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上有兩方闕銘,皆在西闕北面。一方為啟母闕銘,一方為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啟母廟闕銘,篆書,內容分兩部分,前12行為題名,滿行7字;後24行為四言頌辭和仿楚辭體裁的賦,滿行12字。闕銘的前一部分,回顧中國古代一次觸目驚心的特大洪水,鯀因用堵的方法進行治理失敗而喪生;禹吸取教訓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洩水的方法,終於成功。讚頌因為徵服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可貴精神,以及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統一,禹和他的事跡逐漸埋沒無聞的經過。後一部分著重敘述漢王朝的聖德廣布天下,在這裡興祠廟祭祀神明,上天的靈應顯示了種種瑞兆,風調雨順護佑了百姓,為此立闕刻銘,使光輝業績傳之千秋萬代。
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在啟母闕銘下,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刻。隸書,計18行,行5字。前6行已毀,「其言惟何」後也不存,現存11行,共55字。堂溪典(又作唐溪典),堂溪協(字季度)之子。潁川鄢陵人。東漢大臣,歷任侍中、五官中郎將,經學家。 《後漢書·蔡邕傳》記載,他在漢靈帝熹平四年與蔡邕等正定六經文字,立石太學門外。同書另載熹平五年四月「復崇高山名為嵩高山。」李賢注引《東觀漢記》雲「使中郎將堂溪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為嵩高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在嵩山的啟母闕書寫了《請雨銘》,部分保留到今天。闕身雕刻馬技、騎馬出行、雜技、幻術、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果下馬、狩獵、虎逐鹿、雙蛟、月宮圖、蹴鞠圖等,闕頂雕刻瓦壟、瓦當、板瓦、垂脊等建築構件。其中,雕刻的女子蹴鞠圖,與少室闕上蹴鞠圖一樣,均是足球起源於中國的重要實物證據。《正統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有載唐崔融《唐嵩高山啟母廟碑銘並序》云:「啟母廟者,蓋夏後啟之母也,漢避景帝諱,啟之字日開,厥後相傳,或為開母。……表讖記,奏河圖,四十六事之著明,葛雲尚也,登太山,禪梁甫,七十二封之可識,何以加乎。且夫窮聖神,備道德,滋萌元氣,開闢太初,斯乃天皇氏之所以應乎天也。依土地,明神靈,駕六羽而上騰,度九州而下濟,斯乃人皇氏之所以順乎人也。……」言辭浮華,讚頌了奉祀啟母廟之辭,極盡華麗。
浮華之辭多為祭祀祠廟,祈禱升仙,實乃君王之詞。然啟母化石和闕銘之上大禹治水的傳說卻無限感佩,其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後人。
今啟母廟址、石、闕俱存,中嶽三闕,河洛勝跡,嵩高山色,神話故事,讓人無限神往,流連往復於途,山河舊夢,盪氣迴腸於胸。
您的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謝謝賞錢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