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各行各業受到衝擊,會展業尤為嚴重。作為連接上下遊的資源中樞,會展場館業務幾乎處於全面停滯狀態。除了等待覆工、等待政策、等待客戶歸來,我們是否真的別無他選?
對於每一個企業而言,疫情為我們做了一次極端情況下的壓力測試。管理盲點,管理漏洞應該適時梳理,員工培訓應該深入推進。同時,更應該重新思考企業的頂層設計與戰略布局,反思疫情之後的轉型升級。傳統場館管理理念已無法匹配新需求,2018年年初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提出打造第六代會展場館的設想,從多維度重新定義會展場館。疫情期間再度復盤這兩年的推進狀況,又有了新的啟發。
01 用戶邏輯,一脈相承
成功的企業都善於洞察客戶需求,圍繞需求不斷衍生產品從而打造更為豐滿的消費場景。近幾年綜合型場館的興起正是運用的這一邏輯,重點圍繞會議會展客戶開會、住宿、用餐等需求打造集會展、酒店等為一體的綜合體。僅僅是硬體多元還不夠,我們需要更主動地去挖掘:圍繞C端用戶,文創品業務是一股熱潮,國家會展中心在去年10月特別開設國展文創館將進博會的IP價值再深入;圍繞B端客戶,需要大而全且精而細的需求對接,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推出銷售產品手冊將銷售內容細分到極致;圍繞產業人群,社群運營則是不變的話題。
02 生態布局,亦可擘畫
會展場館在產業鏈中的核心位置以及平臺價值是其構建生態的天然優勢。以場館為引擎,構建會展小生態。一方面是以場館為核心整合周邊資源,在為客戶提供完善服務的同時建立互惠互利的共生網絡,另一方面,在產業鏈中共享品牌效應、用戶資源以及產業資源,建立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以會展為抓手,服務產業大生態。從會展產業到產業會展是會展價值發揮到最優的效果。我們常說會展業是工具型產業,脫離產業談會展只會成為空中樓閣,只有營造出科學的會展生態體系才能讓會展與產業相得益彰最終作用於城市的經濟發展。
03 無限可能,皆可想像
在這次疫情影響之下,千軍萬馬線上相會其中也包括會展業。不糾結線上還是線下更具優勢,這都是一次會展業與技術碰撞的機會,可以明顯感受會展還有更多可能尚待發掘。比如智能場館雖然還在逐步推進但已經有許多突破,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雲上看館是為客戶提供線上操作的產品,在疫情期間更凸顯優勢;又比如空間運營,跳出場館的傳統定義,以全局眼光打造產業和生活互動的平臺,還有場館的流量、資源、平臺等等都大有文章可做。
筆者一直認為會展經濟是一座金礦,其更多的價值待挖掘、待留存,待轉化,待覆合使用。當然,任重道遠!但我們願意做會展經濟的挖礦工,去挖掘去激發會展經濟的超能量!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
本文內容節選自公號:會展產業交易會,原文標題《唐雪:疫情之下,除了等待場館還能做什麼?》
【百家號-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運營者:袁帥,會展業信息化、數位化領域專家,PMP項目管理師,數據分析師(高級),中國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網絡營銷師,SEM搜尋引擎營銷師,SEO工程師 ,微會動平臺創始人兼首席營銷顧問,新社匯平臺聯合創始人,靜花緣品牌系列精品民宿網際網路運營,牛票供應鏈項目相關技術負責人,零工社區企增服務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