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識:常見的心理疾病之狂躁症

2021-01-19 騰訊網

一旦人的心理健康遭到了破壞,那麼人們就很容易患上一些心理疾病。而躁狂症就是一種比較多見的心理疾病,當疾病病發的時候,患者就會出現感情高漲、行為與意志不調的情況。

到底為什麼人會容易患躁狂症呢?

一、遺傳因素

通過對患者的一級親屬的患病率、孿生子的同病率以及單卵孿生子的同病率的研究,根據現有資料推測躁狂抑鬱性精神病可能是通過X染色體遺傳給下一代的,也可能通過其他途徑遺傳。

二、體質因素

循環型人格的主要特徵是好交際、開朗、興趣廣泛、好動、易興奮樂觀、也較易變得憂慮多愁。中胚葉型骨骼、肌肉發達、結締組織充實的病人,比外胚葉型體格纖細嬌弱的人患病較多。

三、中樞神經介質的功能及代謝異常

最近十幾年來應用神經生物化學的方法,對躁狂抑鬱性精神病做過不少研究。其結果非常有助於對本病發病原理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導臨床工作。

(一)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異常 Schildkraudt及Davis等人1965年發現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患者存在著中樞去甲腎上腺素NE能系統功能失調。躁狂病人NE受體部位的介質相應增多,造成NE能系統功能處於亢進狀態。

實驗室檢查發現,躁狂型病人尿中3一甲氧基一4一羥基一苯乙二醇MHPG排出量比正常人多。NE的最終代謝產物有MHPG及3一甲氧基一4一羥基苦杏仁酸VMA,而80%的MHPG來源於中樞,所以上述實驗室所見說明躁狂症可能由中樞NE能系統功能失調所致。

(二)中樞5一羥色胺能系統功能異常 中樞5一羥色胺5-HT具有保持情感穩定的功能。躁狂或抑鬱,中樞5-HT的功能都屬低下。病人腦脊液5-HT及其代謝物5一羥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比正常低。

(三)多種胺代謝障礙假說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躁狂的發生是由於中樞5—HT不足的同時伴有中樞NE過多所致;抑鬱則由於中樞5—HT不足同時伴有NE低下所致。如此構成多種胺代謝障礙的假說。

四、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

正常人血漿皮質醇的晝夜周期波動有一定規律。抑鬱症病人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表現在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的功能失調。抑鬱型的病人血中皮質醇的水平比正常人高,同時其血漿中皮質醇晝夜周期波動規律發生紊亂。 對這方面的工作尚屬初試階段,其臨床意義尚需進一步評定。

五、電解質代謝異常

在躁狂發作期,可見從細胞內排鈉的能力受損害;抑鬱期間則自血液向腦脊液中轉送鈉的能力下降。當疾病好轉時,上述異常漸漸恢復。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及時關心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如果發現異常的話,馬上就要指出來,並且幫助其去看醫生。只有這樣才可以預防一些危險狀況的出現,希望這一點各位網友一定要多多注意

相關焦點

  • 中老年人的精神疾病之心理、生理疾病知識
    促使中老年人產生心理、生理疾病的機制,是社會、心理因素引起情緒障礙,導致間腦生理功能的紊亂,引起神經內分泌機能障礙,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自身免疫機能的破壞。社會、心理因素還直接或間接為中老年人某些軀體疾病的發生創造發病的條件。
  • 醫學心理學考試資料: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醫學心理學的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這一節。那什麼是心理應激,什麼是心身疾病呢,以及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由中公教育的李老師給大家分享一下。首先什麼是心理應激呢?心理應激是在應激的作用下發生的心理的變化。知道了心理應激的概念後,那麼應激是什麼呢?應激是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學家塞裡提出的,他認為每一種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這種相同的、特徵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應過程。
  • 「心理健康」關於心理諮詢的10種常見誤解
    誤解3「我不想講隱私,去心理諮詢感覺不安全,也不好意思。」這是一種常見的誤解。諮詢師的確會面對來訪者的某些隱私,但是專業諮詢師在諮詢時不帶有任何個人的主觀立場和價值判斷,而是從來訪者角度出發,為了解決問題而給出諮詢和建議。
  • 心理疾病產生的十大誘因
    電影《黑天鵝》 心理疾病,是一種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幹擾,而使自己思維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 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
  • 常見心理問題|焦慮症的表現
    常見心理問題|焦慮症的表現 2020-05-20 0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奇峰:心理疾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當值編輯 | 阿楚 文中配圖|鬱金香繪畫療愈學校 心理疾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答案凝縮成兩個心理疾病的發病模型:匱乏的和衝突的模型。 這兩個模型的形成,也衝突過很長時間。 後來,就像其它一些完全對立的理論一樣,對立變為統一,意思是兩者都對。 比如,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
  • 心理疾病有哪些症狀?
    核心提示:到目前為止,精神心理疾病是目前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雖然我們看上去沒有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有的患者甚至看上去十分健康,但是患有心理疾病時間較長以後,帶來的影響往往是不容小覷的,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適當觀察,才能夠及時發現心理疾病的症狀。
  • 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心理飽和
    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心理飽和 2020-05-16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兒童這些行為屬於心理疾病,再不知道就晚了!快看看
    一、兒童最常見的心理疾病 兒童可能罹患以下心理疾病: 焦慮障礙:焦慮障礙患兒會恐懼某些事情或情境,並會出現與焦慮(緊張)有關的軀體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和出汗。 破壞性行為障礙:罹患此疾病的兒童往往違反規則,並且通常在有組織的環境(例如學校)中具有破壞性。
  • 自我毀滅與心理疾病概述
    不少遺書的自殺者都很聰明,留下一堆片面之詞,作為自己自殺的理由,然後撒手而去,死無對證。  古語云:「鳥之將死,其鳴也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我們似乎更願意打著尊重和道德高尚的旗號,虛,同情自殺者,相信自殺者的片面之詞。
  • 李紅欣:常見的三種心理治療方法如何選擇?
    現在社會,心理諮詢已經成為非常常見的行為,無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他們選擇諮詢心理醫生,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通過對來訪者進行初步的了解,心理諮詢師會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為她們分析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 長沙小夥骨折半年仍不能行走 醫生:心理疾病作祟
    6月2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就診的他,被告知是「轉換障礙」這種心理疾病在作祟。22歲的小梁(化名)是長沙一名在校的大學生,六個月前踢足球時右腳腳踝骨裂,當時去醫院進行了診治,醫生給小梁進行了包紮、固定,保守治療。三個月後複查,骨裂已經癒合較好,但小梁卻覺得自己的腳走不了路。
  • 得了抑鬱症和焦慮症,有哪些表現,心理疾病的形成離不開它
    當代社會,隨著人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加,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當人的壓力長期無法得到排解,就會形成心理疾病,沒有及時去醫院就診,而患者本身也沒有辦法克服這種心理疾病,久而久之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
  • 婦科健康小知識:婦科常見疾病有哪些?如何預防?
    對很多中年女性朋友而言,可能出現的婦科疾病種類雖然較多,但如果能夠有效抓住疾病的主要臨床特點表現,做到在病情出現的早期階段進行診斷和治療,大多數患者的疾病治療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針對性的加強保健知識的學習,自覺地堅持鍛鍊,加強營養結構的調節,中年婦女的一些常見婦科疾病還是可防可治的。婦科常見疾病有哪些?
  • 時光心理總結心理諮詢師應該具備什麼學歷?
    平常和一些做了心理輔導,但沒什麼實際效果的心理疾病病人(來訪者)溝通交流,她們覺得做資詢時,心理諮詢師只講道理,不容易對於病情進行分析,或是基本上不說話,只讓來訪者自己說,隨後讓來訪者自身思考,總而言之,做不來1、2次,覺得沒用,就不去了。
  • 戰疫||抗擊疫情心理防護十問十答
    2、人類的心理有很強大的「自愈能力」,對大多數人而言一般的不良情緒和心理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自愈,不需要特殊的幹預。3、精神疾病患者通常會有家族遺傳史或在成長過程受到過重大的心理創傷,或者部分人有人格缺陷。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面臨壓力不會患精神疾病。
  • 華西醫生解讀心理疾病——開朗的人也可能患抑鬱症
    抑鬱症並不是矯情或者心情不好,他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很多開朗微笑的人,內心也可能正在經歷巨大的痛苦和煎熬。據2019年的統計,我國有心理問題的人群,包括需要心理幹預和藥物治療的,達到了16.6%。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如何判斷抑鬱情緒和抑鬱症?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就醫?
  •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
    因此,他們煩惱日益增多,隨之而來就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那麼,青春期哪些精神或心理疾病讓家長頭痛? 專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生理髮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戀愛受挫往往使他們心灰意冷,這時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易出現心理疾病。因此對戀愛受挫的青少年,家長和老師應當及早發覺,給予正確引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老師可以對青少年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並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偉人的事跡來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 心理疾病如焦慮症和抑鬱症,它們是精神病嗎?
    焦慮症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是精神病嗎?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誤解!通常我們所說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器質性精神病等失去自制力的幾大類疾病。心理疾病的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通常會出現情緒低落及行為問題(過度洗滌、迴避社交)這些情況。抑鬱症及焦慮症患者的繪畫有色彩灰暗與鮮明之分,而精神病患者的繪畫都是扭曲的、光怪陸離的。4.
  • 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哪些區別
    精神疾病的診斷目前僅限於症狀學診斷,符合診斷標準條目可確診,之前很多問題中已經敘述,不再贅言。 心理問題是正常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後針對刺激發生一些短暫的心理症狀,往往在刺激消除後可緩解、消失,但也可能持續到以後,甚至泛化(就是不單針對刺激而發生心理症狀),由心理問題演變成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