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百官不解,司馬昭:倒過來讀

2021-02-23 簡音律

原標題: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百官不解,司馬昭:倒過來讀

一說到劉禪,人們熟知的諺語、歇後語、成語等一個接著一個:「扶不起的阿鬥」、「樂不思蜀」、「阿鬥的江山——白送」。不僅僅是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把劉禪描寫成一個昏庸無能的形象,就連《三國志》、《鄧艾傳》等具有歷史公正性的史書都記載著劉禪愚蠢的所作所為。

有人說,讀史書,千萬不要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理解,而是要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儘管劉禪被人流傳下來的形象雖然都是負面的,但還是有很多人為他辯護。為何劉禪此人充滿了爭議,還要縱覽他的一生。

作為蜀漢開國皇帝的兒子,作為後漢主,他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207年,阿鬥出生時,劉備已經46歲。此時的劉備結束了寄人籬下的生活,開始組建自己的兵力,卻又吃了好幾次敗仗,正感慨創業艱難,前往「三顧茅廬」諸葛亮的時候,阿鬥卻出生了。

劉備壓根就沒有時間去管這個孩子,208年,曹操南下攻打荊州,劉備一群人落荒而逃,更誇張的是,劉備把自己的妻子全部拋棄了,才1歲的阿鬥和阿鬥的生母甘夫人是在趙雲力保之下才得以倖免於難。劉備此時又上演了要摔死阿鬥的好戲,把趙雲收得服服帖帖。

這之後,211年,4歲的阿鬥就被送出去給繼母孫夫人了,史書《雲別傳》中對孫夫人的記載是「驕縱奢侈」,阿鬥的童年黃金期的教育就這麼被錯過了。直到219年,劉備終於漢中稱王,12歲劉禪終於被立為太子。這其中,沒有任何史書記載劉備和劉禪見過面,也沒有教導過劉禪任何文武知識。隔壁家的曹丕10歲就已經隨父曹操上沙場了,劉禪到了14歲,劉備才派先生教他書禮。

223年,劉備離世,本應是劉禪的天下,卻由諸葛亮接管了,只是這是父親安排的劉禪也沒辦法。只是諸葛亮執政期間,他也沒有一次親歷過戰場。235年,諸葛亮離世前,又安排了重臣蔣琬輔佐劉禪,劉禪依然不能親政。這也導致了劉禪後期把「遲來的叛逆」都發洩了出來。

246年,蔣琬離世,此時劉禪已經39歲。被人控制了39年的劉禪心中對諸葛亮和蔣琬心中充滿了恨意,但是他又不會管理朝政,也不會領兵打仗,乾脆就放縱自己。只是從史書中,其實不難看出,劉禪的智商和情商都不差,就是不願往好的方向去做。有忠臣曾經勸諫他,不要輕信黃皓,希望他能殺了惡臣黃皓,重用忠臣董允。他的回答是:「我都知道,但是董允常常埋汰我,我恨他。就算我知道他是對我好的,我也不聽。」

263年,司馬家族帶領的魏軍打到蜀國城下,劉禪堅決選擇了投降。劉禪被司馬昭俘虜到了魏國都城,就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被殺,一種是徹底的降服。當時的蜀國大將姜維假意投降魏國大將鍾會,決定復興蜀漢,結果消息洩露後,蜀國的將領全部被殺。

見此情景,劉禪好不淡定,不知是裝模作樣還是真的整日花天酒地,司馬昭試探道:「想家嗎?」劉禪直道不想,因為洛陽有好吃好喝的,更何況洛陽本就是國都,回蜀作甚。司馬昭還不放心,怕他是裝的。劉禪不蠢,司馬昭的心思看得清清楚楚,便在自己取來牌匾,寫下「中山寨」掛上。司馬昭看後,哈哈大笑,這才作罷。

眾人看不懂這兩聰明人之間的啞謎,司馬昭解釋,要倒過來讀,就變成「在山中」了,阿鬥的意思是,「我無爭霸之心,歸隱田園去也。」也因為劉禪的「樂不思蜀」和「中山寨」的舉動,劉家人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一直在洛陽城生活得悠閒自在,沒有被司馬昭殺害。

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劉禪當時的這個決定是英明的,至少是在當時保全了劉家血脈。但是,劉禪當皇帝那時的怠惰和享樂,也確實能看出他確實沒有想稱霸之心。他雖然有知人知心的能力,卻在前期不能親政,後期也無心朝政,不願負責,使得他親政期間蜀國勢力急劇下滑。被俘虜後,委曲求全,沒有一點骨氣,這才是他為人們所不齒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劉禪亡國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來念
    這就和人們口中扶不起的阿鬥一樣,庸才若劉禪,阿鬥劉禪在很多人心中就是這樣一個扶不上正道、無法成才的一個形象。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阿鬥其實並非一介懦夫,也不是所謂的昏君。劉禪在位期間,從公元207到公元271年,蜀漢國泰民安,儘管後來劉禪於公元263年開城投降魏國,那也只是權衡利弊後無奈的舉措。作為漢昭烈帝劉備最看好的兒子,劉禪從小便被給予了厚望。
  • 劉禪說的3個字,「嚇退」司馬昭殺心,有人不懂,司馬昭:倒過來讀
    劉禪說的3個字,「嚇退」司馬昭殺心,有人不懂,司馬昭:倒過來讀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諸葛)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有一次司馬昭設宴,讓人奏起了蜀地的樂曲,跳起了蜀地的舞蹈,很多投降過來的官員都落淚了,劉禪沒有,他覺得這是司馬昭考驗自己。司馬昭問他是不是思蜀,他連連說到不思蜀。  宴會結束後,司馬昭派人送她回去,路上他後背發涼,生怕被人在路上幹掉,進入府中後,他立刻讓人準備了筆墨,在門上寫了「中山寨」三個大字。  當天晚上,司馬昭安排的眼線就把門上的字告訴了司馬昭。司馬昭得知後,將派出去的眼線撤了回來。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引言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放棄了北伐計劃,缺少了對外戰爭後,國家內部逐漸出現問題,劉禪用了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解決問題。雖然是能夠緩解問題,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導致司馬昭趁著蜀漢問題發兵攻打了蜀漢。第二年,隨著大軍兵臨城下,劉禪決定投降,蜀漢就這樣滅亡了。
  • 劉禪投降後留下三個字安享富貴,群臣不解,司馬昭下令倒著念
    在國家政務方面,劉禪自己很少理會,甚至都很少上朝,幾乎將所有的政務都交給別人來做。上朝聽大臣意見的時候,劉禪幾乎隨風而到,沒有什麼主見。那麼劉禪究竟做了什麼呢?劉禪經常在宮中鬥蛐蛐,又或者跟宮女嬪妃享樂,寵信宦官,因此劉禪身邊聚集了很多小人。劉禪的做法讓宰相諸葛亮非常生氣,但是他卻一直遵守本分,也曾經多次奉勸過劉禪,但總是事與願違。
  • 劉禪寫下三個字,司馬昭饒其一命,手下不明白,司馬昭:反著讀
    都知道劉備的兒子劉禪繼承了其父的衣缽,劉禪又被稱作「扶不起的阿鬥」,寓意自然一目了然,指他昏庸無能,但其實劉禪是有他過人之處的,要知道在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後蜀國才滅亡,如果劉禪真的一無是處,恐怕蜀國早就滅亡了,也撐不了三十年那麼久。
  • 後主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除掉他,反而封其為「安樂公」?
    劉禪劇照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國投降後,以劉禪為主首的蜀國君臣全部東遷到洛陽。司馬昭經過一段的觀察,認為劉禪對魏國已經沒有威脅,為安撫籠絡蜀人之心,上奏魏帝封其為安樂公。曹魏滅亡後,西晉建立,劉禪繼續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因病逝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
  • 劉禪寫下三個字,司馬昭大笑放了他,這是為何
    不管諸葛亮怎麼教,劉禪就是不明白軍師之意,他多次不聽勸告,沒有主見,所以被形容為「阿鬥扶不起」。事實上,這些小說、電視劇中都有戲說的成分,歷史上的劉禪雖無多大才幹,但決不會是傻瓜。諸葛亮死後,劉禪坐擁蜀漢三十年,這足以說明他仍然有一定的才幹。從劉備那裡學到了一些治國之道,劉禪雖不是才子,但耳濡目染。
  • 劉禪裝傻說了一句話,司馬昭聽後狂笑不止,結果樂極生悲當場暴斃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扶不起的阿鬥」,這是一句極具諷刺的話語,那麼劉禪是不是真的扶不起來呢?實際上,劉禪可能並沒有就想像的那麼沒用,他隨口說的一句話,就能讓司馬昭當場死亡,這是怎麼回事呢?趙雲七進七出救出劉禪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趙雲辛辛苦苦把劉禪救了出來,結果劉備卻將劉禪狠摔在沙地上,差點丟掉了性命。好在劉禪沒被摔死,不然趙雲估計都要氣到吐血了。劉備此舉自然是為了收穫趙雲的忠心,但是劉備也是很愛劉禪的,若是真心要將他置之死地的話,也不會特地選在沙地上,不過可憐的小劉禪這麼小就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大家都知道劉備善於用人,眼光獨到。
  • 司馬昭之心到底是什麼!?
    接著,司馬昭又質問,你寫的《潛龍詩》,把我們比做泥鰍鱔魚,這是什麼意思?曹髦不敢回答,司馬昭冷笑著走開了。      曹髦回到後宮,把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召來商議。曹髦氣憤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死後,司馬昭假借太后名義,列舉曹髦罪狀無數,把曹髦貶為庶民,以平民的身份安葬了他,想以此把事情掩蓋過去。
  • 司馬懿去世前大喊四字,司馬昭聽後,直到去世不敢稱帝
    曹髦既然已經死了,曹魏的實際統治者司馬昭其實已經可以稱帝,但司馬昭並沒有這麼做。不是他不敢,而是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特意交代的。 慎之,慎之 原來當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後,局勢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順利。大將軍曹爽雖然帶著幼帝曹芳投降,願意把權力交給司馬懿。但在此前司馬懿已經答應了太后,無論如何都要赦免曹爽的罪狀,甚至不能動曹家人一根汗毛,所以後來司馬懿只是將曹爽軟禁了起來,不讓他出門。
  • 讀三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炎後來依樣畫葫蘆,也上演了一出「禪讓」的曲目,表面上看確實是有樣學樣,實際上曹魏的江山完全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而司馬家的建立的晉王朝其實是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從曹爽手上搶過來的,也就是說晉並不是另起爐灶的一個新興王朝,而是直接竊取了曹魏的政權。因此後來稱三國及稍後的那段歷史為魏晉南北朝,而從來不說漢晉南北朝。
  • 劉禪投降做了安樂公,蜀國官員百姓卻成了刀下鬼,關羽被滅門!
    歷來主流觀點都認為劉禪投降,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全蜀國百姓。《三國志》的評價:「劉氏無虞,一邦蒙賴。」意思是說,不但劉禪一家平安無事,整個蜀漢的百姓都倖免於戰亂之苦。劉禪投降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士人基本都贊同投降,再加上劉禪或許也有保全百姓的想法,所以也就順理成章了。然而,由於鍾會的野心,卻導致蜀中遭受了戰亂之苦。
  • 人物誌:司馬昭
    司馬昭任文鴦為將軍,並晉封為侯,並讓他繞城喊話勸降。司馬昭看到城上守軍持弓而不發箭,對諸將說:「可以攻城了。」二月二十日,魏軍攻城,當天城被攻破,殺了諸葛誕,夷滅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名不願投降的士兵,也被斬殺。[13]  吳將唐諮、孫曼、孫彌、徐韶等都率部下投降,司馬昭上表給他們加封爵,士卒飢餓有病的,供給糧食醫藥。有人說吳兵必然不肯為我們效力,請求把他們活埋了。
  • 三國有四位「衛將軍」:除了司馬昭,另外三位分別是誰呢?
    到洛陽後,司馬昭晉位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內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辭讓不受。自此,在晉升為大將軍後,司馬昭成功接替了司馬師留下的兵權,也讓曹髦奪回權力的計劃落空。甘露五年(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只有後人才敢說出
    司馬昭掌權後,與其父親司馬懿,兄長司馬師,司馬昭更加的跋扈專權,魏帝曹髦不甘心做一個傀儡皇帝,提筆寫下潛龍一詩。曹髦秘密召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王業等朝臣,暗中商談除去司馬昭的計謀。曹髦過於輕敵,不聽取老臣的勸阻,明知司馬昭在朝中根深蒂固,黨羽遍布朝野,私自頒布詔書,要求天下諸侯討伐司馬昭。詔書剛剛寫好,便被司馬昭知曉,魏帝曹髦手握佩劍衝出宮去,各大臣眼看魏帝不保,紛紛投降司馬昭,揭發了曹髦的陰謀。司馬昭知道後,大笑一聲,不以為然。
  •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司馬炎後來依樣畫葫蘆,也上演了一出「禪讓」的曲目,表面上看確實是有樣學樣,實際上曹魏的江山完全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而司馬家的建立的晉王朝其實是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從曹爽手上搶過來的,也就是說晉並不是另起爐灶的一個新興王朝,而是直接竊取了曹魏的政權,因此後來稱三國及稍後的那段歷史為魏晉南北朝,而從來不說漢晉南北朝。
  • 野史記載司馬昭死於司馬炎之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提起司馬昭的心思,眾人皆知,其野心蓬勃,不用猜想就能看得出來。那麼司馬昭之死,大家知道嗎?據正史記載,司馬昭篡位之前不幸因中風而死。但是在一些野史之中,卻記載著司馬昭是因中毒而死,下毒之人正是他的親生兒子司馬炎。野史中的說法是胡編亂造,還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 三國時,為什麼司馬昭要殺鄧艾和鍾會?
    司馬昭無法,就派主簿師纂親自帶著詔書給鄧艾,鄧艾看著無法抵制,這才奉命。擅自責罰主簿師纂。在綿竹突擊諸葛瞻的時候遭遇失敗,率軍襲陣的師纂遭受鄧艾的斥責,並且險遭鄧艾誅殺。師纂是司馬昭派往等部隊的主簿,其實名為主簿實為監軍。其原因就是起初鄧艾不願意聽從司馬昭的命令伐蜀以至引起司馬昭的不快,這才派了一個代表來鄧艾軍中作為監察。
  • 司馬昭究竟是死於中風還是司馬炎的暗算?我們一起來探討分析一下
    提到司馬昭的思想,眾人皆知,其雄心壯志,不必猜也能看出。所以司馬昭死了,大家都知道原因嗎?根據正史記載,司馬昭在篡位前,不幸中風去世。但在一些野史中,卻有記載司馬昭是死於中毒,而下毒的人就是他的兒子司馬炎。野史話是胡說八道,還是有一定的事實根據?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探討這個問題,看看司馬炎毒殺司馬昭的事情是否有可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