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灕江在興坪古鎮拐了一個彎,桂林山水在此成為經典,於是有了第五套20元人民幣背後的風景。
初冬的季節,這裡青山疊嶂,一派生態自然之美,慕名前來一睹「黃布倒影」的遊客仍然絡繹不絕。可誰又能想到,眼前這片秀麗山水也曾飽受創傷。每年到了汛期暴雨肆虐,洪水把鵝卵石衝蝕的越來越少,攜帶的淤泥把河床侵蝕的黯然失色。由於常年受江水衝刷,原有人工漿砌石護堤部分已經破損。同時,原有汙水管道已破損,汙水直排灕江,汙染環境。
近年來,桂林市自然資源局以機構改革統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職能為契機,主動謀劃蹚出一條灕江生態保護修復之路。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自治區專門安排了1億元資金投入桂林灕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其中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景觀修復工程(二期)漁村漁業隊修復點就是其中做的比較成功的一個項目。
陽朔縣興坪鎮漁村下面有6個自然村,漁村漁業隊修復項目位於「黃布倒影」所處的大河背自然村,該項目以實施灕江岸線修復為重點,總投資503.5萬元,修復岸線450米、修復面積15638平方米。工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理念,以景觀自然、材料自然、工藝自然為原則開展設計和施工,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繫,在保持遺產地完整性和自然生態原真性的同時,綜合施策,開展岸線修復工程、景觀工程、汙水治理工程,系統解決了汙水垃圾、景觀和防洪等問題。通過實施這一系列工程,保護了灕江生態景觀環境,改善了原住民的人居環境,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無疑,大河背自然村是項目實施的最大受益方。漁村村委主任唐存學,自小在灕江邊長大,談到家鄉的山水風光能印在20元人民幣的背面,他無比榮光:「生態修復使我們的人居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如今大河背的景色比以前更靚了,來旅遊的客人比以前更多了,村民的腰包有了更為可觀的保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捧著旅遊金飯碗,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據唐存學介紹,生態修復工程是個雪中送炭的好項目,一石激起千層浪,村裡的其他配套設施也被帶動起來,縣裡也跟著加大了投資,沿岸綠道、文化長廊,以及遷移高壓線下地等一系列建設項目讓村裡錦上添花。
據統計,在實施生態修復前,該村全年接待遊客14萬人次,實施生態修復後,雖受疫情影響,截至9月仍接待遊客達20萬人次,預計全年可接待遊客30萬人次以上,該村旅遊業同比增收390萬元,生態修復開創了生態文明引領「美麗鄉村、振興鄉村」的新格局。
「在國家大力實施生態文明戰略,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工作的利好背景下,我們也在積極爭取推動灕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納入國家項目庫,相信不久的將來,灕江流域更多生態修復點會陸續展開,裸露的傷疤會逐漸被修復、扮靚,像20元人民幣背後的風景一樣展露新的姿態。」桂林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科長李正勇充滿信心地說。(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