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心理疾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2020-12-18 騰訊網

當值編輯 | 阿楚

文中配圖|鬱金香繪畫療愈學校

心理疾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答案凝縮成兩個心理疾病的發病模型:匱乏的和衝突的模型。

這兩個模型的形成,也衝突過很長時間。

後來,就像其它一些完全對立的理論一樣,對立變為統一,意思是兩者都對。

比如,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

最後的結論高中生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既是粒子,也是波。

這些往事告訴我們:

在衝突時別全力以赴,因為你和你的爭論對手都可能是對的。

匱乏模型的大約表達是:萬病源於早年缺少養育者的共情性回應。

比如產後抑鬱的母親,就可能缺乏對嬰兒的足夠的回應,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缺乏母親回應的嬰兒,

自戀會受損,

各種能力會因為缺乏鏡影和讚美而萎縮,

成年之後的表現就是無法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也不能正常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事件。

這一類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療。

衝突模型的大約表達是:萬病源於內心衝突;

內心衝突是外在衝突內化的結果。

比如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這個衝突會變成孩子的「內心打架」。

這一類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療。

簡單地說:

能力因為被壓抑顯得有點弱的人,是匱乏型的;

能力比較強但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是衝突型的。

臨床上絕大多數人,是匱乏加衝突的混合型的。

八個常見的衝突

【按照心理發展階段分類】

到1歲,口腔期衝突,衝突的雙方分別是依賴和成長。

在成人身上的表現為:

過度依賴他人,以及一些成長停滯的「證據」:

像進食障礙、口腔對刺激物的依賴(煙、酒精等)、用語言對他人施虐等等。

1-4歲,排洩控制期的衝突,衝突雙方分別是控制和被控制。

在成人身上的表現是:

各種強迫症、過度吝嗇、不知變通、收藏癖、對權力成癮等等。

4-6歲,俄狄浦斯衝突,衝突的雙方分別是愛與恨、快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

成人身上的表現是愛也遲疑、恨也遲疑;

不知道自己要快樂還是痛苦,迴避所有快樂的事情;

不敢成功,甚至言 行都在實現一個目的:「防成功於未然」。

【按照衝突內容分類】

四 幼稚與成熟

中國現在還保留著一些農耕社會的傳統,

大家意識和潛意識都認為,年紀大的人有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所以「老人」享有某些「特權」,是心理上的某種預設「權力」,

使他們對年輕人有某種優越感。

這種優越感其實是對年紀大的人的惡性催眠。

同時也是對年輕人的攻擊,使年輕人總是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

最後結果是:大家都不在自己本來的位置上。

年輕人嚮往「變老」,年紀大的嚮往更老,把對年輕人的嫉妒變成了對年輕人的攻擊。

所以常常見到的情形是,

某人犯了一個錯誤之後,一個也許僅僅大他幾歲的人可能嘆氣說:

此人還是太年輕了。

對他人和自己不造成太大損失的「幼稚」是活力的表現,比「世故通達」更接近人的天然本質。

成熟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沒有內心的和跟外界的衝突,

而是控制住那些衝突,以及能夠用自己的成熟部分,捍衛自己的「幼稚」部分繼續「幼稚」。

似乎上一代對下一代有著本能的敵意,看看下面對下一代的稱呼:

垮掉的一代、頹廢的一代、不負責任的一代,等等;

顯得把世界交給下一代很不放心;

其實是自己這一代不想離去,就預設還被需要。

「少年老成」的成熟可能不是成熟,而是生命力的壓制。

五 傳統與現代

每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比如疫苗、抗生素的出現,避免了大規模的病死事件發生;生活條件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等等。

但是仍然有人認為一切都是過去的好。

這是人格層面發育停滯向歷史軸投射的結果,他們內心的「反進步」或「沒進步」部分對應著歷史上的落後階段。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有知識的、美學的、情感的價值,而沒有多少指導我們生活的價值。

每一代人都有權決定自己應該怎麼活著。

當然,一個成年人也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方式。

但是,隔離孩子和現代文明的關係,就幾近反文明、反進步了。

最高級別的對傳統的尊敬,是比祖先更智慧、更文明和活得更自由幸福。

六 疾病與健康

精神分析的一個著名悖論是:一個人花錢花時間來找你做分析,但卻千方百計不讓你把Ta分析好。

要健康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健康本身;或者說有無數個,因為有健康就可能有一切

要疾病的理由只有五個:

1、疾病帶來的痛苦,可以緩解你的內疚感。

這種內疚感有點像一個人的「原罪」,不妨稱之為「原內疚」,它是在早年關係中形成的。

2、疾病本身是你滿足本能欲望的一種象徵性形式。

你當然不會允許分析師「壞你的好事」,也不會讓自己「壞自己的好事」。

一位強迫症者說:

每天睡覺前都要把從早到晚發生的所有事情的細節「捋一捋」,就舒服了,可以安心睡覺了。

3、當你壓抑自己的願望時,瞬間可以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寧靜,你隨之對壓抑上癮。

這個壓抑是會泛化的,可能演變成對自己各種能力的壓抑。

然後你賦予這種寧靜以某種神聖或者超越的意義。

4、疾病會帶來一些好處。

5、你以舊的模式應對新的人際關係,改變意味著不熟悉和充滿危險。

七 工作與生活

現實中各種事件,本來可以「和平相處」的。

它們之間如果發生難以協調的矛盾,很多情形下是一個人內心衝突向外投射的結果。

比如男女的差異是一對矛盾,有人用這種差異製造幸福,有人則製造衝突。

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也是一樣。

有人讓工作佔據了絕大部分時間、消耗了絕大部分全部精力,忽略了家人和親情。

這可能是因為:

1、用工作自虐

2、迴避親情帶來的幸福感,因為這種幸福感太多地超越了父母

3、讓自己的孩子體驗自己早年的親情的缺失

八 人際衝突

現實中的人際衝突是不可以避免的。

在情理和法律範圍內的衝突很正常。

但有些人在衝突中會經常突破底線、不擇手段。

尤其是衝突導致的惡性軀體暴力,可能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

無法把衝突控制在象徵性的、也就是語言的層面,是前語言期即2歲以前的心理創傷導致的症狀,被稱為見諸行動。

頻繁的人際衝突,可能是因為:

1、你無法升華你的攻擊性,無法用被社會認可的方式獲得比你的「對手」更多的財富、知識和榮譽

2、你無法親近他人,你用攻擊他人的方式表達親密

3、肆意表達攻擊性等於當眾情感「裸露」,這是嬰兒行為的殘留。一個真正的成年人自重身份,不屑於這樣做。

4、你把對早年成長環境的攻擊,轉移到了在此時此地的某些人身上。

- End -

相關焦點

  • 武漢心理學家曾奇峰:要相信自然痊癒的力量
    當天清晨,曾奇峰就得知了這個消息。他當時像所有武漢人一樣,被這個消息震蒙了。也是在這時,他才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  本能的,他開始不停地刷手機看相關新聞,急切地想知道封城消息背後,還有多少真相需要了解?  那天早晨,他的心情處於一種被災難激發的焦慮之中:疫情到底有多嚴重?我被感染的風險概率有多大?封城後,個人的生活怎麼辦?多長時間後才能夠外出?
  •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復盤答疑」
    昨天,分享了《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第二十九課「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這裡曾老師特別強調到,在雙重關係中,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將「幫助他人」變成了「改變他人」,這個令我茅塞頓開。
  •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昨天,分享了《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第二十八課「心理諮詢師如何起效的」,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心理諮詢師如何起效」。今天,繼續分享第二十九課「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曾奇峰老師在這次課程中講到了成為心理諮詢師的關鍵,包括個人人格、專業知識和技能、人文知識。
  •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反向形成」
    昨天,分享了《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第六課「攻擊性:如何表達與升華攻擊性」,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攻擊性」。今天,繼續分享第七課「反向形成:哪些事情需要反著想」,曾奇峰老師在課程中從三個層面解釋了反向形成,列舉了12各反向形成的例子,並從三個方面講了認識反向形成的意義。
  •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攻擊性」
    昨天,分享了《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第五課「情感隔離:被掩蓋的情緒」,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情感隔離」。今天,繼續分享第六課「攻擊性:如何表達與升華攻擊性」,曾奇峰老師在課程中講到了攻擊性的兩個演變方向,文化對人普遍意義上的攻擊以及極端的攻擊。主要的內容就是攻擊性的演變,所以思維導圖與主要對應這方面的內容。
  • 心理疾病產生的十大誘因
    電影《黑天鵝》 心理疾病,是一種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幹擾,而使自己思維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 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
  • 沈嘉柯讀書會:曾奇峰《幻想即現實》
    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中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學組副組長及華中地區組長,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精神醫學委員會委員,德中心理治療院(在德國註冊的機構)中方委員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獨家心理諮詢雜誌《心理輔導》專欄作家。
  • 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
    曾奇峰老師看到有朋友發出來的----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這個課程連結,我沒太在意,因為我最近需要專心學習非暴力溝通。而且我記得心理諮詢師培訓課程中聽過曾奇峰講解,一位白髮老人,語言比較平實。直到我第四次看到朋友發的這個課程,我正好有空,就順手打開一看。果斷支付一分錢,點開課程,悠揚的男聲傳出來,我感覺很舒服,有了繼續聽下去的欲望。
  •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看見」
    昨天,分享了《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第二十課「依戀: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感」,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依戀」。今天,繼續分享第二十一課「看見:理解孩子的那些毛病」,曾奇峰老師在課程講了孩子的所謂的「毛病」。關於「毛病」受到先天的遺傳、早年經歷的影響。對於先天遺傳,曾老師說無需改變也不必改變,應該尊重每個人不同的天然的特性。在課程中,曾老師講的是和父母關係有關的孩子的所謂的「毛病」。
  • 曾奇峰:心理學最好玩的地方,是滿足我們對自己的好奇心
    《曾奇峰的心理課》曾奇峰 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座孤島文 | 曾奇峰如果你問我,心理學有什麼用?解釋之一是:在潛意識層面,父母並不希望孩子成績好,因為孩子成績好了,父母就顯得無事可做了,當下會產生被孩子拋棄的感覺。當然,成績好的孩子未來將遠走高飛,更會使父母產生被拋棄感。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座孤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人群湮沒的一員。
  • 心理疾病應不應該休學?
    有了心理疾病可以不休學,可以帶著這些情況,在上學的過程中,改進自己、調理自己。這當中,改變生活習慣最重要。人在生命的過程中,因為感受風寒暑溼燥火,因為會有喜怒憂思等,所以,身體會產生許多的不適當。對於這個情況,現代醫學歸納並確認,人類已經罹患了八千多種疾病。這說明什麼,第一,說明人的所謂許多疾病都只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常態性的現象;第二,說明這些現象都只是醫學對此開列的一系列名稱而已。從更深層次看,一個人怎麼處世,身體就會怎麼去表現。許多疾病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之一。
  • 最新研究:抑鬱症到底吃藥好,還是心理諮詢好呢?
    關於抑鬱症到底要吃藥還是心理諮詢的爭論一直存在,很多人覺得吃藥不能徹底解決抑鬱症,而且吃藥的復發率非常高,但也有人覺得心理諮詢的費用那麼高,並且很多時候不能直觀感受到效果,這一點的確不如藥物。其中單用藥物治療組4,769人,單用心理治療組3,625人,聯合治療組2,587人,安慰劑組632人,心理治療+安慰劑組297人。認知行為治療(CBT)是入組研究中最常用的心理治療,SSRI是最常使用的藥物。實驗人群中,大部分都是中重度的抑鬱症患者。
  • 心理疾病有多嚴重?
    曾經我也渴望像個正常人一樣生活,可我終究還是低估了心理疾病的嚴重性,18歲是一個美好的階段,我卻迎來了一個噩耗:我有病!並且挺嚴重的。那時候第一反應是抗拒和不接受,因為覺得自己終於努力的擁抱生活了,怎麼可能會有病呢?這肯定是個玩笑話,直到腦海裡反覆的出現一個聲音叫我去死,甚至出現命令式的語言:下床-走過去-爬上去-跳下去!
  • 曾奇峰: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如果你問,怎麼達到清爽的人格境界呢?  如果父母覺得自己不理解孩子了,就想想在同一個年齡的自己:你在想什麼、要什麼,以及希望父母怎麼對待自己。不理解孩子,本質上是不願意去理解,而不是不能夠理解。我清晰地記得20年前的一幕,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對我又憤怒又哀怨地說,我實在不知道我16歲的兒子在想什麼、要什麼、幹什麼。
  • 中老年人的精神疾病之心理、生理疾病知識
    中老年人的精神疾病 (一)心理、生理疾病 這種病過去稱為心身疾病。是由於長期焦慮、緊張、抑鬱、驚恐等情緒障礙引起的器官生理功能失調的一大類疾病。
  • 自我毀滅與心理疾病概述
    在現在這個時代,自殺很多時候都與心理疾病相關聯,雖然沒有心理學的古代也不乏如此,但現在這個時代尤其如此,其原因不外乎是現代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欲望與之成正比,如果內外協調倒也相安無事,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人都是內外失衡的,極度失衡者則會走上極端。
  • 心理學:曾奇峰《幻想即現實》-活出夢想中的自己,20句經典語錄
    文/夢嫻君曾奇峰,是一名精神科醫生,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全國獨家心理諮詢雜誌《心理輔導》專欄作家,從事心理治療與教學二十餘年,在國內被稱為精神分析的播種機。你怎麼想,世界就會怎麼改變。以下是作者《幻想即現實》裡面的30句精神分析經典語錄,一起分享學習:1, 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與這個世界本身無關,而只與你有關,與你願意把它製造成什麼樣子有關。
  • 心理知識:常見的心理疾病之狂躁症
    一旦人的心理健康遭到了破壞,那麼人們就很容易患上一些心理疾病。而躁狂症就是一種比較多見的心理疾病,當疾病病發的時候,患者就會出現感情高漲、行為與意志不調的情況。 到底為什麼人會容易患躁狂症呢?
  • 可不止人會有心理疾病,你家狗狗的心理健康也要好好關注
    可不止人會有心理疾病,你家狗狗的心理健康也要好好關注在現在的社會中,養狗狗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人們會更加的注重給狗狗提供良好的衣食住行,讓狗狗的生活更加舒適。但是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就忽視了狗狗的心理健康問題。
  • 出現心理障礙是怎麼回事呢?
    出現心理障礙是怎麼回事呢?心理障礙主要是因為一個人因為生理,心理或者社會原因導致的異常心理現象和行為方式,嚴重的可導致產生異常的人格或者事分裂人格。心理障礙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疾病,它的存在對於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學習工作等日常社會功能都會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