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湖南法制周報(1993.2.16)
金礦幽靈
——湖南省新邵縣高家坳金礦「鋅絲置換黃金案」紀實
作者:譚春湘
授權推送,特此感謝!
金礦試產 少了2200多克黃金
座落在新邵縣巨口鋪鄉高家坳村的板子山,海拔800多米,林木稀疏,巖層裸露,遠望活像一個令人討厭的大癩頭。山裡人從娘肚子裡生出來就不相信、也不知道,他們和牛羊一起踐踏的黃不黃、紅不紅的「癩頭」山裡有金子。
然而,湖南省地礦局413地質隊在此經過幾年的勘探,證明這板子山在地質年代裡屬泥盆紀地層,巖石中有大量高品位金礦石。
消息傳開,板子山沸騰了。外地的採金者接踵而來,本地村民胡亂地把巖石不停地往家裡搬。
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國家資源,新邵縣委、縣政府決定開採這一礦藏,建立高家坳金礦。由從事了近30年地礦工作的工程師李承後任礦長,成立了金礦指揮部。
1992年7月,李礦長帶著縣委、縣政府的重託,來到板子山安營紮寨。
11月15日凌晨,當李礦長看到礦石堆上幾百個水龍頭一齊譁譁噴淋,含金溶液從堆場四周譁譁流向集液口(溶液匯總處),再進入循環池時,他心裡抑制不住的激動:按最保守的估算,噴淋5天,到21日取金,可得黃金2779.5克,每年至少可產黃金103.654公斤。按每克48交售國家,金礦的年產值在500萬以上,利潤100萬以上,爭取國家立項不成問題。
五天過去了,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取金僅554.34克,比預計少2218.61克。李礦長心急如焚。
他找來所有技術資料,和技術員反覆論證,沒有差錯。再反覆考、研究各道生產工序,也都很正常。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深夜值班 無意中發現了秘密
21日20時,李礦長帶著滿腦子的疑慮和不安,同職工呂小明、石文衛去值夜班。交接本記載:「堆場外溝滲水,請處理。」
接班後,三人處理外溝。在清洗集液口礦砂時,發現一個縫製好的蛇皮袋小包,溼重1公斤左右,內裝即像錄音磁帶又像海帶絲的黑色物質。
李礦長感到蹊蹺,叫值班長呂小明將此包放在循環池牆坎上,待天亮後再認真鑑別。
爾後,他們繼續處理外溝,一直忙碌到22日凌晨5點10分。
當他們正準備進行第三次噴淋時,小呂到循環池取樣分析,發現擱在牆坎上的那個小包不見了。
李礦長頓生疑竇。他叫小呂不要聲張,並吩咐立即尋找,看是否還有同樣的東西。
小呂在堆場集液口發現了露出來的蛇皮袋子,用手一掏,又掏出和原來同樣包裝的一個小包。他們立即將此包拿到值班室觀察鑑別,發現內裝物是一釐米寬左右極薄的鋅片和鋅絲。
原來,鋅是一種極強的置換金的物質。根據理論推算,1公斤鋅可以置換6公斤黃金。盜金者利用以鋅置換、吸附黃金的手法確實是比較高明的。
再仔細觀察,這包鋅絲還是乾乾的,沒有浸泡的痕跡,顯然是盜金者偷走那個包後新埋上的。
盜金者將裝有鋅絲的包埋在含金溶液的匯總處——集液口邊,這樣,從礦石中噴淋出來的溶液中的金基本上被鋅置換。
這就是試產結果比預計少產2218.61克黃金的原因!
賊心不死 接連三次盜金
22日下午,金礦指揮部和礦領導一起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決定兵分兩路:一路派兩名職工潛伏觀察,發現有人取包立即當場抓獲;一路到縣城向縣委匯報,請公安局偵查破案。
當晚22點左右,礦區突然停電,現場一片漆黑。值班的鐘應求副指揮長和小呂、小徐等立即警覺起來。
他們分析,停電很可能是盜金者搗鬼,這說明盜賊又要行動了。
於是四人兵分兩路,鍾副指揮長帶一人去接電源,小呂和小徐潛伏下來。
22點40分左右,小呂、小徐聽到腳步聲,循聲一望,只見一黑影已在集液口蹲下。
兩人沒沉住氣,手電一亮,大吼一聲「抓賊」,盜賊聞聲拔腿就跑,二人緊追不捨。
追至一陡坎處,陡坎下滿是荊棘,盜賊不顧生死,縱身跳下,朝蛇頭衝方向落荒而逃。
但此盜賊那剛理過發、中等身材、穿黑色上衣的體貌衣著特徵,卻深深印在小呂和小徐的腦海裡。
公安幹警上山後,察看了現場,聽取了匯報,對值班人員進行了交待和安排。為了減少損失,以防萬一,他們決定取出真包,埋上假包。
在取真包時,不料一連挖出了7個,連同盜走的1個,共8個,總重4711克,分布形狀呈新月形將集液口團團包圍。
當時大家想著已經打草驚蛇,盜金者當晚不會再來,就留下三人值班,其餘人員都下山了。
哪知天亮之前,兩個假包又被盜走。
24日晚8點左右,當班人員發現一條黑影在皮帶運輸機處遊動,他們隨即追趕時,那人又飛快地逃跑了。只在皮帶機處留下了清晰的膠鞋印跡。
雖然疏而不漏,卻也撲朔迷離
公安人員會同礦領導一起仔細分析案情,得出三條推測性結論:
一是22日晚發現的,盜金者為剛理過發、中等身材的年輕人;
二是盜金者掌握了噴淋時間,對金礦情況很熟;
三是盜金者屬於在金礦做過工的附近村民。
根據這些情況,曾在礦上做過工的周家村村民劉堂太和高家坳村民劉玉安涉嫌。在分析案情的過程中,有人認為,22日晚上,盜賊跳下有荊棘的高坎,身上一定有掛傷的痕跡。
李礦長突然想到劉堂太曾答應跟他買牛肉,何不趁此機會探探虛實?
24日,李礦長來到周家村找的劉堂太,藉口路過這裡,順便打聽一下買牛肉的事。李礦長仔細打量劉:剛理過發、但面部沒有傷痕,卻帶著手套。李礦長驟生一計,突然扯下劉的手套,大聲說:「劉伢仔,青年人戴什麼手套?」手套取下來了,但沒有發現傷痕。
怎麼辦?幹警和礦領導幾番研究,決定還是從劉堂太身上打主意。於是當天下午派人帶信,要劉當晚到金礦指揮部走一趟。
下午4點左右,劉堂太騎自行車回家從家裡出來了。他先到了鄉政府,但並沒有到金礦指揮部來,而是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回家。
第二天上午,兩幹警立即傳訊劉堂太。幹警問:「劉堂太,你22日至24日這三天晚上都在家裡嗎?」劉一口咬定三晚都在家裡過夜。
劉的假話恰好成了一個突破口。當公安幹警拋出劉堂太24日的行蹤時,劉堂太不得不如實交代他和劉玉安從22日至23日兩個晚上到礦區盜包的全部過程,至於24日晚上在皮帶運輸機下留的膠鞋印卻矢口否認。
抓獲二劉之後,他們提供,他們的所為是一個叫周正成的人叫他們這樣做的。
二劉稱,去年11月3日,二劉在趕集時碰上一個自稱是六都寨的名叫周正成的人,周得知二劉是高家坳的,便神秘地說:「聽說你們那裡正在開金礦,不知二位老弟想不想發財?」二劉趕忙問:「老兄,怎麼發?」「那很容易,只要按我的要求做就行了。」周微笑著說,接著把要求和條件給二劉說了。他要二劉將他所提供的小包埋在金礦堆場的集液口周圍,每過五、六天就取出來交給他,每一包付酬金100元,見包交錢,來取包時,再另將新包給二劉,並要求二劉絕對保密,不能讓金礦的人知道。
然而,在他們沒有成交之前就發案了。發案之後,周一直沒有來取包,而二劉對周的其他情況又一無所知。
那麼,這個提供鋅絲的周正成究竟是誰?到底有沒有周正成這個人呢?
這樁盜金案案情撲朔迷離,成為鮮為人知的盜金疑案之一。
作者簡介:
譚春湘,男,湖南省新邵縣人,1952年生,1972年入伍,曾在基建工程兵鈾礦地質部隊、磷礦化工部隊、武警交通部隊服役。在部隊期間,歷任戰士、宣傳幹事、宣傳股長;1987年從部隊轉業回地方工作後,歷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報社總編、社長等職。曾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解放軍報、基建工程兵報、湖南日報等數十家新聞單位播發新聞、通訊上千篇,數十次被部隊和地方新聞單位評為優秀新聞工作者。
猜你喜歡:
7月,全國國土資源系統都督辦礦產案件14起
鈾礦部隊那些事兒(四)
四十多年前發生在〇〇二七四部隊的故事三則
礦物、寶石、地學、礦產等精選文集
請回復關鍵字:目錄
號內搜索歷史文章請回復關鍵字:搜索
投稿建議、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加個人微信號:banyo615
礦業在線QQ群號:273655701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獲得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