俑者,二戰時德軍還有使用嗎?
    在二戰時期、火焰噴射器是參戰國的主要作戰武器之一,在各戰場上都有廣泛使用。火焰噴射器是人類戰爭中武器發展到「熱火兵器」時代一種極為「變態」武器,在二戰時期得到發揚光大、迄今為止仍然是各國軍隊重要的進攻性武器裝備。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現在網上關於二戰有各種各樣的假設。這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就是:如果二戰期間德軍和日軍互換位置結果又會如何呢?德軍在亞洲戰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日軍如果去歐洲戰場又會發生什麼呢?歷史本來是不存在假設,但人們往往總會忍不住進行假設。二戰時期德國是以坦克等陸戰武器聞名的,而日本則以航母等海戰兵器著稱。這樣兩支軍隊互換戰場會發生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