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斷匈奴右臂的烏孫 ,在伊犁河谷?

2021-02-13 地圖帝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同年,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結盟西域諸國共擊匈奴,斷匈奴之右臂。第二個目的是將烏孫請回河西走廊故地,幫漢朝戎守邊疆。

烏孫原和月氏都在河西走廊,後來月氏獨佔河西走廊,烏孫北上投靠匈奴。在匈奴的幫助下,用了幾十年時間,烏孫收復河西走廊,把月氏人趕到了西域伊犁河流域。但匈奴將河西走廊據為己有,右賢王麾下休屠部和渾邪部主導,幾十萬匈奴人佔據河西走廊。烏孫迫不得已,繼續西行追擊月氏,恰好月氏與當地塞人交戰後兵力大損,烏孫得以佔據伊犁河流域,大月氏南遷。

伊犁河發源於天山汗騰格里峰北側,自東向西注入巴爾喀什湖,全長約1236公裡。伊犁河是天山附近水量最大、流程最長的一條河。

烏孫人口六十三萬,控弦十八萬八千八百。在伊犁河谷中央,有一座烏孫山,見證烏孫人的輝煌歷史。

巴爾喀什湖與天山山脈之間,是大片的沙漠,伊犁河流出河谷後,由於水量充足,在損失巨量水分後還是注入巴爾喀什湖西側。天山上其他河流水量就沒有這麼充足了,巴爾喀什湖東面的河流時斷時續,主要依靠伊犁河補充水源。

巴爾喀什湖東西長約605公裡,最寬74公裡,最窄只有9公裡,我們也可以將其看作一條比較寬的河流。伊犁河入湖後,由於湖面比河面寬得多,水流減速緩慢向東流。這就造成湖口是淡水,越往東水越鹹。巴爾喀什湖最窄處,位於中央位置,看起來像一個水閥。人們習慣將巴爾喀什湖視作半淡水半鹹水湖泊,西部是淡水湖,東部是鹹水湖。

河西走廊自渾邪王率眾投降以來,漢朝將匈奴降兵部族遷離,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郡置屬國安置。河西走廊兵力空虛,人口匱乏,常被匈奴偷襲。若烏孫願幫漢朝戎守河西走廊,匈奴的威脅自然減弱。

烏孫原本依附匈奴,但匈奴獨佔河西走廊,令曾經唇齒相依的盟友關係破裂。烏孫佔據伊犁河流域後,便不再向匈奴歲貢牛羊,匈奴右賢王曾多次對烏孫用兵。漢朝也是利用右賢王兵力空虛,逐漸收復河套地區與河西走廊的。

漢武帝授張騫為中郎將(軍職四品),副使多人,率三百精銳,戰馬六百匹,持金幣絲帛數千萬,牛羊萬頭,約烏孫共擊匈奴。

烏孫的王稱為昆莫,與漢朝皇帝、匈奴單于是一個意思。烏孫昆莫名叫獵驕靡,他的父親難兜靡是被月氏人殺的。獵驕靡一生頗為傳奇,嬰兒期隨部眾寄居匈奴,少年青年期率烏孫軍多次與月氏、秦漢軍隊交鋒,中年時期收復河西走廊卻被匈奴佔據,老年時期率部眾趕走月氏人佔據伊犁河流域。

獵驕靡的老年期很長,此時已經到了九十鮐背之年。張騫傳達漢武帝之命,賜予金幣絲帛。獵驕靡年老體衰,坐受不拜,禮如單于見敵國使臣。

張騫憤然對獵驕靡道:「我大漢天子遠遣使者賜王多物,王若不肯拜受,則請將金幣絲帛退還。」

獵驕靡一生大場面見多了,也就起身裝模作樣拜受,但其他禮節仍同單于和敵國使臣。

張騫進言道:「烏孫若能東歸故地,為大漢戎守邊疆,大漢當以公主嫁為夫人,結兄弟之好,同拒匈奴,破之甚易。」

獵驕靡聽了沉吟不答,左支右絀,他有自己的難處。原來獵驕靡有十幾個兒子,太子早逝,太孫岑陬不能服眾。另有一子擔任大祿,此人能徵善戰,公開表示應該自己繼承。

如今烏孫四分五裂,太孫岑陬領兵萬餘騎,大祿領兵萬餘騎,昆莫其他兒孫各有兵力數千或數百。各大勢力雖表面上統屬於昆莫獵驕靡,但都各自私養戰士,對老昆莫表裡不一。

就算烏孫上下鐵板一塊,他們也未必願意為漢朝守土,何況伊犁河流域的自然環境,並不亞於河西走廊。

為了拉攏烏孫共擊匈奴,張騫許諾嫁漢朝公主給獵驕靡。但匈奴在大漠以北仍強勢存在,只要匈奴不主動攻擊烏孫,獵驕靡哪敢得罪匈奴娶漢朝公主。

張騫出使目的沒有達成,他坐鎮烏孫,命副使分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等西域大國。

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張騫歸國,烏孫昆莫獵驕靡遣使護送張騫,贈戰馬數十匹回禮。

漢武帝見了烏孫所獻之馬,甚是雄壯,心中大喜,拜張騫為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職二品)。

過了一年,張騫去世,此前去往大夏等國的副使,皆陸續帶著他國使臣歸來。於是西域諸國,始知中國之廣大富庶,都想與漢朝通商。張騫是博望候,後來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臣,都尊稱為博望侯。

圖-伊犁河

烏孫昆莫獵驕靡的使者,從長安回去後,將中國之地大人眾,物產富厚,歸報昆莫。獵驕靡雖仍不同意與漢朝和親共擊匈奴,但態度好轉了不少,雙方建立了互訪體系。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地圖帝】原創內容。

相關焦點

  • 昭蘇--烏孫故國
    我們要尋訪的,是烏孫故國。西漢時期,烏孫國的國土曾經遍布伊犁河谷。森林茂密,綠油油的草甸覆蓋了山坡和河谷。這條河,就是伊犁河的重要支流之一特克斯河。特克斯河源於汗騰格里峰,它與鞏乃斯河一起匯入伊犁河,最後流向巴爾喀什湖。我們的車迂迴曲折下到谷底,再攀上對岸,便進入了一片山勢險峻的崇山峻岭之中。
  • 烏孫詳解
    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冒頓單于攻敗月氏,月氏被迫西遷(一說為公元前3世紀末;一說為公元前174前161年匈奴老上單于時),至伊犁河流域。烏孫昆莫為報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月氏復西走,徙至大夏地(今阿富汗),伊犁河流域遂為烏孫所據。(伊犁河谷)烏孫的族屬一直有幾種說法,或匈奴、或突厥,或東伊朗族說不一而足。
  • 中亞史:烏孫
    公元前70~前69年,丁零、烏桓、烏孫乘機由北、東、西三面進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產損失二分之一,從此大見衰弱,屬國瓦解。漢武帝派張騫聯合烏孫「斷匈奴右臂」的計劃經過整整半個世紀的經營,終獲成功。烏孫昆彌翁歸靡深感漢恩,擬立漢外孫元貴靡為嗣,並希望他也能娶一位漢公主為夫人。漢宣帝選定名為少主的一位公主往配元貴靡。婚事作罷公元前60年,烏孫昆彌翁歸靡死。
  • 解憂公主——促進大漢與烏孫友好聯盟的奇女子
    公主初到烏孫嫁給軍須靡,在風光秀麗迷人的夏都特克斯草原,山色空明透亮,藍天白雲相依,牧草宛若綠毯,歡歌此起披伏,叮咚山泉悠然如琴。聳翠山巒美麗如畫,河谷裡裡迎親的隊伍綿延不絕。嬌美的公主一出現,就驚豔了烏孫,溫柔的舉止落落大方,大漢的威儀廣播四方。烏孫王軍須靡因病去世,解憂公主再次下嫁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
  • 鑿空西域,斬匈奴右臂:大漢帝國的西域戰略解讀 國曆獨家
    就在漢帝國暗中積蓄力量時,匈奴也在不停地擴張。在冒頓單于時代,匈奴攻滅了東部的東胡,擊破月氏。而等到冒頓單于兒子老上單于繼位後,匈奴再度對月氏實施了毀滅性打擊。甚至將月氏王的頭顱割下,做成了老上單于的飲器,逼迫月氏殘部從今天河西走廊西北部遷居到了新疆伊犁附近重建了月氏國。在匈奴稱霸草原的徵途中,擊敗月氏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 「塞外江南」 || 伊犁河谷
    大多人印象中的新疆都是沙漠戈壁,可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美,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而錯過了伊犁河谷,就等於錯過了半個新疆。      伊犁河谷的春天來的比較晚些,春天來的時候,伊犁河谷春意盎然,萬畝杏花漫山遍野綻放其中。
  • 你好,我叫伊犁,這是修改過的簡歷!
    名稱起源伊犁得名於伊犁河(光明顯達,形容河水在太陽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見《漢書》,史稱伊列、伊麗、伊裡等名。清乾隆年間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為維語,取義於「犁庭掃閭」(意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裡巷掃蕩成廢墟),寓意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建制沿革西漢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遷伊犁河谷,塞王南遷。
  • 【西域•印記】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西嫁烏孫
    烏孫與漢政府的日益親密,對於匈奴一直以來對西域的控制是一個沉重打擊,這自然引起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恐慌和仇視,他們認為只有除掉烏孫公主才能離間烏孫與漢目前的這種友好關係。公元前71年,為維持其西域的統治,匈奴並發騎兵佔領車師,與車師聯兵,大舉西伐烏孫,威脅烏孫交出解優公主和漢廷斷絕一切關係。解憂公主與肥王立即上書昭帝,報告匈奴在西域的軍事動向,並請求漢朝派兵,共擊匈奴。
  • 匈奴人在西域
    前177或前176年匈奴大舉進攻月氏時,西向潰逃的月氏人衝擊烏孫的牧地,殺死了烏孫昆莫難兜靡。烏孫餘眾帶著新生的難兜靡之子獵驕靡投奔匈奴,冒頓單于收養了獵驕靡。獵驕靡成年後,匈奴人讓他統率烏孫舊部,鎮守以前烏孫的領地,也參加一些匈奴的軍事活動。
  • 【2月24日】伊犁河谷和《伊犁條約》
    今天史鑑我們講講伊犁河谷和《伊犁條約》。現在的我們讀歷史時感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其實不是!秦統一六國的秦朝沒包括新疆,強大如漢唐,對於新疆的控制非常不穩定,蒙元時新疆屬於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明朝對新疆可控制最遠也只到達東疆的哈密,南疆和北疆沒控制。
  • 新疆,春天的伊犁河谷,草原的新綠襯著杏花的粉嫩如同仙境
    心心念念想去新疆,想在漫山遍野杏花盛開的季節去伊犁新疆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裡,藏著一個塞上江南: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犁河谷北、東、南三面環山,雨水豐沛,氣候溫潤,是亞歐大陸乾旱地帶少有的一塊"溼島",雪山、草原、冰川、河谷,青蔥的牧場裡牛羊成群,陽光下亮晶晶的伊犁河緩緩流淌
  • 西域史詩級 || 天堂下的跋涉—探尋烏孫西遷之途
    烏孫是我國一個以遊牧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世紀至1世紀崛起於我國西北地區,後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權———烏孫國。據傳,漢武帝為了與烏孫結好而對抗匈奴、隋唐時期西突厥控制天山統治塔裡木盆地、唐代西徵突厥及與突騎施的交好等等,都是通過烏孫古道來實現的。
  • 後崛起大國要先交友而後出擊,當年西漢結援西域反制匈奴非常經典
    次年,匈奴求和親,文帝召開朝議,讓大臣討論是繼續和親還是出擊。結果大臣都認為應當和親,致使文帝放棄北擊匈奴的想法。文帝十四年(前166 年),匈奴十四萬騎兵甚至深入到距長安僅七百裡的地方。賈誼曾上書文帝,發出「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的慨嘆。其所謂「可為流涕者」指的就是匈奴邊患。
  • 烏孫古道騎行、獨庫公路、伊犁花海10天
    ,從1940米的黑英山溝口行至3025米的露營地博孜日格河谷,黑英山鄉隸屬新疆阿克蘇地區的拜城縣,是從南疆穿越烏孫古道到達北疆伊犁的必經之地,牧民多為維吾爾族,當天行走約17公裡,今晚我們在河谷內紮營。
  • 匈奴嚇跑的一支「中國人」,竟建立了印度帝國,還與漢朝齊名
    在與匈奴鬥爭的過程之中,西漢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尤其是漢武帝即位之後,聽說大月氏與匈奴是世仇,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漢武帝想要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西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 汗血馬與伊犁馬的故事
    此後,漢武帝連徵西域大宛,從大宛國(今中亞費爾幹納一帶)得到了這種有汗血的寶馬,並作詩讚美它為「天馬」。汗血寶馬從此名揚中國。據說,它還是成吉思汗的坐騎。  汗血馬從古至今繁衍生息,從未斷過血脈,目前在土庫曼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總數量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庫曼斯坦。
  • 伊犁馬:神駿嘯傲鳴天山
    正是因為沒有足夠優良的騎兵可以與匈奴抗衡,西漢之初不得不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官馬數量已由漢初「廄馬百餘匹」增長到40萬匹,出現了「庶眾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的景象。  然而即便如此,當漢武帝劉徹見到烏孫王獵驕靡贈送的幾十匹良駒時,依然興奮異常,大筆一揮,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西極天馬歌。烏孫駿馬的優良程度可見一斑。自此,「天馬」的名號落在了伊犁河谷。
  • 【伊犁史話】姜付炬:文化細君
    文化細君轉化的第一障礙是把古代民族烏孫比附為一個現代民族。烏孫和匈奴一樣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融入包括漢族在內的許多民族之中。以烏孫為例,最早在河西走廊以西建國,後西遷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帶,再南遷帕米爾以南,最後消失。據我所知亞洲起碼有三個以上的現代民族中有名為「烏孫」的部落,很難斷定有「烏孫」部落的民族其族源就是漢代「烏孫」。新疆歷史學家錢伯泉先生在《哈薩克族族源新探》中已經論證過現代民族中的「烏孫」部落與古代烏孫,只是音同而已,並沒有歷史的傳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