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和隋唐時期是兩個著名的戰亂時期,出了無數英雄豪傑,呂布和秦瓊就是其中的兩位,兩人都是以武勇聞名當世,可人生結局和歷史評價截然相反。
呂布在三國時期多次改換門庭,被罵「三姓家奴」,而秦瓊也不遑多讓,曾經「六易其主」,卻在演義中被譽為忠義無雙。
同樣是多次換老闆,為何評價差距如此之大?本文簡單說道說道,根本原因其實是呂布和秦瓊在不斷換主公的過程時,所採取的行為和性質截然不同。
先來說呂布,他早先是在并州刺史丁原麾下,而丁原對他非常好,史書上記載:「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可以說丁原對呂布有提拔之恩,且當他是親信。
當董卓看中呂布後,就算呂布為高官厚祿要拋棄丁原,交代一聲後離開就是,古人本就有「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的道德觀,可呂布卻殺掉了丁原:「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
這種為名利殺恩主的行為從古至今都讓人不恥,而且,他後來又幹了一次,董卓對他也很不錯,給他封侯拜將:「稍遷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
可呂布在王允的誘惑下,把董卓也給殺掉了,換來了「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溫侯,共秉朝政」的權柄和名位。
呂布通過殺掉兩位恩主換來了三級跳,達到了人生巔峰,但連續兩次為名利殺恩主,實實在在暴露出了呂布是條養不熟的白眼狼的秉性。
所以,當呂布敗給李傕和郭汜後,再投奔袁術、袁紹時,已經得不到信任,只有劉備心大,敢接納他,結果呂布果然又起噁心,偷襲奪了劉備的徐州,誘因是和劉備交戰的袁術承諾給他「二十萬斛大米」。
這樣一個人,誰給點好處就背叛主公和朋友,罵他是「三姓家奴」已經是很客氣了,古人大概也想不出更惡劣的語句。因此,當劉備在曹操面前提醒呂布很危險時,曹操就能馬上反應過來,這樣的危險分子留在身邊就是害己。
再來說秦瓊,他一輩子改換門庭的次數也不少,從來護兒到張須陀,再到裴仁基、李密、王世充和唐朝,一生六次易主,不過,性質上和呂布就有很大的不同。
秦瓊分別在來護兒和張須陀帳下為將時,只是隋朝軍隊之間的內部調動,而轉到裴仁基帳下,是因為跟隨張須陀圍剿瓦崗寨兵敗,連張須陀都戰死了,他不願意屈身事賊,只好就近投奔名義上好歹還是隋軍的裴仁基。
結果,裴仁基後來主動投降了瓦崗寨,身為其部下的秦瓊也只好跟著投降,實際上,和演義中描述的不同,秦瓊是不願意上瓦崗的,他是隋朝的正規軍出身,典型的職業軍人,天生就對瓦崗寨這樣的起義軍反感。
之後瓦崗寨又敗給了王世充,秦瓊成為戰俘,不得已又投降了王世充,但秦瓊本就對瓦崗寨無愛,當時跟著裴仁基上瓦崗也只不過是隨波逐流,不可能為了瓦崗寨去獻身,為保命投降王世充也很正常。
但王世充也不是秦瓊想選擇的主公,於是,帶著程咬金等人在王世充和唐軍交戰時,於陣前投奔了唐朝,也因此,受到李淵的厚待,並將他劃撥到李世民帳下為將。
從秦瓊的經歷可以看到,他雖然一生六易其主,但其中只有兩次是主動選擇的,第一次是裴仁基,張須陀敗亡,秦瓊以隋將身份投奔同為隋將的裴仁基,從道德上來看,很正確的選擇。
第二次是選擇唐朝,唐朝當時佔據關中,隋唐時期,基本上佔據關中就被視為正統,王世充又是個胡人,在秦瓊的認知裡面,關隴貴族認可的唐朝才是隋朝之後的正統,他本就是被俘無奈才跟著王世充混,重新選擇一個他認可的正統王朝去投奔也沒錯。
所以,秦瓊的「六易其主」比起呂布的「三姓家奴」,無論是從行為和性質,以及古人和現代人都認可的道德價值觀上,都超出呂布太多,一個是白眼狼,一個是正常的職業規劃,當然是秦瓊的名聲好,呂布受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