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真是個昏君嗎?其實並不是.他的昏庸名頭是受後世批判而來

2021-02-13 歷史

中國的封建帝王,因為身份的特殊性,一向都是文學作品所關注的對象,除了明君之外,暴君更是如此,在中國眾多的暴君之中,隋煬帝更是其中的典型。時至今日,人們一提到暴君,幾乎都會提及隋煬帝,可以說,他是中國古代臭名昭著的一位帝王,甚至在對死者保留尊重的古代,身亡後還要被冠上「煬」這個諡號,暴君甚至演變到昏君的地步。在很多人眼中,隋煬帝在位期間除了吃喝玩樂就是驕奢淫逸,根本沒有為國家做出一點點貢獻,隋煬帝真的是這樣的一個人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文學作品是經過選材並且藝術加工的,並不能完整的表現出一個人物的真實一面,而隋煬帝的後世被人全盤否定的悲劇也大多由來於此。雖然隋煬帝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在位期間,卻真正的憑藉著自己的雄心和魄力做了不少的實事,比如說修大運河、開創科舉制等等,這是歷代帝王身上很少能有的,他同時也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其文學作品也有不少流傳於世,但就是這樣樣的一個人,卻最終走向了悲劇結局,不得不說還是由於其本身的矛盾而造成的。

上文說到,隋煬帝本身是一個很有雄心與抱負的人,在他還是晉王的時候,這種特徵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他帶領軍隊平定叛亂,為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的一個極具政治抱負的人,自然不是池中物,他想要超越前朝,為後世留下一個強盛的帝國,他想要名留青史,讓後世為自己的豐功偉業而讚嘆,而為了這個「子孫萬代,人莫能窺,振古以來,一君而已」的目標,隋煬帝的野心快速膨脹,從而開始了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最終導致了國破人亡。

隋朝時,雖然有了一些詩文影射當時的政治,比如說像《汴水早發應令詩》等等,但大多是一些站在一個臣子的立場之上,歌頌隋煬帝的的作品,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而隋煬帝自己的「安此憶兆生」的詩句更能表現出隋煬帝自身的理想,不過在當時也只有隋煬帝自己敢這麼寫罷了。真正的系統化的記載隋煬帝的還是唐代的史書,而其中最為完備的還要數《隋書》和《北史》,尤其是《隋書》,更是直接說隋煬帝時「天作孽,尤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隋書》之中將隋煬帝最終的悲劇直接認定是其咎由自取,,這樣的態度也直接影響了後世對於隋煬帝的態度,尤其是後來的文學作品,更是但凡提到隋煬帝,必定從暴君角度來批判。

而唐初修訂的《貞觀要論》更是總結了隋亡的幾大教訓,分別是「廣宮室,好行幸」「輕用人力」;生活奢靡,甚至「資質端麗者,每歲貢之」;到了戰亂時還認為「不盡誅,後無以示勸」等等,最重要的還是其剛愎自用,不接受其他意見,最終使得隋朝滅亡。

古人一向認為,品德比才學重要得多,《資治通鑑》中就如此寫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而隋煬帝便是一個有大才而無大德的人,這也是後世史書評價隋煬帝是個暴君的主要原因。

《隋書》之中對於隋煬帝的一生有一個完整的總結,從中我們也能夠看出,他其實是有大才的,比如書他曾經被派去徵收晉陽,晉陽並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地方,而是一個軍事重地,北齊和北周曾經多次爭奪此地,由此可見,楊光這個人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不然文帝也不會放心把這麼一個重要的地方交給他。而他即位後便立馬開創科舉制,科舉制度對於後世的影響不用多說,可以說,隋煬帝是有大才華的。

那麼後世為什麼會批判隋煬帝呢?

首先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他繼位之後的各種「騷操作」,可以說,他幹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極度有爭議的,尤其是發動的各種大工程,更是動用了無數的百姓。從現在來看,他有一些舉措是真的利國利民的,但是他卻異想天開忽略了百姓自身的承受能力,想一出是一出,急功近利,導致天下哀聲哉道,民怨沸起,這種不顧天下人只為一人功績的行為是十足十的「暴君」的表現,這是無法洗刷的。但他給百姓強加的痛苦究竟有多少呢?咱們舉個例子,隋煬帝繼位以來到大業八年,全國一共有整整二十二項工程,這些工程足足用了3012萬人,要知道,隋朝最鼎盛時人口也才不到5000萬!

而除了暴政之外,還有一個方面也是其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那就是關於其皇位是否是合法繼承的命題。封建社會以來,基本上皇權更替遵循的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度,而後世文人作品則表現了其弒父奪權一面。父系社會,父為尊,這樣的行為自然是被批判的,而《隋書》中就提供了兩個截然相反的命題:高祖本紀中所記載的文帝是因為病危而導致的自然死亡,但是在後續的《楊素傳》等傳記之中卻又提供給讀者一個文帝之死不是偶然而是楊廣弒父。而後世因為楊光本身確實是暴君,便使用了弒父這一說法,直接了當的給他安上了這個罪名,甚至還進行了不少的補充,楊廣自此之後便完全成為了一個泯滅人性的人。

但是史書畢竟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在楊廣本身劣跡斑斑的情況之下,當然要再添一把火,將楊廣的形象徹底醜化,這樣才能夠讓人更加信服唐王朝的統治,這也是歷朝歷代史書的慣用伎倆,雖然說史書已經盡力客觀,但是不得不說還是有其偏向性的,就拿同時代的唐代的史書來說,為了表現突出李世民的形象,甚至於會刻意淡化李淵的作用,更不要說前朝國君了,自然是能醜化自然不會放過。

而現在很多人批判隋煬帝還有一點,那就是他好色。古代皇宮美人如雲,《禮記》之中就記載了當時周王室「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命婦、八十一御妻」,這個數字可謂是十分龐大,甚至於唐高祖李淵和隋煬帝一樣都有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要說隋帝過分到哪裡去,也就多了點女官而已,可以說隋煬帝的後宮群真的不大,甚至於后妃傳裡也僅有三個人,孩子也只有三個,還有兩個是正牌老婆蕭皇后的。所以說他耽於美色,還真不至於,但是他三個有記載的,有倆原本是他父皇文帝的,這就有問題了,在傳統的儒家禮儀中,這是不能被允許的,甚至是「淫亂」的行為,這或許也是其後世被人認作是好色之徒的一大原因。

隋煬帝最初為晉王時,為了討好母親,私生活十分檢點,到了繼位後也十分檢點,並沒有淫亂宮廷的行為,直到隋煬帝後期,國家大亂,他才開始真正的縱情聲色,就像上文所說的「資質端麗者,每歲貢之」,甚至於「又引少年,令與宮人穢亂」。不過唐代的史書並沒有細緻刻畫,直到宋代才有關於其後宮的具體描畫,並且直接將其定義為好色之徒。但是不得不說,在唐代的史書記載中,隋煬帝還並不是一個只知道耽於女色愛好淫亂的帝王。

所以說隋煬帝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在唐代的史書之中,他的形象還算得上較為客觀,而到了宋代及以後,他的形象徹底覆滅,成為了一個一無是處的君王,這也是很多人對於隋煬帝的看法,但是這樣的看法卻並不準確。隋煬帝確實暴虐,但是他在位的十三年裡,確確實實為後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例如大運河,例如科舉制。

相關焦點

  • 在昏君圈子裡,隋煬帝不是最昏庸的那個,但他絕對是最敗家的那個
    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 比如紂王、秦二世等等。也藉以批判昏昧誤國之王侯。江南靖士《屈原》詩:「浩氣幹霄漢,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中國歷史五千年,昏君何其多。可以說,在昏君這個圈子裡,隋煬帝不是最昏庸的那個,但他絕對是最敗家的那個。
  • 隋煬帝楊廣被後世史家形容為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形象是否冤枉
    提起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一般首先會想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唐代貞觀年間的繁榮程度其實還不及隋煬帝大業初期,以致於貞觀年間還在消費著隋朝留下的存糧。貞觀年間西域高昌國的國王鞠文泰從唐朝出訪回國後也曾對大臣說:」如今中原不及隋時繁華「。這麼說來隋煬帝大業年間的繁華程度更勝唐太宗貞觀年間。
  • 隋煬帝曾到揚州看瓊花,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其實真正的瓊花很漂亮
    在江蘇揚州地區,有一座被稱為「瓊花觀」的景區,相傳此地盛開著神奇的瓊花,並且隋煬帝也曾專程來此觀賞。瓊花究竟是一種什麼花?它是否如傳說中的那般漂亮?蕃釐觀之所以會被稱為是瓊花觀,其實與瓊花有些不解的淵源。據說,瓊花觀曾以一株瓊花而得名,素有「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之盛譽。隋代隋煬帝是歷史上著名的昏君,他聽說揚州瓊花盛景,便專程命人開鑿大運河,乘豪華龍舟前來此處,觀賞瓊花之美景。如果從歷史角度來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專程觀賞瓊花,未免顯得有些言過其實。
  • 誰都知道隋煬帝是位無道昏君,但你知道他還是位大詩人嗎?
    隋煬帝作為大一統的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卻也是一位將帝國拉入毀滅深淵的皇帝,每個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荒淫無道的昏君,他死後的諡號是「煬」,因為唐代人給他定諡號的時候認為他好內遠禮,去禮遠眾,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義,離德荒國,所以被稱為「煬」。
  • 他,就是個昏君!
    他在揚州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動,迅速促進了這個城市的發展,為唐朝「天下之盛揚為首」的繁華局面奠定了基礎。甚至,他在這裡遭遇兵變,死在揚州、葬在揚州。可見,隋煬帝與揚州的淵源有多深。在老魚的中學課本裡,說到隋煬帝,那就是「耽於逸樂、沉湎酒色、濫用民力、拒納忠言」,整個一荒淫無道、殘暴專橫。所謂「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隋煬帝,基本就和秦二世相提並論,是一個亡國「暴君」的形象。有人說,隋煬帝以他的所做所為,為後世歷代封建帝王樹立了一桿反面旗幟,令後世帝王都知道以他為反面教材。這一點尤其使李世民受益最多。
  • 1415年前的今天,隋煬帝下令開鑿運河。豐功偉業下卻為何遺臭萬年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煬帝「命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另外,隋朝大運河對後世也貢獻頗大。北宋開國時,由於軍權收歸中央,需要大量糧食以供養軍隊,所以雖然明知道汴梁地勢過於平坦、易攻難守,不是國都的最佳選擇,但是迫於運輸的壓力,宋太祖還是選擇了座落於運河上的這個城市,汴河也因此成為北宋的"建國之本",成為遷就漕運而建的首都。每年清明前後,江淮漕船銜尾入汴,造就了《清明上河圖》中繪製的盛景。
  •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在華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歷經23個朝代83個王朝,出現過將近500位皇帝。在這些人當中除了一些千古賢君之外,也有不少的昏君,其中最昏庸的十位帝王分別是夏桀、商紂王、周幽王姬宮涅、隋煬帝楊廣、晉惠帝司馬衷、明神宗朱翊鈞、明武宗朱厚照、宋徽宗趙佶、晉惠帝司馬衷、石敬搪。夏桀出生年不詳,姒姓,名履癸,是夏朝末代君主,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昏君。
  • 隋煬帝做了功在千秋的偉業卻被史書記載昏庸暴虐,歷史誤會他太深
    這種評價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我們對於隋煬帝的主流印象。可這是隋煬帝的真實情況嗎?隋煬帝做過很多經天緯地的大事,有很多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大運河、科舉考試等等,近年來其實為隋煬帝楊廣翻案的文化名人很多,為楊廣正名的作品也不少,今天,我們稍微換一個角度,站到楊廣的立場上去思考一下他,思考一下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有的選嗎?
  • 歷史上的三國昏庸皇帝,因為他還有了一個成語
    劉備作為蜀漢的開國君主,其領導力,以及駕馭人心的能力皆堪稱一流,但是他的兒子劉禪卻因為弄丟了父親辛苦打下的蜀漢江山,被後世稱為「扶不起的阿鬥」,那麼,阿鬥真的是昏君嗎?表面上看劉禪的確是一個無能的昏君,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當年蜀漢的局勢,就會發現蜀漢的滅亡絕不僅僅只是劉禪昏庸這麼簡單,而是種種原因累積的結果。在劉備白帝城病逝之後,蜀國本已元氣大傷,又加上先是孫權殺了關羽,劉備臨終前又伐吳,導致吳蜀聯盟徹底破裂。
  • 秦國為什麼從獻公到秦始皇幾乎沒出現過昏君
    名異人,是個具有傳奇性的人物。早年在趙國當人質,後來被呂不韋認為是奇貨可居,就把他弄回了秦國。因此贏異人和呂不韋關係很好,當時秦國也是兩人共治天下。繼位三年後,忽然病死了,但據說是因為他撞見了呂不韋和趙姬的姦情。至於他的功績嘛,其實主要是呂不韋的幹的。所以他算不上昏君,但也不是賢君,屬於標準的庸君。
  • 問:隋煬帝並非暴君?答:他只是個時代的犧牲品
    關於他有幾個事兒很有名,一個是李世民死的時候,故意把徐茂公貶為庶民,他為什麼要這樣呢?他就跟自己兒子唐高宗李治說呀,說你上來以後,非得倚重徐茂公不可,可是你對她一點恩德沒有,他不一定服氣,不一定真心疼跟隨你,這樣我把他所有官職都擼了,你上來再讓他官復原職,他不就感恩戴德了嗎?這是歷史上記載的非常有名的一種用人策略。
  • 中國歷史上文武全才的4位皇帝,第3位功績顯著,卻被後世說昏君
    他是建安文學的創建者,以他為首,以他父子三人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觀滄海》《短歌行》《嵩裡行》《龜雖壽》等詩句傳誦至今,「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醉酒當歌,人生幾何」等名句更是盡人皆知。第三位是隋煬帝楊廣。隋煬帝楊廣,此人我們太熟悉了。
  • 昏君隋煬帝,做了3利國利民的好事,全部都是豐功偉績
    導語:如果問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名君有哪些,恐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和喜好,但是如果問到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乃至暴君有哪幾位,我相信隋煬帝——楊廣的名號一定位列其中,這位皇帝可謂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不僅為了自己的享樂搞得民不聊生
  • 歷史上由昏君變為明君的典範 你知道是誰嗎
    第一個:太甲商湯立國500餘年,前後相傳17世31王,有廟號者屈指可數(廟號制度始於商朝,和後世帝王幾乎有廟號不同,最初的廟號非對國家有大功者不能擁有),其中商朝第四位君王太宗太甲尤其值得一說,因為太甲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由昏君變明君的典範。
  • 隋煬帝是昏君?不對,歷史證明他只是得了大頭症
    我們的傳統觀念中隋朝特別令人惋惜,第一代皇帝是千古明君,他開創的王朝也是著名的盛世。可是只傳了一代就結束了,這可是一個王朝不是一個家庭,有頭腦的老爸給兒子積攢下幾個億的家產,可是兒子不爭氣,只用幾年時間就把老爸的遺產敗光了。隋煬帝敗光的可不是一個家庭,而是一個王朝。
  • 生而不祥、幼年艱難,隋煬帝正妻蕭皇后,究竟侍奉了幾位君王?
    歷史上有名的隋煬帝相信小夥伴們都很熟悉吧,他以殘暴荒淫被後人所熟知,但相信大家並不知道昏君隋煬帝還有另一面。他對自己的髮妻蕭皇后卻是十分的寵愛和敬重,想不到如此昏庸暴力的一個人,也有如此紳士的一面吧。歷史上有很多的傳聞,說蕭皇后在隋煬帝死後,又接連侍奉了好幾位君王,這究竟是真是假?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探究一下這個問題吧。
  • 他是古代著名昏君,留下一句名言被後世追捧千年
    因此古代老百姓們,無不渴望能碰上一個有道明君,而對無道昏君則人人痛恨,避之唯恐不及。昏君和明君的出現,都有其相對固定的規律。一般而言,每當到了天下分崩、小國林立的亂世,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就是昏君出現的高峰期。各種各樣的奇葩人渣,都有可能在這種混亂局面下登上帝位,其種種荒唐暴虐之行,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 劉禪在亂世之中,讓蜀國屹立近30年不倒,他真是扶不起的阿鬥?
    當一個人擁有很好的資源,卻最終還是失敗了,往往會有旁觀者憑藉他為「扶不起的阿鬥」,這樣的情況,這句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而如今在人們的心中,說起劉禪往往都會嗤之以鼻,覺得他昏庸無能,可歷史上的劉禪真的是如此嗎?
  • 李世民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你看他晚年自己怎麼說!顛覆你的認識
    傳統史家眼中的李世民,是英明神武、從諫如流、愛民如子的形象,可是,有人在史料中發現,李世民其實並不是那麼的英明神武,也不是那麼的從諫如流,更不是那麼的愛民如子。比如李世民晚年沉迷丹藥,貪圖享受,可見他不是那麼英明;比如李世民曾推倒著名諫臣魏徵的墓碑,可見他不是那麼從諫如流;李世民效仿隋煬帝,發動高句麗之戰,晚年還大興土木,可見他不是那麼的愛民如子。於是,有人上綱上線,李世民如此多毛病,怎能是明君呢?他就是個昏君!
  • 懦弱、荒淫、昏庸,後人對更始帝劉玄誤解太深,其實他堪稱豪傑!
    對社會大眾來說,自秦始皇到溥儀400多位中國古代皇帝中,被後人稱為更始帝的劉玄,知名度較低,像懦弱、荒淫、昏庸這類貶義色彩極其強烈的人設標籤,史家們也毫不猶豫地貼在劉玄身上。但是,他真是這樣的人嗎?更始帝劉玄,字聖公,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歷來史家譏嘲劉玄「懦弱」,主要是因為劉玄在謀議稱帝、登基典禮、長安宮見郎吏諸事中的種種「懦弱」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