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講「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曹操和公孫瓚為什麼都沒用好?

2021-02-07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813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孫子兵法》把地形分為九種,「死地」是其中一種,指的是「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地形,曹操進一步指出其特徵:「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進退不得的情況下只有死戰,面對劣勢且十分危急的情況,不給自己留退路,主動將自己置於死地,往往會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歷史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著名戰例有很多,韓信的背水一戰、項羽的破釜沉舟都很有名。然而,這種戰術不能輕易使用,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收到效果。漢末三國時期,在這方面有不少失敗的例子,馬謖失街亭算是一個,在強敵面前,將人馬帶到山上,屬於「進則不得,退則有礙」的死地,原本想在死地找出一條生路,卻被困死。

馬謖的失敗其實還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兵法的失敗,而是馬謖控制力、執行力以及指揮經驗不足造成的,韓信敢背水一戰,與劉邦築壇拜將有很大關係,馬謖缺乏韓信的權威,加上實戰經驗不足,這才造成了失敗。除此馬謖外,曹操的濮陽之戰、公孫瓚不救部下也很典型。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兗州牧曹操由兗州南下攻打徐州牧陶謙,負責留守的陳宮趁機勸陳留郡太守張邈發動叛亂,張邈等人迎請呂布來當兗州牧。呂布到達兗州後迅速佔據了黃河邊上的戰略要地濮陽,兗州刺史部所屬郡縣一同響應。

曹操在前線聽到消息,無心戀戰,急速回師。曹操回師兗州,按理應先去救援兗州的大本營鄄城,但曹操直接衝著濮陽而來,到達濮陽城外即馬上攻城。曹操這時心裡挺著急,大概想儘快結束戰鬥,所以從各個方向發起猛攻,呂布指揮將士在城上萬箭齊發,曹軍死傷慘重,但曹軍攻勢不減,這讓呂布看出曹操急於結束戰鬥的心理,覺得可以施上一計。

入夜,戰場一片死寂。幾個黑影順著城牆上的繩子爬下來,他們悄悄摸向曹軍大營。他們的行跡被曹軍巡夜士兵發現,被抓了起來。但這幾個人並不慌張,要求直接面見曹操。曹操當夜即召見了他們,這幾個人說他們是濮陽城中田氏家族成員,願作曹軍內應。田氏是濮陽首戶,擁有大量莊園田產,佃戶奴婢成百上千。這些人向曹操解釋說呂布來到濮陽,把他們的財產糧食都徵為軍用,又強徵他們的奴僕從軍,引發他們強烈不滿,所以願意助曹操攻破呂賊,將其趕出濮陽。這些人還說,呂布或死或逃對他們來說無所謂,他們只求發還所徵財物以及奴僕就行。

這些話曹操未必全信,但曹操太急於拿下濮陽了,他現在眼睛盯著濮陽,心裡惦記的還是鄄城,濮陽如果陷於焦著,鄄城必將不保。所以,就連生性穩重的曹操也做出了一個冒險決定,他想抓住這個機會試一試,於是雙方約定了動手的時間和暗號。次日夜裡,濮陽城南面城牆上突然燃起火堆,城外的曹軍見到信號,紛紛從營中殺出。在城頭上觀察情況的呂布知道曹操中計,於是令人把濮陽城南門打開,曹軍像潮水一樣湧入城中。

曹軍殺進城,他們不忙著殺人,卻幹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放火。曹軍帶著引火之物,一殺進城門,即在城門處放起一堆大火,頓時火光沖天。這把火是曹操下令放的,曹操為什麼要放這把火呢?《獻帝春秋》解釋:「太祖圍濮陽,濮陽大姓田氏為反間,太祖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曹操的用意與破釜沉舟相同,意思是激勵將士們死戰,不給自己留退路。

曹操本人就在衝進城的曹軍中,他們很快遭到了呂布的埋伏,濮陽城內瞬時成為戰場。曹操大概發現上當了,於是折返回來,雙方在南城門附近展開激戰。這一仗打得很激烈,曹軍進來的都是騎兵,在巷戰中沒有優勢,呂布早有準備,手下將士們的弓弩更為實用。曹軍被射傷無數,但他們作戰異常頑強,尤其是中間簇擁著的一隊人馬,雖然處於劣勢仍猛衝猛殺,轉眼就到了南門附近。

城門處,曹軍自己放的火此時仍烈焰升騰,一片火海。曹軍將士殺到此處,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奮不顧身地衝進了火海。有人頓時身上被燒著了,有的戰馬受驚,四處亂竄。曹操帶頭衝進火中,結果被燒傷了左掌,並且從馬上掉了下來,《三國志》記載:「太祖陣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危急之中,曹操手下一個名叫樓異的司馬把曹操扶到馬上,曹操這才倖免於難。曹操的部將夏侯惇也衝進城中,被射瞎一隻眼,軍中從此送他一個「盲夏侯」的外號。

曹操與呂布之間的這場濮陽之戰,最終還是以曹操的勝利而結束了。由於後面的戰略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呂布,呂布在兗州呆不下去,最終只得撤出濮陽。不過,在濮陽爭奪戰的開始階段,曹操卻沒有佔上風,尤其偷襲濮陽的行動中了呂布的計謀,曹軍損失很大,曹操本人幾乎死在城中,對曹操來說,這是一次軍事上的敗筆。

在偷襲濮陽的作戰中,曹操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濮陽對於曹操來說太重要了,拿下濮陽,解決了呂布,兗州之亂就平息了一大半,所以曹操太想一戰而成了,正因為心太急,這才上了當。不過,曹操率領人馬進城時還沒有發現上當,他是抱著「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的決心進的城,所以在城門處放火,自斷退路。《孫子兵法》說:「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平時戰鬥力或許一般,但得知自己沒有別的退路時,人的潛能會進一步爆發出來,曹操認為這就是「必死之計」。

這次偷襲沒有成功,失敗的原因也不是曹操採取的「必死之計」,而是曹操在沒有詳細考察的情況下輕易冒險。假如田氏的投誠是真的,呂布在城中並沒有防備,那麼曹操進城之初下令放火燒城門的做法就是可取的。敵我雙方力量接近,「狹路相逢勇者勝」,那一刻誰更能激發出身上的血性與勇力,誰就能佔據上風,也許平時勢均力敵,但這時就會略勝一疇,就是這勝出的一點點,就能決定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如果曹操將濮陽一舉拿下,他放火燒城門的舉動也許會與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一樣成為「必死之計」的另一個經典。

所以,「置之死地」能不能「後生」,不僅取決於計策本身,還要看條件和環境。《漢末英雄記》記載,公孫瓚手下將領被敵人圍困,向公孫瓚求援,但公孫瓚不出兵相救,理由是:「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肯力戰。」能救故意不救,理由竟然是如果救了這一個,以後將領們再遇到類似情況就有了依賴心理,就不會死戰,所以不去救,公孫瓚自以為他這樣做以後大家肯定會奮力自救。公孫瓚的說法貌似有理,似乎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理論的運用,但他這是對兵法的誤解與誤用。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目的不是尋「死」,而是求「生」,至少是激發「生」的希望。在極端劣勢情況下,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論如何發揮都無法「生」,這時就不能亂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該撤退的要及時撤退,該求援的要及時求援,眼錚錚看著部下去送死,這樣的統帥得不到大家的擁戴。

人都有求生本能,在生死考驗面前有人選擇玉石俱焚,也有人選擇投降以求活命。《三國志》記載,在袁紹發起的潞河之戰中公孫瓚不發救兵,坐視漁陽郡太守鄒丹被殺,這一事件提醒了公孫瓚屬下的其他將領:危急關頭看來還得自謀出路。後來袁軍北上,公孫瓚手下的將士們想到「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被袁紹攻破,還有一部分則殺了不願投降的人,之後投降了袁紹。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三國志》《漢末英雄記》《獻帝春秋》

有在看嗎?

相關焦點

  • 韓信背水一戰為什麼成功了,真的是因為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還有一句話也經常被「書呆子」們引用,便是「陷之亡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兩句話把一種向死而生的精神描繪得讓人心馳神往,但可惜這是人們誤解了韓信的本意,看看韓信是怎麼做的。事情發生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韓信北上,滅魏趙代燕齊等國,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同樣都是背水一戰,為何韓信一戰封神,馬謖卻身首異處?
    後來,三國時期的馬謖也曾經學著他的模樣,背水一戰,置之死地,但是卻被魏軍殺了個丟盔棄甲。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首先看韓信的安排。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兵法上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 韓信背水一戰大破敵軍,馬謖同樣置之死地,為何卻不能成功?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一個詞——「置於死地而後生」。這是一條軍事理論,出自《孫子兵法》。它的原文是「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在戰場上,當士兵們面臨退無可退、不進則死的境地,總會捨生忘死、奮勇殺敵,爭得一線曙光。
  • 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馬謖失了街亭而項羽韓信卻打贏了?說...
    項羽韓信能夠取得成功,在於他們掌握了兵法精髓,懂得活用。 無論是項羽的破釜沉舟,還是韓信的背水一戰,最終能夠獲得決定性的勝利,都在於他們能夠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進行排兵布陣,充分利用了自身的長處克制對方的短處,通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合理調動與轉換,變不利為有利,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快速扭轉戰爭的被動局面,搏取意想不到的結果和勝利。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成功了,馬謖的街亭之戰為何失敗?
    街亭之戰,馬謖失敗了,諸葛亮首次北伐功虧一簣,恨而揮淚斬馬謖。 馬謖之敗,敗在紙上談兵,敗在自以為是,敗在把打仗當兒戲。
  • 不為人知:馬謖失街亭,可能被冤枉了一千多年!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更大的腦洞是,馬謖被投入監獄後的審判過程主審馬謖失街亭一案的,是他的好朋友費禕。這位文偉兄,表面笑嘻嘻,說兄弟你放心,我一定幫你查明真相。背地裡只採納了王平一方的證言,都說是馬謖不聽勸諫,非要舍水上山。馬謖一聽,氣得大罵,王平賊子,我讓他守水源,為啥沒守?他才是最大的罪人。可是文偉兄兩手一攤:你這麼大火氣沒用,只有你這麼說,其他將軍包括小兵,都說你不顧水源。
  • 《孫子兵法》主要是講的什麼
    《孫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個字都艱深玄奧,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其實,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會發現處處豁然開朗、字字明明白白。曹操是第一個注孫子的,他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 同樣背水一戰,為何項羽韓信大獲全勝,馬謖唐生智卻慘敗
    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過這樣的疑惑,背水一戰的成功案例那麼振奮人心,但是模仿失敗的卻很多,究竟原因出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分析一下吧。韓信劇照韓信率領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也充分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韓信以三萬兵力對趙國二十萬,兵力差距懸殊。
  • 公孫瓚手下3員猛將:趙雲歸劉備,田豫歸曹操,最後一位無人能降
    前言:黃巾軍的戰亂結束後,漢朝的各路諸侯都起了掌權之心。諸侯四起,天下大亂。天下被分為多分,很多諸侯都自立為營。這也讓三國時期的人才層出不窮,有很多都拜在了明主之下。雖然田豫是曹操的麾下,但是田豫也是劉備的故友。在劉備投奔公孫瓚的時候,田豫也一同投奔。雖然其有勇有謀,卻並不被公孫瓚所重視。不能得到重用的田豫,後來也就拜在了曹操的麾下。▲曹操影視劇形象田豫在魏國的北疆地帶任職,其職位在魏國中與張遼不相上下。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事實上,《孫子兵法》裡並沒有任何奇謀詭計,講的都是簡單平凡的道理。孫武認為真正會打仗的人「無智名,無勇功」。他們已經確保了能夠勝利才會出戰,靠的是實力碾壓對手,所以不會有驚心動魄和曲折離奇的故事。正如華杉所說,「《孫子兵法》講的是以強勝弱之法,而不是以弱勝強之法;是不敗之法,而不是戰勝之法;《孫子兵法》講來講去,都是在講抓基本面,練基本功,先勝後戰,一戰而定」。《孫子兵法》裡開篇的《計》,也不是「計謀」的「計」,而是「計算」的「計」,要通過一些特定的指標(五事七計)計算彼此的勝負概率。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都是因為嘴炮能力太強,而是能力太差,最後帶來嚴重的結果,趙括因長平之戰而聞名,畢竟帶著四十多萬的軍隊被團滅,想要不成名都難,而馬謖只不過是街亭失守,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因為被羅貫中寫進《三國演義》,由於各種藝術創作,使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情節被世人所熟知。那麼,馬謖「言過其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 置之死地而後生 | 升段賽感悟
    圍棋天然具備競技屬性,賽場上的「小戰士們」不斷通過比賽和勝負豐富人生閱歷,獲取新的感悟。
  • 「置之死地而後生」富力淘汰衛冕冠軍
    此外,廣州本土球員盧琳終於迎來新賽季首秀,這位老將也成為球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福將。開局,衛冕冠軍申花隊就掌控了比賽,富力隊年輕的防線承受了巨大壓力,第9分鐘,申花隊頭球攻門,韓佳奇與盧琳在門線救險;第17分鐘,趙明劍的單刀被韓佳奇一擋後擊中門柱,富力隊連續逃過兩劫。
  • 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什麼很多人學不會?
    這一場戰鬥中,「置之死地而後生」戰略戰術得到了充分的運用。韓信證明:「置之死地」是可以「後生」的;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置之死地之後,就真的再沒有起來過。最典型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紙上談兵的趙括和三國時期信誓旦旦的馬謖。
  • 《武煉巔峰》楊開臨危突破,置之死地而後生!
    然而,這位九品墨徒也是一位行事果決之人,知道不可力敵第一時間就選擇逃跑,但在這一過程中他卻做出了一件大膽的舉動,臨走之前想要將楊開斬殺於此,畢竟此子斬殺硨硿的手段太過驚世駭俗,就連身處戰鬥中的他都清晰地感受到了威脅,這是對付墨之力具有天生壓制的手段,此子不除掉必成大患,所以他改變了路線對著楊開殺來。
  • 反制「罷韓」 這位國民黨人建議韓國瑜:置之死地而後生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熟悉黨務運作的中國國民黨籍屏東市民代表傅建雄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韓陣營目前處理罷免案的態度戰略不明,黨中央看不清「是戰是和」,韓陣營回應時事態勢又呈現「不戰不和」會去批評對手,導致所有人霧裡看花,完全沒有插手的餘地,況且若出手相助,可能還會落得好人變成壞人的尷尬局面
  • 公孫瓚手下3員大將,曹操和劉備各得一個,還有一位被袁紹處死
    而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開始響應起義,各地的群雄都紛紛崛起,想要趁亂分得天下。而其中最著名的豪強就屬袁紹、曹操、公孫瓚、孫策和劉備等人,而混亂初期,公孫瓚等人的實力都是非常強的。公孫瓚為漢末的一個武將,由於相貌英俊,為人圓滑聰慧,所以就被當地的太守看中,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 街亭之戰,馬謖為什麼不肯聽諸葛亮的話?
    我們再來說一說馬謖,雖然大家對他的評價都不高,但他能夠坐在蜀漢軍界的高層位置上,又跟隨諸葛亮南徵北戰多年,還能夠獲得諸葛亮的青睞和信任,其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至少比咱們普通人要強上十倍百倍。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光靠拍馬屁和討好諸葛亮,是不可能爬到這樣高的位置,也不可能成為諸葛亮既定的接班人。
  • 進擊的巨人第三季:阿爾敏置之死地而後生,埃爾文團長永遠離開
    進擊的巨人第三季:阿爾敏置之死地而後生,埃爾文團長永遠離開文/動漫奇談進擊的巨人第三季part2更新到16集,從這一集我們就看出了整個劇情的走向,阿爾敏為了戰勝超大巨人想出了一個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