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813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孫子兵法》把地形分為九種,「死地」是其中一種,指的是「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地形,曹操進一步指出其特徵:「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進退不得的情況下只有死戰,面對劣勢且十分危急的情況,不給自己留退路,主動將自己置於死地,往往會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歷史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著名戰例有很多,韓信的背水一戰、項羽的破釜沉舟都很有名。然而,這種戰術不能輕易使用,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能收到效果。漢末三國時期,在這方面有不少失敗的例子,馬謖失街亭算是一個,在強敵面前,將人馬帶到山上,屬於「進則不得,退則有礙」的死地,原本想在死地找出一條生路,卻被困死。
馬謖的失敗其實還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兵法的失敗,而是馬謖控制力、執行力以及指揮經驗不足造成的,韓信敢背水一戰,與劉邦築壇拜將有很大關係,馬謖缺乏韓信的權威,加上實戰經驗不足,這才造成了失敗。除此馬謖外,曹操的濮陽之戰、公孫瓚不救部下也很典型。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兗州牧曹操由兗州南下攻打徐州牧陶謙,負責留守的陳宮趁機勸陳留郡太守張邈發動叛亂,張邈等人迎請呂布來當兗州牧。呂布到達兗州後迅速佔據了黃河邊上的戰略要地濮陽,兗州刺史部所屬郡縣一同響應。
曹操在前線聽到消息,無心戀戰,急速回師。曹操回師兗州,按理應先去救援兗州的大本營鄄城,但曹操直接衝著濮陽而來,到達濮陽城外即馬上攻城。曹操這時心裡挺著急,大概想儘快結束戰鬥,所以從各個方向發起猛攻,呂布指揮將士在城上萬箭齊發,曹軍死傷慘重,但曹軍攻勢不減,這讓呂布看出曹操急於結束戰鬥的心理,覺得可以施上一計。
入夜,戰場一片死寂。幾個黑影順著城牆上的繩子爬下來,他們悄悄摸向曹軍大營。他們的行跡被曹軍巡夜士兵發現,被抓了起來。但這幾個人並不慌張,要求直接面見曹操。曹操當夜即召見了他們,這幾個人說他們是濮陽城中田氏家族成員,願作曹軍內應。田氏是濮陽首戶,擁有大量莊園田產,佃戶奴婢成百上千。這些人向曹操解釋說呂布來到濮陽,把他們的財產糧食都徵為軍用,又強徵他們的奴僕從軍,引發他們強烈不滿,所以願意助曹操攻破呂賊,將其趕出濮陽。這些人還說,呂布或死或逃對他們來說無所謂,他們只求發還所徵財物以及奴僕就行。這些話曹操未必全信,但曹操太急於拿下濮陽了,他現在眼睛盯著濮陽,心裡惦記的還是鄄城,濮陽如果陷於焦著,鄄城必將不保。所以,就連生性穩重的曹操也做出了一個冒險決定,他想抓住這個機會試一試,於是雙方約定了動手的時間和暗號。次日夜裡,濮陽城南面城牆上突然燃起火堆,城外的曹軍見到信號,紛紛從營中殺出。在城頭上觀察情況的呂布知道曹操中計,於是令人把濮陽城南門打開,曹軍像潮水一樣湧入城中。
曹軍殺進城,他們不忙著殺人,卻幹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放火。曹軍帶著引火之物,一殺進城門,即在城門處放起一堆大火,頓時火光沖天。這把火是曹操下令放的,曹操為什麼要放這把火呢?《獻帝春秋》解釋:「太祖圍濮陽,濮陽大姓田氏為反間,太祖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曹操的用意與破釜沉舟相同,意思是激勵將士們死戰,不給自己留退路。
曹操本人就在衝進城的曹軍中,他們很快遭到了呂布的埋伏,濮陽城內瞬時成為戰場。曹操大概發現上當了,於是折返回來,雙方在南城門附近展開激戰。這一仗打得很激烈,曹軍進來的都是騎兵,在巷戰中沒有優勢,呂布早有準備,手下將士們的弓弩更為實用。曹軍被射傷無數,但他們作戰異常頑強,尤其是中間簇擁著的一隊人馬,雖然處於劣勢仍猛衝猛殺,轉眼就到了南門附近。
城門處,曹軍自己放的火此時仍烈焰升騰,一片火海。曹軍將士殺到此處,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奮不顧身地衝進了火海。有人頓時身上被燒著了,有的戰馬受驚,四處亂竄。曹操帶頭衝進火中,結果被燒傷了左掌,並且從馬上掉了下來,《三國志》記載:「太祖陣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危急之中,曹操手下一個名叫樓異的司馬把曹操扶到馬上,曹操這才倖免於難。曹操的部將夏侯惇也衝進城中,被射瞎一隻眼,軍中從此送他一個「盲夏侯」的外號。
曹操與呂布之間的這場濮陽之戰,最終還是以曹操的勝利而結束了。由於後面的戰略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呂布,呂布在兗州呆不下去,最終只得撤出濮陽。不過,在濮陽爭奪戰的開始階段,曹操卻沒有佔上風,尤其偷襲濮陽的行動中了呂布的計謀,曹軍損失很大,曹操本人幾乎死在城中,對曹操來說,這是一次軍事上的敗筆。
在偷襲濮陽的作戰中,曹操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濮陽對於曹操來說太重要了,拿下濮陽,解決了呂布,兗州之亂就平息了一大半,所以曹操太想一戰而成了,正因為心太急,這才上了當。不過,曹操率領人馬進城時還沒有發現上當,他是抱著「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的決心進的城,所以在城門處放火,自斷退路。《孫子兵法》說:「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平時戰鬥力或許一般,但得知自己沒有別的退路時,人的潛能會進一步爆發出來,曹操認為這就是「必死之計」。
這次偷襲沒有成功,失敗的原因也不是曹操採取的「必死之計」,而是曹操在沒有詳細考察的情況下輕易冒險。假如田氏的投誠是真的,呂布在城中並沒有防備,那麼曹操進城之初下令放火燒城門的做法就是可取的。敵我雙方力量接近,「狹路相逢勇者勝」,那一刻誰更能激發出身上的血性與勇力,誰就能佔據上風,也許平時勢均力敵,但這時就會略勝一疇,就是這勝出的一點點,就能決定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如果曹操將濮陽一舉拿下,他放火燒城門的舉動也許會與背水一戰、破釜沉舟一樣成為「必死之計」的另一個經典。
所以,「置之死地」能不能「後生」,不僅取決於計策本身,還要看條件和環境。《漢末英雄記》記載,公孫瓚手下將領被敵人圍困,向公孫瓚求援,但公孫瓚不出兵相救,理由是:「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肯力戰。」能救故意不救,理由竟然是如果救了這一個,以後將領們再遇到類似情況就有了依賴心理,就不會死戰,所以不去救,公孫瓚自以為他這樣做以後大家肯定會奮力自救。公孫瓚的說法貌似有理,似乎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理論的運用,但他這是對兵法的誤解與誤用。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目的不是尋「死」,而是求「生」,至少是激發「生」的希望。在極端劣勢情況下,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論如何發揮都無法「生」,這時就不能亂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該撤退的要及時撤退,該求援的要及時求援,眼錚錚看著部下去送死,這樣的統帥得不到大家的擁戴。
人都有求生本能,在生死考驗面前有人選擇玉石俱焚,也有人選擇投降以求活命。《三國志》記載,在袁紹發起的潞河之戰中公孫瓚不發救兵,坐視漁陽郡太守鄒丹被殺,這一事件提醒了公孫瓚屬下的其他將領:危急關頭看來還得自謀出路。後來袁軍北上,公孫瓚手下的將士們想到「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被袁紹攻破,還有一部分則殺了不願投降的人,之後投降了袁紹。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三國志》《漢末英雄記》《獻帝春秋》
有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