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葉少波 ‖ 天地之中覽中嶽(散文)

2020-12-22 今日作家

天地之中覽中嶽

文/葉少波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稱為「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經留下「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登封嵩山腳下「天地之中」古建築群如今已是馳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堪稱「中嶽嵩山」形象代言的非中嶽廟莫屬。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登封市城東大約4千米。她背倚黃蓋峰,面朝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她還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中嶽廟沿中軸線從南向北,由低而高,分布著七進十一重建築,依次為中華門(名山第一坊)、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祟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峻極殿)中嶽大殿、寢殿、御書樓。

嵩山巖石發育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巖石均有出露,故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太古代最遠距今約38億年,嵩山堪稱是地球上最早隆起的山脈,因此中嶽廟的前門為「名山第一」坊,指的正是它為天下名山中最早出現的山系,如今又稱「中華門」。值得一提的是,原有的牌坊是木建牌樓,到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原廡殿式牌坊,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了中嶽廟所處的地理位置。

經過中華門之後,便是遙參亭,原為一座重簷方亭,1942年改建為八角攢尖黃琉璃瓦重簷亭,過往行旅若無緣親謁嶽神時,就在此遙遠參拜已了卻心願,故名「遙參亭」;過遙參亭才算來到中嶽廟正門——「天中閣」,前面矗立的兩個華表特別有氣勢。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後,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門,故中嶽廟建築又有「小故宮」的雅稱。下為墩臺(高8米,寬13米),上建樓閣(總高十餘米)。墩臺高大,正開三道磚券門闊,門扇重厚,上嵌入三斤重的虎頭鐵釘共計l24個,其龐大、堅固,可以想見。臺上樓閣為重歇山頂,面闊五間,綠瓦迴廊,雪花欞門間的「中嶽廟」三個大字赫然顯目,另外還懸掛有「嶽立天中」、「道法自然」、「道濟天下」三匾。門前月臺兩側蹲臥虎視眈眈的石獅各一對,雕工十分精細。門前如今仍有一條唐代青石古官道,西通洛陽,東達開封。門後有三條磨光的青石神道,筆直地通向中嶽廟主殿。

出天中閣沿甬道拾級而上,其後是木結構「配天作鎮」坊。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坊起三架,廡殿式屋頂,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宙」、「俱瞻」。再往前走是松柏掩映之下的崇聖門,原為過往門庭,現為「財神殿」,形制與峻極門相似。

而崇聖門東有古神庫,創建於北宋。在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珍品。

接下來仍然是一道過往門庭——化三門,取「一氣化三清」之意,現為「文昌殿」,殿前院落裡古柏林立,其中有一株距今四千多年的古柏樹,比嵩陽書院的將軍柏資歷稍淺些,文昌殿東西兩側還立有宋金四狀元碑。

化三門往北行是峻極門,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像,故又名「將軍門」,此處是走向中嶽大殿中心院的山門。峻極門前甬道兩旁建有四嶽殿,依照順時針方向,依次是東嶽殿、南嶽殿、西嶽殿、北嶽殿,加上中嶽,總稱五嶽。古人稱中嶽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列中嶽為五嶽之首,配建四嶽殿,表示「五嶽共存,五行俱全」的完滿之意。

嵩高峻極坊屹立於峻極門內,又名「迎神門」,坊起三架,上下兩層,額書「嵩高峻極」,源自《詩經》中「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相傳匾額為康熙皇帝題寫,嵩高峻極坊是我國現存清代木構精品之一。

穿過嵩高峻極坊,終於抵達中嶽廟的正殿——峻極殿。該殿坐落在高大的石欄月臺上,也稱「中嶽大殿」,是嵩山規模最大的建築,也是河南境內現存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築。此殿初建於宋,明代被火燒毀,現存為清代重建,面闊九間,進深五架,重簷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鬥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璽彩畫。峻極殿的規格,在明清之際僅次於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形制與今天北京故宮太和殿相似,清初殿外還懸掛有宋人顏體「峻極殿」三字匾。此外面南的額枋上分別懸掛有中天巨鎮、威鎮天中、黃天厚土、道然精粹、、恩澤神州、靈佑中天、峻極於天、位鎮中嶽等牌匾。

值得一提的是主殿前3米高的月臺,周圍有石雕欄杆,月臺正面有三道石階。中間的臺階分兩路,兩路間鑲有垂帶式「御路」石雕,上面有著精美的浮雕圖案,上端為「獨龍盤踞」,中間為「雙龍戲珠」,下邊為「群鶴鬧蓮」等紋飾,也彰顯該殿極高的地位。

主殿峻極殿後面是單獨院落,稱為寢殿。相傳是中嶽神天中王與天靈妃起居之所,是根據前朝後寢的皇宮制度而建。寢殿之後就是中嶽廟的最後一重建築——御書樓,原為存放道經的地方,乾隆皇帝遊歷中嶽廟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名御書樓。如今所看到的,是民國時期重建的硬山廡殿式琉璃瓦樓房,吸收西方建築特點,具有中西合璧的明顯特點。

我們不由會感嘆中嶽廟裡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湛技藝,也會被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的肅穆氣氛深深感染。這裡生長著漢代至清代古樹名木334株,其中西漢柏15棵,晉柏3棵,北魏柏24棵,唐柏17棵,宋柏35棵,金柏39棵,元柏41棵,明柏55棵,清柏92棵,其他名木13棵,樹齡在千年以上的近百株,長達三四千年樹齡的也不算罕見,它們見證了中嶽周邊數千年的歷史往事,到今天為止,千年古柏仍然生機盎然。此外珍藏著像漢三闕、《嵩高靈廟碑》等眾多文物瑰寶,中華文明之光在嵩山腹地熠熠生輝!

相關焦點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波瀾曲折而分外動人(散文)
    波瀾曲折而分外動人文/葉少波我們常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言對於古典詩歌而言想來也同樣適用。一種悵惘不盡之意在悠悠不盡的鐘聲之中,留下嫋嫋餘音。這首五言律詩,在四十字的內容裡,詩人的情感抒發由遺憾失落起,經驚喜激動後,歸於悵惘不盡而結,讀者感情而也隨之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伏變化,也因為這種曲折變化而對這首詩歌留下了深刻印象。
  •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蹟之,中嶽廟,嵩嶽寺塔
    人類文明大多以流域為母體,到了高山,就構築起自己的骨架,最終形成燦爛的文化,嵩山位於中國鄭州,佔據黃河中下遊,是中華文明發源地的核心區域,其歷史地位可與埃及文明發源地尼羅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發源地印度河流域、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亞述文明的源頭相媲美,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蹟之,中嶽廟
  • 天地之中 | 中嶽三闕啟母闕
    啟母闕是啟母廟的神道闕,其位於中嶽廟西北3公裡的萬歲峰下,北距啟母石190米,啟母石是一塊巨大的橢圓形石塊,高約10米,周長43.1
  • 香港作家散文專輯 |《香港文學》2021年1月號
    本期「香港作家散文專輯」集結二十八位香港作家,從敘事、抒情的路徑,講述生活、情感、藝術三者之間的微妙關係。二十八篇散文作品,包容風土況味探尋,如陳志堅〈音樂家〉、蕭欣浩〈六寶飯〉;羈旅遊歷回溯,如綠騎士〈濠江煙雨鎖朝霞〉、王良和〈我認識的夜就不再是黑夜了〉、潘國靈〈河內之行〉、唐睿〈在Rue Galande 的房頂〉、馮珍今〈園日涉以成趣,城市中的大自然〉、黃坤堯〈尋訪耶穌的足跡〉、麥華嵩〈地圖上的捷克斯洛伐克〉;往事故人懷思,如黎翠華〈日曆牌〉、馬輝洪〈「冷公」不冷──緬懷辛鬱先生〉、何杏楓〈有生〉、
  • 父母在家就在,這本「鄉愁集」取名《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
    鄉愁集《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出版「故鄉是一根刺,稍一撥動就會觸動敏感的神經」。在「鄉村振興」新徵程開啟之際,由登封市融媒體中心資深媒體人杜向東主編的《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一書,隨著2021年的新年鐘聲,也由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 誰是美女作家,誰是才女作家
    臺灣的龍應臺、陳文茜、成英姝,大陸的李銀河、蔣勝男、金仁順,有朋友問我,誰誰是美女作家,誰誰是才女作家,我可不敢回答,都是請來的朋友,無論如何回答,都是得罪人的陷阱。張愛玲許多人稱女人往往只是用「美女」一詞,很少用「才女」、「淑女」。其實三者很難兼有,能從三項之中取其一項,也算沒有枉為裙釵。
  • 「散文」江尚勤‖ 甲根壩攝影遇到狼
    徵稿啟事《今日作家》以發現作家、培養作家、展示作家、宣傳作家為己任,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學創作而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各種題材、各種體裁、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隨筆、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等各種形式的作品都在徵稿之列。
  • 「今日作家」劉正義 ‖ 不敗的海棠花(散文)
    我實在佩服把女人比作花的天才作家,鮮花和美女,都是令世人心儀的。養花人萬般艱辛,就在於看到那枝頭綻放的一瞬,享受那使人心悅情怡的時候,儘管有時如曇花一樣只是短短的一現,但留在心裡的卻是難以言盡的美好。只是花可以盡情觀賞,美女就不同了,遠遠地望一下過過眼癮倒也不妨,若要目不轉睛地近前痴痴觀看,弄不好別人就會以為你是個神經病而招致非議或拳腳。雖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愛亦有道」,切不可越雷池一步。
  • 2020年「十本好讀」名單出爐
    香港教育城(教城)今日於「十本好讀」網站,公布第17屆「十本好讀」各組別的得獎好書和最愛作家,更邀得多位教城董事會及「十本好讀」顧問小組的成員,拍片介紹得獎書籍及分享閱讀心得,宣揚「愛閱讀 ‧ 樂分享」的文化。
  • 「今日作家」向衛華 ‖ 碧水川(散文)
    我們又來到溪州銅柱遺址,溪州銅柱原位於會溪坪下寨正對面山麓的一小塊平地上,面積約300平方米,旁邊有小溪匯入酉水,稱銅柱溪;20世紀70年代,鳳灘水電站關閘蓄水,酉水主要幹流適宜人們居住的河谷區域均被淹沒,因溪州銅柱屬淹沒區,1977年由會溪坪村支部書記帶領該村8名勞動力將其運送至永順縣王村,昔日的遺蹟沉眠於深水之中。
  • 「查報的滋味我能體會」
    董橋說,王國維的三段境界論給人抄爛了,他要抄毛澤東三段詩談境界:「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此第一境也。「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此第二境也。「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此第三境也。但是,還有人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那樣的心情麼?董橋不說,你說呢?
  • 賦能教育和「作家工作坊」
    前幾天,新加坡美國學校的劉老師為我們學校的老師做了「作家工作坊」的線上培訓。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理念和操作結合的例子,比較務實地詮釋了「賦能學習」在中文教學中的應用。下面是我的課堂筆記和引發的點滴想法。 所謂「作家工作坊」是一種具體、為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課堂操作,不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樣,是專為培養作家而設立的訓練班。
  • 「今日作家」鐵城‖ 家有賢妻(散文)
    然而,羅鵬和曉蘭毫不在意,顧自淌漾在幸福的愛河之中!更有不少對羅鵬知根知底的人這樣說:羅鵬人好、心好、有好報,人到中年還能娶到一個天仙般美麗的年輕媳婦,這恐怕就是上天賜予善良人的獎賞吧!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羅鵬和曉蘭婚後兩年多一點的時間裡,終因羅鵬那「敢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臭秉性,朋友「東窗事發」牽連到了他的身上。
  • 重塑「她」名|喬治·艾略特和其他24位女性作家首次以「真名」亮相
    埃文斯說,「我決定保留我的隱姓埋名,因為我發現使用筆名,既能保留一切好處,又不會在名譽上帶來麻煩」,而她的合伙人喬治·劉易斯說「匿名的目的是讓人們根據這本書本身的價值來評判它,而不僅僅只是把它看成一個女人的作品,或者一個特定的女人的作品」。
  • 在「街頭狂潮」之中「橫掃千軍」,這個夏天我們一起掌控球場!
    「勝者為王」一直是街頭的生存法則,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就能在街頭巷尾「打」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安踏籃球「要瘋」企劃在這個夏天「捲土重來」,兩款街頭戰靴狂潮II與橫掃II將「要瘋」的理念傳遞給更多的籃球愛好者,除了有著出色的性能表現之外,兩雙球鞋又有著很好的街頭屬性,十分適合在平時生活中穿搭演繹。
  • 中嶽嵩山:華夏民族最早的太室太廟
    上古華夏人把三敬三畏(敬畏天地、敬畏聖賢、敬畏父母)作為衡量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中嶽嵩山古稱太室,是華夏聖山,太室祠就是華夏民族的太廟,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封禪以及民間為紀念先祖興起的古廟會就是西方所謂的朝聖。廟的繁體字「廟」就是有一個廣字和朝字組成,即廣大人民朝聖的意思。而且朝聖的地點就在華夏之源、天下之中,古代中國最敬仰的天室、大室、太室、嵩高山——嵩山,朝聖的祠堂就是供奉著華夏先祖的天室、大室、太室之祠——中嶽廟。這裡自古就有「皇天后土、配天作鎮,庇佑萬民」之說。
  • 廟會開始了:千古嶽秀話中嶽
    被稱為「千古嶽秀」的中嶽廟坐落於嵩山太室山東南黃蓋峰下,歷史悠久,建於先秦,是祭祀中嶽山神的地方。中嶽廟是現存五嶽中規模最大的、也是最高級別的禮制建築群。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壯麗,廊廡平淡簡素,完整的建築布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布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 「閱讀時光」吳菊芳散文:品味書香
    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 《望嶽》是何等的氣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的《憶江南》景美色也美;喜歡讀《宋詞》, 長風浩蕩,流雲荒疏,駿馬長嘶,寶劍流光,肆意揮灑天地間的風雲,讓人撫今追昔,思緒萬千;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與柳永的兩首《蝶戀花》已是經典;「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不進中嶽廟 怎知嵩山之五嶽極尊?
    這是乾隆皇帝親筆御製的《謁嶽廟》詩,描寫和讚頌的是位處天地之中的中嶽廟。中嶽廟被中嶽嵩山環抱於懷,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乃世人敬祭中嶽山神大帝的宏大廟宇。中嶽廟最早為建於秦代的太室祠,漢武、唐宗、宋祖都曾為之擴建增制。北魏時,太室祠定名為中嶽廟,由道教管理。
  • 「今日作家」湯善央 ‖ 刻在秋風裡的印記(散文)
    月落後,漆黑的夜色中,烏雅的啼叫喚醒了天地間霜寒之氣,漁船上的燈火與古寺的晚鐘交織,這個「愁」正是作者與船上漁火形影相弔的共鳴。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對秋天美好景色的描述,悠然自在的閒情逸緻之情躍然入目。遠離紅塵喧囂的寧靜,與雲毗鄰而居,與楓葉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