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為何放棄武漢、北京,定都南京呢?

2021-02-07 舟子說史

南京就地理位置,並不處於全國的中心,那麼,國民黨為什麼要定都南京呢?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從1927年4月18日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二十二年間,國民黨政府曾兩次遷都。國民黨政府兩次遷都屬迫不得已,國民黨還是定都南京時間長。

國民政府為什麼要定都南京呢?主要因為:第一,中國歷史上南京多次建都;第二,南京是孫中山生前廣泛考慮的中華民國首都;其三,蘇、浙、皖的工農運動不像兩湖那樣高漲。第四,國民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和統治基礎主要是江浙地區。

歷史上多次建都南京,是國民黨定都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前,南京歷史上有十次建都,歷一千七百年,十個王朝或政權以其立都的先後為: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

孫中山最屬意的是九省通衢之地武昌(孫大炮理想主義的一個例子),但是開會建國的時候清軍已經打下了漢陽,武漢離北洋軍閥的勢力太靠近了,後面基本被北洋軍閥所掌控,這樣顯然不合適,也就是南京了。接下來,孫中山跟袁世凱達成協議,按慣例,應該是北京。可是孫中山不沒同意建都北京,而要求變成南京。

孫中山非常重視建都問題,他強調:「南京是民國開基,長此建都,好作永久紀念。」孫中山和國民黨元老們主張定都南京,也是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在袁世凱成為總統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孫中山想調虎離山,威逼參議院定了南京,但是袁世凱實力更強,沒有就範。在北洋政府時期(大致到1928年),中華民國的法定首都依然是北京。

國民黨定都南京前,雖然蘇、浙、皖三省的工農群眾運動已蓬勃興起,但其勢力遠不像兩湖地區那樣強大,蔣介石認為,在和中共反目之後,武漢地區的工農運動高漲,當時蘇、浙、皖的工農運動相對薄弱,也是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民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和統治基礎,主要是江浙地區,其他地方主要是各軍閥的地盤,不是國民黨中央的部隊。故而,這個階段的國民政府,只能把首都放在南京。

作為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在隨後胡幾十年的發展中沒有落伍,國民政府把城市的發展的輝煌留給了古都南京,使他再次擁有了一次首都的榮耀!

相關焦點

  • 南京,作為民國首都只有14年,斷斷續續有多少次呢?
    從1912年到1949年的民國38年間,南京作為首都滿打滿算不到14年,為何說到民國首都,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呢?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開創共和。定都南京的臨時政府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當時,南北雙方就已達成默契,只要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即可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孫中山從就任之後,派員至北京迎袁世凱到南京就任。而袁世凱當然不願意離開北京!2月12日,清帝在袁世凱脅迫下退位。孫中山履行「就職宣言」中承諾,次日就在南京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讓位於袁世凱。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 民國政府為何一定要建都南京,而不是北京?
    不過孫中山向袁世凱提出了三個條件,其中兩條與定都南京有關:一是臨時政府定都於南京,二是新總統必須到南京就職。其目的是把袁世凱置於南方革命派的監控之下,確保《臨時約法》的實現。 老奸巨滑的袁世凱一眼就看穿了孫中山的意圖,豈肯乖乖就範?同時,袁的下屬北方軍人集團也不願意把中國的政治中心南移到南京。這便是當年孫中山一再要求袁世凱南下就職,而袁世凱推諉、拒絕的根本原因。
  • 1949年選擇首都,一共有11座城市入選,為何呼聲最高的南京落選了
    譬如長安和洛陽,都是十三朝古都,而南京,則是六朝古都。可見,古人在選擇都城時,更多還是喜歡參照前朝的品位。這麼做有個好處,便是無需勞民傷財再去建一所新的都城,只需就地取材即可。 那麼問題來了,眾所周知,我國如今的首都是在北京,對比長安和南京這種多朝古都,北京這種元明清的三朝古都無疑要「年輕」不少。更何況,當時民國政府的首都是定在重慶、武漢和南京。
  •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教育體系述略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識到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性,並視其為「立國之本」,制定了有關社會教育行政、經費、法規等方面的政策文件,使得社會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體系。 1、確立社會教育的行政體制。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設立中華民國大學院為全國教育行政及研究學術的最高機關。大學院設大學委員會、國立學術機關、教育行政處、專門委員會等部。
  • 民國時期的首都南京,在當時全國的影響力如何?
    南京作為民國政府的首府,時間非常短,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到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並在之後建立的新中國,定都北京,南京作為中國首都,已成歷史。即便在這個滿打滿算,38年的民國軍閥割據動蕩不安的歷史裡,依舊出現了各種亂子,民國政府的首都,也幾經遷移。
  • 永樂帝朱棣,為何要放棄富庶的南京,遷都北京,背後原因複雜
    那麼,朱棣為何要放棄富庶的南京,遷都北京呢? ▲朱棣畫像 一、北京是朱棣龍興之地,在南京不得人心 朱棣儘管生於南京,長於南京,但成年後在北京做了20
  • 定都南京:為何稱帝10年後,朱元璋才最終正式決定?
    但大多數也都是稱帝、建國、定都同時進行,即使有段時間差,也不會相隔太久。然而,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卻是個例外:洪武元年(1368年)稱帝,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改南京為京師,中間整整隔了10年。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還得從朱元璋率軍渡江時說起。
  • 明知金陵城「王氣已洩」,孫中山為何還是執意定都南京?
    眾所周知,民國初期的都城是南京,南京是一所歷史文化名城,但是關於它的歷史卻算不得輝煌,南京相繼做過孫吳、東晉、劉宋、南唐、太平天國等多個政權的都城,但是時間都不長,因此很多人就會把南京與「短命王朝」聯繫在一起。相信孫中山在選擇首都前不會不知道這一問題,那麼他為何要把首都定在南京呢?
  • 為何英國願意歸還香港,卻堅決不放棄馬島呢?
    因為他面對的對手不一樣,不放棄馬島,是因為英國不害怕阿根廷,但是對於香港,英國非常忌憚崛起後的中國。馬島,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為了紀念海軍司庫福克蘭將軍,將群島稱作福克蘭群島,位於大西洋南部,距離阿根廷510公裡。
  • 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有什麼不同。區別在哪裡
    民國政府也就是北洋政府,首都是北京。偉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結束了腐朽的滿清統治。在1912年建立起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一中華民國。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第一任正式大總統是袁世凱,民國政府從1912年到1927合法存在,對內對外代表中國政府,歷時15年的北洋政府歷經15任國家元首。
  •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何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經過多方考慮,中央政府最終從11個城市中挑選北京作為中國新中國的首都。 首都的艱難抉擇 新中國成立前夕,為了選擇最佳首都,人們相繼提出了北京、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和上海等11個城市的方案。 然而經過激烈的討論與精密的利弊分析之後,人們還是決定將首都定位在北京。北京究竟有著怎樣的優勢?
  • 太平天國為什麼要定都南京?與一實權人物密不可分,後期被困南京
    第二年,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一路輾轉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在一年多時間裡,打亂了清軍的圍追堵截,相繼攻佔、又放棄了很多城市。年終歲末,太平軍又攻克了武漢三鎮,先後將漢陽和武昌作為都城,但只是短暫停留、進行休整,大部分太平軍更是沿江而下。
  • 南京國民政府的最後90天
    摘自:朱文軼   著《進城1949》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2月出版   閱讀提示:1949年初,李宗仁當上了國民政府的代總統,對他感到不滿的孫科隨即就將行政院遷往廣州
  • 定都天京,是太平天國失敗的開端!
    太平軍水陸連營,他們以清軍從來沒見過的軍制陣容和攻城法,打得守城清軍毫無還手之力,1853年3月19日,南京被攻克。太平軍佔領南京,確實對太平天國的發展意義重大,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看地圖就明白了。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中有誰曾料想在這緊鑼密鼓、沸沸揚揚的歡慶之中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呢?首先,定都天京,導致太平軍處於南北夾擊的不利位置。雖然太平軍攻克了南京城,扼住了清軍的南北通道,然而在南線,南方九省並沒有平定,在北線,河南以北的廣大地區仍然在清軍手中,太平軍容易處於敵軍的南北夾擊之下,變主動為被動,這是兵家大忌。
  • 來到南京遊玩,為何這幾個大眾景點被公認不得不去?
    對於一個來到南京旅遊的人來說,如果問最想去的地方,相信一定會有兩個地方被提起:總統府、中山陵,如果還要加上一個,那就是明孝陵。對於南京這座古都來說,之所以顯得厚重,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著三個地方,貫穿了大半部南京的歷史。
  • 取代了北洋軍閥統治的國民政府,為什麼仍然是一盤散沙呢?
    在這種情下,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開啟了北伐戰爭,並最終攻克北京,尤其是在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後,中國再次實現了統一。按說,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後,直系後起之秀吳佩孚和孫傳芳相繼被消滅掉,剛剛掌控北京的東北王張作霖被嚇得連夜撤往關外,結果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 韋昌輝封北王六千歲,為何定都天京後就很少打仗了?是不行嗎
    然而,定都天京後,韋昌輝基本一直待在首都,很少外出領兵作戰(後來去江西,因為楊秀清已經找不出其他人去了)。這是為何呢?那麼,誰才是軍師呢?本來只是馮雲山一人,可楊秀清、蕭朝貴這兩傢伙半路出家,玩起「跳大神」,分別取得「天父傳言」、「天兄傳言」之資格,也位列軍師,且楊秀清還是左輔正軍師,是老大。為了制衡楊秀清、蕭朝貴,洪、馮又將韋昌輝拉進軍師行列,從而形成楊、蕭、封、韋四大軍師並列之局面。蕭、馮半路被清軍炮擊而亡,僅剩下楊、韋兩位軍師。定都天京後,政務繁忙,韋昌輝理應留下來協助楊秀清處理,誰讓他也是軍師呢。
  • 南京保衛戰,為何城內的許多老百姓不逃跑呢?沒錢逃走只是其一
    當時蔣介石其實知道這場南京保衛戰的最終結果,而那會兒其實沒有將領主動請戰,而唯有唐生智站了出來,並且提出要和南京共存亡的決心,但是結果仍然是以日軍獲勝而告終,隨著南京的淪陷之後,近代史上著名的南京大屠殺也就開始了,真的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噩夢啊!
  • 王銳:在國民黨人士眼中,南京國民政府有哪些毛病?
    資料圖國民黨要員眼裡的南京國民政府之危機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本應具有歷代新政權都曾有過的所謂「開國氣象」,但在現實中這種「氣象」卻並不多見。國民黨內部不同派系之間的爭鬥愈發激烈,北伐戰爭期間崛起的新軍閥關係緊張,戰爭一觸即發。
  • 抗戰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史記
    特別是對外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不僅保存了大量大屠殺第一手資料和證據;還讓世界首次看到了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並產生了較大影響,為中國抗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高度的同情和支援。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解抗戰期間後勝利後;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歷史。 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