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你心中,是不是有這樣一個等式:
「建築學院=建築師=和水泥鋼筋混凝土打交道的人」?
其實建築學院的課程遠比你想像的豐富,
有繪畫、攝影、設計等課程~
在課堂中,同學們不僅僅是觀看者,更是實踐者。
在感悟真實生活、鑑賞名家作品之後,同學們也提交出屬於自己的藝術答卷。
想了解建築學院最近的課堂是什麼樣的嗎?跟著楊梅一起來看看吧!
課程名稱:後 疫 情 時 代
紀錄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變化 攝影及繪畫的表達
主講老師:陳曦、王兵、吳昊、 欒雪雁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每一個個體該如何感受當下?人們將以何種態度和方式應對?我們對哪些歷史有過新的思考,又對未來有怎樣的猜想?
在本次課程中,老師們提出了「後疫情時代——紀錄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變化 攝影及繪畫的表達」這樣一個課題,讓同學們去反思在此情境下藝術攝影和手繪的審美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哪裡?我們是否還需要體會且保留慢速度的凝視感受?
在這樣深刻的追問之下,同學們也創作出了飽含感情與思考的作品。
接下來,讓我們跟著建築學院李虹潤同學的作品,一起走進「後疫情時代」吧!
《情緒、秩序的至上日記》
攝影作品
2020年11月
情緒、秩序
是人類的兩大日常卻又至上的行為,
秩序代表著邏輯、控制,
是理性的呈現結果,
代表著科學、技術。
情緒則代表著感受、釋放,
是感性的解放體現,
代表著藝術、人文。
人類只有理性則會冰冷無情,
只有感性卻又敏感多變,
情緒與秩序永遠是交織卻又不斷抗爭的。
我從西二旗地鐵站開始,
在嘗試性攝影中發掘到了理性、感性。
將理性轉化成秩序性的構成、線條,
將感性轉化成性虛化的光影、色彩,
將感性與理性的思考投射在作品上。
從西二旗到央美教學樓,
到花家地、南鑼鼓巷,
再到798藝術區,
都是我創作的素材。
我把這一個星期多的拍攝,
稱為我的情緒、秩序的至上日記。
在最開始,我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性攝影尋找思路,在拍攝了肖像、場景後,我選擇了場景進行繼續深入。因為疫情是針對人類的,而我選擇悖論狀態,即無人之境進行表述。其實無論是疫情發生與否,理性與感性一直都是人類最寶貴、至上的財富,排除人的因素後,作為人情感承載的場景會顯得更加崇高。在變化之中,總有不變的東西。
李虹潤
作品欣賞
《幾何1》
拍攝地點:西二旗地鐵站
2020年11月8日
《幾何2》
拍攝地點:西二旗地鐵站
2020年11月8日
《幾何3》
拍攝地點:西二旗地鐵站
2020年11月6日
《情緒1》
拍攝地點:央美小賣部
2020年11月16日
《情緒2》
拍攝地點:西二旗地鐵站
2020年11月8日
《情緒3》
拍攝地點:央美7號樓
2020年11月9日
《秩序1》
拍攝地點:花家地小區
2020年11月11日
《秩序2》
拍攝地點:南鑼鼓巷地鐵站
2020年11月12日
《秩序3》
拍攝地點:南鑼鼓巷胡同
2020年11月12日
《纏繞1》
拍攝地點:798藝術區
2020年11月10日
《纏繞2》
拍攝地點:798藝術區
2020年11月10日
《纏繞3》
拍攝地點:798藝術區
2020年11月10日
第一站:西二旗地鐵站
2020.11.6 2020.11.8
地鐵站,
城市裡重要的交通建築。
但在機器般的地鐵站之下
是同質化的工作身體
以及疲憊、掙扎的靈魂
而西二旗的地鐵站
卻潔淨像教堂一樣,
在複製的形體下,
在純粹的結構下,
其給予安慰,然後升華。
第二站:四元西橋
2020.11.9
立交橋,
是解決多向交通而修建的橋梁。
由於多向其產生了不同的空間,
不同的空間又生成不同的場景,
當以較低的視角仰望立交橋,
就獲得了一個被架上天空的畫面。
第三站:798藝術區
2020.11.9
798藝術區
以電子工廠為改造修建
那些工廠的機器、管道、鐵皮
仿佛成為了繪畫裡的點線面
這些點線面又是798裡
最質樸又美麗的元素
第四站:草場地藝術區
2020.11.9
相比於798藝術區
草場地更顯得安靜
然而
在這份安靜下
似乎總有一種
危險感、不安感,
遠處,
煙囪像燈塔一樣矗立著。
第五站:中央美術學院
全周
央美,
一個我們每天都生活的地方,
然而,在這樣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裡,
依然有令人感動的美的場景,
平凡的從不是場景,
而是我們的生活。
藝術,也像這樣,
在普通中提煉至美,
在平凡中發現偉大。
第六站:南鑼鼓巷、後海
2020.11.13
南鑼鼓巷與後海,
是老北京深厚文化的地域載體之一,
這裡不僅有胡同,四合院,
古建築,
後海公園,
還有老北京的人情味。
它們存在了百年,
繼續為北京這座城市提供歷史的動力。
第七站:花家地住宅小區
2020.11.14
也是周圍熟悉的場景,
但是依舊存在著獨特的美。
大爺大媽的嘮嗑,
老式的居民樓,
都是值得記錄的素材。
第八站:望京東地鐵站、太陽宮地鐵站
2020.11.5 2020.11.10 2020.11.14
每一個地鐵站
都是一個獨特的空間,
每一個空間
都在訴說一個獨特的故事。
地鐵站,
已經不是單純的交通建築,
已經成為了一個區域的符號象徵。
第九站:四元橋宜家
全周
一直覺得宜家也是個機器
在外面大純色的鐵盒裡
在表面繁華、熱鬧的場景下
似乎有一些不同的氣息
或許是工作
或許是機制?
這啟發我更加進一步的思考。
第十站:望京河
2020.11.15
直通天際線的河流,
也是一種情感的揭露。
寧靜的河流,
與過往的車道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十一站:銀河SOHO
2020.11.10
建築大師扎哈·哈迪德
在中國的代表作,
在曲線的流動下,
隱藏的是含蓄的力量感,
這使得空間更加流動、獨特。
課程的拍攝持續兩周時間,去了十一個地方,拍了一千六百多張照片,選出五十張不錯的,再到最後十二張正稿。這段課程對我來說意義十分重大,我不僅學會了如何簡單的攝影,從最開始的Auto檔到M檔,也學會了怎樣去框景,去思考,還學會了暗房藍曬的工藝。這不僅對我的攝影有所幫助,讓我對當代藝術的理解也有進展。這次攝影的取材元素幫助我對建築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如何掌控光影、點線面元素,如何在空間裡面安排,更是建築裡面需要深層次考慮的問題。這次造型基礎三對我思路是一次巨大的提升。感謝老師們的細心指導~
——李虹潤
展覽現場
楊梅有話說
你所在的學院有什麼獨具特色的課程嗎?你也有優秀作品想要展示給大家嗎?你也想要講述自己作品的故事嗎?
各專業學生徵集有趣的課程、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可以在「小微課」欄目展示
歡迎投稿給CAFA·Young 媒工作室,讓我們一起來製作屬於你的精彩推送~
評論區可以留言投稿哦~
資料提供:建築學院 李潤虹
CAFA·Young媒工作室 孟嶽寧 楊嘉怡/文編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CAFA·Young媒-小微課丨建築學院李潤虹同學「情緒、秩序的至上日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