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覽中嶽
文/葉少波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稱為「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經留下「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登封嵩山腳下「天地之中」古建築群如今已是馳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堪稱「中嶽嵩山」形象代言的非中嶽廟莫屬。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登封市城東大約4千米。她背倚黃蓋峰,面朝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她還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中嶽廟沿中軸線從南向北,由低而高,分布著七進十一重建築,依次為中華門(名山第一坊)、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祟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峻極殿)中嶽大殿、寢殿、御書樓。
嵩山巖石發育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巖石均有出露,故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太古代最遠距今約38億年,嵩山堪稱是地球上最早隆起的山脈,因此中嶽廟的前門為「名山第一」坊,指的正是它為天下名山中最早出現的山系,如今又稱「中華門」。值得一提的是,原有的牌坊是木建牌樓,到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原廡殿式牌坊,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了中嶽廟所處的地理位置。
經過中華門之後,便是遙參亭,原為一座重簷方亭,1942年改建為八角攢尖黃琉璃瓦重簷亭,過往行旅若無緣親謁嶽神時,就在此遙遠參拜已了卻心願,故名「遙參亭」;過遙參亭才算來到中嶽廟正門——「天中閣」,前面矗立的兩個華表特別有氣勢。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後,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門,故中嶽廟建築又有「小故宮」的雅稱。下為墩臺(高8米,寬13米),上建樓閣(總高十餘米)。墩臺高大,正開三道磚券門闊,門扇重厚,上嵌入三斤重的虎頭鐵釘共計l24個,其龐大、堅固,可以想見。臺上樓閣為重歇山頂,面闊五間,綠瓦迴廊,雪花欞門間的「中嶽廟」三個大字赫然顯目,另外還懸掛有「嶽立天中」、「道法自然」、「道濟天下」三匾。門前月臺兩側蹲臥虎視眈眈的石獅各一對,雕工十分精細。門前如今仍有一條唐代青石古官道,西通洛陽,東達開封。門後有三條磨光的青石神道,筆直地通向中嶽廟主殿。
出天中閣沿甬道拾級而上,其後是木結構「配天作鎮」坊。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坊起三架,廡殿式屋頂,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宙」、「俱瞻」。再往前走是松柏掩映之下的崇聖門,原為過往門庭,現為「財神殿」,形制與峻極門相似。
而崇聖門東有古神庫,創建於北宋。在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珍品。
接下來仍然是一道過往門庭——化三門,取「一氣化三清」之意,現為「文昌殿」,殿前院落裡古柏林立,其中有一株距今四千多年的古柏樹,比嵩陽書院的將軍柏資歷稍淺些,文昌殿東西兩側還立有宋金四狀元碑。
化三門往北行是峻極門,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像,故又名「將軍門」,此處是走向中嶽大殿中心院的山門。峻極門前甬道兩旁建有四嶽殿,依照順時針方向,依次是東嶽殿、南嶽殿、西嶽殿、北嶽殿,加上中嶽,總稱五嶽。古人稱中嶽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列中嶽為五嶽之首,配建四嶽殿,表示「五嶽共存,五行俱全」的完滿之意。
嵩高峻極坊屹立於峻極門內,又名「迎神門」,坊起三架,上下兩層,額書「嵩高峻極」,源自《詩經》中「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相傳匾額為康熙皇帝題寫,嵩高峻極坊是我國現存清代木構精品之一。
穿過嵩高峻極坊,終於抵達中嶽廟的正殿——峻極殿。該殿坐落在高大的石欄月臺上,也稱「中嶽大殿」,是嵩山規模最大的建築,也是河南境內現存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築。此殿初建於宋,明代被火燒毀,現存為清代重建,面闊九間,進深五架,重簷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鬥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璽彩畫。峻極殿的規格,在明清之際僅次於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形制與今天北京故宮太和殿相似,清初殿外還懸掛有宋人顏體「峻極殿」三字匾。此外面南的額枋上分別懸掛有中天巨鎮、威鎮天中、黃天厚土、道然精粹、、恩澤神州、靈佑中天、峻極於天、位鎮中嶽等牌匾。
值得一提的是主殿前3米高的月臺,周圍有石雕欄杆,月臺正面有三道石階。中間的臺階分兩路,兩路間鑲有垂帶式「御路」石雕,上面有著精美的浮雕圖案,上端為「獨龍盤踞」,中間為「雙龍戲珠」,下邊為「群鶴鬧蓮」等紋飾,也彰顯該殿極高的地位。
主殿峻極殿後面是單獨院落,稱為寢殿。相傳是中嶽神天中王與天靈妃起居之所,是根據前朝後寢的皇宮制度而建。寢殿之後就是中嶽廟的最後一重建築——御書樓,原為存放道經的地方,乾隆皇帝遊歷中嶽廟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名御書樓。如今所看到的,是民國時期重建的硬山廡殿式琉璃瓦樓房,吸收西方建築特點,具有中西合璧的明顯特點。
我們不由會感嘆中嶽廟裡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湛技藝,也會被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的肅穆氣氛深深感染。這裡生長著漢代至清代古樹名木334株,其中西漢柏15棵,晉柏3棵,北魏柏24棵,唐柏17棵,宋柏35棵,金柏39棵,元柏41棵,明柏55棵,清柏92棵,其他名木13棵,樹齡在千年以上的近百株,長達三四千年樹齡的也不算罕見,它們見證了中嶽周邊數千年的歷史往事,到今天為止,千年古柏仍然生機盎然。此外珍藏著像漢三闕、《嵩高靈廟碑》等眾多文物瑰寶,中華文明之光在嵩山腹地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