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葉永烈——附梁實秋夫人韓菁清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2020-12-12 騰訊網

葉永烈先生伉儷來上海圖書館

滬上桂花仿佛是一夜之間盛放的。

去年此時,上海圖書館年度展覽——館藏名家手稿展——正進入最後的籌備階段,葉永烈先生正處病重期間,但堅持與我保持著聯繫,是微信中響應速度最快、提供建議和意見最具體的一位作者。

國慶前夕他動了手術,後來病程進展之快,他與家人都始料未及。術後,他堅持為上海圖書館錄製了兩段語音說明,向讀者介紹自己兩部作品的手稿,後由上圖製成二維碼在展覽和圖錄中供讀者收聽。

「妙筆生輝——上海圖書館藏名家手稿展」於2019年11月初開幕之時,我特意拍攝了展廳中葉永烈先生的展櫃,在微信中與他分享,可是,所有發去的視頻和文字都石沉大海,再無回音。

葉永烈手稿

聽到「手稿」二字,他睜開了眼睛

2020年1月22日,上海圖書館領導赴長海醫院重症監護室看望葉先生,為他送上展覽圖錄。葉先生已氣管插管,面容浮腫,幾乎認不出來。葉老夫人輕輕喚他幾次,眼皮和手指都無響應。她抱歉地對我們說「可能睡著了」。葉先生兩位公子都在海外,每日都是葉老夫人楊惠芬女士陪伴在側。長海醫院為照顧她年邁體弱,出行不便,特在重症監護室底樓闢了一個房間供她和保姆暫住。她耳力欠佳,打電話和日常交流已較為困難,需要保姆在耳邊大聲轉述友人的問候。

2017年9月30日,葉永烈先生伉儷攜手來館參觀「葉永烈專藏」數位化工作,我為他們拍攝了合影。葉先生回家之後立即寫了一篇《捐贈之後》,後來發表在《新民晚報》。他在文末寫道:「從上海圖書館回來後,趁國慶長假,我又整理了10箱創作檔案,捐贈給上海圖書館。」

陳超館長走近葉先生床邊對他說:「您放心,您捐贈的手稿和檔案資料我們一定會好好保存,不辜負您的信任。」話音剛落,葉先生竟抬起了眼皮,雙目微睜,望向床邊站著的陳超館長和周德明副館長,仿佛期待著他們再說些什麼,又仿佛是依依不捨。葉老夫人驚喜地說:「他聽見了,他聽見了!他認得你們。」那專注的目光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中。

在葉先生過世當天,老太太許久都接受不了這件事實,在微信中對我說:「謝謝。老葉現在還住在醫院裡,醫生正全力以赴地搶救他。不知怎麼外面卻瘋傳他已過世,實在是誤會。你們的誠意我和老葉領了,謝謝。」我怔住了,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為好。四天之後,她再次來信:「老葉已經走了。人們為了安慰我,特地隱瞞了幾天。紙是包不住火的,我終究明白了。我愛老葉,深深地愛!」

今天桂花香氣如約而至,葉先生已溘然長逝。生前親手交由上圖保存的最後一批文獻之目錄還未及過目,他就匆匆離去。去年八月他最後一次入院之時,我知他心念此事,曾建議將文檔送至病房,以便觀後安心養病,他婉言謝絕,堅信自己可以很快病癒出院。後來文獻目錄已呈葉老夫人,但葉先生未能親見,我深感自責。

葉永烈先生試聽「葉永烈專藏」數位化工作成果

最後的時光,最後的錄音

第一次向葉先生徵詢展品選擇的意願,是在2019年2月15日。一周後的2月21日,他發來了許多書信和手稿的照片,其中有華羅庚、流沙河、秦瘦鷗、夏鼐、蘇步青等名家的書信,他表示「供手稿展用」。顯然,這是花了許多時間精力從電腦中精挑細選的結果。他還專門重新撰寫了個人簡介。此後,我徵求他的意見,是否可展出《小靈通漫遊未來》等三部科普作品的手稿,他回應:「可否選代表作手稿?用《紅色三部曲》或《『四人幫』興亡》《陳伯達傳》《鄧小平改變中國》《陳雲傳》等。」我略感意外,因為在許多讀者心目中,最早接觸和熟悉的葉先生作品或許是《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科普作品,在他自己心目中,稱得上「代表作」的另有所屬。他認為《紅色的起點》手稿「極其珍貴」,並提及正在拍電影,將作為建黨一百周年獻禮影片。他親自為這部作品的手稿撰寫了說明:

《紅色的起點》是在1988年開始創作的。199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建黨70周年獻禮書。當時上海作協舉辦研討會,受到黨史專家及文學界的肯定。

此後《紅色的起點》出了香港版、臺灣版、英文版、法文版。

「紅色的起點」成了中共一大的同義語,不斷見諸報刊。

《紅色的起點》不斷再版、重印。僅最近三年,便加印18次。

作者從事電影編導多年。曾獲電影百花獎(《紅綠燈下》,任導演),獲電影華表獎(任海峽兩岸合拍《中華五千年》總編劇)。1976年任上海「文集內片」組組長兼導演,為病重的毛澤東拍攝近十部舞臺紀錄片。此後曾為上影寫了劇本《大鬧天宮》(張建亞導演)及《遵義會議》。上海電影節,中影公司舉行《紅色的起點》電影新聞發布會。作者葉永烈與著名導演田沁鑫應邀出席。電影將由中國電影公司搬上銀幕。

這些都是葉先生在病床上用手機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完成後,他還加了一句:「病中,簡單答覆。」

葉先生對書信展品的選擇,有過多次建議。他指出其中一件高士其先生信「可能不是親筆,而是秘書高仰之代筆」,建議「最好用親筆信」;還指出我選擇的秦瘦鷗先生信「如果附秦老師親手所繪自家地圖,更精彩」,讚賞「夏鼐那封毛筆信尤為珍貴」。在書信遴選告一段落之時,他忽然對我說:「我還有陳望道等書信,在我手術後出院,捐贈貴館。」

2019年9月8日,他告訴我,要手術了。「這次病得不輕,手術在即。主要是一直忙於寫作,延誤了病情,直到病情嚴重,才住院六次」。他特別要求書信展出時「信封上的地址模糊化處理」。10月8日,我轉達了上圖館領導的問候,他很快回了消息:「謝謝多次關心。在國慶節前夕,我動了大手術。手術難度高、複雜,時間長達三個半小時。這次險些連生命都危險。」當時,手稿展覽和圖錄中正在設計加入二維碼內容,邀請手稿作者錄音或錄像,向讀者介紹更多手稿及其背後的故事。因葉先生一向心系本次展覽,我還是給他留言報告了工作進展。誰知才過了一天,他竟然用手機為《紅色的起點》《「四人幫」興亡》錄製了兩段語音介紹。每段都以「我是葉永烈,某某作品的作者」為開頭。最後的兩段錄音裡,他仍秉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即使說話明顯無力,甚至氣也有些接不上,但仍堅持向讀者講述作品創作背景,令人聞之肅然起敬。10月31日,我把所有定稿的文字圖片發給他過目,他回答「謝謝」。這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句話,此後所有消息都沒有了回音。

韓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並重

在遴選書信展品時,葉先生推薦了諸多人選,唯有一次對信的內容進行了評價:「韓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並重。」因葉先生提及時籌展已在最後製作階段,圖錄書稿已開始修訂校樣,故最終沒有加入。

近日,在研究工作中完整查閱了韓女士致葉先生的書信,其中寫於1990年2月15日的一封,在此批捐贈的書信中時間最早,葉先生在這封信的文件夾中附了便箋,對手稿工作人員提出要求:「梁實秋夫人韓菁清致葉永烈逐頁掃描」。葉先生已在《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中整理並公開此信內容,與書信原件相比,《歷史的絕筆》中文字和段落略有刪減和調整。既然葉先生明確表示希望此信原件展出,根據他對內容的判斷和多年對韓女士的了解,此信是可以公開的。現將全信原文抄錄如下。

韓致葉的第一封信

永烈:1990.2.15

謝謝你寄來的初稿,文筆流暢詞句動人,不愧為當代名作家,今後我願多多向你討教學習。

教授認識我時已73歲,仙逝時是86歲。13年的恩愛歲月,雖然短了些,但留下了可歌可泣、不可磨滅的回憶及一頁留傳的佳話和歷史。我此生沒有白活。直到如今我仍沐浴於愛河中,因為他永在我的心底。

一月四日(臘八)是他生日。我專程帶來親友們趕到北京為他慶祝冥誕,並想在內務部街為他焚些元寶,但文茜說那個小胡同內交通擁擠,不能隨便點火,所以在文茜的住所樓下帶了她的祖孫三代焚香參拜。另外留下一半金銀紙錢給文茜,囑她年底至廟裡焚化給教授,過年時不知她照做沒有?雖是「迷信」隨俗了一些,但是不如此做法,我就是於心不忍。我們是患難夫妻(當時各方指責,簡直是如臨大難,那幾個月兩人精神上的刺激,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沒錢過日子還苦!)有難同當,有福自然同享。他留下了《雅舍小品》的版權給我,我不能自己專享,所以每月墳上去二次,鮮花、小菜、甜食、金銀及香燭,一定要帶給他。人嘛!「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除了夫妻之情,忘年之戀之外,我想我們是最知己的。世上找一善解人意的人已不大容易,能像我和他之間的「了解」「知心」,我看歷代至今,沒有多少對。現實是很殘忍的!但我能忍。我心中有他,就有一股力量,我能忍許多女人所不能忍的痛苦!我想這就是「純情」與「愛的力量」吧?從前在鏡子上我寫「世上沒有真愛」,現在我擁有了真愛。那面鏡子上的字,教授早已擦掉,房子也早轉手了。

自上月14日回來,忙完了過年,就一直感冒至今。整天一個人二隻貓,冷清寂寞不在話下!與在滬時和你見面時,你所看到我家的子子孫孫相聚情形,剛好成反比例。今後我會兩頭跑跑,過過寂靜的日子,也過過熱鬧的日子。人生苦短,在我有限之年「雲遊四方」,多看看老友,也多認識幾個新朋友。上次你提及的那幾位我所崇敬的文人畫家,我一定去拜訪他們,當然少不了你作陪。

我將來會將新婚一年的日記,慢慢整理好,讓你過目後,交由你發表。稿費儘量爭取後,再做有益的花費。慈善家我不夠格,我常常喜歡盡一點心意,為社會、為人類做一點事。雖然我從歌從影,當年為舊社會人士藐視,認為是「娛樂」「不成大器」!但我認為盡本能地做到,能給人健康的娛樂,有何不好?做人多苦,生下來就哭,死去時又哭,活在世上給人類一點快樂,是很可愛的。此行業除了有少數敗類,多數的人,還是很高尚。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好有壞,我不明白封建時代對影歌一行,何以那麼不為尊重?直到我與教授結婚,人們的反對無非也是因為我「入錯了行」。不過他們提起蔣教授的續弦下場其慘,那位女士卻是一位中年的公務員,且戀愛多年才結婚的。他們的婚姻才是「盲目的戀愛」「了解的分手」!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運,「人比人氣死人」。我不懂為什麼當年那般(班)文人雅士都會有俗氣的想法!扯遠了。紙到盡頭該收筆了。忘記先向你請安呢。你和你的愛人都很健康快樂吧?從電話中聽到甜美的聲音,是她呢?還是女兒?代我問好,致崇高敬意。祝一切如意。

菁清

觀書信原件和整理後的文字,感覺是全然不同的。整封信一氣呵成,幾乎沒有改動。葉先生在《歷史的絕筆》中形容它為「正兒八經」「如同一篇優美的散文」,而在給我的微信中則言簡意賅地形容為「才情並重」。我更傾向於贊同後者。葉先生捐贈了多件韓女士來信原件,在去信時,則習慣襯一張複寫紙自己留存。這些複寫件葉先生也捐贈了部分。此外,還有數件韓女士致梁教授信的複印件。

韓女士十分珍視自己和梁教授的往來書信。當葉先生問她:「你們之間的往來信件,現在都保存著?」她回答:「一封也不缺。這是我們相愛的珍貴記錄,我一直仔細地保存著。以後,我想在保險公司租個保險箱,永久保存這一批珍貴的信件。其中包括我們戀愛時寫的情書,結婚後寫的家書。」臺灣《聯合報》想選載梁教授的一部分情書,曾派了一位工作人員與她接洽,韓女士挑了二十來封信,隨工作人員到《聯合報》大樓,「她複印之後,我當場取回了原件。」(1990年11月24日晚葉永烈對韓菁清的訪談,收錄於《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1991年10月出版,第7頁、第4頁)葉先生於1990年底編好了《梁實秋情書選》,當時編入了梁實秋情書八十封,韓菁清情書僅一封。他在1991年2月16日致韓女士的書信(上海圖書館藏,複寫件)中寫道:「教授的情書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抄畢,列為重點書。江蘇文藝出版社擬出手稿影印本(用原稿拍照直接製版),期待著與您籤出版合同。只是這麼一來,要用全部原稿——《聯合報》發表過的情書的原稿,也盼帶來。他們擬用書名《梁實秋情書真跡選》。如此這般,隨著這些書的印行,會在大陸掀起教授的『情書熱』。」此「真跡選」目前暫未查到信息,不知最後是否出版。

此後,在葉先生的「再三動員」之下,1991年3月底,韓女士把梁教授情書「幾乎全部帶來了」,還帶來了眾多家書,而且終於「把一大疊她當年的情書原件」交到葉先生手中,表示「這些信,可供發表用。還有一些,我留下,以後再說」。

觀葉先生捐贈上海圖書館的數件韓女士致梁教授信的複印件,除一件沒有落款年份外,皆寫於1978年,應系葉先生1990年底編成《梁實秋情書選》之後,韓女士所提供。葉先生在1991年4月23日回憶:「(1991年3月底)她帶來的信件,都是用繁體漢字寫的,而且是隨手寫在信紙上,必須經過謄抄,用簡體漢字寫在方格稿紙上,才能交廠排印。」(《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1991年10月出版,第669頁)初步推測,韓女士帶來的情書原件,經過了複印,由她在複印件上添加標題,列入備選。

韓女士在1990年8月24日的信中對葉先生說:「我千萬也想不到在人情薄如紙的今天,能幸運地交上了你們賢伉儷這樣的好友,使我覺得溫暖尚存人間,同時也得到了你們在我精神上的支柱。在我還有生命裡的三分之一的時間裡,一定多多和你們走動,並向你們多多學習增添福緣。」如今,寫信人與收信人都已作古。葉先生生前的一件願望,今已遵囑完成。葉先生和他留下的精神財富,永遠在讀者們的心中。

劉明輝

相關焦點

  • 憶葉永烈———梁實秋韓菁清夫人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後來文獻目錄已呈葉老夫人,但葉先生未能親見,我深感自責。葉永烈先生試聽「葉永烈專藏」數位化工作成果 最後的時光,最後的錄音第一次向葉先生徵詢展品選擇的意願,是在2019年2月15日。「韓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並重」在遴選書信展品時,葉先生推薦了諸多人選,唯有一次對信的內容進行了評價:「韓菁清的第一封信,才情並重。」因葉先生提及時籌展已在最後製作階段,圖錄書稿已開始修訂校樣,故最終沒有加入。
  • 葉永烈出版作品超3500萬字
    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先生筆耕不輟,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    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葉永烈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 葉永烈簡介有哪些代表作?
    澎湃新聞從上海作協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澎湃新聞記者下午打通葉永烈家裡電話,是其兒子的友人接通的。她向記者證實葉先生於今天早上剛過世,「目前還比較忙亂,沒有什麼方便說的,謝謝。」
  • 科幻與紀實,回憶葉永烈的文學之路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葉永烈曾與葉永烈有過深入交往的科普作家、中國科普作協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對葉永烈創作多有研究,特授權本報刊發他的文章《兩個葉永烈》。在中國的科幻史冊上,當會有葉永烈濃墨重彩的一章。然而人們注意到,在1984年之後,除了1986年出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續篇《小靈通再遊未來》,以及2000年新寫的《小靈通三遊未來》之外,葉永烈再沒有科幻新作問世了。與此同時,人們通過一部部昔日風雲人物的傳記,漸漸地又熟悉了馳騁在紀實文學領域的葉永烈。
  • 作家葉永烈去世。他變成了自己筆下的「小靈通」,到現實與想像的...
    去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曾專訪過葉永烈。平生累計寫了3500萬字的葉永烈當時還在繼續寫作,採訪前一天還寫了兩篇隨筆。 葉永烈是作家中的「變色龍」,幾十年裡他的每一次創作轉軌都踩在了時代的浪尖上。寫科普、寫科幻、寫紀實文學、寫遊記、寫小說,他自由地穿梭在未來和歷史之間。
  • 紀念|葉永烈與《十萬個為什麼》
    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中依然有葉永烈的名字。從1961年的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六版,葉永烈是唯一一位參與每個版本編寫的作者。
  • 作家葉永烈去世《十萬個為什麼》影響幾代人
    《十萬個為什麼》算是葉永烈的第一部大作,全套書900多個題目,他撰寫了300個。很多人大概沒想到,寫出了影響一代人的作品的這位作者居然那麼年輕。21歲時,葉永烈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成功預言了幾十年後科學的發展,啟發了無數青少年讀者對科學的熱愛。
  • 紀念大眾作家葉永烈:在舊書攤上風靡全國
    葉永烈向別人打聽這個箱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別人告訴他說:「你可以把自己寫的稿子投進去,如果寫得好,報上就會登出來。」葉永烈一聽,就心血來潮地投了一首小詩進去。過了幾天,葉永烈收到《浙南日報》的回信,信裡面表揚了葉永烈寫的那首小詩,說下個星期就會刊登出來。
  • 葉永烈:人生很短,只能做好一件事
    5月15日著名作家葉永烈今上海病逝享年80歲葉永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從11歲起發表文學作品20歲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2018年,葉永烈做客CCTV-1《開講啦》講述他的人生經歷和感悟今晚,讓我們一同回顧葉永烈的「文學夢」用心科普,傳遞文化力量
  • 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座談會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褚君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普大獎「卡林加獎」獲得者李象益,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等四十餘位深耕科普科幻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科普作家、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傳媒從業者深切緬懷葉永烈先生,回顧研討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深刻思考其對新時代科普科幻事業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意義。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出席座談會。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創作者與世長辭
    葉永烈和他的紀實文學《鄧小平改變中國》5月15日9時30分,作家葉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葉永烈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他在1960年代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裡則「預言」了今天的生活。葉永烈後來的文學創作轉向紀實、長篇都市小說,也曾攜書作《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來到濟南與讀者見面。從「葉永烈伯伯」到「葉永烈爺爺」作家葉永烈讓很多讀者的童年有了科學色彩。
  • 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 座談會在京滬連線召開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褚君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普大獎「卡林加獎」獲得者李象益,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等四十餘位深耕科普科幻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科普作家、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傳媒從業者深切緬懷葉永烈先生,回顧研討葉永烈科普科幻創作思想與實踐,深刻思考其對新時代科普科幻事業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意義。
  • 葉永烈家訓:有細心、耐心和精心,就沒有成不了的事
    但每當有人問葉永烈,父親留給他最大的財富是什麼,他都說:「是細心、耐心和精心。」事實也證明,有這「三心」高照,就沒有成不了的事情。葉永烈小時候特別粗心大意,剛才還看的書,轉眼就找不著了;寫作業,常常翻遍書包和抽屜也找不到作業本。
  • 作家葉永烈去世 他曾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蜚聲文壇
    作家葉永烈去世 他曾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蜚聲文壇時間:2020-05-17 17: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作家葉永烈去世 他曾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蜚聲文壇 作家葉永烈15日在滬病逝,享年80歲。
  • 葉永烈新作《叩開臺灣名人之門》籤售會 在貴陽全國書博會火爆實錄
    這本書是這些名人的後傳,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多次遠跨海峽,為你叩問史實,深層次揭示了臺灣名人的命運,從而深刻折射出臺灣的當代史和當代文化。籤售會上,葉永烈向讀者講解了這本書的寫作要點與特色。圖3 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在籤售會上的演講籤售會開始前與結尾時,媒體記者追逐採訪。這張圖是貴州都市報、貴陽日報、貴陽晚報,貴陽時報、貴陽廣播電視臺等記者在對葉永烈進行現場採訪。
  • 葉永烈:那個把問號拉成驚嘆號的人去世了
    《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於2020年5月15日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享年80歲。在每個人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文章《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文章告訴大家要勇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索、追求真理。
  • 葉永烈因患前列腺癌去世,兒子尚在國外,未定是否辦公開告別儀式
    南都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證實,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上午9時30分因前列腺癌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作協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去年葉永烈接受了前列腺癌手術,之後一直住院,但術後恢復情況不佳,最終因器官衰竭去世。 目前,葉永烈之子需從國外趕回,還要再隔離14天。
  • 中國科幻破繭之路:從葉永烈到劉慈欣,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上個月,中國科幻作家的先驅,著名傳記作家、科普作家葉永烈去世,引起了人們的回憶。在這些回憶中人們注意到,葉永烈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有兩部,一部是其大量參與編寫工作的《十萬個為什麼》。另一部則是中國最早的科幻作品之一《小靈通漫遊未來》。然而,科幻作品在中國,似乎一直處於相對小眾的地位,直到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巨作《三體》獲得了科幻領域殿堂級獎項雨果獎。
  • 田沁鑫將葉永烈名作《紅色的起點》搬上舞臺
    昨晚,由田沁鑫擔任總導演,根據著名作家葉永烈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改編的大型意境多媒體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青春版),在上海的中國大戲院舉行首演暨百場巡演啟動儀式。今年5月剛剛辭世的著名作家葉永烈所著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是其「紅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葉永烈從1988年開始著手收集材料,訪問紀念館,採訪當事人,查閱大量歷史檔案、報刊,經過12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首部完整披露中國共產黨建黨始末的《紅色的起點》初稿。
  • 葉永烈留給世人的最後一篇長文:我創作「上海三部曲」
    本期選刊已故著名作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葉永烈先生的《我創作「上海三部曲」》一文。葉永烈先生5月15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他去年7月為《館員履職軼事實錄》撰寫的這篇文章,是他生命中所寫的最後一篇長文。本刊特予發表,以志深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