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分裂也這麼「智能」?帶有DNA損傷的染色體會聚齊

2020-12-22 澎湃新聞

研究發現:高等動物的體細胞在分裂時存在「分配不均」的現象:帶有DNA損傷的染色體會去向同一個子代細胞,以保證另一個子代細胞的健康。

撰文 | 周煒

來源 | 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

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細胞分裂。細胞「分家」時,染色體是隨機進入子代細胞的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團隊經過7年研究發現:高等動物的體細胞在分裂時存在「分配不均」的現象:帶有DNA損傷的染色體會去向同一個子代細胞,以保證另一個子代細胞的健康。他們把這一現象稱為非隨機分離(Non-random DNA Segregation, NDS)。

在人們的傳統認知中,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是「隨機均等分布」到子代細胞的。而應頌敏團隊的研究為挑戰傳統認知提供了新的證據,學界認為,這是生命科學領域一項基礎性的重要發現,儘管背後的機制尚未完全闡述清晰,但會激發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

一張意外的照片

人的體細胞一共有23對染色體。細胞分裂時,母細胞的23對染色體發生分離,進入不同的子代細胞。這一精密的機制保證了生命的穩定與延續。在中學教科書裡,這一過程被描述為:「平均分配」。從數量上說,染色體確實是1:1進入到子代細胞。

但是,7年前的一張照片激發了應頌敏的好奇,他帶教的創新實驗課的本科生張慧慧等同學在一次實驗中,意外拍到了一對剛剛分裂產生的子代細胞。「其中一個子代細胞是完好的,另一個則有很多DNA損傷。」應頌敏說,「差別就像貓媽媽生下兩隻貓,一隻是白貓,一隻是黑貓。」

圖:一對剛剛分裂產生的子代細胞。紅色標記了DNA損傷。

「這讓我們很意外,第一印象是非常有趣。」應頌敏說,這與人們「平均分配」的傳統認知是矛盾的,「這是一個偶然呢,還是一個普遍現象?」他隨後組建起團隊進行深入研究,並嘗試探究其背後的機理。 

發現「非隨機」

儘管細胞分裂時刻都在發生,但要對它進行研究絕非易事。研究人員需要長期待在暗室裡,在共聚焦顯微鏡下「搜尋」研究目標。「成千上萬個細胞裡,可能只有數十對細胞正在發生分裂,你需要關注它分裂的整個周期,一旦『脫節』,你就分辨不出哪兩個子代細胞曾是一對細胞,」第一作者邢美春說,「而被『逮到』正在分裂的細胞呢,100個細胞中可能也只有少數細胞存在DNA損傷。」而這還僅僅是研究的第一步。

圖:動態觀察到DNA損傷反應蛋白RPA的不對稱分裂和對稱分裂

7年過去,課題組先後在數十種不同的細胞體系中發現了「非隨機」現象,這些細胞包括了人的細胞和實驗小鼠的細胞,有正常的細胞,也有腫瘤細胞。

「現在我們可以證實,染色體的分配是『非隨機』的,細胞會把損傷的DNA分配到同一個子代細胞,而把相對完好的DNA留給另一個細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應頌敏說,「因為如果分配是隨機的,那麼當多個染色體上存在DNA損傷時,兩個子代細胞就都應該含有DNA損傷,這與我們觀察到的實驗結果相反。」

「非隨機」意味著什麼?

應頌敏猜測,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可能是細胞增殖分裂過程中保證生命穩定遺傳的最後一道「防線」。

「可以把DNA複製比作疊磚塊造房子,核苷酸就是一塊塊磚。理論上,磚塊疊放應該完全依照模板進行,非常完美。但事實上,每條DNA鏈在複製過程中都有超巨大量的核苷酸配對,發生錯誤的概率很大,由此產生DNA損傷。」應頌敏說,大多數DNA損傷會被細胞自身修復,如果無法修復,那麼損傷就會被帶到子代細胞。已有大量研究表明,DNA損傷是導致基因突變的重要原因,與許多重大疾病和癌症發生密切相關。

研究團隊通過設計不同的實驗發現,帶有DNA損傷的染色體會傾向於「自我隔離」到同一個子代細胞,從而確保另一個子代細胞的健康。「因為這種『非隨機』的分配機制,至少能保證一個後代細胞是健康的。」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這種不對稱分離導致一對子代細胞的不同命運:繼承母本模板DNA的子代細胞繼續增殖、分裂,母細胞的DNA損傷沒有對它造成顯著影響,而攜帶DNA損傷的子代細胞則傾向於發生細胞周期阻滯和細胞死亡。 

誰在「發牌」?

對於細胞分裂遵循 「平均主義」的傳統觀念近年來正持續受到挑戰,人們陸續發現了線粒體等的細胞器的不對稱分配現象。應頌敏實驗團隊的研究讓人聯想到上個世紀70年代科學界提出的「不朽DNA鏈假說」(Immortal DNA Strand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幹細胞始終存在一條DNA會被穩定地複製,並保存下來。應頌敏研究團隊發現的這一「非隨機分配」現象,間接驗證了「不朽DNA鏈」的存在並揭示了可能的驅動因素。

「非隨機」背後的機制是什麼?誰在決定不同染色體的去向?研究團隊做了初步的探索,他們發現,依賴ATR/CHK1的DNA損傷反應信號通路在介導NDS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我們抑制這條信號通路的活性時,染色體會轉變到隨機分配的狀態。」應頌敏說,他們還將繼續深入探索背後的機制,弄清楚究竟誰在「發牌」。

學界認為,這一研究有望為進一步理解細胞增殖、分化,並可能為癌症靶向治療提供潛在的實驗依據,同時為「非隨機分配」在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打開新的窗口。

相關論文於4月29日發表於Molecular Cell雜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Ian Hickson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生邢美春和張鳳嬌為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0)30231-8

原標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不是隨機分配的?

相關焦點

  • 趨利避害竟是細胞分裂的「天性」
    人體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細胞分裂。細胞分裂通常包括細胞核分裂和細胞質分裂兩部分,母細胞會在核分裂過程中將遺傳物質傳遞給子細胞,維持生命遺傳信息的延續。在中學教科書裡,這一過程被描述為「平均分配」。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團隊最新發現,高等動植物在細胞分裂時存在染色體「分配不均」的現象,帶有DNA損傷的染色體會去往同個子代細胞,以保證另一個子代細胞的健康,前者伴有明顯的DNA損傷修復反應。研究人員還發現,ATR/CHK1信號通路對損傷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
  • 小鼠假常染色體區域會形成減數分裂DNA的斷裂
    小鼠假常染色體區域會形成減數分裂DNA的斷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1 15:29:40 美國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所Scott Keeney、Maria Jasin、Laurent Acquaviva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科學家發現損傷DNA分配奧秘—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了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現象,伴有明顯的DNA損傷修復反應。而ATR/CHK1信號通路在對損傷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即「生命體非常聰明地通過這種方式來『保種』」。 相關研究為明晰腫瘤發生機制和精準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應頌敏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
  • 打破教科書理論:父母給你的染色體數量,可能根本不一樣
    那顆卵子本應只攜帶一條16號染色體,結果最後卻多出了一條。而隨後的一系列細胞過程,讓Nakles的受精卵發育時移除了來自精子的16號染色體。因此,現今24歲的Nakles並不像大多數人一樣從父母身上各繼承了一組染色體,她的兩條16號染色體全部來自母親。
  • 多項新研究表明:暴露在外太空會加速衰老,還會導致DNA損傷
    這些新研究揭示了長期航天飛行的六個潛在有害方面:氧化應激(自由基和抗氧化劑的不平衡導致組織損傷);DNA損傷;線粒體功能障礙(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包);端粒長度改變;其中,端粒長度變化和DNA損傷尤其引人矚目。新研究中列出的所有六種健康特徵在我們的健康方面都起著深遠的作用,但是端粒和DNA損傷尤其可能與衰老過程有關。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隨著年齡的增長,端粒越來越短,端粒長度的顯著變化可以被視為加速衰老和/或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的風險增加的跡象。
  • 浙大學者發現染色體分配調控機制
    新華社杭州4月30日電(記者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團隊發現,細胞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分配受到信號通路的調控,證實了生命體具有保護遺傳物質的機制。這項成果於30日在線刊登在《分子細胞》雜誌。
  • 研究揭示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如何導致癌症基因組複雜性
    研究揭示單個細胞分裂錯誤如何導致癌症基因組複雜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0 13:02:36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Pellman、Neil T.
  •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係 第一節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高考方向:減數分裂圖像的識別 分裂過程中核DNA、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減數分裂與遺傳的關係。減數分裂的概念減數分裂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分裂。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兩次。減數分裂後,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減少一半。精子的形成過程
  • 揭示確保較小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發生重組的機制
    2020年5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從鱷梨到麵包酵母,從人類到斑馬,有性繁殖的生物必須產生含有正常體細胞一半染色體的生殖細胞。當這些生殖細胞(如精子和卵子)在受精過程中結合在一起時,染色體數目就會恢復到正常的數量。產生生殖細胞的生物過程是一種稱為減數分裂的細胞分裂。
  • JCB:科學家在細胞分裂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18年6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健康細胞分裂的關鍵方面,或能幫助地繪製出參與細胞分裂的複雜機制的清晰圖譜。
  • 動物所發現特異調控卵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周期蛋白
    結合體外活細胞動態觀察以及染色體鋪片發現,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細胞能夠形成正常的紡錘體,但同源染色體未分離,提示Cyclin B3缺失導致卵母細胞特異性阻滯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中期,Cyclin B3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中後期轉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意思的是,Cyclin B3缺失的卵母細胞仍然能夠正常受精,並在受精後排出極體並發育為早期囊胚。
  • 知否知否,紫外線會導致DNA損傷,甚至癌變
    前幾天看合理用藥中提到了四環素、口服降糖藥D-860(甲苯磺丁脲)等會引起日光性皮炎,也就是紫外線過敏。主要是由於陽光中的紫外線,會直達皮膚真皮層,使過敏體質人群出現紅、灼、熱、痛,甚至使局部皮膚產生皺紋、色素沉積、細胞損害,甚至可改變免疫系統,造成更嚴重的光毒性和光過敏反應(除了藥物外,一些蔬菜也會引起光敏反應)。究其原因,是細胞DNA損傷導致的。
  • ...首次在活細胞中追蹤到的四重螺旋DNA,可抑制癌細胞分裂增殖
    首次在活細胞中追蹤到的四重螺旋DNA,可抑制癌細胞分裂增殖  Evelyn Zhang • 2020-08-05 09:09:52 來源:前瞻網
  • 無創dna檢測可以篩查什麼?
    無創dna檢測憑著安全、無創、檢出率高吸引了大批擁躉。那麼無創dna檢測可以篩查什麼呢? 3種常見的產前篩查方式特點?如果母親在習慣性流產、前置胎盤、接受體外受精妊娠、HBV感染等特殊情況下,做羊穿的風險會比正常人更大。 但羊水穿刺的優點是能一次全面檢測人體46條染色體,並篩查出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異常。
  • 關於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異同
    二、關於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異同 不同點在於:減數分裂時,連續進行 兩次核分裂,其中染色體DNA只復 制一次,結果染色體的數目減少一 半,染色體由2n減到n。在配子形 成過程中或在配子形成前減數分 裂,因此配子具有單倍染色體(n)。
  • 為什麼說減數分裂是特殊的有絲分裂?高中生物最難學會的知識點!
    為什麼說減數分裂是特殊的有絲分裂?對於這一問題,很多資料會對比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來說明,或者簡單地說減數分裂過程也有「絲」,因此是特殊的有絲分裂。這些表述可以接受,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讓我回答,我會這樣回答:減數分裂是有絲分裂「出錯」產生的。
  • Plant Cell | SMC5/6複合物亞基NSE4A參與DNA損傷修復和種子發育
    真核生物的基因組被組裝成高度有序而又動態變化的染色體,染色體這種高級結構的形成需要一類被稱為染色體結構維持的複合物(Structural Maintenance
  • Nature:揭示MLH1-MLH3在減數分裂中切割DNA機制
    2020年8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當DNA斷裂時,細胞利用同源重組途徑準確地修復斷裂,這樣就可修復DNA,而且在修復過程中不會發生突變。當多個DNA分子發生斷裂時,重組因子會採用一種聰明的策略,只將源自同一DNA分子的DNA片段連接起來。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因為這個過程中的錯誤會導致不受控制的生長和腫瘤形成。
  • 已故黑人婦女的「不死細胞」已分裂達5000萬噸,這到底是什麼奇蹟
    已故黑人婦女的「不死細胞」已分裂達5000萬噸,這到底是什麼奇蹟?1951年,一位貧窮的非裔美國婦女來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向醫生抱怨她的腹股溝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和疼痛,她擔心這會影響她的工作。這位名叫亨麗埃塔-萊克斯的婦女只有30歲,然而她肯定不知道她的就醫會在未來70年內拯救數十億人的生命。當然,她自己並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從她身上提取的細胞至今仍活躍在世界各地的生物實驗室中,被稱為海拉細胞。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培育出多達5000萬噸的海拉細胞,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研究所中,在中國,甚至連高中生都有機會接觸到它。
  • 肌動蛋白絲控制植物細胞分裂時結構的形狀
    當肌動蛋白絲破裂時,通常向細胞中心收縮的成膜體會異常變寬(藍色箭頭),並且細胞板的形狀也會改變(橙色箭頭)。通常,細胞板從中心向邊緣擴散,但如果沒有肌動蛋白絲,點狀逐漸連接並形成細胞板。上圖和下圖的在分裂結束時間有所不同,因為當肌動蛋白絲被破壞時,細胞板的膨脹逐漸減慢。圖片:Takumi Higaki副教授日本熊本大學(Kumamoto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顯微視頻分析技術,對植物細胞分裂的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