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淺談唐詩中的遊俠形象與遊俠精神

2020-12-23 留餘青

「遊俠」這一概念,誕生於戰國時期,當時養士之風盛行,文才武才濟濟一堂,因而產生了「養士遊俠私劍之屬」的現象。

而首次明確給遊俠下了定義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列傳》,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行,其行必果, 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根據司馬遷的說法,遊俠雖然經常破壞規矩,不受統治者待見,但是他們,講信用,重承諾,做事果斷,敢於犧牲自己來救助別人,同時又不居功。

在後世,人們對俠的定義多半是以司馬遷的說法為基礎的。

而「遊俠」進入到文學領域則大概是漢魏時期,在漢魏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曹植的「詠俠詩」,他在《結客篇》中寫道,「結怨少年場,報怨洛北芒。利劍手中嗚,一擊而屍僵。」,在曹植的詩中,曹植為遊俠賦予了「功成」的精神內涵;

而之後,在晉隋時期,以阮籍的「詠俠詩」較為出名,「彎弓掛扶桑 ,長劍倚天外。泰山成砥礪 ,黃河為裳帶」,但與曹植不一樣,阮籍為遊俠賦予的是「身退」的精神內涵。

到了唐朝,「詠俠詩」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高峰,從體式上來看,有古體、樂府、歌行體等等,從內容上來講,行俠、復仇、報國等等,而從其精神內涵來講,更是繼承了前代,同時又推陳出新,彼時的「遊俠」內涵在追求功成身退的同時又彰顯出狂放不羈的個性。

接下來,便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中的遊俠。

遊俠形象

根據唐詩,我們將大唐遊俠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真俠,市井遊俠,一是豪俠,貴族遊俠,還有一種是邊塞遊俠。

首先,我們先來講一講,市井遊俠,也就是真俠,在這裡,這個真,是指與最初「遊俠」觀念相吻合的遊俠,也就是說是與司馬遷的說法相一致的遊俠。

在唐朝這一種遊俠是最多的,但同時,也是遊俠中最正宗的,他們眾義輕生,「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他們血性豪邁,「一鬥之膽撐臟腑,如磥之筋礙臂骨。」;他們也經常路不不平,拔刀相助,「見死尋常事,聞冤即往尋。」

這一種遊俠就像大多武俠小說中的遊俠一般。

而對於,第二種遊俠形象,豪俠,在這裡,豪,不是豪爽,而是豪門的意思。這一種貴遊俠少,主要是魏晉六朝時期與上層士族所結合的產物。

而對於這一類的遊俠的形象,其一,飛揚跋扈,其二,富貴氣象,這類遊俠,他們大多都是王宮貴族子弟,因而,他們的活動主要是鬥雞走馬,夜宿青樓等等。

而記載這一類遊俠的詩大多是《少年行》、《公子行》一系列的詩歌。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最後一種便是邊塞遊俠,他們一種是生於邊塞的少年遊俠,「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而另一種是通過募兵制而來戍邊的市井遊俠「。募為敢死軍 , 去以梟叛卒」」。

其實,對於大唐遊俠來說,無論是哪一種遊俠,他們的核心其實都是「少年遊俠」。

遊俠精神

根據前文所說,遊俠少年就是唐代遊俠的核心,而少年精神自然也就是遊俠精神的一部分。

作為俠客,其最基本的精神是對自由的嚮往,是追求個性的發揚。就如同李白的《白馬篇》一詩中五陵豪俠的一生。年少輕狂時,與人鬥雞玩樂,「鬥雞事萬乘,軒蓋一何高。」,後來立志時,盡情的做自己想做之事,「發憤去函谷 , 從軍向臨洮」,後來,從軍中而歸,依舊豪情不改,輕狂不減,「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

除此之外,作為俠客,怎能少得了一身正氣。在元稹的《俠客行》中,身為俠客即便是死也不會去後悔自己的俠義之舉,「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而在李白的筆下,「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作為俠客,不為權,不為財,只為自己心中的浩然正氣。

最後一點,作為大唐的俠客,其心是自信的、是自豪的,擁有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當然,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大唐當時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的一句詩,道盡了,遊俠的獨有的樂觀與強大的自信。

總結

對於彼時的大唐來說,其制度開明,國力強盛,社會環境開放,而由此,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一種解放,而當人們想給這種思想找一載體的時候,「遊俠」形象便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其實,對於盛唐的每一位文人來講,他們何嘗不就是社會中的「遊俠」。

李白,一生布衣,卻心比天高,一介書生,卻腰佩寶劍,他個性狂傲,「十步殺一人 ,千裡不留行 」 ,他輕財重義,「呼盧百萬終不惜 ,報仇千裡如咫尺」,他追求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

除了李白,唐朝的許多詩人都是如此,岑參,「一生大笑能幾回 ,鬥酒相逢須醉倒」;王昌齡,「「結交期一劍 ,留意贈千金」;高適,「大笑向文士 ,一經何足窮。」等等。

所以說,唐詩中的「遊俠」形象是狂放不羈的,而其精神是樂觀強大的。

立功邊塞 ,保國衛民 ,追求自由和獨立人格是盛唐詩人所追求的,也是遊俠精神的內核,所以說,盛唐氣象成就了「遊俠」,而「遊俠」也鑄就了盛唐氣象。

唐朝之後,遊俠詩開始沒落,而國人的品格也在悄然變化,從戰國,到漢魏,再到大唐,遊俠的形象是一步一步走來的,而這些朝代,一個比一個強盛,但是到了宋代,國家重文輕武,遊俠也逐漸走向山林。

中國真正的「遊俠」,死於宋代。

相關焦點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淺談中國古代的遊俠文化
    我們最早對武俠的印象始於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這些武俠大家寫的小說;但是,不知道各位又知不知道,「武俠夢」並不是時代給予我們的一個美好幻想,早在千百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當起了我們夢想中的
  • 唐詩閒讀「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但《俠客行》貫穿全書的那首唐詩,卻值得一讀,就是李白的《俠客行》:(電視劇裡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詩仙」李白最狂傲的一首詩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這首《俠客行》大約是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遊齊州時,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前兩句「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 《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並非強調殺人如麻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此句是出自於詩仙李白的《俠客行》,若想解析這句詩文,一定要加上後面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才能對其有所完整的理解。他並不是在炫耀除掉了多少對手、殺了多少人,而是要表達出俠客在行俠仗義後不圖名利與回報的節操與品行,這才是俠者應有的風範。並且這句詩也不是李白的原創,他是引用了《莊子.說劍》中的一個典故。原文為【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
  • 每日一首古詩詞: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有關於劍客,俠客,大家都不陌生,我已經介紹過兩首詩歌。每一首的風格都不一樣,都展現了詩人心中俠客的完美形象。 俠客行 唐代: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 【經典品讀】李白: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經由別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閒就夠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說的新的極權世界果真降臨,我們恐怕就更需要喚醒遠古的基因了:「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就算是某一種「眼花耳熱後」的夢話吧!李白這一首《俠客行》古風,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聽說過李白的這首詩嗎?謫仙人,尚任俠
    相信有許多小夥伴都在王者榮耀中玩過李白這個英雄,很多人都因為當初聽到的那一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徹徹底底地愛上了這個英雄,那一腔豪邁,捨我其誰的氣勢,深深地打動了你,熱血沸騰,大殺四方。這句充滿俠客精神的話出自李白的詩《俠客行》,俠客行究竟寫了什麼?李白又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你可能會說,寫俠客唄,表達他對俠客的傾慕,濟世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是的沒錯,那你知道他是怎麼寫的嗎?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的俠客夢
    在他眼裡,孟浩然此次之行快樂的很,如果是他,恐怕笑還來不及,又何必徒增傷感呢?在此前李白已遊歷多處,山河遠闊,更使其性浪漫。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後面還有一句,才是真的霸氣無比
    歷史長河煙波浩渺,你我皆是渡客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詩,「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當真是霸氣外露鋒芒盡顯。但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句詩後面還有一句,相形之下更為霸道,卻很少人知道。那麼這句詩出自何處,後面一句又是什麼呢?
  •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一人一雕的佳話,在江湖中廣為流傳。因為這部小說,這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刻印在了許多人的心裡。而84歲高齡毅然星夜奔赴武漢疫情前線的鐘南山院士,儼然已經成為了新時代大俠的代言人。2、今天,團團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充滿俠氣的詩——李白的《俠客行》。
  • 李白「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說的是誰?很大可能是他自己
    其中在膾炙人口的《俠客行》中留下了經典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千古絕句。很多人好奇,李白這首《俠客行》描寫究竟是誰,而依據李白生平推測,其實很大可能就是他自己。李白並非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詩人,相反他的劍術十分高超。史書記載,李白從小就十分喜歡舞刀弄劍,學習劍法的天賦也極高,其造詣非同小可。
  • 黑科技叢刃AD妖姬「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黑科技叢刃暴擊流AD妖姬「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為什麼要說這個黑科技叢刃暴擊流AD妖姬是TheShy又一個絕活呢?是因為TheShy在S10新賽季的LPL春季賽上一直在使用一手ADC英雄來打上單,比如上單滑板鞋、上單盧錫安甚至是一手上單薇恩。
  • 「國學同參」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
    李白所作五言古詩《俠客行》,十分有名。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 網絡小說中的俠客形象應該是什麼樣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近來作者群中有作者在寫武俠類的小說,所以便是談到這個設定,而且群中許多人也提出不少意見,有的人說俠客就是除暴安良的,有的人說俠就是社會上的一種穩定力量,也有人說俠就是郭靖那樣的。那麼,咱們今天就來簡單談一談俠真正是怎麼樣的?當然是小編簡單而言的!
  • 你只知道「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那麼下一句是什麼?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從這首詩裡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那種作為一個俠客的豪氣。其實李白作為我國歷史上的詩仙,我們更加關注的是他的詩,而很少注意到他的另一個身份----「劍客」李白的師傅--裴旻(min),唐開元間人,官拜至「左金吾衛大將軍」,號稱天下第一劍。而他的劍法到了一種什麼境界呢?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少年李白是怎麼變成殺人逃犯的?
    既然是遊俠,那麼一套拉風的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大唐的遊俠們也不例外。除了一身乾淨利落的胡服之外,當然是趁手的兵器了。大唐遊俠的常用武器是障刀。障刀形似匕首,攜帶輕便靈活,便於近身肉搏,平常插在靴子裡,幹仗時拔出來。障本意為「遮擋在前的土堆」,引申為隱蔽之物。李白別看個子小(「身長不滿七尺」。七尺男兒的說法是從周代開始的,周代一尺相當於現在23.1釐米,七尺就是一米六多點。
  • 莊子說十步殺一人,李白也說十步殺一人,他們說的真的是殺人嗎?
    俠客行唐代:李白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盛唐時期當時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各民族之間相互融合,促使當時年輕人好劍術,崇尚俠客的作風。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3首氣勢磅礴的《俠客行》,寫得很霸氣
    古代的俠客為國為民,他們仗劍江湖,何得的令人羨慕,而且很多的文人也是寫過了很多關於俠客的古詩,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李白的《俠客行》,這首詩洋洋灑灑,寫得氣勢磅礴,尤其是裡面那一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標題來自於李白的《俠客行》,之前每次讀到這句話總會有些熱血沸騰,想到金庸古龍筆下眾多千古俠客的影子。今天看到湯普森半場40分,三節60分的偉大表演之後仍舊一臉平靜的樣子,腦海裡就浮現出了李白的這句詩。小說裡真正的高手都是小隱於野大隱於市的,劍在手中輕易不出鞘,出鞘則必要見血。在流言中,沉默的湯普森終於爆發了。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歷史上7位真實存在的頂級劍客
    相傳他與韓大夫嚴仲子交好,感念其為自家母親祝壽和知遇之恩,遂獨身一人持劍闖入韓都陽翟刺殺韓相俠累;成功後怕連累親生姐姐,自己毀容、挖眼、剖腹自殺。南宋文人葛洪曾這樣評價他:「聶政,勇敢之聖也。」蓋聶戰國時期,秦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