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被滿門抄斬,真的後繼無人了嗎?錯!他的後代曾做過大唐宰相
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後三國時代的蜀漢,人才凋零。儘管如此,姜維還是很誇張地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和魏國名將鄧艾、鍾會打得有來有回,互有勝負。值得一說的是,在第四次北伐期間,蜀漢已經無大將可用,老將廖化無奈充當了先鋒的角色。姜維更慘,既是一軍統帥,又要臨陣時充當大將,常常面臨一人獨自和魏國數名將領同時作戰的局面,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姜維在戰場上沒有幫手,在朝堂上更是飽受爭議:不僅制裁不了黃皓,還要被諸葛亮兒子諸葛瞻等人彈劾。姜維在權力爭鬥的夾縫中努力生存著,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風雨飄搖的蜀漢,受盡排擠,仍忠貞不二,就連劉禪投降後,他還不忘復國。姜維在給劉禪寫的信中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可惜的是,他最後一計雖然害死了鄧艾和鍾會,卻沒有成功,還害死了自己和家人。
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
姜維真的後繼無人了嗎?
一代名將姜維,真的後繼無人了嗎?姜維死後,姜氏確實沉寂了好幾百年,直到唐朝時期,李淵的大將中又出現了一位姓姜的大將。這位大將叫姜寶誼,根據《舊唐書》記載:
姜寶誼氏秦州上邽人(即甘肅天水)。父(姜)遠,(北)周為秦州刺史……
說到甘肅天水,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那個曾經的天水少年——姜伯約。估計也有很多人疑惑,姓姜的也不代表是姜維的後代吧?那麼我們接下來再看一下《舊唐書》的另一段記載:
姜姓本炎帝,生於姜水,因以為「姜」……裔孫太公望(姜子牙)封齊……漢初,姜氏以關東大族徒關中,遂居天水。蜀大將軍平襄侯(姜)維,裔孫(姜)明,世居上邽(天水)。(姜)明,後魏袞州刺史,天水郡公。(姜)遠,後周荊秦二州刺史,朝邑縣公。(姜)寶誼,左武衛大將軍,永安剛公……
這一段記載是說,姜維的孫子叫姜明,在南北朝時期,曾擔任後魏的刺史,而姜明的兒子,叫姜遠,曾擔任後周的刺史,姜遠的兒子,叫姜寶誼,在唐朝時擔任左武衛大將軍。
為什麼《舊唐書》和《三國志》的記載自相矛盾?
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姜維一家人都死在了成都才對,為何他的孫子會重新出現在老家甘肅天水呢?結合姜維的經歷不難看出。
姜維原本是名降將,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投降蜀漢的。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魏國很多郡都投降了。姜維所在的天水郡太守馬遵,懷疑姜維等人有二心,就連夜逃到了上邽。姜維等人第二天起來後發覺太守不見了,就連夜追趕,結果馬遵關了城門不讓進,姜維只能回到冀縣。為什麼回冀縣呢?因為姜維的家在冀縣,但冀縣也沒有開城門,姜維無奈就投降了諸葛亮。後來馬謖兵敗,諸葛亮遷西縣百姓千餘家回漢中,姜維和母親也失去了聯繫。《三國志》相關記載如下:
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會馬謖敗於街亭,亮拔將西縣千餘家及維等還,故維遂與母相失。
這段歷史只記載了姜維和母親失散,但我們基本可以斷定,《舊唐書》的記載是沒有問題的,姜明是姜維的孫子大概率是真實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間是公元228年,姜維出生於公元202年,時年26歲。在古代,26歲還沒有成婚的概率實在太低。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三國志》和《舊唐書》並不矛盾。《三國志》沒有說錯,姜維一家人包括妻子兒女在內,確實在成都被殺死了,《舊唐書》中出現的姜明也的確是姜維孫子。
那這一切如何解釋呢?最大的可能是,姜維投降蜀漢後,姜維原配妻將姜維的兒子撫養長大,這個兒子後來生了孫子姜明。
總結
上天見憐,三國名將姜維赤膽忠心,雖然一家人慘遭滅門,但卻沒有絕後。他的子孫後代還很爭氣,在南北朝和唐朝時期都曾任高官。特別是姜寶誼的兒子姜恪,在唐高宗時期曾經擔任宰相,總算沒有辱沒了姜維的威名。
參考文獻:《三國志》、《舊唐書》等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豫薦你,百萬爆文作者,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人類歷史講述者,喜歡別忘了點讚、轉發、關注三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