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各方勢力矛盾尖銳,而對於王位的爭鬥成為了戰亂的導火線。後來,由宜臼繼承王位,便是歷史上的周平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周王朝走向衰敗。
周平王放棄了西周的國都鎬京,將都城遷到了洛邑,東周也隨著周平王的東遷開始了,我們在讀史書的時候,對於周平王東遷,給出的一致的答案都是「避犬戎」,這個說法也是從司馬遷那邊得來的。
可個人認為,看似合情合理的東遷,其實問題的本質還是沒能捉住,僅僅只是停留在所謂「避犬戎」的表面上,其中司馬遷對於這個事情的描述,還模糊不清,其中的一些細節內容,以及當時事情發生的背景與諸多疑點,還值得我們反覆推敲,這樣才能得出其他不用的結論。
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記載的周平王東遷有哪些疑點?同時,我們也來看看周平王東遷的真實情況。
秦統一後燒了詩書,隱藏了真相。
秦國統一天下以後,燒毀了許多書籍,個人認為這也是我們考量平王東遷的一個重要前提,所以也成為了司馬遷在描述兩周交替這段歷史不詳細的主要原因。所以司馬遷在創作《史記》以外,除了秦人的編撰以外,也沒有其他可供參考的文獻,所以也導致了不客觀性,使得平王東遷成為《史記》的一個疑點。
根據《秦記》的記載,都提到秦王對周平王有功。我們根據仔細看《史記》以後,就可以發現,《史記》對於秦國過於偏袒,所以司馬遷先生只能在沒有其他相關史料的依託下,默許接受了《秦記》,受到了秦記的影響。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各方的關係。秦襄公和周幽王他們是盟友,而周幽王他們的敵對便是是申侯和犬戎。而我們所知道的周平王,就是申侯所支持的。所以可以看出秦襄公與周平王是敵對關係。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的敘述,前面剛剛提到秦襄公救周,後面就說到了周為了躲避犬戎,護送周平王前往雒邑,從這裡可以看出是存在矛盾的,從時間上面來看,對於這一段的描述是不完整的,司馬遷完全有意識忽略了「二王並立」的戰爭,所以說前後敘述矛盾了。
我們再仔細想想,兩個敵對的人還可以握手言和,還護送東遷到洛邑,這可能嗎?
所以我認為,會變成這個樣子,完全是因為秦人對於這件事情完全粉刷了一番,而真正的真相,已經被熊熊大火說毀滅。
因為如果真相公布的話,對秦國很不利。
秦襄公與周平王到底關係如何?
在《左傳》中,對「周二王並立」的事情,雖然說得不清楚,我們還是可以簡單的還原一下「平王東遷」前後發生的事情。所以,我總結了四個結論:
(1)周幽王死了以後,秦國沒有馬上派人護送周平王遷都
(2)第一次是周幽王與周平王並立,第二次是周平王與攜王並立,兩次「二王並立」
(3)「二王並立」這個事件發生,導致周邊的勢力都捲入,影響了整個事情的進展。
(4)因為這個的事情,使得周邊的勢力和諸侯的地位與影響力得到了提高,周平王的威望因此下跌,周邊的勢力與諸侯是最大的贏家。
我們再來看看秦國與周之間的關係:
(1)周幽王在位的時候,秦襄公與周平王就屬於敵對。因為地理因素,導致秦國長期和犬戎生活在一起,所以被其他人視為「蠻夷之邦」。所以,秦襄公為了能夠擺脫其他諸侯的看法,一方面為了擺脫犬戎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也通過聯姻的方式從周王室那邊取得了正統的地位。所以開戰的時候,秦襄公救的是周幽王與太子伯服。
(2)隨著第一次「二王並立」結束以後,西周的國都基本上都在秦襄公的手裡,周幽王請秦襄公到達鎬京畿內,一起抗擊申國、繒國和犬戎的聯軍。雖然的結果是申侯他們獲得了勝利,但是因為在這畿內的領土也荒無人煙,再加上被秦國納入了他們的勢力範圍,所以他們也只能退去。
(3)這個時候的周平王是在申國居住。大家都知道晉、鄭與周平王的關係是很親密的,鄭武王與周平王還是叔侄關係。所以由此知道,鄭國與晉國不僅是申國的盟友,還是周平王的擁護者。所以筆者認為秦國與周的關係並沒有那麼親密。秦國在此次的事件中獲利頗豐,但是還是沒有去拜見周天子。所以與司馬遷的記載「襄公以兵送周平王」背道而馳。
所以從以上的論述之中可以知道,周平王與秦國的關係並不是很好。至少他也不敢回到鎬京繼承王位,畢竟那個時候鎬京已經完全被秦襄公所佔領,所以周平王只能在在申、晉、鄭國的諸侯的支持下,到東都洛邑,在那裡定都。
「平王東遷」的真實原因
從左傳中有一段話的記載: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周平王從鎬京跑出來以後就一直在申國,後來還在申國稱王。
我們翻開地圖可以知道:申國與犬戎之間的距離還是很遠的,中間還有其他的國家,再加上犬戎還是申國的盟友,你說他避什麼犬戎,如果沒有犬戎與申侯一起作戰,他們也不會擊敗周幽王。
所以筆者認為。周平王因為躲避犬戎而遷都到洛邑,完全沒有其他理由。
那麼,周平王東遷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事實上,這次的東遷還是有其他方面的因素,不過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有三點:
一、為避秦。周平王如果回到了舊都鎬京的話,必然會被秦襄公給控制起來,而且本身和秦襄公就不來電,在成為這種人手中的傀儡天子,那種感受肯定很不好受,所以鎬京是回不去了,只能走遷都這條路。
二、申國國力衰退。我們根據史料可以發現,自從「平王東遷」以後,在以後的事件當中我們幾乎找不到申侯的影子,說明在「驪山之戰」中,申侯的國力也是下降嚴重,從此失去了爭霸的資本以及話語權。導致周平王只能任其他諸侯擺布,成為他們手中的一顆棋子。
三、為晉、鄭所迫。那個時候實力最強大莫過於四個國家,分別是:晉國,鄭國,楚國和秦國。除去之前所說的秦國與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的楚國我們不談,這一次,周天子的東遷,獲利最大的自然是屬於晉國和鄭國了。他們雖然表面上尊奉周天子,其實內心的想法可就不是這樣,他們也想讓周天子成為他們號令群雄的棋子,而地處晉與鄭兩者之間比較接近的洛邑成為了最好的地方,方便他們對於周天子的控制。
所以從上面得知,周天子之所以向東遷都,完全不是自己的主觀意思,完全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局面形勢所逼迫,完全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所以秦國這一把火不僅燒掉了歷史的真相,還成功的欺騙了史學家司馬遷。縱觀當時的局面,其實周平王東遷並不是為了躲避犬戎,而是為了各諸侯國之間的博弈,其實也算的上是下了一部很巧妙的「好棋」
如果大家喜歡,記得關注北陌南生,每天給大家分享一點歷史趣聞。