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和尚和白居易有什麼關係:全在這幅畫裡

2020-12-26 朱朱老師讀文史

一休宗純(1394-1481),是日本室町時代的著名禪宗僧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就是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的——一休和尚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晚年篤信佛法,是個虔誠的佛教居士。

二人一個在唐代,一個在日本,一個生活在公元八九世紀,一個生活在公元十五世紀,如何產生關係的?

這要從一樁著名的佛教故事說起。

話說,唐代有一位言行奇特的和尚,他整天不住在禪室而住在樹上——上面有一個他自己搭建的像鳥巢的棚子。

人們稱他為「鳥巢禪師」。

元和年間,將近晚年的白居易來杭州擔任刺史,就去拜訪了著名的鳥巢禪師,二人進行了一樁辯論。

白居易對鳥巢禪師說:「大師,你年紀這麼大了,住在樹上多危險呀,還是下來吧。」

鳥巢禪師對白居易說:「太守,你年紀這麼大了,泡在官場多危險呀,還是學佛吧。」

白居易說:「我一個太守,有什麼危險的。」

鳥巢禪師說:「官場有太多的是非榮辱,一個不小心就會身敗名裂。」

白居易說:「那我學佛就能解脫這些危險嗎?請問學佛的精要是什麼呢?」

鳥巢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笑道:「這不是三歲小孩都聽過的道理嗎?」

鳥巢禪師說:「可是有幾個人堅持下來了呢?」

白居易就這樣被鳥巢禪師打動了,決定開始學佛,以慈悲之心對待民眾和萬物。

其實,白居易問鳥巢禪師,就是一個關於「知易行難」的故事。

那,一休和尚和這個故事有什麼關係呢?

第一,一休也是禪宗僧人,對佛教公案本來就很熟悉。第二,白居易在日本是最受歡迎的文人之一。

一休是和尚,但也是詩人,再加上白居易也是信佛的文人,所以他在寫漢詩的時候,就受白居易影響很深。

而作為書法家,一休當然也不會放過白居易問鳥巢禪師這麼經典的故事,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幅畫:

(這幅畫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書法內容如下:

白居易問鳥巢和尚曰:「如何是佛法大意。」

鳥巢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鳥巢曰:「三歲小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書法的落款即是一休宗純。

讀了這個故事,你悟了嗎?

其實,悟有何難,難的是行啊。

相關焦點

  • 『朗讀者⑯』日語故事:一休さんー將軍と虎
    そのころ、日本で一番強い人は、將軍は、一休さんに會いたいと思いました。ある日、將軍は、安國寺のおしょうさんに言いました。 「私は一休さんに會いたい。私の家に連れてきなさい」從前,日本最強的人—將軍,想見一見一休。有一天,將軍對安國寺的和尚說:「我想見一見一休,帶他來我家。」
  • 原來一休哥是書法家
    ,也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和畫家一休宗純。一休反詰:「名妓談情,高僧說禪,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也!」一休既吃魚喝酒,又接近女色,甚至78歲時與盲女相愛,其外號「夢閨」便由此而來。在詩集《狂雲集》中,他極其坦白地公開宣揚自己投身慾海的歡樂。這無疑是公開對僧眾的挑戰,目的正是諷刺那些假正經的僧人。然而事實上幾乎所有寺僧暗地裡都在追求肉慾、為非作歹,只是不敢公然行事而已。
  • 一休宗純(聰明的一休)
    看墨齋所作的畫像也是如此,雖然是和尚,卻留著平頭,還蓄鬚,非常接近現代人的模樣。沒有加以任何修飾或擺出正襟危坐的樣子來,完全是一副平時很隨意的姿態。 據《一休和尚年譜》記載,他59歲時移住瞎驢庵。這個庵名很適合一休,他自稱瞎驢,以諷刺墨守成規的社會,希望成為狂雲,捲起狂風,吹散俗世間的俗理。一休有一句詩「佯歌爛醉我瘋狂」,他的瘋狂是佯瘋,是為了喝斥那些沉溺於溫室環境的俗僧。
  • 一休和尚:從神童到開悟後的癲狂
    為此他寫了一個偈子對「一休」二字做出解釋:「欲從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暫作一休,暴雨傾盤由它下,狂風捲地任它吹。」 他與道鏡、空海並稱日本三大奇僧。這這三個人裡面,只有道鏡法師不為大家所知,空海和尚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真言密教的創始人,也是詩人、藝術家和書法家,並利用中國漢字草書偏旁創造了日本文字中的平假名。
  • 真實的一休和尚:天皇的兒子,喝酒吃肉出入風月場所,77歲談戀愛
    傳說一休的母親嫁給後小松天皇后,天皇非常寵愛她,但是藤原氏卻常常藏著匕首,隨時準備刺殺後小松天皇,為南朝報仇。足利義滿便強迫後小松天皇將藤原氏驅逐出宮,他又害怕一休長大後會為自己母親報仇,便把一休送到京都安國寺剃髮出家,以免其有後代。
  • 歷史上真正的一休和尚,是日本天皇的兒子,晚年卻吃肉喝酒寫豔詩
    八零後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看過一部動畫片叫聰明的一休。裡面的主角一休,因為日本政權交替,從小被母親送到寺廟裡去借宿。雖然從小缺乏母親的陪伴,但他依然養成了活潑樂觀,開朗大方,樂於助人的習慣。他總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幫助身邊的人,他幫助的人裡,不僅有位高權重的達官貴人,還有地位低下,生活困苦的社會底層的人。動畫片裡的一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永不放棄的奉獻精神教育了一代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歷史上真正的一休和尚是什麼樣子的呢?歷史上的一休身世顯赫,出身皇族,他的父親是日本天皇,母親是日野中納言的愛女。
  • 童年回憶與禪宗歷史的相遇 一休和尚的詩與禪
    二十七歲,在漆黑的琵琶湖上搭船坐禪時,聽烏鴉一聲嘶鳴,一休頓悟,他想起和歌中有雲指責他們不關心民眾,依然奔走於將軍與大名之間,為這些人的家門興旺和健康長壽而祈禱。在題為《康正二年餓死》的詩中,他寫到:  寬正年死人無數,輪迴萬劫舊精神。  涅盤堂裡無懺悔,猶祝長生不老春。  1467—1477年間,又發生了「應仁之亂」。
  • 【大象視界】吃魚喝酒近女色寫豔詩,這才是真正的「聰明的一休」
    在即將舉行的東京中央春拍上,我們就能找到兩幅出自於一休和尚的真跡,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一休和尚的墨寶一起還原一個真實歷史上完全不同於動畫片「聰明的一休」的日本禪宗高僧吧! ,臨濟宗、曹洞宗盛行於宋末元初,而黃檗宗則始創於明末清初,這和中原時局的動蕩不無關係)。
  • 童年回憶,除了小丸子,你還記得一休和尚嗎?
    指責他們不關心民眾,依然奔走於將軍與大名之間,為這些人的家門興旺和健康長壽而祈禱。在題為《康正二年餓死》的詩中,他寫到:  寬正年死人無數,輪迴萬劫舊精神。  涅盤堂裡無懺悔,猶祝長生不老春。  1467—1477年間,又發生了「應仁之亂」。
  • 一休的故事(中日對照)
    でも、本當は小坊主たちは、中にはいっているのが水飴だととっくに知っていたので、自分たちも食べたかったのです。「こ、これか、これはだな、そう、毒じゃ、大人が嘗めても大丈夫だが、子供が嘗めては死んでしまう毒じゃ。」和尚さんはとっさにこんなことを言いました。さて、夕方になって、和尚さんが帰ってきました。すると、一休さんが泣いています。
  • 動畫片一休和尚的原型:本是天皇的私生子,77歲還有一段戀情
    《聰明的一休》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一休和尚聰明機靈,給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一休和尚並不是日本人杜撰出來的角色,他是真實存在的,原名叫做一休宗純。一休的身世其實相當可憐。他本是日本皇室正經八百的皇子,但是卻因為母親失寵,成為了不被天皇認可的私生子。他的父親是後小松天皇,母親則叫做伊予局。
  • 一休さん
    京都(きょうと)の安國寺(やすくにてら)にも、一休(いっきゅう)さんという小僧(こぞう)さんがおりました。 很久很久以前,在每個地方的寺裡都有為了成為和尚而修行的男孩。在京都的安國寺裡有一個叫一休的小和尚。
  • 【趣味日語】聰明的一休哥
    そうです、和尚さんの様子を小坊主たちが障子の隙間から、こっそりのぞいていたのです。と、そのときです。小坊主たちが押し合いながらのぞいていたので、バリバリバリと障子が破れてしまいました。      這天夜裡,法師今天也吃了他最愛的麥芽糖。可是,今天的情況和平常有些不同。是的,小和尚們正在從隔扇的縫隙裡偷偷地觀察著法師。
  • 有聲朗讀 | 日語原文《聰明的一休》
    一休さんが、えらいお殿様とのさまに呼よばれました。お殿様は、一休さんがどのくらいかしこいか、試ためしてみようと思ったのです。「一休よ、お前の後うしろに立っている屏風びょうぶに、虎の絵えが描かいてある。あの虎を縛しばってみよ。」絵に描いてある虎を縛ることなんてできません。
  • 有位清朝太監,每月都能收到齊白石的幾幅畫作,與新鳳霞關係緊密
    「我不要他的工錢,月底只要齊白石先生給我畫幾幅畫就可以了」——老尹老尹是誰看到這一句話很多人都是二張摸不到頭腦會在心裡問道:什麼人啊?每個月都要畫壇大佬齊白石先生每個月給他畫畫,畫的還不是一幅兩幅而是幾幅!這個老尹他又是誰呢?他和齊白石老先生又是什麼關係呢?說起老尹大家不太熟悉,那麼新鳳霞和吳祖光這兩個人知道的人就多了。新鳳霞她曾經都到老尹這兒買過齊白石老先生的畫作。
  • 讀童話學日語之一休のくそとなれ
    一休のくそとなれむかしむかし、一休さん(いっきゅうさん)と言う、とんちで評判の小僧さんがいました。(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很受人喜愛的機靈小和尚,他叫做一休。) 一休さんがまだ小さい頃、始めて修行をしていたお寺の和尚(おしょう)さんは、ひどいけちん坊でした。
  • 來~猜猜這幅畫後有什麼?
    來~猜猜這幅畫後有什麼? 這周冒險家們是不是很辛苦呢 用趣圖來緩解壓力最合適啦 趕緊來康康這周冒險家們投稿的趣圖 一起放鬆一下吧~
  • 全世界最浪的一幅畫,究竟在畫什麼?
    今天講一幅眾所周知的日本浮世繪,它是全世界人民看過最多遍的一幅畫,影響過梵谷、高更、莫奈等眾印象派畫家。它就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創作這幅畫時,葛飾北齋已經71歲高齡,他的孫子嗜賭成性,花光了他的全部積蓄。北齋明白,如果自己不重拾畫筆,就要悽慘的度過人生的最後階段,這促使他創作了《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 「文中有畫意,畫裡蘊文心」——「汪曾祺百年書畫展」讀後
    展覽的策劃者之一、汪曾祺的外孫女齊方為每一幅畫配上了一段汪曾祺的文字。於是,看畫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讀畫」。文畫對讀,這是只有汪曾祺才能帶給我們的奇妙體驗——所謂「文中有畫意,畫裡蘊文心」,再不只是一個空靈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享受。這個享受奇妙到什麼程度,讓我舉兩個關於花的例子。例一,《紫藤》。文章摘錄是:「葉三大都能一句話說出好在何處。
  • 三十而已裡的莫奈睡蓮這幅畫值多少錢 值好幾個億?
    三十而已莫奈睡蓮《三十而已》中顧佳和王太太之間的對手戲實在是太有看點了,一個小細節都很有意思。劇中還出現了莫奈的畫作《睡蓮》,很多人不知道這幅畫值多少錢。顧佳之所以表現的那麼驚訝,主要因為這幅畫值好幾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