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俠客行》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這樣一些可愛的人,他們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他們放下自己的私利,追求國家大愛。曾經就有這樣一位可愛的人,他是一位抗戰時期的老兵,退伍之後,他沒有向國家要求任何待遇,反而默默回到家鄉在一個供電局上班,為家鄉的人民做貢獻。他隱姓埋名供電公司57年,家裡藏一張70年前的破紙,揭開其身份。
初上戰場成為戰鬥英雄
張貴斌出生於遼寧的一個貧困農戶家庭,小時候因為家裡貧窮,吃了很多苦。長大後機緣巧合下,1948年,22歲的他參軍了。那時正式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他跟隨著共產黨部隊參加了大大小小多次戰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塔山阻擊戰。塔山阻擊戰是遼瀋戰役中最慘烈的一站,當時為了擊潰敵人,張貴斌和他年齡相仿的戰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拼命將國民黨的救援部隊死死的擋在塔山,他們花了幾天幾夜的時間,豁出性命阻擋敵人的腳步。最後戰爭勝利,可全連的人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他和另外兩名戰友,結局著實慘烈。
那個時候張貴斌才參軍不久,因為在塔山阻擊戰中的英勇表現,他立了大功,部隊給予他表彰。因為這場戰役,才參軍的他成為戰鬥英雄,第二年,他便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之後,他在軍隊之中表現的更加積極主動的奉獻自己,上戰場永遠都是奮勇向前。他跟隨著部隊一直轉戰大半個中國,經歷無數次戰役,在南下攻打桂林時,他不幸被敵人的彈片擊中,身負重傷,不能在上前線戰鬥,故而才退居後方。作為戰鬥英雄,組織上先後安排張貴斌到廣州海關和漢口公安局工作。這兩份工作對當時的張貴斌來說,已經很不錯了,可是他卻突然在1954年回家,他回到家鄉的西柳鎮小碼頭當起農民,過著他最原本的生活。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明白,為什麼他放著那麼好的工作不要,又回來種地當農民?
退伍後回家鄉幫助鄉親建設
原來他覺得城市裡的工作並不適合他,他也不喜歡坐在辦公室這種文字工作,他更喜歡做一些有實際意義,能幫助到更多人的事情。家鄉是他土生土長的地方,那裡有他的根,有幫助他的鄉親,有需要他的人,更有他牽掛的人。於是他決定離開城市,回來到家,從基層開始做起,他說:「我要回鄉參加建設,回家孝敬老母親」。
回到家鄉後,張貴斌收起自己的軍功章,也從來沒有和家人朋友說自己在戰場上的事情,他的家人、朋友、鄰居,只知道他是一個打過仗的退伍老兵。雖然收起了軍功章,但他做事風格還是延續了軍人雷厲風行、一心為民的做派。他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組建生產社,幫助村民生產建設,家鄉人民生活非常貧困,他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村裡勞動生產的工具不夠,他主動拿出自己全部的100元購買工具,用實際行動幫助和支持村民發展經濟。
無私奉獻
幾年之後,張貴斌被調到海城縣農電局工作。那是1962年,那個時候中國用電燈的普及率不高,很多地方沒有電線電站的基礎建設,當地的村民晚上都是用煤油燈照明。為了讓那裡的村民早日用上電燈,過上方便的生活,他每天起早貪黑,為村民立杆架線,毫無怨言。在他不辭辛勞的付出下,村裡每家每戶都通了電線,使用上了電燈。看到晚上村裡家家戶戶都亮起了電燈,他的內心無比高興,他說:「看到鄉親們家裡燈泡亮了,我高興的睡不著覺」。這是一個多麼樸實無華又無私奉獻的人。
就這樣憑著一腔熱血,張貴斌在這個崗位上幹了數十年,解決不少村民的困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慢慢的變老,之前在戰場上又受過傷,導致身體肌肉關節出現問題,不方便他爬上爬下,這個工作又是體力勞動,漸漸地,他也無法再勝任這項工作。他不願意回家養老,在他的奮力爭取下,當地政府又給他分配了一個管理物資的工作。幾年之後,他到了退休的年齡,雖然他很熱愛工作,但也不得不退下來。
不給國家添麻煩
退休之後,張貴斌老人也不想給國家添麻煩,按照規定,作為離退休老幹部,他的住院費是可以全額報銷的,可他幾乎從來不使用這些,每次遇到生病住院,只要是能下床走動的,他就會讓子女給自己辦出院。他女兒說:「有時候,我和我爸說多住幾天國家也給報銷」,但張貴斌老人反過來教育女兒:「不要給國家添麻煩,我省下來,國家還能用在別處」。
自上班到退休,張貴斌生活非常節約簡樸,家裡住的房屋都是幾十年前的老房子,又小又破,家具也很老舊。他雖然積蓄不多,但他也不想把錢花在這些地方。這麼多年,他的生活一直很低調。退休之後,他還和老伴在街上撿舊衣服、收破爛,然後讓女兒洗乾淨晾好,他說還會有更困難的人,這些東西他們可以用。在2019年當地機構核實抗戰老兵信息,張貴斌才拿出自己的軍功章、立功證等,他的家人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爸爸曾經是一個不怕犧牲身經百戰的戰鬥英雄。
結語
張貴斌老人常說:「黨和父母給我的教育是多做好事、少做錯事、不做壞事」,這麼多年,他一直秉承著這句話,為家鄉、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而且從來不惦記國家的福利補貼,他就是一個無畏私立的奉獻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曾經是戰鬥英雄,後來成為建設尖兵,現在是一位知足只在的老人,是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人。
參考資料:《俠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