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從來洞庭好,都在嶽陽樓。」、「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寫嶽陽樓的詩句實在太多,但真正讓嶽陽樓聞名於天下的,卻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江南三大名樓,也只有嶽陽樓獨有磅礴氣勢,給人足夠寬的視界,讓人胸懷也變得廣大。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都是在江邊。江,哪能與「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的洞庭湖相比!
範仲淹和滕子京是1015年的同科進士,還曾同在江蘇泰州為官,兩人關係很好。泰州望海樓旁有一座文會堂,滕子京所建,也是當年他們吟詩唱和,以文會友的場所。滕子京喜歡興建樓堂館所,嶽陽樓就是他在被貶嶽陽的任上重修的。樓修好後,滕子京給範仲淹寫了一封信並附上《洞庭晚秋圖》,請他作篇文章記錄修建之事。可以說,《嶽陽樓記》是一篇命題作文、看圖作文。範仲淹接到信後,想起自己和好友的遭遇,百感交集,於是借景抒懷,一揮而就。從此,《嶽陽樓記》膾炙人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代代相傳。
提起嶽陽樓,就會想到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真是文以樓傳,樓以文傳啊!
樓修好了,記作好了,還請來了大書法家蘇舜欽——就是在蘇州建滄浪亭的那位——書寫,雕刻名家邵餗刻於木屏之上。樓、文、書、刻,四絕。
樓幾經重修,屏也不復存在了。清朝乾隆年間,時任嶽陽知府黃凝道決定重刻《嶽陽樓記》木屏。可是,找誰來寫呢?正當黃知府苦苦尋覓書寫者時,乾隆皇帝的書法老師、時任刑部尚書的張照押運糧草經過嶽陽,黃心中竊喜:張照乃我朝第一的書法大家,這不正是我要找的人嗎?天公也來相助,嶽陽一帶狂風驟起,暴雨傾盆,洞庭湖上無法行船,張照只能留在嶽陽。黃凝道趁機宴請張照,酒過三巡之後,故意連聲嘆息:「想當年,滕子京重修嶽陽樓,範仲淹作《嶽陽樓記》,蘇舜欽書寫《嶽陽樓記》,邵餗刻於木屏之上,稱為四絕。如今,嶽陽樓有人重修,可記卻無人重書了!」激將法馬上奏效,張照說道:「誰說沒人重書,本官倒願意試一試」,於是,黃凝道趕緊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筆墨紙硯。張照趁著酒興潑墨揮毫,寫下了《嶽陽樓記》。楷書、行書、行楷、草書四體兼備,氣勢貫通,渾樸雄健。隨後,黃凝道挑選了十二塊上好的紫檀木料做屏,讓工匠將張照寫的《嶽陽樓記》雕刻在上面,嵌入樓中,光彩奪目。如今,這一雕屏被嵌在了嶽陽樓二樓大廳裡。
在嶽陽樓的一樓大廳裡,也有一組同樣的十二塊紫色金字雕屏,但這是贗品。這裡面藏著一個故事,原來,清末有個知縣想盜走張照書寫的雕屏原件,於是叫人仿製一屏,偷梁換柱。一樓的就是這個仿製的。記得小時候看露天電影《巴陵竊賊》,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嶽陽樓,在洞庭湖畔巍峨屹立著。熙熙攘攘的遊客,耳熟能詳的名篇,但其中的真意,又有幾人能領會得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