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寫給小白的雷射雷達文章

2021-01-19 騰訊網

但最核心的原因,還是雷射雷達的成本快速下降。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幾年前一個 Velodyne 的 64 線機械式雷射雷達成本還要 7 萬美金,而且單筆訂單達到 100 萬美金才提供技術支持。而 Luminar 即將量產的 300 線 1550 nm 波長雷射雷達,據官方的說法,軟硬體打包的價格不超過 1 千美金。

回到正題,先簡單說下雷射雷達的工作原理,主要是由雷射發射器、光學接收器以及信息處理三部分組成,它會不斷向外發射雷射束,光束在遇到障礙物後會反射,再通過接收傳感器,接收物體反射回的光脈衝。

根據已知光速(約為 30 萬千米/秒)計算出兩者信號之間的時間差、相位差來確定車與物體之間的相對距離,再通過水平旋轉掃描或相控掃描測量物體的角度,再通過獲取不同俯仰角度的信號,就可以獲得世界的高度信息。

結合以上三種功能,雷射雷達可以感知到與物體之間的距離以及角度,再通過軟體算法去做 3D 建模,就能把我們人眼看到的真實世界做成一個機器能夠理解的虛擬世界

在這當中,雷射雷達每次發射以及接收雷射信息,通過這麼一個「閉環」的動作,獲得的位置信息我們稱之為「點雲」。點雲越多,說明雷射雷達對這個世界感知更為精準,當然需要處理的信息也就越多,對應算力要求也就越高。

由於我們車是在移動的,環境實時在變,為了採集到完整的點雲信息,傳感器採集點雲的速度就要跟上,也就是出點數。

但光看「出點數」依然不夠,掃描頻率以及測距採樣率也同樣重要,三者綜合起來看,構成了雷射雷達對於位置信息感知的實時性。說白了就是,要像人眼一樣,實時更新我們能看到的世界。

另外,為了能更大範圍地感知這個世界,雷射雷達能感知到的角度就顯得非常重要。傳統的方式是採用旋轉組件,簡而言之就是讓雷射雷達旋轉起來,進行 360 度掃描。

固態雷射雷達也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我舉個結構相對簡單的 MEMS 雷射雷達為例,這種技術是通過轉動內置的一塊反光鏡來實現周圍環境的掃描,也就是把雷射射向這塊不斷旋轉的反光鏡,再通過反光鏡反射到各個角度,從原理上看,跟以前小時候拿著鏡子反射太陽光的無聊玩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以上方式,雷射雷達可以向周圍發射雷射點陣,同時還接收反射回來的雷射脈衝,測量發射器與被測量物體之間的相對距離,直接可以獲得三維矢量數據,而得知自己在環境中的準確位置,這比視覺方案中的二維平面圖像採用視差深度算法相比更為精準。你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目測」與「拿尺子測」之間的差別。

這不僅解決了靜態物體無法識別的問題,而接收反射回來的雷射脈衝可以描繪出物體的形狀以及距離,其中含括了整個道路狀態以及其他交通參與者,這就可以構建出一個完整的機器能夠理解的道路場景了。那這樣就可以在技術層面上極大程度解決長尾效應帶來的問題。

另外雷射雷達能做的事還有很多,例如通過不同物體發射回來雷射信號的不同,去給物體做分類,可以參考上文說的「卷積神經網絡」,那麼這個時候雷射雷達也可以學會「自我思考」。

由於雷射雷達是自身發射雷射束,相比攝像頭最大的優勢在於不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無論是夜晚還是白天情況下,工作都會更穩定。那麼至於如何應對「雨雪霧霜」極端天氣以及逆光的影響,請下下文。

01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 LiDAR

雷射雷達是我見過分類最廣的物種之一了,按照線束來說,有 16 線、32 線、64 線以及茫茫多。按技術結構來看,分為機械式、混合固態以及純固態。另外非機械型雷射雷達的掃描方式還有 MEMS、相控陣以及微透鏡陣列等。按發射器的波長來分,又有 905 nm 以及 1550 nm。

綜合所有,我先立個 Flag,真正符合車規級使用的雷射雷達要先滿足 300 線,固態結構以及 1550 nm 波長這三個先決條件,其他的都是過渡技術

先說線束,這裡說的 300 線並不是類似機械式垂直排列了 300 條雷射線束,而是通過串行以及並行的掃描方式,達到類似於 300 線的解析度,理論上以後哪怕 900 線也可以按照這樣的技術手法來實現。

再來看自動駕駛的實際場景需求,首先雷射雷達要解決的是感知問題,線束越多,發射光脈衝更多,意味著獲取點雲信息更多,對環境感知更為精準。而 300 線的雷射雷達理論上可以實現圖像級的識別精度,這對於傻憨憨的機器來說特別友好,還是那句話,只能這樣機器才能理解我們人眼看到的世界。

再說技術發展路徑,雷射雷達分為機械旋轉式、混合固態以及純固態這三種。從成本、可靠程度來說,機械旋轉式註定不會被商業化應用。

因為我還沒見過哪個機器天天裸露在外面天天不停地瘋轉,而且還不壞的。一旦雷達故障了,還要請一個技術手法堪比瑞士手錶工匠水平的老師傅去更換零部件以及校準,這不僅「傷錢包」,而且體驗也不好。至於混合固態的雷射雷達,同理,我也不看好。只有純固態雷射雷達才是對「錢包」友好且穩定的。

最後再來聊一下波長,這裡多說幾句。為什麼我認為 1550 nm 波長的雷射雷達才是符合車規級的,這裡涉及到雷射輻射的安全性問題,而影響安全性的三大要素是波長、輸出功率以及雷射輻射時間的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強光在通過眼睛晶狀體時會聚焦到眼睛的視網膜上,而這個時候會給視網膜帶來一定的灼燒效果,而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你小時候玩過放大鏡點火,應該就很好理解了。

因此出於保護人眼的原因,IEC 規定雷射雷達的波長安全上限為 900 nm 左右,這也就意味著 905 nm 波長的雷射雷達出於對人眼保護的原因,不會高功率運行。當然應用在火箭以及國防場景的情況,不在本次討論範圍內。

但有意思的是,波長 1400 nm 以上的雷射會在到達視網膜之前就會被眼球的透明部分吸收完了,對人眼並沒有傷害,所以並不在 IEC 的規則內。因此 1550 nm 波長雷射雷達可以相比 905 nm 波長提升 40 倍的功率運行,而提升功率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增加探測距離、點雲解析度以及增強複雜環境的穿透力。

其實這三點都很重要,但第三點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裡也呼應一下上文。全面自動駕駛意味著車輛要應付各種複雜的環境,其中就包含了「雨雪霧霜」,再極端一點就「沙塵暴」。

先說個常識,光波在大氣中傳播是會衰減的。而採用 1550 nm 波長的話可以加大功率,因為與毫米波雷達「對半透明物體不會產生回波」不同的是,雷射雷達在雨天、霧天的場景中,「水滴」這種半透明物體是會引起對脈衝的反射

但只是「部分反射」且會向四周進行擴散,尤其是在「濃霧」的天氣下,這會造成反射信號準確度的下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們帶著的眼鏡如果起霧或有水滴,我們也看不清外面的世界,因為「水」會影響視覺效果。

而這個時候,雷射雷達通常通過「提升發射功率」和「提升接收器敏感度」來提升整體的感知能力,不要忘了,提升發射功率就是 905 nm 波長的死穴,這就是我不看好 905 nm 波長的原因,而提升功率後,還能降低 1550 nm 會受到環境光照的影響,也就是針對「逆光」的場景,有了個靠譜的解決方案。

另外我說一下,為什麼像 Velodyne 這樣的雷射雷達巨頭公司至今還死守著 905 nm 波長,而且對外永遠說「夠用」了。首先 Velodyne 有將近一半的雷射雷達份額來自非車業務,對於非車規級使用,905 nm 波長夠用這句話沒毛病。

而且除了技術壁壘以外,我認為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接收傳感器」的成本問題。905 nm 波長的接收器可以用矽來做原材料,而 1550 nm 是「光纖傳感器」,而這種接收傳感器要用到「銦鎵砷」這種材料,這種材料的成本是矽的 10 倍,而且目前還看不見成本下降的趨勢。

那這裡就要提一下 Luminar 這家明星公司,據官方公布的消息,他們通過收購了一家專門做銦鎵砷材料的公司,解決了銦鎵砷的成本問題,目前可以把單個傳感器控制在 3 美元。那麼我比較好奇的是,如果有大神知道,同為 1550 nm 波長路線的華為以及 Innovusion,他們是怎麼解決傳感器成本問題的,請在評論區留言。

綜上所述,我認為車規級雷射雷達要同時具備 1550 nm 波長、 300 線還有固態結構三者,缺一不可。

寫在最後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經歷了蔚來 NIO Day 發布了 Innovusion 的 300 線雷射雷達,也經歷了 Mobileye 總裁兼執行長 Amnon Shashua 教授精彩演講,其中也確認了採用 Luminar 的雷射雷達產品。

而這就留下馬一龍獨自在支撐純視覺陣營,但我相信在未來雷射雷達成本進一步降低,老馬也會真香打臉。

而比拼硬體只是自動駕駛的一個方面,就好像現在雷射雷達已經是釐米級的定位精,單顆晶片的算力也突破 200 TOPS,我也相信隨著技術的迭代「毫米級」雷射雷達以及單顆晶片算力破千,在未來也不是夢想。

但更為重要的是各廠商如何把硬體有效地利用起來,那接下去比拼的就是軟體算法層面,例如把毫米波、攝像頭以及雷射雷達三者的感知信息更好地融合、優化自動駕駛算法邏輯,還有 5G 時代下的 V2X 應用場景。

而這一切的結合,才是自動駕駛有機會從夢想變成現實的基礎。

撰文:賣白菜的黃老闆

編輯:大吉

這些也值得讀

相關焦點

  • 雷射雷達 看這一篇就夠了
    雷射雷達 看這一篇就夠了 新機器視覺 發表於 2020-12-26 10:34:13 與雷達工作原理類似,雷射雷達通過測量雷射信號的時間差和相位差來確定距離
  • 雷射雷達工作原理及應用
    圖1 雷射雷達安裝實景圖(來自真實客戶分享) 工作原理 將雷射雷達安裝在車道正上方,使之垂直向下探測,如圖1所示 當沒有車輛經過時,探測的是雷射雷達到地面的距離,假定為X 當有車輛經過雷射雷達下方時 圖5 雷射雷達配合統計車流量的另一種安裝方式 高效穩定 雷射雷達可全天候高效運行,穩定性強 準確率高 通過該雷射雷達自主研發的自適應算法,車流統計準確率達到99%
  • 首發| 即時監測雷射雷達數據,Cepton發布Vista-Edge雷射雷達評估...
    *圖源:cepton.com北京時間3月20日,美國加州雷射雷達初創公司Cepton科技正式發布雷射雷達數據處理系統——Vista-Edge雷射雷達評估套件。Vista-Edge雷射雷達評估套件作為3D雷射雷達解決方案供應商,Cepton雷射雷達系列產品提供點雲數據;Vista-Edge雷射雷達評估套件則幫助客戶更好地控制和利用點雲數據。對於Cepton而言,Vista-Edge發揮展示作用。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自動駕駛|雷射雷達|luminar|...
    01 行業適用性問題:雷射雷達是不是自動駕駛必備既然Musk在自動駕駛領域鄙視雷射雷達,只用視覺方案加毫米波雷達。目前的FSD效果還不錯,那自動駕駛是不是不需要雷射雷達?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的其他汽車廠商都在測試準備使用雷射雷達。
  • MEMS雷射雷達突出的缺點是什麼?
    當雨雪、灰塵、昆蟲屍體或其它顆粒物遮蔽雷射雷達窗口時,這些環境遮蔽物勢必也會阻擋或偏轉雷射束,從而降低傳感器的「能見度」。那麼,這些影響有多大呢? 多光束Flash雷射雷達創新廠商Ouster分析了雷射雷達光學孔徑,並通過現場試驗,分享了如何利用更大的光學孔徑,最小化遮蔽物的影響。
  • 雷射雷達相對其它雷達和攝像頭有著天生的優越感
    這也正如我們打桌球擊球和接球的過程,區別在於人類用眼睛結合大腦來判斷球速和旋轉;而雷射雷達通過雷射發射與接收器等硬體,結合軟體算法來判定障礙物方位。 但如果你認為雷射雷達只會進行障礙物方位的判斷,那就太小看它了。雷射雷達可是由四大護法加身,分別是前面提到的雷射發射、接收器和掃描、信息處理系統。
  • 一種低成本、高精度的雷射雷達輔助視覺SLAM系統
    2020年11月23日,一篇名為《CamVox: 一種低成本、高精度的雷射雷達輔助視覺SLAM系統》論文發表在康奈爾大學的arXri平臺,該論文由南方科技大學ISEE團隊基於SCOUT MINI移動機器人平臺進行快速二次開發,並在平臺上搭載了GPS、Camera、LivoxHorizon、IMU等設備。
  • Ouster 的獨特思路:數字雷射雷達如何打破傳統雷射雷達的桎梏?
    上圖為 Ouster 雷射雷達產品對於自動駕駛來說,車載雷射雷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領域也吸引了大批玩家蜂擁而入。能夠「旋轉」的「固態雷射雷達」早些年,市場對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需求更為急切,現如今,隨著相關技術逐漸成熟,固態雷射雷達已經成為行業的新寵。但實際上,這兩種形態的雷射雷達各有優劣勢。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經過多年的發展,技術已經相對成熟,與許多感知算法的融合度更高。
  • 華為雷射雷達 上車!
    「華為有信心成為全球第一個真正車規的高線束雷射雷達的供應商」。這是華為在車載雷射雷達領域立下的目標。雖是豪言,但似乎所言非虛。12月22日,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T10 ICV CTO峰會上,華為首次面向行業正式發布車規級高性能雷射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
  • iPhone12雷射雷達掃描儀有什麼用 雷射雷達怎麼用
    iPhone12雷射雷達掃描儀有什麼用 雷射雷達怎麼用 蘋果iPhone12今年在高端型號iPhone12Pro
  • MIT聯合 DARPA將雷射雷達傳感器封裝到單晶片上
    這一設計被稱為 lidar-on-a-chip,採用 CMOS 晶圓廠的 300mm 製造工藝,一顆傳感器的生產成本在 10 美元左右,相比市面上的雷射雷達傳感器來說簡直是白菜價——據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旗艦出版物 IEEE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行業適用性問題:雷射雷達是不是自動駕駛必備既然Musk在自動駕駛領域鄙視雷射雷達,只用視覺方案加毫米波雷達。目前的FSD效果還不錯,那自動駕駛是不是不需要雷射雷達?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的其他汽車廠商都在測試準備使用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行業主要呈現出哪些特徵?
    疫情期間,也出現一個特殊現象,部分雷射雷達價格上漲,這是由於上遊供應鏈價格上漲、供貨周期變長導致。據鐳神智能官方數據,因供應鏈減產,2020年3月其全線雷射雷達產品價格上調20%。 3.場景:機器人領域成新增量 作為一種硬科技,應用場景是雷射雷達發展的重要「堡壘」。雷射雷達的應用,涵蓋機器人、無人駕駛、行動裝置、軍事、3D列印等領域。
  • 馬斯克Diss的雷射雷達 華為搞出來了
    這個消息很「炸裂」,而且「96線車規級高性能」這幾個字,分量也夠重。   那麼,我們來看看,這款雷射雷達有何核心優勢?  華為表示,這款雷射雷達可以滿足大視野120°×25°,應對城區、高速等場景的人、車測距訴求;全視野中,水平、垂直線束均勻分布,不存在拼接、抖動等情況,形成穩定的點雲對後端感知算法非常友好;小體積,適合前裝量產車型需求
  • 雷射雷達:智能汽車的下一仗
    在今年廣州車展期間,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華為的雷射雷達已經成為車企搶購的爆品,並考慮在近期做一個雷射雷達產品的整體發布。為何馬斯克要因為雷射雷達打口水仗,為何巨頭們紛紛盯著雷射雷達?這都要從汽車的智能駕駛說起。
  • 雷射雷達乾貨全面分析(一):最大優勢,四大系統,八個指標
    雷射雷達全面分析總共四篇,本文為基礎篇,包含雷達相關知識,雷射雷達的介紹,工作原理,核心部件,技術指標。第二篇為技術篇,之後兩篇是市場篇以及產業篇,歡迎關注。1. 原理簡單,毫米波/雷射/超聲波介紹雷射雷達之前,先了解雷達。
  • 雷射雷達技術是智能汽車自動駕駛中的核心技術
    音圈電機雷射雷達或成自動駕駛的「寵兒」。雷射雷達近日又成了車圈的「熱點」話題之一,很多汽車將推出搭載雷射雷達的車型。就著一個小小的雷射雷達似乎又讓整個新能源以及自動駕駛行業有了新的「議論點」。 不止小鵬汽車、ARCFOX極狐,還有沃爾沃也實現帶雷射雷達和「不用看路」的汽車,儘管沃爾沃並沒有宣布具體的車型信息,但這就代表著從2023年起,雷射雷達將用於XC90等車型。
  • 雷射雷達全面分析(二):五大關鍵技術,發射掃描,光束控制,分類
    這是「汽車人參考」的第184篇原創文章隨著無人駕駛熱度逐漸上升,雷射雷達相關新聞撲面而來,這項技術雖然已應用多年,但在無人駕駛領域並不成熟,目前公開的技術資料不多,也很零碎。汽車人參考計劃在春節期間,用萬字長文,共四個篇章全面系統分析雷射雷達,本文為技術篇,主要包含雷射雷達的關鍵技術,技術路線,分類以及一個視頻。
  • 雷射雷達:自動駕駛的另一仗
    對於以主流自動駕駛廠商為代表的雷射雷達擁護者,把系統的安全可靠性排在首位,認為實現這一方向的方式就是融合各個性能的傳感器,以彌補不同類型的技術漏洞。採用雷射雷達的自動駕駛廠商一般選擇配置1-3個雷射雷達,用於障礙物和移動車輛檢測,同時在車四周環繞成本相對較低的低線束雷射雷達或毫米波雷達進行視野補充。
  • 這5款雷射雷達,到底誰能代表自動駕駛的未來?
    在許多傳統供應商和新創公司看來,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在障礙探測和 SLAM(實時定位和地圖構建)能力上,還是得靠固態雷射雷達,因為這才是最節省成本且最可靠的方式。ABI Research 認為,2019 年就會有固態雷射雷達解決方案問世,到 2027 年市場規模就會擴張至 130 億美元。雷鋒網總結了目前市面上 5 款雷射雷達,來看看到底誰才能代表自動駕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