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山進 通訊員 君來 新亮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由於病毒傳染性強,覆蓋面廣,人們從心理上或多或少地會產生恐慌情緒,面對這樣的情緒,如何看待呢?為此,記者專訪了濟寧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市級心理救援醫療隊專家、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四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劉霞。
記者:疫情期間,很多人談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會非常恐慌,您如何看待疫情下的這種情緒反應?
劉霞:人們在遇到一些難以應對的應激事件的時候,往往都會產生一些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反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內在的需求,然後幫助我們進行自我調整,來應對這些應激事件。大多數的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也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調節好,有一些持續性的、比較嚴重的情緒反應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後果,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重視,必要的話有可能需要尋求幫助。疫情下,我們要做好內心的恐慌與保持希望之間的平衡,一方面我們這種內心的恐慌可以幫助我們做好更好的自我保護,還能夠幫助我們遠離疾病和病毒,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正確的認識這個疫情,我們可以和所有人一起來面對這些磨難和挑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疫情一定能夠被消滅。
記者:面對手機和網絡上林林總總的信息,會出現恐慌的情緒,應該怎麼辦?
劉霞:針對現在這種情況,我們不建議總是刷手機、看手機的信息,我們建議可以定時的觀看官方機構發布的新聞信息和一些關於疫情的知識和指示。避免自我強化導致的危機感,和自我暗示導致的不安全感,避免恐慌情緒和抓狂的情緒淹沒自己。
記者:現在的疫情防控措施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那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劉霞:我們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物鐘,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有條件,就要保持常態化的生活,包括晝夜的規律,還有合理的膳食、營養結構和充足的睡眠,再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鍛鍊。同時,我們還要保持和家人、親戚朋友、還有一些要好的同事之間的通訊聯繫,互相之間尋求一些支持、幫助和安慰,表達對彼此之間的關心,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在壓力情況下導致的一些負面情緒向他們過多的表達,不要對他們進行強烈的情感發洩,以免引起一些不良的人際關係循環。
記者:在疫情之下,會不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產生更多的影響?
劉霞:在突發的疫情情況下,對所有人都是一種應激,對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一樣。原來比較穩定的病人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或者是引起復發,原來一些不穩定的病人也有可能會出現加重,但是這種情況下也不要特別驚慌,首先要按照醫囑規律服藥,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定時服藥的鬧鐘,當鬧鈴響起的時候就要記得吃藥;其次要學會做一些心理調適,比如,把自己的脆弱的情感表達出來,向家人、親戚朋友說出來,再則就是要正視疫情,相信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做好防護,就不會有太大的危險;最後,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生活當中美好的事物上去。
【健康小貼士】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
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有情緒是正常的,不用給自己施加二次壓力,認為自己心理上生病了,相反的,要學會理解情緒,與情緒相處。積極樂觀的情緒、健康向上的心態,也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在此基礎上,正常作息,適當運動,儘量不外出;不要只關注疫情相關信息,學會轉移注意力。其實,疫情時期的「暫停鍵」,也是充實自己和規劃未來的好機會;找信任的人溝通和傾訴,互相鼓勵;如果感到心理負擔過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或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請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專家簡介】:
劉霞,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四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濟寧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市級心理救援醫療隊專家、濟寧醫學院研究生導師,擅長各種精神障礙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躁狂症、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各種神經症等疾病的藥物治療及輔助的心理治療。從事臨床心理多年,經驗豐富。
濟寧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
援助熱線:
0537——12355
0537——3165837
心理援助專家24小時守候,
聆聽您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