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鍾書毓
據韓聯社報導,當地時間1月8日,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要求日本政府向「慰安婦」受害人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的經濟損失。
對此,日本外務省稱該判決結果「考慮到常識、國際法,什麼都考慮上也無法接受」,並召見韓國駐日本大使,對判決結果表示抗議。
據悉,這次宣判是繼日本企業被判賠償的原被徵勞工訴訟之後,韓方做出反駁日本政府主張的又一司法裁決。雙方媒體認為,這可能導致因戰時強徵勞工賠償等爭議陷入歷史低谷的兩國關係進一步受損。
日韓就「慰安婦」引起諸多糾紛
此次庭審的原告為已故裴春姬等12名受害「慰安婦」,12名原告如今僅5人在世。她們認為日本政府在殖民統治韓國時期誘騙或強迫她們充當"慰安婦",因此她們曾於2013年8月提出調解申請,要求賠償1億韓元的經濟損失。
但日本政府始終拒絕民事調解,並拒收韓國法院相關文書。應原告請求,此案於2016年1月移送正式審理。法庭走公示送達程序後,2020年4月,舉行了首次聽證會。(註:公示送達指用公開宣告的方式送達,經過法律規定的一定時間,即視為送達。)
開審後,日本政府以國際法國家主權豁免為由,要求駁回起訴,而原告主張,主權豁免不應適用於反人類和戰爭罪行。
一直以來,韓方多次要求日方正視歷史,就「慰安婦」問題正式道歉和賠償。
在樸槿惠執政期間,雙方政府曾於2015年12月達成協議,尋求「最終且不可逆轉」地解決「慰安婦」問題。當時,日方同意出資10億日元,作為援助韓國在世「慰安婦」受害者的「治癒金」。
但是,日本政府堅持拒絕為「慰安婦」所受殘害承擔法律責任,強調「治癒金」不是「國家賠償」。因此,這份協議在韓國受到普遍反對和批評。
文在寅執政後,韓方多次對協議表達不滿,認定「慰安婦」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因此,韓國於2018年11月解散依據這一協議成立的"和解與治癒基金會"。
兩國關係或將進一步受損?
1月8日,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韓國政府尊重法院判處日本政府向慰安婦受害者賠償損失,將為恢復慰安婦受害者的名譽和尊嚴盡其所能。
韓外交部表示,2015年12月韓日政府達成的《慰安婦協議》是兩國政府之間正式協議。政府將周密檢查此次宣判給外交關係的影響,努力爭取韓日兩國持續開展建設性、面向未來的合作。
同日,日本外務省召見韓國大使南官杓,抗議韓方法院當天早些時候的判決,稱日方「完全無法接受」。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說,日方不會上訴,以免就此落入韓方管轄。
對此,南官杓表示,將盡最大努力妥善解決問題,避免由此給韓日關係帶來不良影響。他強調,要解決問題,兩國保持冷靜克制尤為重要。
儘管強徵勞工、「慰安婦」賠償等問題難解,日航雙方仍在尋找改善關係的突破口。為了努力促使日韓關係回暖,2020年11月23日,韓國總統文在寅提名姜昌一為新任駐日大使。
姜昌一是一名研究日本問題的資深歷史學者,韓國總統府相關人士介紹稱:「這一人事安排反映了總統文在寅欲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
但韓媒曾評論稱菅義偉預計會追隨安倍晉三的外交路線,維持對韓國的強硬立場。
去年年底,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日韓關係的正常發展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外力促進作用。但最終雙方關係的正常化還是繞不開勞工問題和「慰安婦」爭端這兩個歷史遺留問題。
曾任日本外交官、現任京都產業大學世界研究所所長的東鄉和彥表示:「一方面,我的立場是,作為一個加害國,我們至少要守住幾個道德義務。」東鄉認為,「夠不夠」不是加害國應該判斷的問題。但他補充說,就法律角度而言,「我認為韓國人無權宣判日本人有罪」。
東鄉認為,若韓方試圖將境內的日本政府資產抵押來履行判決,那麼日韓將無法維持正常的外交關係,因為這不符合雙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