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軍中的福將,並且得到曹操兵法真傳的,應該只有這一位

2021-01-12 古今風雲錄

曹仁,字子孝,曹操從弟,曹魏軍中著名大將。

《三國演義》裡曹操有句評價曹仁的話:「曹子孝世間福將」

確實,曹操起兵後曹仁一直追隨多年其東徵西討,耳濡目染,時間長了肯定學到了曹操很多兵法精粹。

赤壁之戰後,曹操命令曹仁駐守江陵,抵抗劉備、周瑜。周瑜乘著兵鋒正盛,親率數萬人合圍江陵。曹仁死死守了一年多方棄城而去。可以說,曹仁擋住周瑜的一年,為曹魏修復赤壁之戰的傷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曹仁不用心守城,劉備和孫權就有機會乘赤壁之勝勢席捲中原。在曹仁死守爭取的這一年裡,曹魏恢復了元氣,方得以不懼蜀吳的威脅。

後來,曹操令曹仁任徵南將軍駐守樊城,負責守御荊州,其身份跟守漢中的夏侯淵,守合肥的張遼一樣。等於是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樊城保衛戰,是決定曹魏命運的一次大戰,曹仁率數千人死守住樊城。最終堅持到援軍的到來,並且成功打退關羽,假如曹仁棄城而走,那麼曹魏等於是門戶大開,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歷史也可能會改寫。

曹仁的綜合能力,在人才濟濟的曹營中也是數一數二的,憑藉其可靠,穩健,忠勇的性格,再加上跟曹操有那麼些親戚關係,所以深得曹操喜愛,當然也深得曹操兵法了。

相關焦點

  • 曹魏五大驃騎將軍,一位救過曹操的命,一位將曹操後人變成傀儡
    比如三國時代的曹魏集團,擔任驃騎將軍一職的,都曾是顯赫一時的名將。筆者列舉其中五位,做一個簡要介紹。曹洪,字子廉,沛國譙縣人。董卓專權時期,曹操陳留郡起兵,拉開討董之戰的序幕。曹洪、曹仁等曹氏宗族之人,遂舉全族之力響應,為曹操募集到數千名士卒。滎陽之戰時,曹操貪功冒進,被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正在危難之時,曹洪將自己的戰馬獻出,這才讓曹操得以脫身。
  • 曹魏五子良將,四位都是降將,只有一人對曹操從一而終!
    比如在蜀漢武將中,王平、姜維、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將。再比如東吳將領中,太史慈和甘寧這兩位猛將,就是降將出身。至於傅士仁、麋芳這兩位關羽的部下,也在襄樊之戰後歸降了東吳。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五子良將,其中四位都是降將。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 歷史有名的七員福將,大多善終,最後一個雖早死但功績無人能及!
    一生運氣極好,活到壽終正寢,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可以說是隋唐第一福將。二 尉遲恭尉遲恭作為唐初大將,自歸附李世民後,憑藉高超的武藝,多次冒險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尉遲恭不但大兵打仗厲害,而且還有很好的政治眼光,如玄武門事變後,對太子的黨羽主張釋而不殺,這一舉措迅速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還為李世民保留了魏徵那樣的大批棟梁之材。
  • 荀彧為曹操鞠躬盡瘁,為何最後被曹操逼令自殺?
    作為老搭檔的曹操也知道荀彧的想法,因此事先向荀彧通了氣,希望獲得他的許可,可是荀彧委婉地拒絕了曹操的要求,並且說道:「你起兵本來就是為了匡扶漢室,平定天下,保持著中興不二的胸懷,希望你能夠繼續保持以往那種謙卑的行為,作為君子應該有欣賞人的品德,因此不應該有這樣的賞賜。」
  • 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前將軍始設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兩漢三國時期延續舊制,是軍中常設的高級軍職,地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主要負責京師或一些戰略要地的防禦及軍事行動。在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將擔任過該職務。第一位:夏侯惇。
  • 曹魏第一位「大司馬」:跟隨曹操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這,無疑是曹仁勇猛的重要體現了。建安三年(198年),曹仁跟隨曹操徵討張繡。在這場戰役中,曹仁別攻周圍縣地,略城虜眾達三千餘人。曹操軍退還之際,張繡派軍追擊,曹軍不利,士卒喪氣,危急時刻,曹仁激厲將士,軍心甚奮,曹操壯其所為,最終擊破張繡。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曹仁在將士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從而能夠在關鍵時刻反敗為勝。
  • 張繡殺死曹操的長子,為何還能成為曹魏軍中唯一封邑超千戶的大將
    賈詡一到南陽,就得到劉表派出使者要求會見張繡的消息。劉表使者表示,對於張濟的死,自己心中很是愧疚。張繡等人遠道而來,本來應該盡地主之誼,可是如今卻搞得很僵,並非自己的本意。張繡詢問賈詡,劉表到底唱的哪一出。賈詡就分析,之前我們進攻荊州,作為荊州牧的劉表舉兵反擊,是為了保護自己。現在張濟死了,如果繼續強硬,必然激起張繡部眾的強烈反感。
  • 曹操的這個「愛好」,其實關係著曹魏的民生
    後面倆咱先不說,「曹魏好人妻」這一口好像鐵證如山,不信你看:曹丕的甄夫人,曹操的杜夫人、尹夫人、鄒夫人……好像都是人妻。尤其在《三國演義》中,不經意間流行著老曹這麼一句:「汝妻子我自養之,汝勿慮也!」「你媳婦和孩子,我給你養著,別怕!」無論誰聽到這句話,脊背估計都得暗暗發毛。那麼,曹操和人妻之間為啥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說叨、說叨。
  • 曹魏謀士如雨,為何只有郭嘉成為網紅?
    在曹魏謀士中,如果要選出一位網紅,那麼非郭嘉莫屬,在易中天的《品三國》播出後,出現了許多郭嘉的粉絲,網上也出現的一種說法,所謂的「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在之後幾年愈演愈烈,郭嘉的粉絲一度被列為網上四大吹之一。物極必反,在2010年,網上又掀起了一波郭嘉黑的風潮,郭嘉黑們認為郭嘉根本不配與荀彧等人並列,還給郭嘉取了一個「宇宙戰神」的外號。
  • 曹魏最後一位皇帝:對司馬昭言聽計從,最終得到厚待!
    在此基礎上,就曹芳等曹魏皇帝,自然也和漢獻帝劉協一樣,成為傀儡皇帝了。其中,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奐,不僅是曹魏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曹魏最低調的一位皇帝,在曹奐之前,曹芳經歷了高平陵之變,曹髦敢於討伐司馬昭,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曹奐雖然默默無聞,卻最終被司馬氏所厚待。
  • 曹魏集團中,司馬懿最害怕的人不是曹操,也不是曹丕,而是他
    ,一直隱忍了二十多年,磨刀十年終於出手,所以司馬懿前期在曹魏集團中並不顯眼。雖然司馬懿最終取得了天下,但在曹魏集團中,他始終害怕一個人,早年曹操就聽說他很有才華,想邀請他為官,可司馬懿不願去,他看不起曹操,後來無奈才來到曹操帳下,當時曹操麾下文臣謀士無數,司馬懿默默無聞,知道曹操去世後,他才得到重用。
  • 如果曹操選曹植做接班人,曹魏會不會成為一個盛世王朝?
    論文採曹植比曹丕強,論政治才能曹丕明顯超過曹植,曹操最終選擇曹丕應該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曹丕「修正主義」的標誌是讓司馬懿和陳群等人掌握了軍權,這在曹操的時候是絕對禁止的。後來由世族主導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徹底阻斷了寒門和中小地主階級的仕進之路,曹魏政權格局的平衡被打破,過去汝潁人士主文、譙沛將帥主武的局面變成了向世族的一邊倒。
  • 兵法講「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曹操和公孫瓚為什麼都沒用好?
    進退不得的情況下只有死戰,面對劣勢且十分危急的情況,不給自己留退路,主動將自己置於死地,往往會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歷史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著名戰例有很多,韓信的背水一戰、項羽的破釜沉舟都很有名。然而,這種戰術不能輕易使用,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收到效果。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對於賈逵來說,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也即他不僅是曹魏的忠臣,更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具體來說,東漢末年,賈逵先在河東郡擔任郡吏,遷絳邑縣令。建安十一年(206年),賈逵開始為曹操效力。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攻破皖城,廬江太守朱光被擒。得知這一消息後,曹操欲南徵東吳,卻正好趕上雨季,大部分將士都不願意出兵。
  • 三國時期皇帝簡介之曹魏
    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曹魏1.魏武帝曹操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諡號武王、武皇帝,廟號太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者和主要締造者。
  • 曹魏大將夏侯惇的真實死因是什麼
    夏侯惇是曹魏的大將軍,很早就跟著曹操出兵各地,常年徵戰,英勇無畏,擅長協助作戰。
  • 荀攸是曹魏第一任尚書令,為何死後三十年才得以配享曹魏太廟?
    曹魏宗廟在曹操213年晉封為魏公之後就在鄴城開始建立了,曹丕立國後宗廟仍在鄴城,曹丕只是將曹節、曹騰和曹嵩合為一廟(三人分別是曹操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而讓曹操獨享一廟,直到魏明帝曹叡登基後才於229年「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於鄴。」將宗廟迎至洛陽。
  • 曹魏有六位「右將軍」: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歸降蜀漢!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右將軍,比如張飛、高翔、步騭、潘璋、呂據等將領,就擔任過這一官職。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歷史上共有六位右將軍,在這六人之中,三位來自於五子良將,一位最終歸降了蜀漢。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分別是誰呢?一、樂進首先,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郡衛國縣(今河南清豐)人。
  • 《三國演義》曹仁即是福將,對曹營有什麼功勞?武功如何?
    曹仁是曹操族弟,從曹操起兵就跟隨徵戰,一直打到曹魏開國,相當於打了個通關,與同樣是與曹操起兵就跟隨,並且地位軍銜相似的將領,比如夏侯惇于禁長期在中央鎮守,夏侯淵樂進一個陣亡一個病逝
  • 尚書令荀攸,軍祭酒郭嘉,為何唯獨程昱以車騎將軍配享曹魏太廟?
    這次只有荀攸一人;第四批在嘉平三年(251年),也是只有司馬懿一人;第五批在景元三年(262年),同樣也是只有郭嘉一人:"是歲,詔祀故軍祭酒郭嘉於太祖廟庭。"曹魏配享太廟一共有26人,這份名單其實大有講究,可說的地方不少,比如同樣是保鏢,為何典韋入選而許褚沒資格?又比如為何荀彧未入選而荀攸位列其中,再比如為何郭嘉最後一位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