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值編輯 | 阿楚
文中配圖|鬱金香繪畫療愈學校
心理疾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答案凝縮成兩個心理疾病的發病模型:匱乏的和衝突的模型。
這兩個模型的形成,也衝突過很長時間。
後來,就像其它一些完全對立的理論一樣,對立變為統一,意思是兩者都對。
比如,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
最後的結論高中生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既是粒子,也是波。
這些往事告訴我們:
在衝突時別全力以赴,因為你和你的爭論對手都可能是對的。
匱乏模型的大約表達是:萬病源於早年缺少養育者的共情性回應。
比如產後抑鬱的母親,就可能缺乏對嬰兒的足夠的回應,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缺乏母親回應的嬰兒,
自戀會受損,
各種能力會因為缺乏鏡影和讚美而萎縮,
成年之後的表現就是無法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正常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事件。
這一類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療。
衝突模型的大約表達是:萬病源於內心衝突;
內心衝突是外在衝突內化的結果。
比如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這個衝突會變成孩子的「內心打架」。
這一類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療。
簡單地說:
能力因為被壓抑顯得有點弱的人,是匱乏型的;
能力比較強但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是衝突型的。
臨床上絕大多數人,是匱乏加衝突的混合型的。
八個常見的衝突
【按照心理發展階段分類】
一
到1歲,口腔期衝突,衝突的雙方分別是依賴和成長。
在成人身上的表現為:
過度依賴他人,以及一些成長停滯的「證據」:
像進食障礙、口腔對刺激物的依賴(煙、酒精等)、用語言對他人施虐等等。
二
1-4歲,排洩控制期的衝突,衝突雙方分別是控制和被控制。
在成人身上的表現是:
各種強迫症、過度吝嗇、不知變通、收藏癖、對權力成癮等等。
三
4-6歲,俄狄浦斯衝突,衝突的雙方分別是愛與恨、快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
成人身上的表現是愛也遲疑、恨也遲疑;
不知道自己要快樂還是痛苦,迴避所有快樂的事情;
不敢成功,甚至言 行都在實現一個目的:「防成功於未然」。
【按照衝突內容分類】
四 幼稚與成熟
中國現在還保留著一些農耕社會的傳統,
大家意識和潛意識都認為,年紀大的人有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所以「老人」享有某些「特權」,是心理上的某種預設「權力」,
使他們對年輕人有某種優越感。
這種優越感其實是對年紀大的人的惡性催眠。
同時也是對年輕人的攻擊,使年輕人總是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
最後結果是:大家都不在自己本來的位置上。
年輕人嚮往「變老」,年紀大的嚮往更老,把對年輕人的嫉妒變成了對年輕人的攻擊。
所以常常見到的情形是,
某人犯了一個錯誤之後,一個也許僅僅大他幾歲的人可能嘆氣說:
此人還是太年輕了。
對他人和自己不造成太大損失的「幼稚」是活力的表現,比「世故通達」更接近人的天然本質。
成熟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沒有內心的和跟外界的衝突,
而是控制住那些衝突,以及能夠用自己的成熟部分,捍衛自己的「幼稚」部分繼續「幼稚」。
似乎上一代對下一代有著本能的敵意,看看下面對下一代的稱呼:
垮掉的一代、頹廢的一代、不負責任的一代,等等;
顯得把世界交給下一代很不放心;
其實是自己這一代不想離去,就預設還被需要。
「少年老成」的成熟可能不是成熟,而是生命力的壓制。
五 傳統與現代
每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比如疫苗、抗生素的出現,避免了大規模的病死事件發生;生活條件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等等。
但是仍然有人認為一切都是過去的好。
這是人格層面發育停滯向歷史軸投射的結果,他們內心的「反進步」或「沒進步」部分對應著歷史上的落後階段。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有知識的、美學的、情感的價值,而沒有多少指導我們生活的價值。
每一代人都有權決定自己應該怎麼活著。
當然,一個成年人也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方式。
但是,隔離孩子和現代文明的關係,就幾近反文明、反進步了。
最高級別的對傳統的尊敬,是比祖先更智慧、更文明和活得更自由幸福。
六 疾病與健康
精神分析的一個著名悖論是:一個人花錢花時間來找你做分析,但卻千方百計不讓你把Ta分析好。
要健康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健康本身;或者說有無數個,因為有健康就可能有一切
要疾病的理由只有五個:
1、疾病帶來的痛苦,可以緩解你的內疚感。
這種內疚感有點像一個人的「原罪」,不妨稱之為「原內疚」,它是在早年關係中形成的。
2、疾病本身是你滿足本能欲望的一種象徵性形式。
你當然不會允許分析師「壞你的好事」,也不會讓自己「壞自己的好事」。
一位強迫症者說:
每天睡覺前都要把從早到晚發生的所有事情的細節「捋一捋」,就舒服了,可以安心睡覺了。
3、當你壓抑自己的願望時,瞬間可以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你隨之對壓抑上癮。
這個壓抑是會泛化的,可能演變成對自己各種能力的壓抑。
然後你賦予這種寧靜以某種神聖或者超越的意義。
4、疾病會帶來一些好處。
5、你以舊的模式應對新的人際關係,改變意味著不熟悉和充滿危險。
七 工作與生活
現實中各種事件,本來可以「和平相處」的。
它們之間如果發生難以協調的矛盾,很多情形下是一個人內心衝突向外投射的結果。
比如男女的差異是一對矛盾,有人用這種差異製造幸福,有人則製造衝突。
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也是一樣。
有人讓工作佔據了絕大部分時間、消耗了絕大部分全部精力,忽略了家人和親情。
這可能是因為:
1、用工作自虐
2、迴避親情帶來的幸福感,因為這種幸福感太多地超越了父母
3、讓自己的孩子體驗自己早年的親情的缺失
八 人際衝突
現實中的人際衝突是不可以避免的。
在情理和法律範圍內的衝突很正常。
但有些人在衝突中會經常突破底線、不擇手段。
尤其是衝突導致的惡性軀體暴力,可能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
無法把衝突控制在象徵性的、也就是語言的層面,是前語言期即2歲以前的心理創傷導致的症狀,被稱為見諸行動。
頻繁的人際衝突,可能是因為:
1、你無法升華你的攻擊性,無法用被社會認可的方式獲得比你的「對手」更多的財富、知識和榮譽
2、你無法親近他人,你用攻擊他人的方式表達親密
3、肆意表達攻擊性等於當眾情感「裸露」,這是嬰兒行為的殘留。一個真正的成年人自重身份,不屑於這樣做。
4、你把對早年成長環境的攻擊,轉移到了在此時此地的某些人身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