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演員又是觀眾 「沉浸式演出」如何叫好又叫座?

2020-12-17 騰訊網

光明網訊(記者 趙豔豔)「這位大姐,您跟剛才那位爺是一起吧?他走了,他的茶錢可就該您付了。不多,兩個大子兒!」

「我沒有大子兒,微信掃碼行嗎?」

「微信掃碼是個什麼東東?」

周圍觀眾發出轟的笑聲。

這段對話,發生在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的演出現場。

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演出現場,演員現場和觀眾互動

日前,由北京市曲劇團帶來的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演出在通州區臺湖溼地公園慶禮堂上演,實現了遊客飽覽自然風光、觀看北京地方戲特色演出、了解老北京民俗風情的綜合體驗。

近年來,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長,沉浸式演出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國內觀眾的視野內。

既是演員 又是觀眾 沉浸式演出為看戲觀眾營造差異化個性體驗

什麼是沉浸式演出?

沉浸式演出的概念源自英國,主要應用於戲劇領域,是相對成熟和流行的藝術形式。它將多媒體、虛擬實境、三維實境等高科技手段與傳統演出相結合,觀眾置身於舞臺之中,距離演員只有咫尺之遙,甚至成為演出中的一員,視聽體驗更震撼、觀演互動更充分。

近年來,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長,沉浸式演出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國內觀眾的視野內。梨園戲沉浸式演出傳統劇目《陳三五娘》讓觀眾愉快邂逅八百年梨園戲,開心麻花團隊沉浸式喜劇《敖門笑宴》讓觀眾穿越百年參加民國富商壽宴,還能現場享用壽宴大餐。

《敖門笑宴》為觀眾準備的「壽宴大餐」

如果不是吃壽宴,而是在茶館裡喝茶,那就得付茶錢了,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由北京市曲劇團打造的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演出初亮相於2019年中國戲曲文化周,該演出打破了戲曲舞臺的傳統表演形式,探索了一種園林和戲曲融合的新形式,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同時,通過環境氛圍營造及演職人員表演還原故事真實場景,為觀眾打造另一個時空,獲得差異化的個性體驗。

「再沒有比這更生動直觀的戲劇薰陶了。演出時,我和兒子身旁就坐著《茶館》裡的常四爺、松二哥。中間,兒子還跟扮演松二哥的演員小聲聊天。演出看完後回家路上,他還一直問我,為什麼他們穿那樣的衣服?為什麼提著鳥籠來喝茶?有了這份好奇,我以後就有機會把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老舍筆下的故事慢慢講給他聽。」一位帶孩子來看戲的媽媽說。

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演出現場,演員在和觀眾下棋

「我們所有的創新都要保證老舍原著的精髓,保證北京曲劇的韻味,保證在邏輯說得通的情況下添加很多北京民俗元素進去。比如結尾處,王利發會跟觀眾說一說老北京拱手禮的講究,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傳播,出發點是號召我們在當下也要做一個講文明懂禮節的中國人。」該版本《茶館》導演陳志飛介紹。

從劇場演出 到旅遊發展 沉浸式演出探索文化生態和經濟發展平衡

看北京戲,知北京禮,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演出與北京其他文旅元素相結合,發揮「1+1〉2」的效果,開拓出了一種新的市場演出模式的潛質。

以沉浸式演出拉動文旅市場的整體發展,正在成為旅遊演藝項目滿足觀眾體驗的共同策略。

最近,一些知名景區推出的演藝項目幾乎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標籤:寧波老外灘歷史街區上演了18場「沉浸式」表演、浙江建德推出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江清月近人》、武漢《夜上黃鶴樓》「光影+演藝」「沉浸式」故事演繹……數據顯示,2018年「沉浸式」旅遊演藝總票房達4億元,且同年新增「沉浸式」演出11臺,演出總臺數達23臺,同比增長76.9%。

沉浸式演出「神劇」《Sleep No More》海報

2019年末,有專家根據國內演出市場的發展情況提出:「沉浸式」演藝將成為新風口。

重形式 輕內容 沉浸式演出急需增強自身原動力

然而,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沉浸式演出在國內的成長仍需時日。從觀眾、遊客的反饋來看,人們普遍願意嘗試體驗、欣賞「沉浸式」旅遊演藝項目,但感覺有的演出「形式華麗,內容空洞」,「沉浸式」只是吸引人的「噱頭」。

一方面,雖然各地冠以「沉浸式演出」之名的項目不少,但口碑票房都叫好的精品不多,並且引進的多、原創的少;另一方面,不少沉浸式演出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舞臺效果炫酷的多、內容動人的少。如何將「沉浸式」與旅遊演藝進行完美結合,是體驗經濟時代下的全新命題。

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演出現場

不僅如此,沉浸式演出作為一種新穎的藝術形式,如果沒有豐滿的內容支撐,就會淪為空洞的「技術秀」。以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演出為例,作為主打劇情場景體驗的沉浸式戲劇代表,沉浸式《茶館》演出的演出場地多為北京的茶館、園林,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同時,《茶館》原著紮實的群眾基礎和完整的故事架構,也有助於觀眾領悟演出的精妙所在。這也是沉浸式《茶館》演出廣受好評的密碼之一。

在資深戲劇製作人傅若巖看來,一臺優質的演出離不開演員精湛的表演與劇情巧妙的設計,只有內核足夠強大,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

藉助現有的文旅產業資源,沉浸式演出可以獲得更好的推廣。而成功的沉浸式演出則會成為一個地區文化旅遊的新IP,帶動當地文旅產業集中發力、共同發展。一旦只是作為孤立的文化項目存在,不能融入地方文旅產業整體規劃,即便再強調新技術的應用,該演出也難以形成聚合效應。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實景娛樂考丨南京喜事·如何以沉浸式戲劇撬動城市潮流
    沉浸式娛樂從20C50S開始萌芽,從發展歷程來看,沉浸式娛樂基本圍繞著技術發展和場景延伸兩條主線不斷推進,在技術上,XR技術普及和創新為沉浸式娛樂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而在場景和產品端的話,角色場景類、沉浸式展覽、沉浸式密室、VR場館等日趨多元化,在我國,2016年因為《sleep no more》在上海開演,一炮走紅,而被譽為中國沉浸式娛樂爆發元年,在這近五年的發展過程中
  • 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叫好又叫座」的啟示
    為歷史紀實 為民族鑄魂(光影視界)——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叫好又叫座」的啟示核心閱讀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系統的統計,多部作品收視率位列同期收視率第一,在電視螢屏和網絡平臺引發追劇熱、討論熱,其「叫好又叫座」的現象帶來諸多啟示。大歷史觀 國際視野講好黨史軍史新中國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文旅探訪報告|開心麻花《偷心晚宴》如何玩轉沉浸式、互動與美食
    新旅網探訪員:玳瑁貓《偷心晚宴》是由開心麻花打造的戲劇+互動+餐飲的沉浸式喜劇,這場戲劇創造性地引入了沉浸式體驗,並將「互動」「美食」這些因素融入戲劇,讓觀眾有非同尋常的體驗。該劇目前已在廣州、深圳、北京等地演出,收穫了諸多好評。
  • 大型沉浸式演出《葭萌春秋》2.0版,雙12震撼來襲!
    《葭萌春秋》升級版來了就是那個火了一整個國慶的大型沉浸式互動體驗實景劇《葭萌春秋》?對。我還多遺憾當時沒有搶到票我也是,當時太火爆了。歷時2個月 60天 1440個小時各位親愛的友友們還記得火了整個國慶的大型沉浸式互動體驗實景劇《葭萌春秋》嗎想必很多友友都沉浸在當時沒有搶到門票的遺憾中
  • ...沉浸版」芭蕾啥模樣?觀眾與舞者「形影相隨」,穿梭於上海音樂廳
    「沉浸版的表演對芭蕾演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觀演距離的改變,意味著表演細節的放大,演員的一個情緒,一個表情,哪怕是一個很細小的嘴角的一個上揚,觀眾們都可以輕易地觀察捕捉。」據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介紹,此次參演的五位舞者是在團裡主力演員中精挑細選出的,代表了海派芭蕾最新的藝術探索。據悉,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是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藝樹計劃」系列活動之一。
  • 肇慶首部沉浸式音樂劇《閱江鐵軍》在閱江樓隆重上演
    什麼是沉浸式戲劇?  沉浸式戲劇是舞臺藝術形式的一種。  旨在創造一個切實的、可感知的環境包圍觀眾,讓觀眾在演員所創造的世界中產生一種迷失感,並相信自己是劇目的一部分 ,使觀眾與戲劇融為一體,從而產生更多的共鳴。
  • 沉浸式戲劇研究|《不眠之夜》的前世今生
    在後續的三部作品裡,Punchdrunk做了更多獨創性的嘗試,例如讓觀眾帶上面具成為演出中的「幽靈」、通過幹預來模糊真實和想像世界(《櫻桃園》表演中間,團隊曾安排演員向身邊的觀眾要錢)、一對一的迷你項目(《The Moon Slave》)等等。
  • 肇慶市首部沉浸式音樂劇《閱江鐵軍》在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閱江樓...
    為慶祝葉挺獨立團成立95周年,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1日,肇慶市首部沉浸式音樂劇《閱江鐵軍》在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閱江樓)隆重上演,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肯定。《閱江鐵軍》音樂劇由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肇慶市博物館、肇慶市藝術研究室和肇慶市歌舞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以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復原場景為平臺,通過沉浸式戲劇的形式,講述了葉挺獨立團駐肇慶期間政治強軍、夜巡肇慶、宣傳革命、高要剿豪、智取羅建的故事。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閱江樓)是當年葉挺訓練軍隊、宣傳革命的重要陣地。
  • 城事|沉浸版芭蕾上海音樂廳首演,觀眾與舞者「如影隨形」
    儘管沉浸式演出算不上新鮮,但為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量身定製一臺沉浸版芭蕾尚屬首次。12月16日晚,由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上海音樂廳首演。這是芭蕾《難說再見》首次走下舞臺,以沉浸式的方式進行表演,也是它的「一次全新成長」。當晚,在音樂廳的海派與古典融合的建築空間內,在音樂廳的北廳、南廳、舞臺和走廊等不同空間裡,上芭演員們接力「登臺」,帶給現場觀眾除了「移步換景」式的沉浸之美外,還有建築、芭蕾、音樂與新媒體的多維藝術碰撞。
  • 沉浸式體驗×旅遊|科技、文化、藝術、創意的交融
    也就是說,在沉浸式作品中,觀眾是整個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參與者和作品本身完全或幾乎沒有分別。但僅有觀眾參與作品本身並不足以讓作品被稱為「沉浸式」。 無論是通過演員表演還是由技術、布景,還是其他效果呈現,沉浸式作品都需要讓觀眾和作品融為一體,並確保他們能感覺到自己是作品裡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旁觀者。
  • 以濱河路為舞臺 成都一場沉浸式演出背後的安逸密碼
    而在夏茂恬團隊的設計中,這些人,既將是觀眾,也將是參與舞臺的演員。那是一場名叫「浮世夜巡」的環境戲劇表演。也是夏茂恬所在的成都繁星戲劇村在成都街頭的一次表演試水。其實蠻大膽的。表演中,整個望平濱河路成為了天然舞臺,表演者們一路唱著跳著,從路的起點走到了盡頭。
  • 非遺文化「沉浸式」展演 千年老街亦是梨園戲戲臺
    「沉浸式」演出深受市民喜歡泉州網12月10日訊(記者殷斯麒 文/圖)昨晚,中心市區西街舉行「乘風破浪 鯉好聲活——西街的聲音尚好聽」活動,一場由尚好聽唱隊精彩奉獻的梨園戲「沉浸式」演出圈粉大眾。昨晚,尚好聽唱隊的23名演員和觀眾面對面、零距離,帶來南曲新唱、梨園戲經典劇目等表演,還帶來因綜藝爆火的《心花開》歌曲,引發全場大合唱。泉州影劇院路段為主要表演區域,影劇院至肅清門路段、小西埕為行走表演區,演員們乘坐三輪車穿行西街,一路放歌,至小西埕演唱了《藍藍泉州灣》。一路走一路唱的「流動舞臺」,帶動沿途觀眾的熱情,成為一次非遺文化的創新活態演繹。
  • 沉浸式戲劇《風聲》初亮相,你是否敢挑戰中共隱蔽戰線工作者的角色?
    圖說:沉浸式戲劇《風聲》劇照 官方圖昨晚,沉浸式戲劇《風聲》工作坊成果展示在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圓滿完成。觀眾身披黑袍,以中共隱蔽戰線工作者身份潛入「裘莊」,在21位演員的引導下,體驗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諜報戰。
  • 是什麼讓《岡仁波齊》叫好又叫座?
    北京的一位觀眾說,周末去影院,居然全天滿座,這是以前從來沒遇到過的。是什麼打動了觀眾的心?有人被歷盡艱辛的真實故事感動,有人被追求信仰的精神力量震撼,也有人被獨具魅力的高原風情吸引。是什麼讓《岡仁波齊》叫好又叫座?是因為它如一股清流,蕩滌著社會特別是國產影片的浮躁之氣和媚俗之風。
  • 沉浸式業態有哪些特點?來了解一下
    全息互動投影、無人機表演、夜間光影秀……當前,在數位技術支撐下,各種沉浸式體驗如春雨入夜般滲透到演出場館、文化園區、旅遊景區等場所,拓展了遊客的體驗空間,成為當下備受關注的文旅消費內容之一。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出臺的《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發展沉浸式業態」,提出引導和支持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支持文化文物單位、景區景點等運用文化資源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沉浸式旅遊演藝、沉浸式娛樂體驗產品等。這為方興未艾的沉浸式業態提供了政策支持,也讓業界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 線下文娛演出復甦進行時:演員+老師+直播多元化開拓
    此外,我們也在打造一系列短視頻產品,在我們的演員中選取一些合適的人,參與到直播短視頻節目的創作中,現在我們與天貓超市剛剛開始進行直播合作,以短劇形式推廣商品。因此開心麻花未來的收益結構會越來越多元化。」汪海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些新模式都促使開心麻花在未來增強抗風險能力。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開心麻花還在同步發力原創音樂劇和沉浸式戲劇。
  • 線下文娛演出復甦進行時:「演員+老師+直播」多元化開拓
    此外,我們也在打造一系列短視頻產品,在我們的演員中選取一些合適的人,參與到直播短視頻節目的創作中,現在我們與天貓超市剛剛開始進行直播合作,以短劇形式推廣商品。因此開心麻花未來的收益結構會越來越多元化。」汪海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些新模式都促使開心麻花在未來增強抗風險能力。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開心麻花還在同步發力原創音樂劇和沉浸式戲劇。
  • 天然舞臺周末劇場叫好又叫座
    青春版越劇《孟麗君》演出情景。(周建平 攝) 本報訊(記者陳青 通訊員房煒 實習生王飛蘊)熟悉的越韻再度響起,戲迷耳熟能詳的越劇《孟麗君》前晚在天然舞臺上演,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的優秀青年演員唱念做打精彩不斷,觀眾掌聲不斷,氣氛相當熱烈。
  • 教材循環使用理應「叫好又叫座」
    (11月16日 央視網)教材浪費嚴重的現象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是無論社會各方人士如何熱議,始終無法徹底推動教材循環使用,以致每逢畢業季廢品站總成「教材山」,幾乎涵蓋中小學所有科目教材。教材循環使用不僅能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而且能夠減少樹木等方面的消耗,減輕家庭的教育負擔,理應成為「叫好又叫座」的惠民舉措。
  • 「沉浸式」直播帶貨,《不眠之夜》給演出業帶來新「玩法」
    本文圖片視頻均由主辦方提供(00:19)電商直播帶貨也可以「沉浸式」?商業品牌和演出合作直播如何實現商業互贏?6月13日,一場由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和天貓跨界合作的「超級發布會」,給很多人帶來了新啟發。這是一場和傳統帶貨很不同的直播。直播伊始,沒有主播帶著貨品開始「買它」的叫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