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百官不解,司馬昭:倒過來讀
一說到劉禪,人們熟知的諺語、歇後語、成語等一個接著一個:「扶不起的阿鬥」、「樂不思蜀」、「阿鬥的江山——白送」。不僅僅是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把劉禪描寫成一個昏庸無能的形象,就連《三國志》、《鄧艾傳》等具有歷史公正性的史書都記載著劉禪愚蠢的所作所為。
有人說,讀史書,千萬不要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理解,而是要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儘管劉禪被人流傳下來的形象雖然都是負面的,但還是有很多人為他辯護。為何劉禪此人充滿了爭議,還要縱覽他的一生。
作為蜀漢開國皇帝的兒子,作為後漢主,他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207年,阿鬥出生時,劉備已經46歲。此時的劉備結束了寄人籬下的生活,開始組建自己的兵力,卻又吃了好幾次敗仗,正感慨創業艱難,前往「三顧茅廬」諸葛亮的時候,阿鬥卻出生了。
劉備壓根就沒有時間去管這個孩子,208年,曹操南下攻打荊州,劉備一群人落荒而逃,更誇張的是,劉備把自己的妻子全部拋棄了,才1歲的阿鬥和阿鬥的生母甘夫人是在趙雲力保之下才得以倖免於難。劉備此時又上演了要摔死阿鬥的好戲,把趙雲收得服服帖帖。
這之後,211年,4歲的阿鬥就被送出去給繼母孫夫人了,史書《雲別傳》中對孫夫人的記載是「驕縱奢侈」,阿鬥的童年黃金期的教育就這麼被錯過了。直到219年,劉備終於漢中稱王,12歲劉禪終於被立為太子。這其中,沒有任何史書記載劉備和劉禪見過面,也沒有教導過劉禪任何文武知識。隔壁家的曹丕10歲就已經隨父曹操上沙場了,劉禪到了14歲,劉備才派先生教他書禮。
223年,劉備離世,本應是劉禪的天下,卻由諸葛亮接管了,只是這是父親安排的劉禪也沒辦法。只是諸葛亮執政期間,他也沒有一次親歷過戰場。235年,諸葛亮離世前,又安排了重臣蔣琬輔佐劉禪,劉禪依然不能親政。這也導致了劉禪後期把「遲來的叛逆」都發洩了出來。
246年,蔣琬離世,此時劉禪已經39歲。被人控制了39年的劉禪心中對諸葛亮和蔣琬心中充滿了恨意,但是他又不會管理朝政,也不會領兵打仗,乾脆就放縱自己。只是從史書中,其實不難看出,劉禪的智商和情商都不差,就是不願往好的方向去做。有忠臣曾經勸諫他,不要輕信黃皓,希望他能殺了惡臣黃皓,重用忠臣董允。他的回答是:「我都知道,但是董允常常埋汰我,我恨他。就算我知道他是對我好的,我也不聽。」
263年,司馬家族帶領的魏軍打到蜀國城下,劉禪堅決選擇了投降。劉禪被司馬昭俘虜到了魏國都城,就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被殺,一種是徹底的降服。當時的蜀國大將姜維假意投降魏國大將鍾會,決定復興蜀漢,結果消息洩露後,蜀國的將領全部被殺。
見此情景,劉禪好不淡定,不知是裝模作樣還是真的整日花天酒地,司馬昭試探道:「想家嗎?」劉禪直道不想,因為洛陽有好吃好喝的,更何況洛陽本就是國都,回蜀作甚。司馬昭還不放心,怕他是裝的。劉禪不蠢,司馬昭的心思看得清清楚楚,便在自己取來牌匾,寫下「中山寨」掛上。司馬昭看後,哈哈大笑,這才作罷。
眾人看不懂這兩聰明人之間的啞謎,司馬昭解釋,要倒過來讀,就變成「在山中」了,阿鬥的意思是,「我無爭霸之心,歸隱田園去也。」也因為劉禪的「樂不思蜀」和「中山寨」的舉動,劉家人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一直在洛陽城生活得悠閒自在,沒有被司馬昭殺害。
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劉禪當時的這個決定是英明的,至少是在當時保全了劉家血脈。但是,劉禪當皇帝那時的怠惰和享樂,也確實能看出他確實沒有想稱霸之心。他雖然有知人知心的能力,卻在前期不能親政,後期也無心朝政,不願負責,使得他親政期間蜀國勢力急劇下滑。被俘虜後,委曲求全,沒有一點骨氣,這才是他為人們所不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