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大氣之中見天地,於天地之中做人傑!

2020-12-17 紅雲社會文學百家談

原創┃萬紅雲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於大氣之中見天地,於天地之中做人傑。

做人,只有大氣存於胸間,那麼才會看見天地之本相。

以泰山為榜做人。頂天立地,氣宇軒昂,不偏不倚,正氣坦然。人若無泰山之雄風傲骨,如何成就一番事業。人若無泰山之勢,一生勢氣難以打開。

以大海為楷做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寬廣,容納他人。採集眾生之長,容納生命裡。那麼生命必會豐盈而充實,飽滿而成熟。

以山川為模做人。山川連綿,橫貫南北東西,氣勢不絕。一年四季,酷暑嚴寒,不畏炎熱三伏,不畏寒冬凜冽。一年四季,照樣流轉。

以大道為旨做人。天蒼蒼,宇宙浩渺,大地潔淨,朗朗乾坤。君子做人處事,如大道般正氣不畏。行正義之事,抱正氣之風,高風亮節。

大氣與小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選擇的。

有些人選擇高風亮節,再困難的境遇,依然不變節,保持做人本性。

有些人選擇逃避現實,稍微不利自己,就做牆頭草,來回搖擺不定。

選擇了大氣做人,於高人見到最美的風景,於低處,看到的都是垃圾。選擇大氣的人生,必結大氣的果實,選擇小氣的人生,人生只能昏庸前行。

所以,一個大氣之人,才會看見真正的天地。於天地之中,才能做到人傑英雄。

是做人傑,還是做小人,這也是自己選擇的。怎樣做人,更是自己的原則準繩。是一個人一輩子的風骨。

王永彬曾經說過:成大事功,全仗著秤心鬥膽;有真氣節,才算得鐵面銅頭。

秤心鬥膽,鐵面無私,才能算得上一個大氣節之人。比如鐵面無私的包公,不論做什麼事情,認事不認人,認理不認錢。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傳名千年的開封相國寺美名傳揚,更有了黑臉包公的英名傳頌。

林則徐曾經說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如此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正因為他有著大海一樣的胸懷,有著壁立千仞的正直,有著無欲則剛的高風亮節,所以他,虎門銷煙,不畏洋鬼子的威脅,揚我中華民族志氣,豈容他人禍害。

恆寬曾經說過: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再窮不能窮志氣,再普通平凡不能隨便遷移了志向。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壯士不飲盜泉之水。前人為我們做出了做人的榜樣。我們後人,就要把這些好的榜樣堅持下去,持之以衡,不變不移。

於大氣之中見天地,於天地之中做人傑。只有立志高遠,勇做人傑,將生命演繹得更加風採絕妙。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天地之中一首歌
    二十四節氣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就在有「天地之中」之稱的河南登封。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節氣歌》簡短的歌詞裡,似乎蘊藏著無窮的奧秘。12月8日,記者驅車前往登封,探賾索隱。車窗外陽光在嵩山群峰之間遊走變幻,投下或濃或淡的陰影。三千多年前,揭示太陽運行規律的「二十四節氣」就在這裡被發現。
  • 將自身小太極融於天地大太極之中
    太極是天地陰陽之大道,太極是化生萬物之祖氣。道即氣,氣即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包羅萬象。
  • 父母在家就在,這本「鄉愁集」取名《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
    鄉愁集《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出版「故鄉是一根刺,稍一撥動就會觸動敏感的神經」。在「鄉村振興」新徵程開啟之際,由登封市融媒體中心資深媒體人杜向東主編的《我的故鄉在天地之中》一書,隨著2021年的新年鐘聲,也由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 天時盛宴啟幕登封:於天地之中,論天時酒道
    北依嵩山、南瀕穎水,登封孕育了少林武術、滋養了程朱理學,更是因其周公廟內的測景臺和觀星臺,被譽為「天地之中」。三千多年前,周公通過觀測太陽的運行軌跡,確定登封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點上,認定這裡為天地、宇宙的中心。而這個天地的中心,曾名「告成」。
  • 鄭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初祖庵大殿基於BIM的...
    項目名稱:鄭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初祖庵大殿基於BIM的保護管理信息平臺項目項目編號:鄭財招標採購-2020-64號 一、項目聯繫方式:項目聯繫人:李女士
  •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蹟之,中嶽廟,嵩嶽寺塔
    人類文明大多以流域為母體,到了高山,就構築起自己的骨架,最終形成燦爛的文化,嵩山位於中國鄭州,佔據黃河中下遊,是中華文明發源地的核心區域,其歷史地位可與埃及文明發源地尼羅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發源地印度河流域、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亞述文明的源頭相媲美,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蹟之,中嶽廟
  • 【河南味兒】解讀「天地之中」宇宙觀 5300年前人類會養蠶製衣 從...
    把「北鬥九星」圖案搬回家 成熟"天地之中"宇宙觀形成顧萬發介紹說,雙槐樹遺址三重環壕組成的嚴密防禦設施,在仰韶文化中晚階段繁榮時期共存,連同融合「北鬥九星」圖案的重要建築等遺蹟,表明雙槐樹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視禮儀化設計思維,可能已有了較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觀。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天地之中覽中嶽(散文)
    天地之中覽中嶽文/葉少波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稱為「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登封嵩山腳下「天地之中」古建築群如今已是馳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堪稱「中嶽嵩山」形象代言的非中嶽廟莫屬。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登封市城東大約4千米。她背倚黃蓋峰,面朝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
  • 從瑞麗到拉斯維加斯——「行走天地之中」之十八
    仿佛行走天地之中,在無處不在的誘惑面前尋求答案。如何面對物慾的考驗,正是影響每個生命榮枯的大課題!激憤可貴,惜非易事。還是「擔當人性中最大的可能」吧。注意,安德烈·紀德強調的是「人」之「本性」,而非「獸」之「本能」。願我們都能把他這句名言當成座右銘。
  • 天地之中 | 中嶽三闕啟母闕
    《漢書·武帝紀》:「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獲駮麃(駮,猛獸名,傳說能食虎豹;麃,楚人謂麋為麃),見夏後啟母石。」顏師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這是一個關於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故事,禹妻塗山氏見禹化為熊,憤激之下化為嵩高山下石而生啟。
  • 植一盆天地.
    同樣,在居所更趨偏狹之地、萬物日漸蕭瑟之時,我們至少可以闢一個角落,植一株盆景,似也足以引來天地的氣韻,領略自然的活色生香。盆景與園林,有著共通的意趣:我們一步步把天地縮小,在咫尺之中,見出廣袤的山林,在細微之處,感受無限的生機。庭院裡,案頭上,一盆小景清供,近觀可以活絡清心,細玩足以盪氣迴腸。
  • 三清一炁|元始天王開天地
    早在陰陽未判、二儀未分,天地、日月都沒有形成的時候,整個宇宙尚處在溟鴻濛狀態之中,就如同一隻混沌玄黃的雞蛋。
  • 【文化名人看廣東】蔡照波:方寸之中有天地 做新聞應存大愛之心
    方寸之中有天地 電視與篆刻相互滲透  數十載風雨新聞路,蔡照波見證了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變化和成長,也見證了廣東經濟、文化的變遷。  蔡照波是西泠印社社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早年師從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學習篆刻,研修古文字。如今,蔡照波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任院長、教授,教學生書畫藝術及網絡新聞傳播。
  • 《易經》:修身與事業成功的奧秘,都隱藏在節卦的智慧之中
    天地之間,萬象紛紜,誰能裁製群倫,節之而使其有序亨通,使之符合自然之道而不違,不外乎四時錯行、寒暑往來的天地之節而已,天地節而四時成,故天地雖然無常而有序,萬物無序而與時相節,從而可以獲得裁製群倫而使萬物得享亨通之道,所謂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即此節也。
  • 「文化名人看廣東」蔡照波:方寸之中有天地 做新聞應存大愛之心
    方寸之中有天地 電視與篆刻相互滲透數十載風雨新聞路,蔡照波見證了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變化和成長,也見證了廣東經濟、文化的變遷。蔡照波是西泠印社社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早年師從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學習篆刻,研修古文字。如今,蔡照波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任院長、教授,教學生書畫藝術及網絡新聞傳播。
  • 元氣與天地
    河上公《老子章句》實質上是將天地由萬物之生者轉化為萬物自生的場所,從而取消了天地作為道生萬物的中介地位,確立了道直接生萬物的學說,由此開啟了王弼以無為本的玄學之路。[1]38-39  在這思想轉型的大潮之中,老學無疑起了重要作用。張岱年認為:「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本體論學說的是老子。老子提出道的學說,這裡要正確理解老子所謂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老子所謂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有兩個方面:第一,道是先天地生的,是萬物之始;第二,道又是萬物存在的普遍根據,是萬物之宗。
  • 經典反思:天地分陰陽,做人如繩尺
    #華夏文明#天地有陰陽一、和,耐人思量《通玄真經》: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天地的氣機,最要緊的是陰陽中和之氣的諧調。什麼算諧調中和,就是陰陽兩氣相互自然交融協調而成中和之氣,能分出白晝和黑夜。因此,萬物在春分節氣時萌發成長,在秋分節氣時成熟。
  • 【菜根譚】53.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
    【菜根譚】53.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吾身一小天地也
  • 易經的智慧:做人,一定要大氣!大氣成就格局
    做人,一定要學會大氣!不用太糾結於當下,也不用太憂慮於未來。這便是格局,格局,便是大氣。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世界觀和心態。人生也相同,當你不斷地逾越自己,閱歷不同的境地,就會有不同的胸襟。井底之蛙,決定了它的世界,而世界決定格局。每個人的世界不同,做人處事的態度方式也各不相同。
  • 人生信仰:「至誠無息」,則功德配天地,人與天地參
    人與天地參,「至誠無息」,是儒家典籍《中庸》提出的一個人生信仰和信念。這一信仰和信念,非是宣揚唯心主義之人無所不能的神性,而是確立人在宇宙的地位和價值,旨在「為天地立心」,盡人之職責和擔當。人與天地參的人生信仰和信念,本於「至誠無息」的參贊天地之化育,而功德「悠久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