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就地理位置,並不處於全國的中心,那麼,國民黨為什麼要定都南京呢?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從1927年4月18日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二十二年間,國民黨政府曾兩次遷都。國民黨政府兩次遷都屬迫不得已,國民黨還是定都南京時間長。
國民政府為什麼要定都南京呢?主要因為:第一,中國歷史上南京多次建都;第二,南京是孫中山生前廣泛考慮的中華民國首都;其三,蘇、浙、皖的工農運動不像兩湖那樣高漲。第四,國民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和統治基礎主要是江浙地區。
歷史上多次建都南京,是國民黨定都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前,南京歷史上有十次建都,歷一千七百年,十個王朝或政權以其立都的先後為: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
孫中山最屬意的是九省通衢之地武昌(孫大炮理想主義的一個例子),但是開會建國的時候清軍已經打下了漢陽,武漢離北洋軍閥的勢力太靠近了,後面基本被北洋軍閥所掌控,這樣顯然不合適,也就是南京了。接下來,孫中山跟袁世凱達成協議,按慣例,應該是北京。可是孫中山不沒同意建都北京,而要求變成南京。
孫中山非常重視建都問題,他強調:「南京是民國開基,長此建都,好作永久紀念。」孫中山和國民黨元老們主張定都南京,也是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在袁世凱成為總統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孫中山想調虎離山,威逼參議院定了南京,但是袁世凱實力更強,沒有就範。在北洋政府時期(大致到1928年),中華民國的法定首都依然是北京。
國民黨定都南京前,雖然蘇、浙、皖三省的工農群眾運動已蓬勃興起,但其勢力遠不像兩湖地區那樣強大,蔣介石認為,在和中共反目之後,武漢地區的工農運動高漲,當時蘇、浙、皖的工農運動相對薄弱,也是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民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和統治基礎,主要是江浙地區,其他地方主要是各軍閥的地盤,不是國民黨中央的部隊。故而,這個階段的國民政府,只能把首都放在南京。
作為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在隨後胡幾十年的發展中沒有落伍,國民政府把城市的發展的輝煌留給了古都南京,使他再次擁有了一次首都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