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毀滅與心理疾病概述

2021-01-19 網易

  

  
反覆地強調生活不易,間接地影射自己不易,於是你就真的變得不易了起來,甚至於你可能會將生活中的挫折全部推給生活不易,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於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遭受了讓你難以忍受的挫折,你便可以藉由生活不易的理由,去哀嘆悲鳴,或者殺死自己。

  最近看到不少名人或非名人自殺的新聞,「生活不易」這四個字就是從其中某一篇新聞或者文章裡面看來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他人自殺之後的反應,不外乎是驚嘆、遺憾、同情、乃至感同身受。

  但是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同情自殺者,因為在99%的情況下,自殺都是逃避現實,而你同情自殺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間接地支持逃避現實。對此你也的確可以作出義正詞嚴的解釋,甚至可以批評我的冷血無情。

  自殺是一齣悲劇,是一出警醒世人的悲劇,我們不應該去同情,或者說嘗試著理解。而應該想想,何以致他人自殺?何以致自己同情?何以致自己黯然神傷?

  所謂物傷其類,即是因為聯想到了自身,所以哀傷,並不是出於純粹的同情心,甚至於世間幾乎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因為聯繫到了自身。

  所以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嗎?

  看自殺者的遺書,由於自殺者已逝,所以我們會對其內容保持絕對的尊重,尊重到最後可能只剩下同情。卻忘了,那些東西其實是對我們世人的生命最大的警醒。

  按照我個人所想像的「常理」來說,一個人自殺了,應該會促使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因為自殺者間接地向世人敲醒了警鐘,提醒著我們,如果我們也像他那樣的話,結局也會像他那樣。但不在我想像之中的現實是,一個人的自殺會引發更多人的模仿,更多人的自殺。

  所以我一點也不尊重自殺,一點也不同情自殺。造物主賦予了我們生命,但是我們卻嘗試去毀滅造物主所賦予的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在我看來這是不值得尊重的。

  在網上看過一些自殺者所留下的遺書,每一份遺書似乎都能博取不少的同情心。但是我所看到的,是滿腹的怨言,成篇的藉口,自欺欺人,推卸責任,哀嘆悲鳴。

  不少遺書的自殺者都很聰明,留下一堆片面之詞,作為自己自殺的理由,然後撒手而去,死無對證。

  古語云:「鳥之將死,其鳴也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我們似乎更願意打著尊重和道德高尚的旗號,虛,同情自殺者,相信自殺者的片面之詞。

  自殺者間接地「警醒、暗示」著我們,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加以思考的直接接受了他們的外在行為,而不是去探究表象之下更深一層的東西。

  俗話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從古至今,都不斷地有人提醒著我們,但是我們總是無視他們的提醒,或者是歪曲他們的提醒,而導致前車之覆,後車之鑑覆。

  在現在這個時代,自殺很多時候都與心理疾病相關聯,雖然沒有心理學的古代也不乏如此,但現在這個時代尤其如此,其原因不外乎是現代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欲望與之成正比,如果內外協調倒也相安無事,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人都是內外失衡的,極度失衡者則會走上極端。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內心憂鬱的人可能會用自己的憂鬱去博取他人的同情,然後更加憂鬱,或者尋找與自己憂鬱相同性質的事物,然後使自己更加憂鬱。而在救贖之道裡面的那些安慰鼓勵、積極向上的話語,由於聽得太多,而導致人們對其麻木無感,致失望,於是索性破罐子破摔沉淪憂鬱消極之中,當然也不乏帶著「置之死地於後生」的心理沉淪其中試圖創造奇蹟的。

  有心理疾病的人,在面對別人的鼓勵和開導的時候,所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是,「我懂,你說的我都知道,但是……」但是,總有一個但是。

  其實身心健康的人都不乏如此,更別說心理病患者。

  所以假如你有心理疾病的話,千萬千萬不要認為自己都懂,都知道,也千萬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兩個極端,無論在哪一個極端上面,你都不會好起來,只會使自己的情況更加嚴重。

  而作為旁觀者,也就是心理病患者的朋友,戀人或親人們做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華而不實的鼓勵開導,比如說我聽到過也看到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對心理病患者說:「我相信你會好起來的,你也要相信自己會好起來的。」

  假如你身邊有一個心理病患者,而你又想幫助他,那就儘量少說這樣的話,而應該說:「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或者說:「我想做點什麼幫助你好起來。」而且的而且,要主動,因為心理病患者一般都是被動的。

  至於對心理疾病的偏見,無異於一把把鋒利的刀子,無形中有意或無意地捅向心理病患者。

  如果你是一個心理病患者,請千萬不要去抱怨他們,不要去責怪他們,也不要刻意地去無視他們的話,而要嘗試著去理解他們的話,去接受他們的話。去理解他們即我們的的不完美和無知,去接受他們的話並不是事實,去接受他們的話並不能作為你用來衡量自己的標準。以柔克剛,你的敵人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你要像一位慈父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自己,包容自己,理解自己。

  心理病患者對於同樣有心理疾病的人,不應該同病相憐,心理疾病不同於生理疾病,如果你對同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報以同情,對方也還以你同情,於是你們的負面情緒,你們的不良認知加到一起,可能會產生第三種更加負面消極的情緒,或者第三種更加不良的認知。

  心理病患者應當把同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不是以此去欣賞自己,也不是以此去批評自己,而是更加客觀的通過這種方式間接地審視自己。

  成功學裡面有這樣一個逆向思維的小技巧,說,「如果你想要成功,不要光是去看別人是怎麼成功的,也要多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失敗的。」

  這個話也可以用到心理學上面,「作為一個心理病患者,如果你想要好起來,不要光是去看別人是怎麼好起來的,而要多去看看別人的病情是怎麼更加惡化的。」

  作為因為不完美而存在的人類,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通病:總是有意無意的試圖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一步登天。假如你作為一個心理病患者,仍然深深的持有這種思維的話就很難好起來,如果你是一個渴望功成名就的人也持有這種思維的話基本就不可能成功。

  最近在網上留意到一個「殺魚弟自殺」的新聞,看了相關的幾篇新聞之後,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殺魚弟曾經因小小年紀殺魚而第一次上了新聞,然後殺魚弟如今在即將成年的最後一年裡因殺自己而第二次上了新聞,然後我就好奇他是否會創造奇蹟第三次再次殺了什麼而上新聞頭條呢?假如他還能第三次上新聞頭條的話,我希望他第三次殺的是像初次殺魚一樣殺死無知或愚昧。

  殺魚弟自殺未遂的新聞,最近備受關注,備受關注的原因是底層的不幸,又看到某些公司高管或創業者自殺的新聞,也略受關注,屬於中層的不滿,最後是明星名人們自殺的新聞,從來都是備受關注的,用叔本華的話來說,是上層的厭倦,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欲求不滿。

  人性的,不理性的,所組成的是戲劇性的,每天都在上演,無時無刻,每分每秒。

  此時此刻有人在哭泣,有人在歡笑,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有人死於默默無聞,有人死於軒然大波,還有人看起來雖然活著,但實際早就死了。

  朋友說:一部電影,一本文學,即是一個人或多個人的人生,平時多看電影,多看書,可以縱覽無數人的人生,無論那些人真實存在與否,都具有現實意義。

  我補充說:無數部電影,無數本文學,其實只是從一個人或多個人人生中遴選出來的精彩片段,實際上的人生,並不全然如電影,文學所反映的那樣。

  是的。朋友說:那只是一部分,要將虛與實,美與醜,善與惡,所有的一切組合起來才是完整的,雖然永遠不可能有完整的存在。但那至少也是個美好的嚮往嘛!

  就像這篇文章一樣,我寫不完整,也沒有什麼主題可言,更沒有什麼獨到之處。隨心,隨性,隨行,就好像一個人突然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一樣,說結束就結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心理諮詢的各大流派和治療方法概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年婦女不油膩,ID:womanbuyoun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接上一篇《業餘愛好者如何學心理學》,附上我曾經的學習筆記《心理諮詢的各大流派和治療方法概述》 ,對想深入學習的心理學愛好者提供更多的參考。
  • 心理和精神疾病探源:一場慘烈的人格內戰
    一、心理和精神的變異普通的心理和精神問題,人人都有,實屬正常。較重的心理和精神問題,多人會有,尚屬可控。嚴重的心理和精神問題,變為心理和精神疾病,基本失控。心理和精神疾病因為不同的類型,其嚴重程度就不盡相同,可控和可治的程度也就不同。
  • 為何會有自我毀滅傾向?這本裡程碑之作告訴你
    這本書關注人的自殺、自我傷害心理和行為,為心理諮詢師理解其來訪者,精神科醫生理解其病人提供重要依據,亦為大眾讀者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傷害提供了路徑。作者門林格爾從弗洛伊德的理論出發,循著人類發展的軌跡去探討自殺的原因和表現形式,他深化和發展了精神分析理論,又從這一角度深入探討了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危險行為等在內的人類的自我傷害傾向,並提出了幹預方式。
  • 控制自我毀滅的傾向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著自我毀滅的傾向。首先,我們都有「賭」的心理。我們生來就具有「我」的意識,因此我們總認為自己是整個世界的核心,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總認為自己的存在必有意義,我們認為自己是特殊的,我們覺得在關鍵時刻我們會是幸運的,我們覺得自己不會被世界拋棄的,於是僥倖心理一直伴隨著我們。
  • 澳議員終於說出大實話:這是史無前例自我毀滅行為!
    對此,有澳議員緊急發聲稱,與中國經濟脫鉤無疑是史無前例自我毀滅行為!據環球網12月8日報導,英國《衛報》消息稱,當地時間8日上午,澳大利亞智庫「中國事務」在澳大利亞國會大廈組織的一場活動上,澳大利亞工黨議員蒂姆瓦茨在概述澳大利亞應如何應對與中國「日益具有挑戰性」的關係時表態稱,坎培拉一些鷹派政客提出的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想法將是「史無前例的國家自我毀滅行為」。
  • 心理素質理論概述
    心理素質是指個體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機能,是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統一體,它包括人所有的心理活動過程和心理活動結果。或者說,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的稟賦為基礎,在環境的教育、影響下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
  • 心理疾病產生的十大誘因
    電影《黑天鵝》 心理疾病,是一種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幹擾,而使自己思維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 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
  • 電影《湮滅》——走向自我毀滅的重生
    借用影片中心理學家的話說,人們往往將自殺等同於自我毀滅,但實際上沒有人會「自尋短見」,而是會以各種方式「毀掉自己的生活」。走向「自我毀滅」正是影片所要表達的核心主題。那麼,「自殺」和「自我毀滅」的區別在哪裡呢?根據影片中心理學家所暗示的,根本不存在自殺,它只是自我毀滅的一種極端狀態而已。
  • 中科院心理諮詢師課程都包括哪些內容?
    很多小夥伴都知道,國家在17年取消來原心理諮詢師二級、三級考試。心理諮詢師目前也不在職業資格目錄中。但是很多想要從事心理諮詢相關工作,或者想要通過心理學輔助自己本職工作的小夥伴都問:現階段心理諮詢師該考哪一個?作為原心理諮詢師考試的技術支持機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諮詢師課程是比較受到業界認可的。
  • 心理個案分享:自我傷害如何破?
    斯皮德自殺的原因是外界猜測的焦點,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知道是什麼導致他選擇了這一條不歸路,不過,蓄意自我傷害行為作為一種「心理病」,其發病機制與個人心理特徵有關,也與社會、家庭、環境因素等密切相關。部分蓄意自我傷害者相對一般人群,成熟應對能力低、抑鬱程度高、情緒不穩定性、憤怒特質高、自我愉悅或滿意度低。
  • 心理學丨做心理輔導6年,我發現,人們是這樣自我毀滅的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算算時間,在心理行業也已經摸爬滾打有些年頭了,多多少少也接觸了千餘號人。基本上每個人想要的都是變好,但實際生活中,他們基本都在做著能帶來自我毀滅的事情。而說真的,你身上也有這樣的模式。不如一起來看看吧?
  • 心理疾病有多嚴重?
    曾經我也渴望像個正常人一樣生活,可我終究還是低估了心理疾病的嚴重性,18歲是一個美好的階段,我卻迎來了一個噩耗:我有病!並且挺嚴重的。那時候第一反應是抗拒和不接受,因為覺得自己終於努力的擁抱生活了,怎麼可能會有病呢?這肯定是個玩笑話,直到腦海裡反覆的出現一個聲音叫我去死,甚至出現命令式的語言:下床-走過去-爬上去-跳下去!
  • 自我懷疑是機會的毀滅者?如何才能擺脫自我懷疑?
    也許小時候被欺負會讓你一開始養成自我懷疑的習慣,但是長大後,這就是你尋求他人認可的心理習慣。然而,以下是我在心理學工作中經常看到的導致自我懷疑的原因:自我懷疑的三個常見原因重要的是要承認,有許許多多的事情可以同時觸發和保持自我懷疑的習慣。
  • 心理障礙自我心理疏導方法推薦5個簡單實用的方法
    首先,對於心理障礙自我疏導治療的問題你一定要重視,你提到心理障礙自我疏導治療為你解答如下。患者總是被重複性的思維內容或行為衝動所困擾,明知這種觀念或行為不合情理,但是無法控制或終止,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患者為此深感痛苦、焦慮和抑鬱,但是有強烈的醫治願望。
  • 自我調節是消除恐慌心理的最好辦法
    劉霞:​人們在遇到一些難以應對的應激事件的時候,往往都會產生一些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反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內在的需求,然後幫助我們進行自我調整,來應對這些應激事件。大多數的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也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調節好,有一些持續性的、比較嚴重的情緒反應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後果,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重視,必要的話有可能需要尋求幫助。
  • 銘科教育人事人才培訓網心理諮詢師高級證書是真的嗎?
    目前國家心理諮詢師崗位技能證書中評定最高的為專業技術人員心理諮詢師(高級)培訓證書。在行業內有較高的認可度,含金量高。今天,銘科教育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人事人才培訓網心理諮詢師證書的相關事宜。二、課程內容普通心理學:心理科學概述生物學基礎,認識/情緒/意志/動機/能力探索社會心理學:社會化與自我研究、社會動機與社交情緒/溝通與人際關係、愛情、婚姻與家庭等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概述。
  • 疫情當前,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疫情當前,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2020-01-27 0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媒:大多數外星文明或已自我毀滅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020年12月26日報導稱,曾經星羅棋布存在於我們銀河系各處的外星文明中的大多數,很可能已經自我滅亡。這是2020年12月14日發表在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的一項新研究的主要觀點。
  • 本尼:自我救贖?自我毀滅
    今天介紹的一部英美劇叫做《梅爾羅斯》,講述的一個出生在上層階級家庭的在童年遭受家庭暴力男主角派屈克-梅爾羅斯,從一開始的自甘墮落到慢慢走向自我救贖的故事。主角背景:兒時受到父親非人般的虐待,因此對父親一直有著陰影。
  • 「「心防」微科普」大學生如何進行心理自我調試?
    03 心理障礙不協調性、針對性、損害較大、需求助於心理醫生。04 心理疾病強烈的心理反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損害大、需心理醫生的治療。05 心理問題心理困擾、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產生原因1.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2. 對網絡產生過於強烈的依賴性。3. 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