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為何能長期存在

2021-01-0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莫道才(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者按

  駢文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和書寫方式。近年來,駢文研究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重要領域。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別從駢文話語的儀式感、六朝駢文理論、駢文史的角度進行了探索,期望這些文章對弄清相關學術問題方面有所幫助,以推動進一步的研究。(譚家健)

  駢文在古代長期存在,究竟是什麼原因?難道僅僅是寫作者個人的審美愛好?或是某一個朝代或時代的審美需要使然?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從駢文這一寫作方式的產生淵源探討原因。而駢偶現象一直伴隨中國書面文學發展,成熟的駢文也延續了漫長的歲月,應該更有內在的制度性原因。我以為,駢文的語言儀式感和文體話語權是被忽略的因素。

明代唐寅《落霞孤鶩圖》(局部)。資料圖片

  駢文是中國言文分離的書面表述系統的產物,書面寫作脫離記錄口語表述,可以文其言以修飾美化,讓文辭整齊而有節奏。這樣整齊有規律的語言方式在書面文本表達發展過程中成了最後的共同選擇。特別是古代文本書寫不使用標點符號,語言表述具有的規律性的節奏方式和停頓方式就成了天然的音韻句讀標識,只要有寫作經驗和閱讀語感者自然會掌握文章的句讀停頓。當駢體越來越規範為以四六句為主後,社會使用駢體就慢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表達模式,駢文文體就逐漸具有了強勢話語的制度性地位。駢體在公文和公共交往中的書面寫作方式中就成了人們書面交流時默認的共同話語表達方式,而且成了一種話語儀軌,成為具有語言儀式感的文體,所有的寫作者和閱讀者以及公文制度都接受認可了,這樣就在書面寫作系統中成了具有強勢話語權的寫作文體。

  駢文由於節奏而具有了儀式感,這樣就助推了駢文的發展和興盛。比如說四言句由兩個二字節奏頓組成,節奏均衡,鏗鏘有力,最具有莊嚴感、神聖感,也成了駢文的基本句式。從《尚書》開始,除了敘述性的表述外,先哲先賢的言辭多用四字句。從此官方文書多用四言句成為基本規則,如《虞書·舜典》:「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為什麼呢?因為四言句只有兩個節奏頓,由兩個雙音節的詞組成,語氣非常均衡,體現了平衡對稱的古典原則,比較適合體現威嚴的秩序,所以歷代的朝廷文書多用四字句,以體現神聖莊嚴之感。在祭祀類的頌文裡,也多用對偶的四言句,也是因為更能體現祭祀神靈的莊嚴神聖之感。朝廷的文書也要營造莊嚴的儀式感,這樣駢體成了宮廷文體的基本模式。所以,劉勰論「頌讚」一體說:「所以古來篇體,促而不廣,必結言於四字之句,盤桓乎數韻之辭。」(《文心雕龍》)四言句短,節奏明快,易記易誦。駢文的六字句也是具有節奏的平衡和均等聲韻效果。劉勰《文心雕龍》論「筆句」云:「若夫筆句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劉勰說的「字有條數」就是文辭規整有定數的特點,「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正是說出了四六句法的音韻特點。「密」是說句子緊湊,但語氣又不急促,「格」是說有一定規格定製,但又不長。四六句不短不長,長短結合,交互使用,溫文爾雅。這揭示了六朝以後駢文四六句成為文章儀軌的音韻上的原因。所以四六句的形成不是以前所認為和否定的簡單的形式主義產物,而是這一文體文辭語言具有莊嚴的儀式感使然。它是伴隨漢代帝制儀式文化強化以後上層社會書面書寫文體模式化逐漸成熟的語言文體符號。中華文化傳統是禮義之邦。這種禮義是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的禮敬關係儀式化。凡是重要的場合都極重視儀式感的儀軌。這種禮義與音樂結合成就了中國禮樂文明。這種禮義與書面寫作結合就成就了四六駢體文辭。而這種文辭不是視覺上的閱讀接受,而是聽覺上的誦讀接受,誦讀就需要音韻諧美。以四六句為主的駢文就成了必然的產物。

  漢代以後隨著官方文書體制逐漸規範化,適應朝廷文書表達的文體模式慢慢形成寫作規範和模式。駢體這種彰顯帝制威嚴的莊嚴話語方式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寫作模式,具有了文體話語權。在漢代開始流行的連珠體就是駢體剛開始成為朝廷文書時文人練習寫作的句子段落的練習文體。所以,當駢文成熟後,連珠這種片段的駢體就式微了。這正說明駢文的成熟與成為朝廷公牘寫作模式是同步的。六朝時期,受朝廷公牘用駢體的影響,文人的其他公文和公共交往用文體也逐漸駢偶化。隋唐以後,隨著選拔朝廷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而帶來的科舉試策用駢體和律賦用駢體,駢體又進一步影響文人的日常寫作。駢體作為應試文章之文體方式,目的是了解舉子是否具備寫作朝廷公文及一般官方文書所需要的文體技巧。即便是後來提倡古文寫作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也是熟悉駢體公文寫作的。由於他們早已熟練使用駢體技巧,所以他們在古文寫作中也有意識地使用駢句來加強節奏感,增加文氣。可以說,文人用駢體是公文的必備寫作技巧。蘇軾《司馬溫公行狀》記載了一件司馬光與駢體有關的軼事:

  神宗即位,首擢公為翰林學士,公力辭,不許。上面諭公:「古之君子,或學而不文,或文而不學,惟董仲舒、揚雄兼之。卿有文學,何辭為?」公曰:「臣不能為四六。」上曰:「如兩漢制詔可也。」公曰:「本朝故事不可。」上曰:「卿能舉進士,取髙等,而雲不能四六,何也?」公趨出,上遣內臣至門,強公受告,拜而不受。趣公入謝,曰:「上坐以待公。」公入,至廷中。以告置公懷中,不得已乃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82頁)

  這是司馬光以不會寫公文四六婉拒神宗擢其為翰林學士的故事。這說明宋代朝廷文書用駢體是最基本的制度性規範。這種寫作技巧也是需要專門的人才的。歷代朝廷文書都需要這種具有語言儀式感的文體,可以強化朝廷的莊嚴儀式感,一直到近代的官方文書都是用駢體寫作。這就說明駢體具有的語言儀式感是駢文長期存在和興盛的最重要原因。

  從朝廷的公牘文書下行文的詔令到一般官員公文上行文的奏議章表都採用駢文,說明駢體的流行是因為朝廷公務語境的莊嚴儀式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語言儀式感。我們從唐代最有影響的中唐「燕許大手筆」、陸贄,到晚唐以駢體寫作代言公文做鄭亞幕僚的李商隱,可以看出公文文書是駢文應用的大宗,也是古人作為作家存在的主要寫作文體。從歷代作家別集收錄的大量公文來看,就不難理解會駢體寫作是古代作家自認為兼濟天下、很有立言成就感的作品。「文」在古代本來就是修飾的意思。這種修飾最具有難度、最具有文學成就感的就是駢文。而且駢體文書往往影響國家的政治進程,記錄國家重要的治國理政內容,所以作家極為珍視,會收錄到自己的文集中。

  駢文這種具有儀式感的文體作為中國書面表達的話語方式,由於中國文化影響力巨大,也傳播到了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隨著科舉制度的影響,這種具有儀式感的文體傳播到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並影響了他們國家的話語表述方式。日本不但收藏了大量駢文的總集,也有訓練摹寫駢文的示範書籍《文林良材》流行,也有本國的駢文作品總集。在朝鮮半島也有四六文集的流行。在越南也有大量科舉考試的駢文寫作輔導書籍。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國力強大的時代,作為文化核心內容的話語表達也隨著國家影響力而影響世界。駢文構建了代表中華文化話語權的文體模式,並產生了世界影響。這些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古代的話語方式也模仿並採用中華本土的話語方式,說明具有語言儀式感的駢文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標誌性話語文體。

  在當今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過程中,中國的文化自信也體現在文化交流中掌握話語權。這種話語權不僅表現在思想和內容的引領上,也要在話語方式上更便捷,更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而作為對語言提煉最規整的語言方式,駢體是最好的選擇。最能體現中國智慧的聖賢經典名言多數是用四言或六言的對稱句式構建,其簡潔明快、易誦易記,體現了中國人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的整體性觀照。我們的官方文書不但可以借用駢體古語、先哲名言警句來表達新意,也應該嘗試多用這種話語方式來提煉表達關鍵性核心話語,使表達的思想更簡潔、更明朗,更容易傳播和記憶。

  文章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駢文研究文獻集成」[項目編號:15ZDB068]成果。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6日 13版)

[責任編輯:邱亭]

相關焦點

  • 清代的江南駢文
    然而,如果縱觀清代乃至中國駢文研究多評點式勾勒、少全面性考察的現狀,路海洋《清代江南駢文發展研究》(下簡稱路著)能對特定時期(清代)、特定地域(江南)興盛文體(駢文)發展進程做專門研究,從補學界研究之不足看,這又是頗有助益和值得稱讚之事了。
  • 繼魏晉駢文成熟之後,為何駢文幾乎都是獨佔文壇?
    本文系作者楊老說段子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繼魏晉駢文成熟之後,南朝作家把駢文的寫作擴展到各類文章領域,駢文幾乎是獨佔文壇,囊括了抒情寫景、說理議論等各種功能的文章。有用於廟堂的詔誥奏表,用於人際關係上的銘誄書札,還有用來說理的論辯文章,以及新出現的寫景言情小品文等。
  • 清初學人為駢文正名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清初一些駢文批評家站出來為駢文正名,從各個角度入手,論證駢文的存在價值。    一、直接從正面立論,強調駢文的存在價值。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毛先舒和田雯。毛先舒在其《陳迦陵儷體文集序》中直接指出:「原夫太極,是生兩儀,由茲而來,物非無耦。日星則珠聯而璧合,華木亦並蒂而同枝。關關鏘鏘,鳴必相和;鑣鑣俟俟,聚斯為友。
  • 清代的駢文性靈說
    吳鼒以性情作為駢文的根本,其《卷葹閣文乙集題辭》稱揚洪亮吉駢文「英華出於性情」,認為性情是文辭的基礎;其《問字堂外集題辭》贊同孫星衍駢文當使讀者「激發性情」的觀點,從讀者接受的角度強調駢文當以性情為重心。吳鼒在選文上也踐行了「性靈」的主張。以袁枚駢文為例。袁枚論詩主張「性靈」,其駢文亦多性靈之作。《清代學者像傳》說:「(袁枚)以駢體文為最工,詩文皆專寫性情。」
  • 文學課堂:古代散文與古代駢文
    所以古人把對仗整齊的文章稱為「駢文」,與不講究對仗的「散文」相對。探究駢文的起源,會發現先秦時期的散文當中就已經出現了駢儷的成分,比如《道德經》、《論語》、《莊子》等諸子散文中就有很多對偶的句子。漢魏之際,駢文趨於定型,文風也受時代影響而顯得慷慨悲涼,清遠灑脫。曹植、曹丕、「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都是這時有成就的駢文家。曹丕的《與朝歌令吳質書》、孔融的《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等,都是這一時期駢文的代表之作。
  • 駢文對文體的影響
    六朝駢文對賦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駢賦。到了唐代,駢文對傳奇小說的產生也具有重要影響。在唐初出現了全用駢體寫成的文言傳奇小說《遊仙窟》,可以看出駢文的影響。到了元代,作為一代文學代表的戲曲的唱詞也大量採用了駢句。明清章回體小說回目多採用駢體句式,整齊簡潔,在概括小說的情節內容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同時還出現了駢文小說。可以說,駢文的跨文類滲透是文體演進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 愛國憂時訴衷腸:駢文小說在民國初年的復興
    蘄能以深入顯出之筆墨,竟小說之作用,如是而已。在該文的作者看來,駢文小說既不適用,違背「國文之用,日趨簡便」的形勢,又不符合「辭達而已」的文學原理。與有文人通過小說來討論駢文作法、倡導駢文相對應,也有文人通過小說來反對駢文小說及小說的駢儷化。
  • 清代駢文漢魏風骨——淺議王闓運的駢體文
    一般認為,駢文在漢魏之際已經形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駢文對駢儷、隸事、藻飾和聲律等的要求也不同。以時而論,康雍間李紱就以對仗、句式、音韻等方面的不同,將駢文分為六朝體、唐人體、宋人體三類;光緒間胡念修進一步將駢文分為漢魏體、齊梁體、唐體和宋體四種。確實,六朝文只有在與唐宋文對舉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整體才有其合理意義。就六朝文本身而論,除了重情、句式較為整齊外,魏晉文與齊梁文的差別較大。
  • 晚唐時期駢文的復興並非偶然,帶你仔細分析其中原因
    晚唐文壇在古文運動衰落的同時,駢文開始復興,從某種程度上說,晚唐駢文復興是六朝駢文繁榮鼎盛局面的再現。經過小編的研究和分析,我發現因為晚唐與六朝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環境,這是駢文能夠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實這裡面還有好些你不知道的內容呢,小編給你一一講來!
  • 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究竟奇在何處?美在何處?
    他六歲能文,十六歲就進士及第,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他就是那個時代無可爭議的文學天才,在初唐時代讓無數人側目,他就是王勃。縱觀《滕王閣序》全文,經典的句子數不勝數,可以說信手拈來都是名句,這也是為何王勃這篇文章被千古流傳的一大魅力所在。二、《滕王閣序》極富美感,美在何處?
  • 詩詞歌賦,賦是什麼文體,和駢文有什麼不一樣
    駢文又是什麼文體呢?二者又有怎樣的關係?賦所謂賦,是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既有詩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清新流暢。正如《漢書》言「不歌而誦謂之賦」,詩在當時是可配樂歌唱的,賦與詩接近,卻只用於吟誦,故漢朝將賦視為一種不配樂的詩。
  • 他被稱為「王氏三株樹」之一,寫了一篇駢文,用典37個
    駢文寫的精彩的人很多,其中尤以王勃的駢文寫的最為精彩,說到王勃,就不得不提他的那篇著名的千古駢文《滕王閣序》,《滕王閣序》是王勃的代表作也是王勃的上乘之作,這篇文章被大家稱之為千古駢文,短短的一篇八百多字符的文章,王勃用了37個典故,可見王勃知識之淵博、涉獵之廣泛。
  • 曾經由盛轉衰的駢文,卻引領後人在文質兼美的創作之路上堅定前行
    在駢文盛行的時代,駢文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作家文學水平的高低。駢文極其講究形式美,故而文辭精美,節奏明快,跌宕起伏,氣勢充沛,一篇好的駢文,讀來令人愜意舒暢,盡興不已。駢文或雄偉奔放如泰山大河,或小巧含蓄如蘇州園林。駢文本脫胎於散文,可以說是文學發展中出現的一個「驕」子。
  • 一諾千金——拜讀王維中先生駢文感懷
    一諾千金——拜讀王維中先生駢文感懷文/ 孫桂林因文結緣,因緣結文,恐怕是年近耳順之年的我與其相識有年,深諳辭賦駢文之功底。正月初五晚飯後,撥通了久未聯繫維中先生的電話,寒喧問候之後,我告屬文導語之託。他稍作推辭、遲疑,電話那端傳來晚些時候交稿的應允。我欣然展紙楮墨,邊畫邊等。破五除邪,應時構思完成了墨色交融,四尺整張「驅邪納祥圖」,以自家手段,真氣瀰漫,仗劍霸悍的鐘進士,雙目怒視,正義凜然,大有驅邪納祥之意,正合時宜。
  • 文學史上流傳千古的7篇駢文,第四最唯美,第一當之無愧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是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駢文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首遭一挫;韓、柳去世之後,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
  • 狂傲的李白棄詩從文,駢文氣勢排山倒海,名家卻表示「聞之欲吐」
    唐代大文豪們,除了寫詩,還有駢文,還有傳奇。王勃,靠一首《滕王閣序》,冠絕一時。才子元稹,一曲《鶯鶯傳》,開啟了中國古代偉大愛情傳奇。李白沒有作過傳奇,但卻曾嘗試駢文。雖然李白一些長詩,氣勢上並不輸當時的駢文。但真正嘗試駢文,似乎並不算得心應手。比如這一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就被名家打臉。
  • 李白在27歲時寫的一首駢文,灑脫而又充滿哲理,不愧是詩仙所作
    李白寫的駢文並不多,這首駢文寫得瀟灑自然,精彩絕倫,可謂是駢文中的佳作。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我們知道,李白一生信奉道教,無形中也養成了他豪放灑脫的性格。讀一首詩詞,便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和人生態度,李白寫的這首駢文便是如此。
  • 東莞作家王一丁原創駢文《雪峰山賦》廣受讚譽
    「縱橫四海,夢歸雪峰;荷衣蕙帶沐花雨,山背雲舍見彩虹……」近日,東莞作家王一丁的原創駢文《雪峰山賦》引起廣泛關注,收穫如潮好評,並登上「學習強國」平臺。有業內人士表示,王一丁的駢文創作已漸入佳境,日趨成熟,並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作為一位在文學園地耕耘了數十年的資深寫作者,王一丁目前正步入生命的豐收季節。
  • 至少存在7個行業,值得長期投資
    作者雪球ID: @FansUnion圈出大概率能長期經營的行業,挑選出最優質的的企業,等待好價格買入,堅守後變富。(注:周期1詞存在2種含義,行業的長期生命周期,行業的短期發展波動)6)競爭態勢高端酒,漲價容易,有人買單。至少,物價上漲,跟著上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7)估值按照30PE現狀,業績不漲的悲觀預期,長期投資,年化3.3%。
  • 駢文中代表作,王勃的《滕王閣序》爭議多,抒寫方式讓人疑竇
    駢文是源於南北朝時代發展出來的一種文體,與對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就是將兩句字句數量和句體都一樣的詞句放在一起,形成一首完美的詩詞,這種詩詞對詞調的工整和用詞的搭配極為講究,極為考驗詩人的詞彙和組句能力,而《滕王閣序》就是當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