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駢文性靈說

2021-01-0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張作棟(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副教授)

  袁枚於清代詩歌領域提倡「性靈說」,其實在駢文領域也有性靈說,主其說者是較袁枚年輩略晚而與之有交往的吳鼒()。吳鼒於嘉慶三年選輯袁枚、洪亮吉、吳錫麒、孫星衍等八位師友駢文153篇為《八家四六文鈔》(以下簡稱《文鈔》),通過《序》、題辭與選文等批評形式倡導「性靈」,提出了駢文的性靈說。清代後期駢文家譚瑩《論駢體文絕句》說:「八家四六序交推,養氣言精獨未知。任昉邱遲洵絕麗,性靈一語愛吳鼒。」在諸多駢文論述中,吳鼒特意強調「性靈」主張並表示讚賞,可謂知言。

  吳鼒在《序》中以「撏扯雖富,不害性靈」為「駢儷之則」,這其實規定了性靈說的內涵:內容上主「性靈」,也就是以「性情」、真情實感為本;語言上用典、藻飾而不影響性情的抒發,力求內在的性靈與外在的文辭取得統一。

  在內容上,吳鼒標舉「性靈」。乾嘉時期駢文復興,標誌之一是作品富有「作家風韻」,但泛泛應用應酬之作仍舊不少。這類作品拘於程式,搬演類書,遞相剿襲,無復性靈。吳鼒在《序》中批評說:「啟事則吏曹公言,數典則俳優小說,其不得仰配於古文詞宜矣!」對於駢文因局限於酬用、流於程式,而不能與散文並駕齊驅表示遺憾。吳鼒以性情作為駢文的根本,其《卷葹閣文乙集題辭》稱揚洪亮吉駢文「英華出於性情」,認為性情是文辭的基礎;其《問字堂外集題辭》贊同孫星衍駢文當使讀者「激發性情」的觀點,從讀者接受的角度強調駢文當以性情為重心。吳鼒在選文上也踐行了「性靈」的主張。以袁枚駢文為例。袁枚論詩主張「性靈」,其駢文亦多性靈之作。《清代學者像傳》說:「(袁枚)以駢體文為最工,詩文皆專寫性情。」《文鈔》所選袁枚《上尹制府乞病啟》就以性情見勝,「字字從天性中流出,如讀李密《陳情表》」(張廷華《廣注名家駢體文讀本》)。這是一篇因母病而向上司兼座師兩江總督尹繼善辭官的書啟。啟中鋪敘母親辛勤的養教,「授稚子之經,劃殘荻草,具先生之饌,撤盡環簪」,「餘膽罷含,斷機尚在」;傾訴了對母親深厚的感情,「指隨心痛,目與雲飛」;表達了因母病而踧踖不安的心情,「瞻望鄉關,何心簪笏」,「方寸瞀亂」,「五內焚如」。由於攄情懇切,拒之不忍,加之說理嚴密,絕之無由,袁枚得以「解組歸隨園」。文末袁枚自記此文「為公牒文字」「非四六正宗」,而吳鼒仍將其選入《文鈔》,正是著眼於其蘊含的性情。袁枚駢文「專寫性情」,但多有豔情之作。吳鼒對這類作品概不選入,其《小倉山房外集題辭》說「凡先生文之稍涉俗調與近於偽體者皆不錄」。可見吳鼒對「性情」是進行了道德規範的。

  在語言上,吳鼒不排斥「撏扯」,但要求「不害性靈」。講究偶對、辭藻和典故等文辭之美,本為駢文之文體屬性,但很容易因此而掩蓋甚至忽略性靈。尤其乾嘉時期,有些駢文家對駢文流於俗套之弊矯枉過正,辭藻過於生僻古奧,典故過於繁密冷僻,以致文氣臃滯、文意奧澀,有礙性靈。吳鼒在《有正味齋續集題辭》中指出:「近代能者或誇才力之大,或極摭拾之富,險語僻典,欲以踔躒百代,睥睨一世,不知其虛驕易盡之氣為有學之士所大噱也。」這與其在《序》中「貪掎摭而真精失」表達的意思一樣:批評當時駢文語言用典過多、藻飾過度的不良傾向。《有正味齋續集題辭》還讚揚吳錫麒駢文語言「不矜奇、不恃博,詞必擇於經史,體必準乎古初」,與「近代能者」形成鮮明對比。儘管「不矜奇、不恃博」難以精確衡量,但通過選文可窺其大體。以選入的吳錫麒《答張水屋書》一文為例,語言多取經史常見之典,不用古奧晦澀之詞。如「豈猶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哉」「可因樹以為屋」出自《後漢書》,「願言則嚏」出自《詩經》,其他如「顏子坐忘」出自《莊子》、「蔗境能甘」出自《世說新語》,都是常見之典。「溪邊楊柳,已怕折腰;簾外青山,將羞植笏」「猿鳥無猜,水雲得意」,文辭清麗疏爽,絕無奧澀之詞。王文濡《清代駢文評註讀本》稱讚此文:「情生文耶?文生情耶?」語言與性情相生相成。再看《文鈔》不選之駢文。八家裡面,洪亮吉既是駢文名家,也是著名學者,喜以駢文論學,其《卷葹閣文乙集》中有論學駢文近十篇。這些駢文語言多冷僻古奧,如《錢獻之注爾雅釋地四篇序》中臚列「芣騩」「彤魚」「聆遂」「劍舄」等詞。吳鼒《卷葹閣文乙集題辭》明確說對這些駢文「悉從割愛」,就是因為語言「數典繁碎」。需要說明的是,吳鼒收錄孫星衍、孔廣森論學駢文,則因兩家駢文散佚難求,輯其文以保存文獻。

  「性靈說」的本質是駢文尊體。乾嘉時期駢文創作形成鼎盛局面,大家輩出,名作雲集;然與古文相比其地位在很多人眼中依然不尊。「體之不尊,道由自弊」(王先謙《十家四六文鈔序》),駢文地位不尊與當時創作的兩個主要弊病有直接關係:一是局限於程式化、俗套化的日常酬用而沒有真性情;二是追求險語僻典而有礙性情抒發。吳鼒提出「撏扯雖富,不害性靈」,倡導駢文以表達「性情」為本,同時又避免語言晦澀而掩蓋性靈,可謂對症下藥,使駢文以「性情」為旗幟擺脫應用的藩籬而進入文學殿堂,與「載道」的古文分庭抗禮,從而推尊駢文地位,實現其《序》中希望駢文「仰配於古文詞」的意圖。

  性靈說在駢文理論史上有重要地位。從所關注的主要對象來說,中國古代駢文理論大致經歷了「辭章之學——性靈之說——氣韻之論」三個階段的演進。從宋代到明代,駢文理論側重於討論裁對、隸事、辭藻及謀篇等形式方面的內容,屬於辭章之學階段。清初以來尤其到了乾嘉時期,隨著駢文創作復興,駢文理論關注的重心轉變到「意」「性情」,發展到「性靈之說」階段。清代後期,文論家進一步將理論發展到「氣韻之論」階段。吳鼒的駢文性靈說影響很大,一是因為以《文鈔》這種集文本示範性與理論引導性於一體的選本為載體來宣揚,效果好;二是因為《文鈔》刻本、注本繁多,流傳廣。吳鼒的性靈說,可以說是駢文理論史第二階段的標誌,具有承前啟後的裡程碑地位。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23日 13版)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清代的江南駢文
    然而,如果縱觀清代乃至中國駢文研究多評點式勾勒、少全面性考察的現狀,路海洋《清代江南駢文發展研究》(下簡稱路著)能對特定時期(清代)、特定地域(江南)興盛文體(駢文)發展進程做專門研究,從補學界研究之不足看,這又是頗有助益和值得稱讚之事了。
  • 清代駢文漢魏風骨——淺議王闓運的駢體文
    一般認為,駢文在漢魏之際已經形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駢文對駢儷、隸事、藻飾和聲律等的要求也不同。以時而論,康雍間李紱就以對仗、句式、音韻等方面的不同,將駢文分為六朝體、唐人體、宋人體三類;光緒間胡念修進一步將駢文分為漢魏體、齊梁體、唐體和宋體四種。確實,六朝文只有在與唐宋文對舉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整體才有其合理意義。就六朝文本身而論,除了重情、句式較為整齊外,魏晉文與齊梁文的差別較大。
  • 清初學人為駢文正名
    自從駢文產生以來,揭示其弊端、否定其存在價值的言論就屢見不鮮,尤其是唐、宋及明代古文倡導者在這方面態度尤為激進。到了清代,這種觀念依然流行,如清初的姜宸英就強調「易排而散」,「力芟六代浮華之習」(《五七言詩選序》)。再如方苞也強調古文不能入「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書方望溪先生傳後》)。
  • 反綱常、重女權、倡「性靈說」、與《紅樓夢》淵源頗深……
    所謂快意人寫快意詩,此詩的作者,是個真奇人……作者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倡「性靈說」,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祖籍浙江錢塘人,少有才名,十二歲便中了秀才、二十四歲得中進士,被授翰林院學士,才名漸盛。
  • 駢文對文體的影響
    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是從文體演進與替代的代表性來說文學史的發展的。從楚之騷,演進到漢之賦,可以看出騷體句對漢賦的影響,而漢賦的雅化走上了駢化的道路,形成了六朝之駢語的現象。六朝時代,不僅是文的駢化,詩也在同步駢化,形成了大量的偶句,甚至出現通篇對偶化的詩,對永明體詩歌的出現產生了重要影響。永明體講究四聲和對仗,對唐詩的基本形態——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 文學課堂:古代散文與古代駢文
    諸子散文以說理見長,主要作品《論語》、《老子》、《孟子》、《墨子》、《莊子》、《荀子》等。秦漢時期,散文進一步發展成熟,文體更加繁多,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涉及的頌、贊、祝、書、銘、誄等三十多種文體都已獨立出現,每種文體又細分為不同式樣、用途的小類。
  • 愛國憂時訴衷腸:駢文小說在民國初年的復興
    在這本書中,莊逸雲特別談論了駢文小說在民國初年的復興現象,創作駢文小說竟成為當時文壇的一股熱潮。之所以在民初突然復興,除去大行其道的復古思潮之外,駢文小說的興盛又與民初的社會心理、文人心性及駢文的文體特質有密切的關聯,又與清代的駢文中興有關,也與漢學的復興不無關係。下文節選自《收官 : 中國文言小說的最後五十年》,即論述「駢文在民初小說的復興」。
  • 繼魏晉駢文成熟之後,為何駢文幾乎都是獨佔文壇?
    本文系作者楊老說段子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繼魏晉駢文成熟之後,南朝作家把駢文的寫作擴展到各類文章領域,駢文幾乎是獨佔文壇,囊括了抒情寫景、說理議論等各種功能的文章。有用於廟堂的詔誥奏表,用於人際關係上的銘誄書札,還有用來說理的論辯文章,以及新出現的寫景言情小品文等。
  • 駢文為何能長期存在
    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別從駢文話語的儀式感、六朝駢文理論、駢文史的角度進行了探索,期望這些文章對弄清相關學術問題方面有所幫助,以推動進一步的研究。(譚家健)  駢文在古代長期存在,究竟是什麼原因?難道僅僅是寫作者個人的審美愛好?或是某一個朝代或時代的審美需要使然?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從駢文這一寫作方式的產生淵源探討原因。
  • 曾經由盛轉衰的駢文,卻引領後人在文質兼美的創作之路上堅定前行
    古人語:兩馬並駕為駢,所以駢文最大的特點是用對偶的手法,講究對仗,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上也相互對稱,詞性、詞意相互配對。從字數來看,在文中交替出現四字句、六字句,所以晚唐時又叫「四六文」,直到清代才叫駢體文。為了增強句子的文採和感染力,駢文還講究平仄、用典、辭藻,在增強氣勢的同時,又兼顧委婉、含蓄、典雅、精煉。
  • 性靈公安,歡迎您!
    如果說生態水鄉是公安的天然稟賦,那麼,特色產業則是公安迅猛發展的大氣之作。九十年代,公安就培育出了凱樂科技、湖北車橋兩家主板上市公司,三家本土企業入選2020全省民營企業製造業百強。晚明「公安三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在中國浩瀚的文學史上抒寫了斑斕的一卷,從此,「性靈公安」名揚天下。千年文化積澱,為公安山水融入了特殊的文化因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安說鼓子、公安道情就是極好的代言。全軍十大新時代英雄戰士李向群的先進事跡誕生在這裡;最美逆行抗疫巾幗英雄,90後女孩甘如意,成為當代青年學習的楷模。
  • 晚唐時期駢文的復興並非偶然,帶你仔細分析其中原因
    晚唐文壇在古文運動衰落的同時,駢文開始復興,從某種程度上說,晚唐駢文復興是六朝駢文繁榮鼎盛局面的再現。經過小編的研究和分析,我發現因為晚唐與六朝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環境,這是駢文能夠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實這裡面還有好些你不知道的內容呢,小編給你一一講來!
  • 詩詞歌賦,賦是什麼文體,和駢文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常說詩詞歌賦,那麼賦是一種怎樣的一種文體呢?駢文又是什麼文體呢?二者又有怎樣的關係?賦所謂賦,是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既有詩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清新流暢。劉勰《文心雕龍》: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就是說,賦源於《詩經》,但是在《楚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當然,賦與《楚辭》還是有細微的區別,從形式上來看,兩者可以認為是同一文體,在內容上,賦是偏重於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的,而《楚辭》則多抒發幽怨之情。
  • 200年前清代詩人無意間寫了一首詩,竟誕生爆紅名句,你一定見過
    在文學藝術史上,清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朝代,清代小說的發展,達到了史上空前的繁盛,僅一部《紅樓夢》就足以影響世界文壇,從而更是衍生了三大顯學之一的「紅學」。但無論清代小說如何奪人眼目,卻總也蓋不住清代詩歌的光芒,耀眼的詞客騷人,在清代詩壇上比比皆是,大詩人袁枚便是其中之一。
  • 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究竟奇在何處?美在何處?
    縱觀《滕王閣序》全文,經典的句子數不勝數,可以說信手拈來都是名句,這也是為何王勃這篇文章被千古流傳的一大魅力所在。二、《滕王閣序》極富美感,美在何處?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滕王閣序》的體裁是駢文,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
  • 他被稱為「王氏三株樹」之一,寫了一篇駢文,用典37個
    駢文寫的精彩的人很多,其中尤以王勃的駢文寫的最為精彩,說到王勃,就不得不提他的那篇著名的千古駢文《滕王閣序》,《滕王閣序》是王勃的代表作也是王勃的上乘之作,這篇文章被大家稱之為千古駢文,短短的一篇八百多字符的文章,王勃用了37個典故,可見王勃知識之淵博、涉獵之廣泛。
  • 狂傲的李白棄詩從文,駢文氣勢排山倒海,名家卻表示「聞之欲吐」
    唐代大文豪們,除了寫詩,還有駢文,還有傳奇。王勃,靠一首《滕王閣序》,冠絕一時。才子元稹,一曲《鶯鶯傳》,開啟了中國古代偉大愛情傳奇。李白沒有作過傳奇,但卻曾嘗試駢文。雖然李白一些長詩,氣勢上並不輸當時的駢文。但真正嘗試駢文,似乎並不算得心應手。比如這一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就被名家打臉。
  • 文學史上流傳千古的7篇駢文,第四最唯美,第一當之無愧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是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駢文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首遭一挫;韓、柳去世之後,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
  • 一諾千金——拜讀王維中先生駢文感懷
    一諾千金——拜讀王維中先生駢文感懷文/ 孫桂林因文結緣,因緣結文,恐怕是年近耳順之年的我與其相識有年,深諳辭賦駢文之功底。正月初五晚飯後,撥通了久未聯繫維中先生的電話,寒喧問候之後,我告屬文導語之託。他稍作推辭、遲疑,電話那端傳來晚些時候交稿的應允。我欣然展紙楮墨,邊畫邊等。破五除邪,應時構思完成了墨色交融,四尺整張「驅邪納祥圖」,以自家手段,真氣瀰漫,仗劍霸悍的鐘進士,雙目怒視,正義凜然,大有驅邪納祥之意,正合時宜。
  • 清代著名書法家鄭板橋,14幅精品書法對聯欣賞,筆勢奇古格韻別趣
    清代著名書法家鄭板橋14幅精品書法對聯欣賞:書者介紹:鄭板橋(1693年-1766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對此,鄭板橋曾說:"蠅頭小楷太勻停,長恐工書損性靈。"在他40歲中進士以後就很少再寫了。鄭板橋書法最被稱道的是"六分半書",即以"漢八分"(隸書的一種)雜人楷、行、草而獨創一格的"板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