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寫實,三分寫虛。一部《三國演義》,捧紅了整個三國,在華夏大地上掀起了一陣經久不衰的「三國熱」。
劉備、曹操、關羽、趙雲、諸葛亮等人,也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人物。
當然,相較於在歷史上本就佔有很高分量的曹操、劉備、諸葛亮來說,趙雲形象的蛻變,無疑是最亮眼的。史學家忽略了他,但民間百姓卻永遠記住了他。在我國,哪怕在一些深山老林中,人們也知道趙雲這個完美英雄。
01、為何趙雲能徵服中國民眾?
為趙雲叫屈,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這始終圍繞著他的官職。
在歷史學家的眼裡,趙雲的功勞,或許真的沒有關張馬黃等人大。在以軍功爵制流行的漢末亂世,趙雲選擇了堅守中軍,自然也就失去了立功的機會。眼看黃忠一戰成名、魏延威震漢中,這也成了趙雲一生的遺憾。
英雄,往往有悲劇色彩;同樣有悲劇命運的趙雲,也因此更容易受到民間百姓的同情。
當然,讓百姓直面見到趙雲的人,還是羅貫中。
02、趙云為何是完美無將的不二人選?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將忠義精神貫徹到底。於是,《世說新語》中率先出現的「尊劉貶曹」思想,在小說中得到了進一步放大。小說中的劉備,或者說整個蜀漢政權,都是正統。相比之下,魏國、吳國的君臣,反而一派獐頭鼠目之相。
話雖如此,羅貫中還依舊遵循著一個綱領性原則:那就是「事記其實,亦庶幾乎史。」什麼意思呢?改編可以,但不能與史料背道而馳,可以適當引導,也可以移花接木,但不能顛倒黑白、不分是非。
歷史上的劉備,的確自詡為漢室後裔,而且得到了眾多史學家的贊同;反觀曹孫之不軌,人盡皆知。因此這個大方向,是沒有變化的。
如果再細化一些,這些武將的生平經歷,也是不可顛倒黑白的。關羽雖然被羅貫中塑造成了「千古第一名將」,但還是大意失了荊州。當然,關羽失荊州並非是真的大意,而是有其他原因。
羅貫中是不願意改變這個結局的,荊州是關羽丟的,不能硬說成是張飛丟的,是諸葛亮丟的;但在此基礎上,可以用「大意」二字,來掩蓋關羽的過失,因為它的傲慢,這才埋下了後患。而事實上,關羽的傲慢也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用來改編。
知道了這個道理,便不難理解趙云為何才是羅貫中心目中的唯一人選了。
關羽剛而自矜、驕傲無度;張飛粗孟暴躁,動輒鞭笞下屬;馬超得行不佳、人品難以保證;黃忠履歷不詳,難以充實;魏延雖然勇猛,但晚節不保,被列入反賊列傳… …
這麼一來,存在感不高的趙雲,反而成為了最好的人選。
03、趙雲的儒將品格
當然,正史記載中的趙雲,也是相當符合完美武將的「人設」的。更進一步來說的話,他的不少品行,像極了一位儒士。
與劉備相識於微末,本該立即效忠,但趙雲卻因為要替兄長守孝,無奈與劉備定下君子約定,數年之後,趙雲果然不辭辛勞來投,這是他的大信;
打下桂陽郡後,當地太守趙範將自己的嫂子獻給趙雲,後者堅持禮法,拒絕了後者的「美意」,是為大禮;
以霍去病「何以家為」案例,勸誡劉備放棄分封眾人的想法,從而保護了益州百姓的利益,這是趙雲的大仁與大義;
遇到曹魏軍隊來襲,趙雲臨危不懼,反而唱了一出「空營計」,曹魏不知其空虛,反而驚慌退去,發生踩踏,反而死傷無數,這是趙雲的大智與大勇;
這樣的趙雲,忠勇仁義信俱全,堪稱是完美武將的不二人選;更何況,他的儒將品格也符合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宣揚目的。
04、趙雲的無敵和年輕
上世紀,人們經常唱的歌曲中,便有「青年好比趙子龍」的歌詞;無獨有偶,魯迅作品《風波》中,趙七爺便常感慨:「倘若趙子龍在世,這天下便不會亂到這個地步了。」
由此可見,趙雲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除了忠義禮智信之外,還有年輕和無敵這兩個特徵。而這,也得益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例如,趙雲初次登場,去營救公孫瓚時,便是個「少年將軍」。而這,正是羅貫中慣用的筆法之一——出場定型。即一個人物在剛出場時,他的形象是怎麼樣的,後面便是怎麼樣的。即便再有所變化,也只是加深這個形象。
後來趙雲拒絕趙範進獻自己嫂子,也是如此說法:「天下女子不少, 但恐名譽不立,何患無妻子乎?」演義中的趙雲,將治國平天下放在了齊家之前,更深化了自己憂國憂民的仁者形象。
再比如,趙雲的無敵形象。其實,演義中的趙雲大多與歷史重合,唯獨是他的武力值,被羅貫中誇大了。
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凸顯了營救阿鬥的艱難,也強化了自身的忠勇;而他晚年以一敵韓氏五虎,將他們全部斬殺,在貼合「無敵」形象的基礎上,還削弱了趙雲在箕谷一戰中戰敗後的消極影響。
而在歷史上,趙雲的這次失利,是與馬謖丟街亭相提並論的。正因如此,才當上鎮東將軍沒幾天的趙雲,又成了一個雜號將軍。可見羅貫中此意,是在刻意抹平趙雲的不足。
這麼一來,年輕與無敵,就像是「兩大翅膀」,讓趙雲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無數百姓心目中的完美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