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王麗新劉會玲
「豫園」,上海的一張名片,400多年歷史,網紅旅遊消費「打卡」勝地,眾多標籤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資本市場角色,即「中華商業第一股」。作為與上交所同歲的新中國最早上市企業之一,「豫園」可謂是中國資本市場30年砥礪前行的「活化石標本」。
30年,中國資本市場從最早滬市8隻股票、深市5隻股票,到現在合計超過4100家上市公司;同樣的30年,從掛牌上市時一個很小的商場成長到現在的家庭快樂消費產業集團,從上市前總資產只有0.7億元,發展到如今已超1100億元,豫園股份搭上資本快車的30年發展歷程,就是中國資本市場成長的縮影。
在中國資本市場用30年時間走過海外資本市場百年道路之際,《證券日報》記者來到滬市「老八股」中唯一留下原汁原味老字號的「豫園」,與復星國際聯席CEO、豫園股份董事長徐曉亮展開深度對話,試圖一窺從400多年的豫園老城廂出發,歷經三次重要選擇兩次更名的豫園股份,如何走上從0到1的破繭跨越,再到實現32億元利潤的「蝶變」之路。
撕下「老八股」小而美標籤
可以說,「豫園」從「場」到「商」再到「股份」的三次轉變,是戰略布局的三次「進階」,亦是業績再上一個臺階的基石,而每一次轉變都在資本市場有所動作。
在正式登陸資本市場的3年前,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豫園商場為全市商業系統第一家股份制企業;1990年,公司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彼時股票名稱是「豫園商場」。這一年,豫園商場的總資產僅為0.7億元,淨利潤不足2000萬元。
「當時只是一個小商場,但除了『場』,還有『商』,這個時候豫園商場布局了很多產業,孵化了很多產品。」徐曉亮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豫園商場在資本市場的誕生,是從0到1的跨越。
第一次更名是由重組推進的。1992年,證監會成立,在相關領導的鼓勵下,經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批准,統一在上市公司「豫園商場」股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豫園商城」。
「重組以後,募集的6.2億元資金彌足珍貴,為豫園商城帶來了裡程碑式的發展。」徐曉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商場到商城,豫園商城不再只是九曲橋和湖心亭,現在10萬平方米的商業體就是那時開始建設的,如果當年沒有資本市場這樣一個平臺,應該說豫園商城有想法,也沒有辦法。
在資本市場獲得資金支持後,經過10年發展,豫園商城漸成氣候。到了2002年,上海市政府提出豫園要啟動混改,復星成為第一大股東後(持股20%),帶來了機制的變化,豫園商城開始啟動新的商業發展和產業布局。這一年,豫園商城的總資產為30億元,淨利潤不到1億元。
第二次更名就是混改的結果。2018年,是豫園股份的第三次蛻變。這一年,豫園股份完成了重大資產重組。復星通過混改,注入了更多核心資產,從大股東變成實際控制人(復星持股比例接近70%)。這一年,豫園股份的總資產達到了853億元,淨利潤首次突破30億元,恰好相當於復星入股公司時的總資產規模。到了2020年,公司總資產已經達到1100億元,實現「千億元」跨越,豫園股份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這個階段清晰了發展定位和客戶群體,即圍繞家庭快樂消費產業集團,也是在這個戰略的基礎上,豫園股份成為復星的『快樂旗艦平臺』。」用徐曉亮的話說,經過這麼多年發展,此時的豫園股份內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已經不是用一個「商場」「商城」可以展現它新的雄心與戰略了,因此更名為「豫園股份」。自此之後,豫園股份股份撕下了「老八股」小而美的標籤,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1+1+1」發展戰略
既然錨定「產業集團」,細分賽道投資就頗為關鍵。據徐曉亮介紹,重組後,豫園股份制定了「1+1+1」發展戰略。
第一個「1」,圍繞家庭快樂消費產業,布局珠寶時尚、文化餐飲、文化食飲、漢辰表業、寵物、化妝品、中醫健康、酒業等產業跑道;第二個「1」,城市產業地標板塊,圍繞金融、旅遊、文化、健康、智慧等復星體系內的產業和產品建造城市載體,以產城融合模式發展;第三個「1」,做線上線下會員及服務平臺,收購東家作為豫園股份線上入口,導入家庭用戶會員,運營線上線下消費生態平臺。
在產品IP領域,目前豫園股份旗下已擁有老廟、亞一、松鶴樓、上海梨膏露、金徽酒、童涵春堂、AHAVA、愛寵醫生、海鷗表、東家等。另據《證券日報》記者獲悉,僅2019年至今,公司在珠寶、化妝品、酒業、寵物、手錶等賽道,通過投資進一步拓寬了產業賽道,加大了產業深度。
「以前是『投資+產業』平行雙輪驅動,投資涉及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也有財務投資和參股投資。」徐曉亮表示,現在則是「前後輪」驅動,主輪是產業運營,投資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做出好產品,把多品牌產業、產業鏈、線上線下做起來。
至於未來可選擇的併購標的,徐曉亮稱,「缺什麼補什麼,標的跟我們有沒有化學反應,豫園股份能否賦能它很重要,要產生乘數效應。」徐曉亮坦言,這幾年豫園股份在投資端明確了控股不參股,更不會財務投資。因為就算二股東也是跟著「坐電梯」,不是強聯繫,控股則可以打通技術、渠道等,實現協同和賦能。看上去由參股變控股,但背後邏輯及雙輪的打法完全不一樣了。
「前後輪」驅動的轉變,還體現在機制上的融通。徐曉亮表示,「在考核維度裡有投資KPI要求,不是投了就結束了,投完要進行投後管理,形成『投資+產業』兩個輪子相互配合,確保生態協同。」
追夢家庭快消產業集團
「豫園股份的發展有一條主線,最重要的是四個維度。」徐曉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外看產品,內看組織,核心看機制,長期看文化。」
在外看產品維度,「物理產品」「化學產品」和「生態產品」是豫園股份的三大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要有「質」還要有「量」。徐曉亮表示,「首先要看產品的文化、IP、設計等各方面能否得到客戶認可。其次就是量,客戶接受產品後所帶來的數字的變化,也就是產品的成長性。即你有多少有質有量的產品,消費者的滿意度,產品消費者消費的增長速度,以及毛利增長空間。」
僅有好產品還不夠,能不能可持續,是否能在復星體系裡產生化學生態,關鍵要看公司的組織結構。在內看組織維度,徐曉亮認為,豫園股份的組織結構可謂「車馬炮」都布局了。合伙人形式是核心,包括集團層面的頂層合伙人,各個產業合伙人,以及品牌合伙人。現在豫園股份有28位頂層合伙人,希望有一天可以達到100位,屆時發展後勁就會更大。
人的背後又是什麼?驅動組織的核心,當然就是機制。徐曉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特別是今年豫園股份的管理機製得到了很大進化和突破。一方面,抗疫期間引入了戰時機制,每天有日會、日報,像打仗一樣攻堅重要的難的工作;另一方面,有戰役就有排名,一打仗就知道誰好誰差了,組織裡哪些是可以打更大仗的將帥要及時晉升,同時也有比較靈活的換崗、輪崗、輪值換防。
在激勵制度上,圍繞短期、中期和中長期,公司股東大會通過了核心骨幹持股計劃,包括期權、限制性股票。徐曉亮認為,「充分用好機制的功能,是對好產品、組織支撐的根本點。豫園未來兩年三年會怎樣,這才是核心的。」
看懂豫園股份,長期則要看文化。在徐曉亮看來,「每一代豫園人的想法是會發生變化的,換一代人,可能又是另外的想法,一棒棒交下去,每次交棒,文化是傳遞下去的,如果文化能可持續傳遞下去,無論誰接這個接力棒,企業都是可以長期可持續發展的。」
「年輕的文化自信帶來了國潮品牌興起,中國動力升級帶來的產城融合,以及這個時代下國內外產業的C2M(用工業化手段解決個性化的需求,用工業化的成本解決個性化支付的成本)是三股浪。」徐曉亮稱,豫園股份踏著文化紅利、產城融合、產業C2M浪潮順勢布局,用數字來形容就是「1+2+7」,未來十年,「1+2」年的戰略,後面滾動7年則會步入收穫期,成為一家「引領中華文化復興潮流,智造植根於中國的全球一流家庭快樂消費產業集團」。
該快的快該慢的慢
經過30年發展,「豫園」已歷經5代掌舵人,商場、商城時代已經遠去,消費產業集團版圖浮出水面。從收入結構來看,多賽道業務在疫情衝擊下恢復速度較快。截至2020年9月底,豫園股份營收為290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珠寶時尚佔比56.1%、物業開發與銷售佔比34.3%。
天風證券做了一筆統計,截至目前,豫園股份營業網點共計3733家,珠寶時尚3222家(其中加盟店3009家),度假村2家,餐飲管理及服務61家(其中加盟店14家),醫藥43家(其中加盟店4家),文化食品飲料及商業121家,時尚表業260家(其中加盟店240家),化妝品24家。
長期關注豫園股份的天風證券分析師劉章明指出,公司珠寶時尚業務穩健增長,構建安全邊際;物業開發與銷售業務拓展新增長點;餐飲食品飲料業務高速增長,或成未來業績新引擎。綜合預計,到2022年,公司淨利潤將升至約53億元。
多賽道的布局,讓資本市場、投資者對其「想做什麼、為什麼做這些事」稍有困惑的同時,也更關注這隻老牌股票煥發的新機。《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2018年至今,已有接近20家機構針對豫園股份發布近50份研報,並給予其買入、推薦或增持評級。
「如同當年BAT的發展一樣,一路都有『10萬個為什麼』或疑問。當大家看清楚時,它已經是一匹白馬了。」徐曉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現在關注「豫園」的投資者是成倍增長的,多聚焦於戰略布局的大方向,比如種子播在哪裡,為什麼播這些賽道,相互之間的關係,頂層設計和藍圖如何。
「結合資本市場,豫園股份會一直保持『投資+產業』雙輪驅動發展,不斷用好資本市場平臺創新融資手段,籌集低成本資金,保持健康的肌體,把更多子彈放在控股型投資中,收進來做產業運營。」徐曉亮稱,企業「行穩致遠」這個「穩」,就是該快的快,該慢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