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經濟新方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分領域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生動闡述:「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就要不斷制定新的階段性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正是起草《建議》的價值基點,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就這些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有城市現代化,也要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下更大功夫。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重大任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實現國家現代化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葉興慶看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僅需要依靠農業自身發展進步、充分激發農民主體作用,而且迫切需要發揮工業和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要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從各地發展階段和農民意願出發,分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財力支持,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議》提出下更大力氣促進共享發展。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後凱認為,要提高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加快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支撐吸納人口。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能夠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保障,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海燕認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是發展目標又是發展手段,是發展短板也是發展潛力。要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十四五」時期,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巫志南表示,全會提出今後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部署了3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全面小康社會的新起點上,與時俱進、堅持不懈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繁榮發展。

  「全會要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巫志南表示,這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更為清晰的現實路徑,有利於推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十三五』時期,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同時,綠色產業不斷發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互相促進方面實現了良性循環。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如何促進綠色轉型?李佐軍認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要素結構以及社會結構的轉型:產業結構轉型,要減少高汙染、高排放產業比重,發展綠色低碳新興產業;能源結構轉型,要推進傳統化石能源綠色化、清潔化,提升新能源比重;要素結構轉型,從偏重人力、資源、資金投入,到更多依靠技術、人才等;社會結構轉型,要求越來越多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李佐軍表示,「十四五」時期,要繼續大力推進改革,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減少對資源能源消耗的過度依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百姓高度關注的收入、就業、教育、養老等方面,全會進行了系統性部署。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有利於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賴德勝表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正當其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服務體系,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認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繼續為以下目標努力奮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

  (本報記者高雲才、張賀、寇江澤、李心萍、邱超奕)

相關焦點

  •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觀點)
    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人民日報評論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既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也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入冬後天氣漸冷,北方城市已經供暖
  • 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落腳點
    原標題: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落腳點 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其落腳點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落腳點不僅抓住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關鍵,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運用和重大發展。
  • 重慶日報評論|著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步入新發展階段,重慶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重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未停止,且不斷因時而變。「十四五」時期是新時代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關鍵五年。
  • ...教育衛生文化旅遊體育事業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他強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精心謀劃邵陽市「十四五」規劃,全面推進教育衛生文化旅遊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市領導李萬千、周迎春、李志雄、彭華松、李華和出席。
  • 大力發展旅遊「幸福產業」 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2019年,我國人均GDP達1萬美元,人民生活基本實現全面小康,旅遊度假休閒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剛需,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事關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的「幸福產業」。旅遊既是經濟發展、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的必然結果,更是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後對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必然要求。這種需求不僅建立在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充裕的財富積累上,更建立在人類對美好生活永無止境的追求上。
  • 人民要論: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
    民法典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法典在系統確認民事主體所廣泛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上,明確權利的行使規則,為權利實現提供有力保障。整個法典的制度和規則設計,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法典中關於財產權、人身權、人格權等的各項規定,將民事權利法定化、具體化,使其真正成為新時代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的重要法律依據。
  • 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人民要論)
    民法典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法典在系統確認民事主體所廣泛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上,明確權利的行使規則,為權利實現提供有力保障。整個法典的制度和規則設計,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法典中關於財產權、人身權、人格權等的各項規定,將民事權利法定化、具體化,使其真正成為新時代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的重要法律依據。
  •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五論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
    對標對表中央規劃建議,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通過的《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今後五年要努力實現民生福祉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滿足。這是我們新的奮鬥目標。
  • 孫英:以提高住宅質量為己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但從住宅的定性感受、聽到的反映、居住體驗以及整個住宅的空間功能、採光、通風、空氣品質、房屋建築質量、裝修、智能化,包括提供更方便、快捷、舒適生活的支撐上,距離發達國家都還有非常大的差距。一些發達國家的住宅建設非常有特點,而且更能體現人性化的特點。特別是日本建設的住宅,部品體系之完善,使用功能之方便以及在維修方面都給居住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體驗。
  • 人民日報: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自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以來,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
  • 「省政府網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五論深入貫徹...
    對標對表中央規劃建議,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通過的《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今後五年要努力實現民生福祉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滿足。這是我們新的奮鬥目標。
  • 司法部副部長: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優質高效公共...
    劉振宇在廣西調研時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優質高效公共法律服務12月5日至6日,司法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劉振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調研司法行政工作,並與基層司法行政幹部和法律服務工作者進行了座談交流。
  • 人民日報評論員: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自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以來,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
  • 李志偉: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面向這一清晰的美好藍圖,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採取更有力的舉措,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
  • 民法典: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提供保障
    民法典: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提供保障 2020-06-10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 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本報評論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民生事業涉及千家萬戶,事關群眾福祉,是一座城市最響亮的品牌。「雙優」寧海建設,必須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其中包括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要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十四五」時期,我市如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 姚景源: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關聯度高的行業大有發展空間
    而中國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我們的出發點、落腳點要轉到滿足國內需求增長。「我們經過經濟發展,現在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你一定要選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關聯度高的行業,今後選擇這個關聯度高的行業我認為大有發展空間。」姚景源說。
  • 人民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新期待
    從「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底線,再到「摘帽不摘責任」的長遠謀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長,更要兼顧生存與發展、物質與精神、效率與公平,以惠民為民的「升級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