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申候聯絡犬戎攻陷鎬京,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公元前770年,申候聯絡犬戎攻陷鎬京,周幽王被犬戎殺死於驪山,鎬京宮城被洗劫一空,王城殘破不堪,關中布滿犬戎人,此時的鎬京處於西北戎人的威脅之下。繼位後的周平王把都城遷移至東都洛邑。
此後,周王室的中心統治力逐漸式微,到齊桓公,他單方面召集各諸侯發起葵丘會盟,周王室派人參加,春秋戰國時代正式開始,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因此,平王遷都洛邑也被認為是王室衰落的標誌。表面看,遷都使為了躲避犬戎人的威脅,但平王真正的用意是這樣嗎?
申候討伐周幽王
周平王姬宜臼是周幽王的兒子,母親申後是封國申國候的女兒,最初他被立為太子。後來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又生子伯服,昏庸的周幽王竟然廢嫡立庶,改立伯服為太子,廢申後立褒姒為王后,還欲加害宜臼。在這種情況下,申後帶著兒子宜臼逃亡娘家申國尋求庇護,了解情況後國丈申候大怒,決定武力教訓昏庸的周幽王。於前771年,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事實上周幽王也有什麼抵抗能力。周幽王死後,各國諸侯擁立前太子姬宜臼繼位,稱周平王。
東都洛邑
約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動牧野之戰,打敗殷商,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王都鎬京由「豐鎬」兩部分組成,豐指豐京,在灃水西岸,是周室宗廟和苑囿的所在地,鎬指鎬京,在灃水東岸,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地方。此後,這種都城的規劃結構便成為典範。經現代考古學鑑定,豐鎬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鬥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
《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由於西周的王城豐鎬地理位置偏西,為了有效控制東方諸國,周武王決定在洛陽盆地伊水、洛水地區建立新都。出自何尊銘文的「宅茲中國」詳細記載了周公營建新都成周(洛陽)的故事。但不幸的是,沒過兩年武王離世,營建新都的事宜由周公旦接手,到周成王五年才建成。東都建成後,周王室立即在成周駐軍八萬人,並且在明堂當中放置代表王權的九鼎,以震懾東方。所以,東都洛邑從一開始就是一座王城級別的城市,承擔著西周加強對東方各諸侯國制衡的作用,這也為後來周平王遷都奠定了基礎。
周平王遷都洛邑的實際原因
周幽王死後,鄭、申、許、晉、等國擁立了平王,誅殺了褒姒和伯服派系。因此,周平王也有弒父的汙點,合法性沒有保障,並不能受到天下各諸侯國的擁戴。最明顯的就是以魯國為首的東方諸國,直至周平王去世,魯國也沒有去奔喪,政治態度十分明確。
當時鎬京雖然被犬戎攻破,但各路勤王諸侯已經把他們打敗,另外,在此期間發展起來的秦國被正式封為諸侯國,鎮守西邊的國土,西方安全已有足夠的保障。因此,周平王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取得對東方的絕對統治,不難想像,從自身利益出發,周平王需要拉攏一些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以此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
距離洛邑最近的晉、鄭兩國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中原大國,最具備這種條件。鄭國是西周最晚的一個分封國,鄭國第一任國君鄭桓公是周厲王少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是周平王的爺爺),在宗親血緣關係上最近;晉國地處汾水流域,這裡是周先祖的發源地,周族西遷後仍有部分留守者,西周末期時,晉國已經發展為一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出於宗法禮制,這裡的臣民必定會效忠周平王。
《左傳·隱公六年》周桓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所以,面對現實情況,周平王要想中興周室,選擇遷都洛邑,獲取晉、鄭兩國的支持也是合理的。
東遷以後,平王無法重建持封建秩序的禮制規範,而且由於直接統治國土面積狹小、軍力不強,也無力建立更強大的威權來制衡諸侯,所以最終無法擺脫朝政被強者把持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周平王遷都的初衷構想歸於破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