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趙昊 宋洋
「給我拿一個『頂針』,家裡那個找不到了」,「好嘞,三塊一個」,「三塊?我記得不是兩塊嗎」。這段關於「頂針」的對話發生在西安市鹹寧中路鹹寧百貨商場的小百貨櫃檯前,這是一家擁有64年歷史的老百貨商場。
1956年,為方便西安市東郊鹹寧路附近東方廠和秦川廠等大型工廠職工的生活,作為配套產業的西安市鹹寧路百貨商場應運而生,性質為國有企業,主要經營副食、針織、鞋帽、服裝、文具等日用百貨,在那個年代裡,像這樣的百貨商場,在西安市有很多家。
90年代中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曾經的鹹寧商場已經無法滿足周邊越來越密集的人口產生的購買力,商場進行了首次升級改造,在原有經營面積的基礎上,擴展了二廳,面積翻倍,人流也跟著水漲船高。
千禧年前後,附近廠區擴建,鹹寧商場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經過幹部職工多方協調,商場開始了第三次升級改造,將原本被遮擋住的門頭遷移至鹹寧中路的正街面上,而擴出來的空間,成為了銷售菸酒及化妝品的三廳。同時,為了緊跟市場的發展,商場在現有的空間裡騰出一片區域,成立了自己的零售超市,最初以食品為主。
因為超市的誕生,原本回落的銷售額出現些許提升,商場決定對超市實施店內擴大,隨著經營方略的調整,佔據整個商場近四分之一的新超市誕生了,也順應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新鮮消費方式的追求,在此後十多年,鹹寧商場就一直保持了這樣的面貌。
現如今,圖中的小百貨櫃檯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時候只賣針線和扣子,後來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少,櫃檯逐漸添加了發卡、皮筋、魔術貼等和縫紉有關的上百種周邊商品。
商場另一個王牌班組是布匹類,因為早年間數位精通業務的老銷售員在這裡勤勤懇懇,「去鹹寧商場扯布」一度成為了附近中老年婦女的首選,甚至遠在三橋的人也會組團前來。
64年時間,兩代人的就業著落在了這座商場,三代人的生活品質也在這裡得到了保障。計劃經濟的票證供應,奠定了鹹寧商場的根基,市場經濟的到來,讓這裡產生了質的飛躍,有高潮就會有低谷,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人流的分離讓鹹寧商場感受到了下坡路的吃力。
網際網路時代誕生了網購模式,由此帶來的衝擊就是鹹寧商場幾乎看不到年輕人了,雖然中老年群體依然鍾愛這裡,但對於整座商場的營收並未產生太多向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直到今天,商場的全體幹部職工還在勒緊褲腰帶堅持著,很多人不理解,「你們竟然還沒倒閉」這樣的問題時常會被當面問到,場面一度尷尬。但是讓她們真的堅持下來的,大概還有這樣的感慨,「你們可千萬要堅持住,要是鹹寧商場沒了,我都不知道要去哪買東西了。」
「像針頭線腦、布匹等這些東西,現在還有人要用到,但是很難買到了,所以我們這裡一直保留著,還有就是傳統的糕點,很多品種外面都買不到了,我們這裡也還有,而且都是保質保量的。」西安鹹寧路百貨商場黨支部副書記王欣蓉說。
王欣蓉認為,作為一個老牌的國企商場,幾十年來已經和周圍的居民融為了一體,這裡儘管不再紅火,但依舊可以為很多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很多老街坊們都是從孩提時代就在這裡買東西,現在五六十歲了,依然在這裡。
除了情懷,企業良心也是這座商場一直在堅持的東西,說到良心,王欣蓉認為這個概念需要分開來說,首先是產品方面,「我們這裡根本不存在假冒偽劣的東西,所以這麼多年下來,大家都很放心,尤其是我們的食品和糕點,有時甚至會出現排隊購買。」
另一方面就是甘願吃虧,在物價漲的飛起的時代,這裡一直保持著平價商品交易,而且退換貨歷來都是有保障的,「我們是國企,雖然現在自負盈虧,但是這麼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就是寧可企業吃點虧,不能讓顧客吃虧。」
鹹寧商場目前的主要消費群體為中老年人,因此人文關懷也是這裡非常重視的一個方向,相對於大型商超逐步推廣的無人業務,接觸新事物較慢的中老年群體一時難以適應,而鹹寧商場的推薦式購物和講解式購物,恰恰滿足了這個群體的消費需求。長此以往,即便不買東西,下樓去商場轉轉,和售貨員聊聊天,成為了很多老街坊的生活日常。
最近,突然被社交媒體以及新聞媒體接連@的鹹寧商場正重新走入更多人的視線,算盤算帳、水磨石地板、搖搖晃晃的吊扇、老式的玻璃櫃檯、洋瓷碗、棒棒油這些曾經耳熟能詳的生活場景及物品也在吸引著新一代的年輕人走進這裡,在父輩的生活足跡中找尋新的情懷。
發現,陝西有意思!
編輯: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