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 | 中嶽三闕啟母闕

2021-02-22 山河舊夢Dreams


啟母闕是啟母廟的神道闕,其位於中嶽廟西北3公裡的萬歲峰下,北距啟母石190米,啟母石是一塊巨大的橢圓形石塊,高約10米,周長43.1米,石的北部下面有明隆慶三年蔣機所立的石碑一通,記述啟母化石的傳說。啟母化石的傳說由來已久。《漢書·武帝紀》:「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獲駮麃(駮,猛獸名,傳說能食虎豹;麃,楚人謂麋為麃),見夏後啟母石。」顏師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這是一個關於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故事,禹妻塗山氏見禹化為熊,憤激之下化為嵩高山下石而生啟。宋代辛棄疾《蘭陵王·恨之極闋》亦有詞有云:「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頃為石。」可見自漢代以來的啟母化石美好傳說及至宋代依然在士大夫的詩詞中傳唱不絕。啟母石前有啟母廟遺址,廟始建於漢武帝時,從廟前石闕的銘文中可知啟母闕是潁川太守朱寵於東漢延光二年建造的,因此,未有啟母闕前祠廟的祭祀活動已經展開。不過,當時因避諱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為開母廟。
東漢後,啟母廟可能一直存在,直到元代不知道因何被毀。《說嵩》云:永樂二年正月……觀啟母石,石旁舊有啟母神祠,祠已毀,故基碑石具在。《金石萃編》曰:崇福觀在縣北十裡,觀東二十步,世傳為啟母廟舊址。經考古調查並根據啟母石,闕的位置,大致可劃定啟母廟遺址的範圍,在今啟母闕保護房之後,啟母石之前的區域。此地距崇福觀不過數步,與文獻吻合。

啟母闕在中嶽三闕中保存最為不佳。 啟母闕結構與太室闕同。西闕現存高3.17米,東闕現存高3.18米,闕門間距6.80米。西闕闕基為兩層長方石板,下層石板較大而薄。闕身用長方石塊垂直壘砌在闕基上,共7層,總高2.75米,每層用石2~3塊。最上層的石塊雕作鬥形,上承託闕頂,下呈斜角與闕身壟相連。闕頂殘毀過甚,殘存部分在闕身上部東側,雕作四阿頂。頂的上部雕瓦壟、垂脊,四周雕柿蒂紋瓦當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闕頂正脊已毀。

闕上有兩方闕銘,皆在西闕北面。一方為啟母闕銘,一方為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啟母廟闕銘,篆書,內容分兩部分,前12行為題名,滿行7字;後24行為四言頌辭和仿楚辭體裁的賦,滿行12字。闕銘的前一部分,回顧中國古代一次觸目驚心的特大洪水,鯀因用堵的方法進行治理失敗而喪生;禹吸取教訓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洩水的方法,終於成功。讚頌因為徵服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可貴精神,以及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統一,禹和他的事跡逐漸埋沒無聞的經過。後一部分著重敘述漢王朝的聖德廣布天下,在這裡興祠廟祭祀神明,上天的靈應顯示了種種瑞兆,風調雨順護佑了百姓,為此立闕刻銘,使光輝業績傳之千秋萬代。

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在啟母闕銘下,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刻。隸書,計18行,行5字。前6行已毀,「其言惟何」後也不存,現存11行,共55字。堂溪典(又作唐溪典),堂溪協(字季度)之子。潁川鄢陵人。東漢大臣,歷任侍中、五官中郎將,經學家。 《後漢書·蔡邕傳》記載,他在漢靈帝熹平四年與蔡邕等正定六經文字,立石太學門外。同書另載熹平五年四月「復崇高山名為嵩高山。」李賢注引《東觀漢記》雲「使中郎將堂溪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為嵩高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在嵩山的啟母闕書寫了《請雨銘》,部分保留到今天。

闕身雕刻馬技、騎馬出行、雜技、幻術、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果下馬、狩獵、虎逐鹿、雙蛟、月宮圖、蹴鞠圖等,闕頂雕刻瓦壟、瓦當、板瓦、垂脊等建築構件。其中,雕刻的女子蹴鞠圖,與少室闕上蹴鞠圖一樣,均是足球起源於中國的重要實物證據。

《正統道藏》洞神部記傳類有載唐崔融《唐嵩高山啟母廟碑銘並序》云:「啟母廟者,蓋夏後啟之母也,漢避景帝諱,啟之字日開,厥後相傳,或為開母。……表讖記,奏河圖,四十六事之著明,葛雲尚也,登太山,禪梁甫,七十二封之可識,何以加乎。且夫窮聖神,備道德,滋萌元氣,開闢太初,斯乃天皇氏之所以應乎天也。依土地,明神靈,駕六羽而上騰,度九州而下濟,斯乃人皇氏之所以順乎人也。……」言辭浮華,讚頌了奉祀啟母廟之辭,極盡華麗。

浮華之辭多為祭祀祠廟,祈禱升仙,實乃君王之詞。然啟母化石和闕銘之上大禹治水的傳說卻無限感佩,其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後人。

今啟母廟址、石、闕俱存,中嶽三闕,河洛勝跡,嵩高山色,神話故事,讓人無限神往,流連往復於途,山河舊夢,盪氣迴腸於胸。




您的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謝謝賞錢買書~

相關焦點

  •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蹟之,中嶽廟,嵩嶽寺塔
    人類文明大多以流域為母體,到了高山,就構築起自己的骨架,最終形成燦爛的文化,嵩山位於中國鄭州,佔據黃河中下遊,是中華文明發源地的核心區域,其歷史地位可與埃及文明發源地尼羅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發源地印度河流域、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亞述文明的源頭相媲美,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蹟之,中嶽廟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天地之中覽中嶽(散文)
    天地之中覽中嶽文/葉少波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稱為「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登封嵩山腳下「天地之中」古建築群如今已是馳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堪稱「中嶽嵩山」形象代言的非中嶽廟莫屬。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登封市城東大約4千米。她背倚黃蓋峰,面朝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
  • 中嶽嵩山:華夏民族最早的太室太廟
    上古華夏人把三敬三畏(敬畏天地、敬畏聖賢、敬畏父母)作為衡量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中嶽嵩山古稱太室,是華夏聖山,太室祠就是華夏民族的太廟,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封禪以及民間為紀念先祖興起的古廟會就是西方所謂的朝聖。廟的繁體字「廟」就是有一個廣字和朝字組成,即廣大人民朝聖的意思。而且朝聖的地點就在華夏之源、天下之中,古代中國最敬仰的天室、大室、太室、嵩高山——嵩山,朝聖的祠堂就是供奉著華夏先祖的天室、大室、太室之祠——中嶽廟。這裡自古就有「皇天后土、配天作鎮,庇佑萬民」之說。
  • 廟會開始了:千古嶽秀話中嶽
    被稱為「千古嶽秀」的中嶽廟坐落於嵩山太室山東南黃蓋峰下,歷史悠久,建於先秦,是祭祀中嶽山神的地方。中嶽廟是現存五嶽中規模最大的、也是最高級別的禮制建築群。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壯麗,廊廡平淡簡素,完整的建築布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布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 不進中嶽廟 怎知嵩山之五嶽極尊?
    這是乾隆皇帝親筆御製的《謁嶽廟》詩,描寫和讚頌的是位處天地之中的中嶽廟。中嶽廟被中嶽嵩山環抱於懷,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乃世人敬祭中嶽山神大帝的宏大廟宇。中嶽廟最早為建於秦代的太室祠,漢武、唐宗、宋祖都曾為之擴建增制。北魏時,太室祠定名為中嶽廟,由道教管理。
  • 父母在家就在,這本「鄉愁集」取名《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
    鄉愁集《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出版「故鄉是一根刺,稍一撥動就會觸動敏感的神經」。在「鄉村振興」新徵程開啟之際,由登封市融媒體中心資深媒體人杜向東主編的《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一書,隨著2021年的新年鐘聲,也由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 於大氣之中見天地,於天地之中做人傑!
    原創┃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於大氣之中見天地,於天地之中做人傑。做人,只有大氣存於胸間,那麼才會看見天地之本相。以泰山為榜做人。頂天立地,氣宇軒昂,不偏不倚,正氣坦然。人若無泰山之雄風傲骨,如何成就一番事業。人若無泰山之勢,一生勢氣難以打開。以大海為楷做人。
  • 天時盛宴啟幕登封:於天地之中,論天時酒道
    北依嵩山、南瀕穎水,登封孕育了少林武術、滋養了程朱理學,更是因其周公廟內的測景臺和觀星臺,被譽為「天地之中」。三千多年前,周公通過觀測太陽的運行軌跡,確定登封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點上,認定這裡為天地、宇宙的中心。而這個天地的中心,曾名「告成」。
  • 二十四節氣:天地之中一首歌
    二十四節氣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就在有「天地之中」之稱的河南登封。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節氣歌》簡短的歌詞裡,似乎蘊藏著無窮的奧秘。12月8日,記者驅車前往登封,探賾索隱。車窗外陽光在嵩山群峰之間遊走變幻,投下或濃或淡的陰影。三千多年前,揭示太陽運行規律的「二十四節氣」就在這裡被發現。
  • 中嶽嵩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座山?
    敢稱得上天地之中的,自然不容小覷。那麼,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座山?在中國,沒有哪座山像嵩山一樣舉足輕重,五嶽之中,其為中嶽。中,在漢語中意義非凡。崔融《賀封禪表》:「嵩維中嶽,洛陽下都。三臺崛起,五衢相映。風雨交會,實惟天地之中。」那麼,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座山?
  • 中嶽嵩山:一部用石頭和理念寫就的天書(二)
    中嶽廟增修了具有皇家建築風格的峻極殿。另外,嵩陽書院因得到皇家的重視,也極為興盛,故嵩山歷史建築群中又出現了書院教育建築。嵩山歷史建築群的創建和興盛,與嵩山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為「天地之中」的文化聖山息息相關,與地鄰京畿,歷代帝王或大臣巡狩、封禪、祭祀中嶽有密切聯繫。嵩山歷史建築群深受嵩山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禮制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建築文化、社會狀況的歷史進程影響,最早完成了從原始的山嶽崇拜到聖山崇拜的轉換,確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聖山地位,也匯聚了各類建築的精華。
  • 中嶽嵩山峻極於天,竟連黃帝都曾來此拜神為師!
    中國有五嶽,分別是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五嶽是中國漢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古代民間山神崇敬、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被視為道教名山。五嶽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的象徵。
  • 探訪汝州紙坊鎮中嶽廟
    探訪汝州紙坊鎮中嶽廟劉孟博/文陳素貞/攝影       紙坊中嶽廟古稱中嶽行宮,俗稱中王廟,位於汝州市區東三十裡許,紙坊鎮中王村焦莊自然村北,村以廟名,故稱中王。現廟中所存清光緒三十二年,郡廩膳生員姚金鎔所撰《重修廟宇碑記》一文,稱讚該廟之形勝曰:「在汝郡震方,前面汝海,後負嵩麓,鐵爐繞其左,黃澗環其右。
  • 登封中嶽廟 美的一塌糊塗!被網友稱作北方小故宮
    中嶽嵩山的五乳峰下,是赫赫有名的少林寺,而嵩山東麓的黃蓋峰腳下,有一座中嶽廟。論中嶽廟的建造年代,要比少林寺早;論中嶽廟的建築規模,要比少林寺大,被當下眾多網友稱作北方「小故宮」。中嶽廟,如同東嶽泰山的岱廟,西嶽華山的西嶽廟,南嶽衡山的南嶽廟,北嶽恆山的北嶽廟一樣,是中嶽嵩山的主廟與象徵。
  • 嵩山,五嶽之一的中嶽,以前還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
    中國有五嶽,即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衡山,五嶽是中國漢文化五大名山的總稱,它們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五行觀念和帝王獵禪的產物,後來被視為道教名山,五神山曾經是封建帝王在天之靈下大力氣朝拜的地方,也象徵著封建帝王是天之命,它在人們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現在依然如此!
  • 名山第一中嶽廟,憑什麼成為五嶽之首(下)
    武則天可以說是對中嶽情有獨鐘的了,一生來祭祀中嶽主神八次,三次登上了嵩山的主房,而中軸線兩側建築分別代表: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將這四座山請到我們這個地方,再加上我們腳踏的中嶽土地,中國的東西南北中, 五嶽就全都在這裡了。道教講究五行在這裡也分別代表著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 11月4-5日 逐秋五嶽之中嶽嵩山
    嵩山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舊時漢族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中嶽嵩山君神。古稱中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
  • 五嶽之中嶽—嵩山旅遊攻略
    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作為為五嶽中的中嶽。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曾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因少林寺而聞名天下。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嵩山屬伏牛山系,主脈在登封境內,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裡。
  • 山河錦繡——中嶽嵩山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嶽嵩山,一起去看看那青翠翡綠的嵩山。從河南登封縣出城往北走八華裡,面前就呈現了連綿起伏、青翠翡綠的山巒,這就是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嶽嵩山。嵩山,是太室、少室兩山的總稱,兩山對峙,中間相距約十多裡。山上名勝古蹟很多,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寺之說,自古以來為人雅士所歌詠的對象。
  • 中嶽嵩山,很早就獲得歷代統治者的尊崇,尤以武則天最為甚之
    01開篇序我國歷史悠久,大好河山令無數文人墨客盡顯風採,不僅如此,甚至折服了古代無數帝王,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五嶽之中的中嶽嵩山02中嶽嵩山中嶽嵩山,包括太室山和少室山。以其鄰近洛水和古都洛陽,位居中原地區的中心,所以很早就獲得歷代統治者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