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作品簡介】
《登嶽陽樓》由杜甫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峽,暮冬臘月,泊舟嶽陽城下,登樓遠眺,觸景生情,寫下這首感懷之作。
【註解】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淡水湖。
嶽陽樓:即嶽陽城西門樓,臨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嶽陽市,下臨洞庭湖,為遊覽勝地。
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
坼(chè):分裂,這裡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餘裡,日月出沒於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餘裡,日月出沒於其中。」
無一字:音訊全無。字:這裡指書信。
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痺,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陝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憑軒:倚著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翻譯】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嶽陽樓。浩瀚的洞庭湖好像把吳、楚東兩地在東南邊隔開,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湖上蕩漾漂浮。親戚朋友沒有一點消息,年老體弱的我只好帶著一家靠著這一葉孤舟任意漂泊。關山以北的戰爭烽火仍然沒有停息,依在窗前遙望破碎的河山,不禁涕淚潸然。
【賞析】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峽,暮冬臘月,泊舟嶽陽城下,登樓遠眺,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詩。
這首詩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嶽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
文章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